#道家哲學#
一、人生哲學的定義
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總會意識到自己在生活,有時也總會問及生命的意義;在百無聊賴之餘,會問及「為誰工作為誰忙?」,究竟人生是什麼呢?人生哲學有什麼用呢我們開宗明義,先把這問題說清楚。
我們從三方面來說:先說人生,再說哲學,最後才說人生哲學。
(一)人生
在廣義上,人生包含了生命、生活、生存、生計,甚至還包含了生態;在文學上喜歡用「人的一生」作為題材,來描繪人生;或是用人生所遭遇到的一切,如喜怒哀樂的情意,或是成敗得失的事實,來側面理解人生。哲學家則喜歡用其貫的方法,先定位宇宙,然後把人生安排到宇宙之中。我們在人生哲學這門課程中,也就用這種方法,先界定人的地位,然後再延伸到人生的範圍,人生的結構,最後涉及人生的意義。我們首先給人生定位:
1.人的定位人生最清楚的,也就是其兩個坐標:一個是縱的坐標,說明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另外一個坐標是,一個人生活在人與人之間,這是橫的坐標。由這縱橫二坐標的交會,也就容易了解人生。
在傳統的文化上,無論古今中外,都在指出:一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要頂天立地;生活在人與人之間,要出人頭地。這都表示對人生的積極的、進取的看法。至於如何頂天立地,如何出人頭地,則是下一個問題,屬於實踐部分。
在理論上,生存在天和地之間,其頂天立地的性格,是要說明人的獨立性生活在人與人之間,其出人頭地的性格,則要說明人的群體性。獨立性所要求的,是獨善其身的君子;群體性則要求兼善天下的聖人。
君子和聖人是人生的理想,也是從這縱橫二坐標的構想中,能夠推論出來的。回到更根本的思考上,一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最基本的問題,還是「求生存」,求得生活下去的條件,求得食衣住行的生活必需;這顯然就是「人與天」爭的情況,是人在生存環境中,追求自己的生活,保存並發展自己的生命,設法謀求生計。
在「求生存」的階段中,「頂天立地」的理想蘊含著幾許競爭,容忍著幾許弱肉強食,而依照適者生存、不適者滅亡的進化原則,在人定勝天之後,人才成為萬物之靈,而成為世界的主人。
可是,正在求生存的人,同時亦意識到自己不是孤獨的,身旁還有別人和你肩並肩地奮鬥,亦在求生活、生命、生計。這時就出現「互助」、「合作」的思想和行動,而使人生活在人與人之間,能夠擺脫「求生存」的原始行為,而進入到道德層面。這種人際關係中的生活體驗,就如夫妻之間、親子之間、親戚之間、朋友之間,都不會停留在弱肉強食的階段,而進入到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追求,使社會的規範從「求生」走向了「求仁」。進一步發揮道德的文化功能,即是「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豪氣。
2.人生的範圍除了依據前面的二坐標來了解人生在「空間的定位之外,人還有更具體的「時間性」。那就是人生不但包含了「人的一生」,從生到死,佛家哲學的智慧認為,人除了今生今世之外,尚有前生前世,以及來生來世把前面的「空間性」以及這裡的「時間性」,用圖表來說明,就有如下的情形縱的坐標橫的坐標。
時間性
前生前世—今生今世—來生來世
佛教把人生時間性的三世,用輪迴的鎖鏈把它們拉緊,認定人生今生今世的禍福,原由前生前世的功過所命定;同樣,人生今生今世的功過,也會決定來生來世的禍福。這當然是集合了宗教信仰以及倫理道德的精神成果。
當然,人生的範圍我們勢必要認定是人的一生,是從生到死的這一段,屬於今生今世;舉凡今生今世的一切問題,像生存、生活、生命、生計、生態,都是人生的課題。但是,人生哲學則要把前生前世,以及來生來世包括進去;因為這二者都足以構成人生今生今世的因緣,同時亦都在影響著人在生命過程中的人生觀。
在人生問題的許多課題中,原就有許多不容易解答的情結;人們都認定福德一致,亦即是說,有道德的人應該享有幸福的生活。但是,生命的事實卻有時告訴我們相反的事實,就連太史公司馬遷,在其述說《伯夷列傳》時,也用「天道是邪非邪?」的感嘆,來為好人受苦受難而大打不平。如果司馬遷了解到報應可以在來生來世的話,他的感嘆也許就不一樣了!
3.人的結構和人的意義許多醉心於科學的人,或是一般科學主義的信徒,都以為可以透過儀器,來觀察所有真實;因為在研究人時,也敢說是一堆碳水化合物[Cn(H2O)m];認為除了可觀察的物質之外,大沒有別的東西。
可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卻不敢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為用頭腦來思考問題,要比用感官來得正確,因而覺得人的結構可有兩個面向來思考。先是縱的結構:從前面的頂天立地的性格看來,「頂天」是因為人有靈性,「立地」是因為人有肉體。這樣,人的結構就是由靈魂和肉體構成。靈魂是人的高貴的部分,因而人能「頂天」;肉體是人的基本結構,因而能「立地」。
從這種縱的結構看來,人生也就因而有精神生活的一面,同時亦有肉體生活的一面。二者並行,才是生活和諧的原則。
人的另一種結構是橫的,也就是由兩性構成:男和女。
人不是中性的,或男或女;而男女二性在性格上的不同,在身體結構上的不同,形成相互補足,相輔相成。這兩性的結合不但在生命上互相補足,而且藉以傳宗接代。人的出現原也是由父母所生:兩性的結合繁衍下一代,這是人的橫的結構非常奇妙的地方。「生」的現象足以說明人的構成元素間相互「愛」的意義。
因此,無論是縱的結構:靈與肉,需要和諧與合作,來善度人生,就是橫的結構:男與女,亦需要和衷共濟,互助合作,來度過社會生活。
當然,在靈肉問題上,一個人能夠展示他的獨立性;而在男女問題上,則更能顯示人性的群體性。這獨立性與群體性都把握得恰到好處時,也就是成為獨善其身的君子,以及兼善天下的聖人了。
(二)哲學
哲學在古今中外的發展相當不同,對哲學的定義也意見紛紜,我們用最扼要的方式,來陳述一下曾經提出過的見解,而且分成中、西兩條路線來處理:
1西方、西方哲學發展了兩千多年,無論在字義上,或是內容上,都有明確的界定:在字義上一直是用「愛智」(Pil- sophia)的希臘文作為模型,作為統的名詞運用。而在內容上,則是「研究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謀求種種可能的解答的學問總匯」。
2.中國、中國向來無哲學之名,但有哲學之實。「哲學」一詞,原是由日本人西周,於明治六年,即公元1873年,由希臘文「愛智」翻譯而來。中國古籍中有道術、道學、理學等名稱。
中國哲學的內容則為「窮理明德」的學問:窮理是研究宇宙存在之理,明德是闡明人生道德取向;也相當於西方哲學內容上的宇宙和人生問題。
3.哲學無論中西,其起源都是由於文化沒落,有志之士出來指點迷津,提出化解之道。中國在春秋沒落時,有孔子出來,用「正名」來衛護社會秩序;西方在奧林匹克的奴隸制度、殖民政策時,有柏拉圖出來,提出「正義」作為社會秩序的根本。
當中國後漢之後,畫符、煉丹、算命、看風水等迷信盛行時,佛教哲學的輪迴報應思想傳入中國,重新振興道德文化;西方在羅馬肉慾享受過度時,有基督宗教的博愛思想傳入,教人過精神的靈性生活。
還有,傳人中國的佛教源自印度,傳入羅馬的基督宗教源自希伯來;這說明了本土文化不足時,外來文化可以助一臂之力。同時,道德文化沒落時,宗教文化可以補足。
上面說的文化沒落,哲學興起,可以說是哲學是文化的醫生。上面說的本土文化衰退,外來文化補足,是說明文化交流的重要。上面說的道德文化沒落,宗教哲學出來拯救,是指出宗教支持道德,並且,宗教可挽救道德的危機。
(三)人生哲學
人生的描寫很多,大體都針對人生的現實或理想,而多以文學的方式表示。也即是說:如何生活,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快樂、更幸福,原就是人生的課題。可是,人生哲學不但要問如何生活,而且更要問為何生活,為什麼要忙忙碌碌活下去,生活中的苦難為何存在,人是否為幸福生活等等。一句話,人生哲學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
站在「為什麼」的問題上來看人生哲學時,我們就可以這樣來定義:
「凡是探討一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生活在人與人之間,根本做人之道的學問,便是人生哲學。」
對這樣的定義,我們還有必要再往深一層去解說。
1.人,人生哲學探討的直接對象便是人。同時,去探討這課題的還是人。而,人是這中間最根本的主體和客體。人天生就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不但可以研究天文地理,而且亦可以研究心理、生理,甚至可以研究一切。
但是,人在研究世界所有東西時,都可以用客觀的態度去處理;惟有研究人時,因為自己亦在其中,這就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就如人本主義的思想家,總是肯定人性是至高無上的,完美無缺的,沒有任何東西比人更高貴。他們不肯承認人類本身的缺陷,這都是因為主觀意識所影響。
要客觀地認識人,一方面可以從歷史的發展角度,看看前人無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實際上,怎麼樣過了一生,對人生有什麼看法。另一方面則具體地分析人性,從多方面的角度來衡量人生的種種。最後,還得落實到當代,在當代生活的實際體驗中,去體察人生。這樣,從三個方面:歷史發展、內在含義、當代意義,來探討人的課題,才會減少偏失,而能全面地了解人。
當然,人的範圍非常廣,其本身的構成因素也非常複雜,而其外延的關係又多,真要完全把握人的種種,還真不是件易事。在人生哲學的整個探討中,我們希望透過上面所提的三個方面,好好地討論人的問題。
2.生存在天和地之間正如前面已說過的,這是人生的縱的坐標。這坐標不但可以告訴我們,人的構成本質:靈和肉;而且可以激勵我們奮發向上,而成為頂天立地的人,頭頂天,腳立地,中間良心要光明磊落。
這「生存在天和地之間」也說明每一個人的獨立性格。人是獨立的,他有自己的存在,他不是一件附屬品,因而在說人性,談人格時,這獨立性以及個別性就非常重要。我們不能用集體主義的學說,來否定個人的獨立性;我們亦極力反對那隻顧群體,不談個人獨立性的思想觀點。當然,在另一方面,我們亦不走極端的個人主義的路子,因為後者否定了群體生活的功能,而一味自私自利,反而危害了社會。
默觀自己生存在天和地之間,更重要的一點是學習道家的精神,與自然和諧。在一個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之後,自然而然地覺得自己與天地的和諧,提升自己的存在與天地合一,而有「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感受,把自己的精神與天地的精神合而為靈性生命的提升,都是靠自己在生命默觀中獲得。
與自然和諧伸展到自己身心的和諧,即靈肉的和諧,使自己的生活不流入於與自己疏離之中,相反,常與自己等同,自身各方面都健全發展,都很協調。
再進一步就是從「和諧」的原理,從自身走向人群,與人們和諧亦就是在社會生活中,過安和樂利的生活。這就進入到下一課題。
3.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生存在天和地之間是人生的縱的坐標;而生活在人與人之間,則是人生的橫的坐標。在這橫的坐標中,人際之間的關係當然會出現幾許衝突、幾許競爭,乃至於鬥爭。但是現代社會基本上還是倡議在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基準下,在人人平等的原則下,發揮仁愛互助的美德;在和諧之中發展社會的群體生活。人的群體性首先由男女兩性的差別開始;但這差別的意義不在於相互競爭,或是相互衝突,而是相互間相輔相成,而完成人性的生命完成家庭的結構,衍生子女,使人類不斷地生存下去,不致中斷。
生活在人與人之間,毫無疑問,是先在家庭中生活,先是夫妻關係,接著有親子關係,因而構成了「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的小型社會;及至高層次的結構,加上「君臣有義」以及「朋友有信」就包含了人際關係的各層關係。對於傳統儒家關於這五倫的理解,有人以為不足以涵蓋當代工商業社會所有人際關係,於是提出了第六倫,即群我關係,來應付日益複雜的社會。但是,五倫也好,六倫也好,其實都是由個人開始,以各種不同的表達態度和方式,來和別人溝通,和別人互助合作,以和衷共濟的精神,以兼善天下的雄心壯志,來締造安和樂利的社會。
當然,生活在人與人之間,問題非常多,獲得解決也非常困難。在具體社會生活中,像墮胎、離婚、奴役、迫害、搶奪等等行為,都在破壞著正常的人際關係像當前的二度單身、單身貴族、單親家庭,都從根本上破壞人際關係;尤其在個人主義以及自由主義的思想陰影下,個人的社會性及其群體性,總會受到曲解。另一種極端是在另一層面上不斷地摧殘人的獨立性,只一味宣揚集體意識,這種集體主義同樣危害社會。因為不修身如何齊家呢?不齊家又如何治國呢?國不治又如何走向天下太平呢?那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原則,如何貫徹?
4.根本的做人之道做人可以是表面敷衍的,也可以是認真的;可以從表面的應付,也可以從根本上去思考。哲學對人生的態度是嚴肅的,是一方面要從空間上的坐標,把握住生存在天和地之間,把握住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實踐為人處世之道;另一方面還要突破時間的束縛,除了今生今世的功名利祿之外,對前生前世的因緣,對來生來世的報應,都該有正確的了解和認識;有突破空間,走向無限,突破時間,進入永恆的心胸,才可以在人性之中超越自己從凡人走向超人。
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中,能反省到生命的意義,以及生活的目的;在與人的交往中,能意識到生存的規範;在與物的交往中,了解到生態保護的高尚美德;而終於養成像孟子所提示的:敬天、親親、仁民、愛物,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到大化流行中,而完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做人基本上是順應人性但畢競要超越人性而進人神聖的境界中。無論是在進化論的立場,或是文化發展的立場化人類學的立場,都會意識到當前的人性仍有不少缺陷,離完美還有一段距離;因而,做人所努力的目標,在高層次的指導原則界定士,不但要擺脫物性、獸性,而且還要在人性之上走向神聖。孫中山先生的進化思想,就由這種個別性,或個人獨立性的完美,走向群體一性的完善;在社會群體的理想上,孫中山先生引用孔子和耶穌的學說來描繪進化的終極目標,那即是:孔子所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耶穌所謂爾皆得成,在地若天。二者都是要實現人世間為天堂,二者都主張人際關係的互愛互助,二者都認為人性的群體性完美或是社會性完美,都在於人際關係的絕對完善中。
當然,目前的社會,不但在人際關係上有許多缺陷,戰爭、奴役、搶劫、綁架離婚、墮胎,不一而足;就是在個人獨立性上,亦未能完善,像自殺、自我疏離、頹廢、吸毒等等。如此,做人的道理就不但在群體生活中,而且在個人私下生活中,亦要省思,先要恢復人性的真面目,然後再要求突破。
要恢復人性,使其從各種迷網中擺脫出來,一方面要訓練聰穎的頭腦,能夠作清晰明了地思想;另一方面則要培養豐饒的心靈,使其有包容天地的度量。這樣,上有頭腦,下有良知,就是恢復人性的基本;然後再從這基礎往上架構,而成聖成賢,做個獨善其身的君子和兼善天下的聖人。君子和聖人才是構成世界大同,以及地上天國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