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學的定義

2020-12-17 經之緯度

#道家哲學#

一、人生哲學的定義

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總會意識到自己在生活,有時也總會問及生命的意義;在百無聊賴之餘,會問及「為誰工作為誰忙?」,究竟人生是什麼呢?人生哲學有什麼用呢我們開宗明義,先把這問題說清楚。

我們從三方面來說:先說人生,再說哲學,最後才說人生哲學。

(一)人生

在廣義上,人生包含了生命、生活、生存、生計,甚至還包含了生態;在文學上喜歡用「人的一生」作為題材,來描繪人生;或是用人生所遭遇到的一切,如喜怒哀樂的情意,或是成敗得失的事實,來側面理解人生。哲學家則喜歡用其貫的方法,先定位宇宙,然後把人生安排到宇宙之中。我們在人生哲學這門課程中,也就用這種方法,先界定人的地位,然後再延伸到人生的範圍,人生的結構,最後涉及人生的意義。我們首先給人生定位:

1.人的定位人生最清楚的,也就是其兩個坐標:一個是縱的坐標,說明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另外一個坐標是,一個人生活在人與人之間,這是橫的坐標。由這縱橫二坐標的交會,也就容易了解人生。

在傳統的文化上,無論古今中外,都在指出:一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要頂天立地;生活在人與人之間,要出人頭地。這都表示對人生的積極的、進取的看法。至於如何頂天立地,如何出人頭地,則是下一個問題,屬於實踐部分。

在理論上,生存在天和地之間,其頂天立地的性格,是要說明人的獨立性生活在人與人之間,其出人頭地的性格,則要說明人的群體性。獨立性所要求的,是獨善其身的君子;群體性則要求兼善天下的聖人。

君子和聖人是人生的理想,也是從這縱橫二坐標的構想中,能夠推論出來的。回到更根本的思考上,一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最基本的問題,還是「求生存」,求得生活下去的條件,求得食衣住行的生活必需;這顯然就是「人與天」爭的情況,是人在生存環境中,追求自己的生活,保存並發展自己的生命,設法謀求生計。

在「求生存」的階段中,「頂天立地」的理想蘊含著幾許競爭,容忍著幾許弱肉強食,而依照適者生存、不適者滅亡的進化原則,在人定勝天之後,人才成為萬物之靈,而成為世界的主人。

可是,正在求生存的人,同時亦意識到自己不是孤獨的,身旁還有別人和你肩並肩地奮鬥,亦在求生活、生命、生計。這時就出現「互助」、「合作」的思想和行動,而使人生活在人與人之間,能夠擺脫「求生存」的原始行為,而進入到道德層面。這種人際關係中的生活體驗,就如夫妻之間、親子之間、親戚之間、朋友之間,都不會停留在弱肉強食的階段,而進入到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追求,使社會的規範從「求生」走向了「求仁」。進一步發揮道德的文化功能,即是「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豪氣。

2.人生的範圍除了依據前面的二坐標來了解人生在「空間的定位之外,人還有更具體的「時間性」。那就是人生不但包含了「人的一生」,從生到死,佛家哲學的智慧認為,人除了今生今世之外,尚有前生前世,以及來生來世把前面的「空間性」以及這裡的「時間性」,用圖表來說明,就有如下的情形縱的坐標橫的坐標。

時間性

前生前世—今生今世—來生來世

佛教把人生時間性的三世,用輪迴的鎖鏈把它們拉緊,認定人生今生今世的禍福,原由前生前世的功過所命定;同樣,人生今生今世的功過,也會決定來生來世的禍福。這當然是集合了宗教信仰以及倫理道德的精神成果。

當然,人生的範圍我們勢必要認定是人的一生,是從生到死的這一段,屬於今生今世;舉凡今生今世的一切問題,像生存、生活、生命、生計、生態,都是人生的課題。但是,人生哲學則要把前生前世,以及來生來世包括進去;因為這二者都足以構成人生今生今世的因緣,同時亦都在影響著人在生命過程中的人生觀。

在人生問題的許多課題中,原就有許多不容易解答的情結;人們都認定福德一致,亦即是說,有道德的人應該享有幸福的生活。但是,生命的事實卻有時告訴我們相反的事實,就連太史公司馬遷,在其述說《伯夷列傳》時,也用「天道是邪非邪?」的感嘆,來為好人受苦受難而大打不平。如果司馬遷了解到報應可以在來生來世的話,他的感嘆也許就不一樣了!

3.人的結構和人的意義許多醉心於科學的人,或是一般科學主義的信徒,都以為可以透過儀器,來觀察所有真實;因為在研究人時,也敢說是一堆碳水化合物[Cn(H2O)m];認為除了可觀察的物質之外,大沒有別的東西。

可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卻不敢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為用頭腦來思考問題,要比用感官來得正確,因而覺得人的結構可有兩個面向來思考。先是縱的結構:從前面的頂天立地的性格看來,「頂天」是因為人有靈性,「立地」是因為人有肉體。這樣,人的結構就是由靈魂和肉體構成。靈魂是人的高貴的部分,因而人能「頂天」;肉體是人的基本結構,因而能「立地」。

從這種縱的結構看來,人生也就因而有精神生活的一面,同時亦有肉體生活的一面。二者並行,才是生活和諧的原則。

人的另一種結構是橫的,也就是由兩性構成:男和女。

人不是中性的,或男或女;而男女二性在性格上的不同,在身體結構上的不同,形成相互補足,相輔相成。這兩性的結合不但在生命上互相補足,而且藉以傳宗接代。人的出現原也是由父母所生:兩性的結合繁衍下一代,這是人的橫的結構非常奇妙的地方。「生」的現象足以說明人的構成元素間相互「愛」的意義。

因此,無論是縱的結構:靈與肉,需要和諧與合作,來善度人生,就是橫的結構:男與女,亦需要和衷共濟,互助合作,來度過社會生活。

當然,在靈肉問題上,一個人能夠展示他的獨立性;而在男女問題上,則更能顯示人性的群體性。這獨立性與群體性都把握得恰到好處時,也就是成為獨善其身的君子,以及兼善天下的聖人了。

(二)哲學

哲學在古今中外的發展相當不同,對哲學的定義也意見紛紜,我們用最扼要的方式,來陳述一下曾經提出過的見解,而且分成中、西兩條路線來處理:

1西方、西方哲學發展了兩千多年,無論在字義上,或是內容上,都有明確的界定:在字義上一直是用「愛智」(Pil- sophia)的希臘文作為模型,作為統的名詞運用。而在內容上,則是「研究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謀求種種可能的解答的學問總匯」。

2.中國、中國向來無哲學之名,但有哲學之實。「哲學」一詞,原是由日本人西周,於明治六年,即公元1873年,由希臘文「愛智」翻譯而來。中國古籍中有道術、道學、理學等名稱。

中國哲學的內容則為「窮理明德」的學問:窮理是研究宇宙存在之理,明德是闡明人生道德取向;也相當於西方哲學內容上的宇宙和人生問題。

3.哲學無論中西,其起源都是由於文化沒落,有志之士出來指點迷津,提出化解之道。中國在春秋沒落時,有孔子出來,用「正名」來衛護社會秩序;西方在奧林匹克的奴隸制度、殖民政策時,有柏拉圖出來,提出「正義」作為社會秩序的根本。

當中國後漢之後,畫符、煉丹、算命、看風水等迷信盛行時,佛教哲學的輪迴報應思想傳入中國,重新振興道德文化;西方在羅馬肉慾享受過度時,有基督宗教的博愛思想傳入,教人過精神的靈性生活。

還有,傳人中國的佛教源自印度,傳入羅馬的基督宗教源自希伯來;這說明了本土文化不足時,外來文化可以助一臂之力。同時,道德文化沒落時,宗教文化可以補足。

上面說的文化沒落,哲學興起,可以說是哲學是文化的醫生。上面說的本土文化衰退,外來文化補足,是說明文化交流的重要。上面說的道德文化沒落,宗教哲學出來拯救,是指出宗教支持道德,並且,宗教可挽救道德的危機。

(三)人生哲學

人生的描寫很多,大體都針對人生的現實或理想,而多以文學的方式表示。也即是說:如何生活,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快樂、更幸福,原就是人生的課題。可是,人生哲學不但要問如何生活,而且更要問為何生活,為什麼要忙忙碌碌活下去,生活中的苦難為何存在,人是否為幸福生活等等。一句話,人生哲學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

站在「為什麼」的問題上來看人生哲學時,我們就可以這樣來定義:

「凡是探討一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生活在人與人之間,根本做人之道的學問,便是人生哲學。」

對這樣的定義,我們還有必要再往深一層去解說。

1.人,人生哲學探討的直接對象便是人。同時,去探討這課題的還是人。而,人是這中間最根本的主體和客體。人天生就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不但可以研究天文地理,而且亦可以研究心理、生理,甚至可以研究一切。

但是,人在研究世界所有東西時,都可以用客觀的態度去處理;惟有研究人時,因為自己亦在其中,這就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就如人本主義的思想家,總是肯定人性是至高無上的,完美無缺的,沒有任何東西比人更高貴。他們不肯承認人類本身的缺陷,這都是因為主觀意識所影響。

要客觀地認識人,一方面可以從歷史的發展角度,看看前人無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實際上,怎麼樣過了一生,對人生有什麼看法。另一方面則具體地分析人性,從多方面的角度來衡量人生的種種。最後,還得落實到當代,在當代生活的實際體驗中,去體察人生。這樣,從三個方面:歷史發展、內在含義、當代意義,來探討人的課題,才會減少偏失,而能全面地了解人。

當然,人的範圍非常廣,其本身的構成因素也非常複雜,而其外延的關係又多,真要完全把握人的種種,還真不是件易事。在人生哲學的整個探討中,我們希望透過上面所提的三個方面,好好地討論人的問題。

2.生存在天和地之間正如前面已說過的,這是人生的縱的坐標。這坐標不但可以告訴我們,人的構成本質:靈和肉;而且可以激勵我們奮發向上,而成為頂天立地的人,頭頂天,腳立地,中間良心要光明磊落。

這「生存在天和地之間」也說明每一個人的獨立性格。人是獨立的,他有自己的存在,他不是一件附屬品,因而在說人性,談人格時,這獨立性以及個別性就非常重要。我們不能用集體主義的學說,來否定個人的獨立性;我們亦極力反對那隻顧群體,不談個人獨立性的思想觀點。當然,在另一方面,我們亦不走極端的個人主義的路子,因為後者否定了群體生活的功能,而一味自私自利,反而危害了社會。

默觀自己生存在天和地之間,更重要的一點是學習道家的精神,與自然和諧。在一個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之後,自然而然地覺得自己與天地的和諧,提升自己的存在與天地合一,而有「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感受,把自己的精神與天地的精神合而為靈性生命的提升,都是靠自己在生命默觀中獲得。

與自然和諧伸展到自己身心的和諧,即靈肉的和諧,使自己的生活不流入於與自己疏離之中,相反,常與自己等同,自身各方面都健全發展,都很協調。

再進一步就是從「和諧」的原理,從自身走向人群,與人們和諧亦就是在社會生活中,過安和樂利的生活。這就進入到下一課題。

3.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生存在天和地之間是人生的縱的坐標;而生活在人與人之間,則是人生的橫的坐標。在這橫的坐標中,人際之間的關係當然會出現幾許衝突、幾許競爭,乃至於鬥爭。但是現代社會基本上還是倡議在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基準下,在人人平等的原則下,發揮仁愛互助的美德;在和諧之中發展社會的群體生活。人的群體性首先由男女兩性的差別開始;但這差別的意義不在於相互競爭,或是相互衝突,而是相互間相輔相成,而完成人性的生命完成家庭的結構,衍生子女,使人類不斷地生存下去,不致中斷。

生活在人與人之間,毫無疑問,是先在家庭中生活,先是夫妻關係,接著有親子關係,因而構成了「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的小型社會;及至高層次的結構,加上「君臣有義」以及「朋友有信」就包含了人際關係的各層關係。對於傳統儒家關於這五倫的理解,有人以為不足以涵蓋當代工商業社會所有人際關係,於是提出了第六倫,即群我關係,來應付日益複雜的社會。但是,五倫也好,六倫也好,其實都是由個人開始,以各種不同的表達態度和方式,來和別人溝通,和別人互助合作,以和衷共濟的精神,以兼善天下的雄心壯志,來締造安和樂利的社會。

當然,生活在人與人之間,問題非常多,獲得解決也非常困難。在具體社會生活中,像墮胎、離婚、奴役、迫害、搶奪等等行為,都在破壞著正常的人際關係像當前的二度單身、單身貴族、單親家庭,都從根本上破壞人際關係;尤其在個人主義以及自由主義的思想陰影下,個人的社會性及其群體性,總會受到曲解。另一種極端是在另一層面上不斷地摧殘人的獨立性,只一味宣揚集體意識,這種集體主義同樣危害社會。因為不修身如何齊家呢?不齊家又如何治國呢?國不治又如何走向天下太平呢?那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原則,如何貫徹?

4.根本的做人之道做人可以是表面敷衍的,也可以是認真的;可以從表面的應付,也可以從根本上去思考。哲學對人生的態度是嚴肅的,是一方面要從空間上的坐標,把握住生存在天和地之間,把握住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實踐為人處世之道;另一方面還要突破時間的束縛,除了今生今世的功名利祿之外,對前生前世的因緣,對來生來世的報應,都該有正確的了解和認識;有突破空間,走向無限,突破時間,進入永恆的心胸,才可以在人性之中超越自己從凡人走向超人。

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中,能反省到生命的意義,以及生活的目的;在與人的交往中,能意識到生存的規範;在與物的交往中,了解到生態保護的高尚美德;而終於養成像孟子所提示的:敬天、親親、仁民、愛物,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到大化流行中,而完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做人基本上是順應人性但畢競要超越人性而進人神聖的境界中。無論是在進化論的立場,或是文化發展的立場化人類學的立場,都會意識到當前的人性仍有不少缺陷,離完美還有一段距離;因而,做人所努力的目標,在高層次的指導原則界定士,不但要擺脫物性、獸性,而且還要在人性之上走向神聖。孫中山先生的進化思想,就由這種個別性,或個人獨立性的完美,走向群體一性的完善;在社會群體的理想上,孫中山先生引用孔子和耶穌的學說來描繪進化的終極目標,那即是:孔子所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耶穌所謂爾皆得成,在地若天。二者都是要實現人世間為天堂,二者都主張人際關係的互愛互助,二者都認為人性的群體性完美或是社會性完美,都在於人際關係的絕對完善中。

當然,目前的社會,不但在人際關係上有許多缺陷,戰爭、奴役、搶劫、綁架離婚、墮胎,不一而足;就是在個人獨立性上,亦未能完善,像自殺、自我疏離、頹廢、吸毒等等。如此,做人的道理就不但在群體生活中,而且在個人私下生活中,亦要省思,先要恢復人性的真面目,然後再要求突破。

要恢復人性,使其從各種迷網中擺脫出來,一方面要訓練聰穎的頭腦,能夠作清晰明了地思想;另一方面則要培養豐饒的心靈,使其有包容天地的度量。這樣,上有頭腦,下有良知,就是恢復人性的基本;然後再從這基礎往上架構,而成聖成賢,做個獨善其身的君子和兼善天下的聖人。君子和聖人才是構成世界大同,以及地上天國的分子。

相關焦點

  • 哲學是什麼,如何定義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這是胡適先生在《中國哲學常識》中寫到的。胡適先生本意說,本來哲學沒有一個具體特定的定義,但凡哲學,總是追根溯源去「人生切要的問題」的,才能算上哲學。
  • 「哲學」在中西兩種傳統中是怎樣定義的
    (《英卡塔世界英語辭典》)而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哲學」則被定義為:「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式,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其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學問。」中外這兩個定義,從總的方面看,並沒有什麼原則性的差異。只不過,在談論它們形成的源頭時才能更清晰地看出它們的某些基本共性。  哲學到底有什麼特徵?
  • 哲學的定義——很多人都對哲學有誤解,哲學與我們息息相關
    哲學其實是我們關於自身、所在環境(社會、世界)的信念和態度的總稱。所以哲學既不是片面的政治哲學,也不是乾癟的思考和辯論,也不是毫無章法的思考。哲學,僅僅只是我們對於存在(以前、現在、未來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態度和信念。
  • 哲學不只是定義之爭
    有一些人覺得哲學只是定義之爭︰哪個哲學理論是對的,僅依賴於說話的人把討論的關鍵詞定義成什麼。例如,這類人會這樣說︰「如果你把『是道德的』定義成『能達成最大效益的』,效益主義就為真;如果你把『是道德的』定義成『符合義務的』,義務論就為真。
  • 不懂哲學的人生不值得過
    對於人生而言,重馭人之術,而輕做人之道,終致衰敗。而如今,我們每個人忙碌於學習權謀之術、成功之術、賺錢之術,卻無暇去想「道」是什麼,甚至覺得「道」一文不值。究其原因,也很明顯。因為人總是習慣於短視。「術」以速成為藥引,性感妖豔,誘使人投機成癮。如若一天可以精通人類史,為何要花十年苦讀?
  • 歷史、哲學、科學三者的定義、本質、關注點
    科學是從哲學中剝離科學作品與哲學作品之所以難以區分的最主要原因——科學是從哲學中剝離出來的學科,在某一個時間段之前哲學與科學是一體兩用的存在,歷史類作品歷史類作品1、定義如果讓我們對於歷史做一個簡要的定義個人認為覺地最貼切的就是
  • 哲學一般定義的唯物辯證考量 說明其存在的客觀根據
    ,哲學不可定義,其理由在於,哲學不能說是什麼,而只能說不是什麼,於是不能通過說哲學「是什麼」去給哲學下定義。 關鍵詞:哲學家;家族;價值性;特殊性;一般定義;個人哲學;民族哲學;人類價值;哲學理論;存在 作者簡介:   摘  要:在哲學界,「哲學不可有一般定義」的觀點長期流行。
  • 哲學中的體系和定義怎麼這麼多?
    人們常常為一件事爭論,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同一個詞對不同的人定義是不一樣的,就像是經典的小馬過河寓言,河水到底是多深呢,對於小馬來說,沒有牛說的那麼淺,也沒有松鼠說的那麼深,對於同一件事和名詞,由不同的人的來說,他們理解的可能完全是兩個東西,甚至是完全相反,特別是對於自由民主平等這些大詞,認識從來沒有統一過
  • 哲學是誰?哲學在哪兒?哲學都幹了什麼?
    作為一個非典型哲學專業畢業生而言,這個問題如果不出意外,可以納入「哲學」範疇。在故事的開始,我想我們有必要談一談「哲學是誰?哲學在哪兒?哲學都幹了什麼?」一、哲學是什麼?相信這個問題會令大多數人感到焦慮,但請恕筆者以此作為開篇話題。
  • 坤鵬論:哲學的基本單元——概念 人生改變源於「概念轉換」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將概念定義為:概念賦予經驗以語言及文字的形式,並使明確表達成為可能。不誇張地說,人類知識的傳承中,概念功不可沒,它完全可以定義為——思想的工具。六、概念框架如果想通了那些大概念,並對其有了自己深信不疑的定義,且每個大概念順理成章地連接、融洽在一起,這就形成了你的概念框架。如果把你的人生視為一棟大廈,概念框架便是它的關鍵骨架。人生如何,從它便能看出端倪。
  • 哲學入門書單: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人生道路的系統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嚮導;是我們正不斷地行進於其上的生活道路;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 學哲學無用?錯了,從哲學的本源定義說說西方經典三大學問
    作者:劉宏宇一說「哲學」,或者問「什麼是哲學」「哲學是指什麼」,估計咱中國人十有八九都得犯懵。剩下十之一二,少說得有一半能告訴你:哲學就是啥啥啥主義。最後剩下那很少一部分人,可能會背出老版教科書上的所謂定義——哲學,就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聽起來很對哈。
  • 感性和理性,完美的哲學定義
    承上,言歸正傳,合理的感性就是理性,合理的理性就是感性,感性和理性交錯進行,從而不斷的完成升華,可以說感性和理性如同物種的兩性一樣,它們生出的孩子也同樣如此,因此兩者的關係有互逆性,共生性,統一性,也就是說兩者都可以通過手術(進行加工)從而改變性別,那為什麼說這是完美的哲學定義呢,而如果你真要把兩者丁是丁,卯是卯的區別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也就是其間有一個模糊集
  • 中庸之道隨想(3):辯證法的定義及西方哲學為什麼很無用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尤其是針對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基本都是在做一些「把簡單事情變成複雜事情」的簡單事情,從而讓那些學了多少年西方哲學的學子們畢業以後還在「雲裡霧裡」,還「剪不斷理還亂」。這個「簡單事情」是什麼?就是西方哲學家們的「胡思亂想」,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繞到哪裡就算那裡,然後整理成「一籮筐」「複雜的事情」,然後美名其曰為「哲學」。
  • 「終極關懷」——人生哲學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
    在既有學術脈絡下,以上這三個層次的相關問題主要是在以「終極關懷」為核心的神學,以中國人生哲學為代表之一的東方哲學,規範哲學分析下的「人生意義(meaning of life)」的相關討論與價值哲學,以及歐陸的存在主義與現象學。
  • 《中國哲學簡史》精華摘選,不讀此書,莫談人生!
    當然,哲學、宗教都是多義的名詞。對於不同的人,哲學、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義。人們談到哲學或宗教時,心中所想的與之相關的觀念,可能大不相同。至於我,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每一個人,只要他沒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對於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並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統的人就更少。
  • 讀書分享:古希臘哲學對自我人生和思維帶來的益處分析!
    讀古希臘哲學給人反思和追問的力量,常讀常新,往往讓我們的認知領域得到很大的提升。今天就來了解下古希臘哲學的特點和它對現代人生的一些益處。,日常生活就是哲學,他們的任務就是沉思生活,積澱生活,進而發現生活中的真理,這是他們努力要做的。
  • 人生的幸福哲學之道
    或許說明了人生的困苦吧。嬰兒之所以哭泣,是因為他有需求和意願得到不到滿足。如果我們從更哲學一點的方式去看,人一旦生下來,就意味著和這個世界建立一種對立的關係了。世界既是他生存依賴的對象,但又是他的一個非我的對立面和矛盾體。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在於幸福。所以,這是否也就是說,因為人生本來不幸福,人生本來的困苦,所以要去尋獲幸福。 這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罷!這也就是幸福的緣起吧!
  • 中國文化和哲學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叢守武全新定義文化...
    中國文化和哲學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 叢守武先生全新定義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友 聚焦國學智慧和文化精品傳承的高能量磁場 國學智慧經典傳承 以文會友,傳承國學經典,悟道智慧人生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人生的四大境界
    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在做某事的時候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因為這種覺解使他的所作所為有了意義,各種事情各種意義,合成了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他的人生境界,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為分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