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地攤經濟登上熱搜,不少小夥伴喊著終於可以吃最愛的路邊攤了,也有不少極具「經濟頭腦」的小夥伴要去擺地攤賺點外快。
於是就有了以下話題關於地攤的話題:
#全員擺攤#
#我爸喊我擺地攤#
#假如你目前的職業去擺地攤#
#國內最好逛的地攤夜市#
#如果去擺地攤該做什麼生意#
......
但是,你知道嗎,地攤經濟,事實上,由來已久!
今有逢年過節線上購物,在古代沒有網際網路的情況下,逢年過節便是趕集市。
地攤集市早在春秋戰國就已興起,唐宋元明清更是源遠且流長,繁榮昌盛,宋代街市地攤尤其繁榮,史書、古畫上皆有記載。宋代畫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形象地繪製了當時大宋繁華的市井經濟。
《清明上河圖》
關於集市,在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唐朝。唐朝長安的集市分為西市和東市。據史料記載東市主要是綾羅綢緞山珍海味,「四方珍奇,皆所積集」,而西市則是生活用品以及海外購,並吸引了來自各國各地的國際客商,可以稱之為大型的Supermarket!
唐朝的繁盛使得在宋代繁榮時期的夜市也初具雛形。唐代詩人王建用 「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形容當時的夜市盛景。不過,唐代的夜市多少還會受到「宵禁」的制約,市坊分區。
市就是集市,坊就是人們日常居住地方,你說白天在市工作,晚上總得回去睡覺吧,所以當時的夜市也僅僅只能開晚上一會兒。
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還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斷。「
只有在如《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所發生的元宵節這類特殊節點,朝廷才會依例接觸「宵禁」,給市民們一個狂歡的機會。
不過夜市依然越發展夜市仍在發展,以至崇仁坊「盡夜喧呼,燈火不絕。」(《長安志》卷8)
朝廷只得聽之任之。夜市的發展使禁夜制度無形中受到破壞。晚唐詩人薛逢就生動地寫道:「洛陽風俗不禁街,騎馬夜歸香滿懷。」
以上資料足以證明,唐朝中期,都城長安不但出現了夜市,而且具有相當的規模。
而真正的毫無宵禁的夜市則是自宋形成。
歷經五代十國戰亂後,宋代的安定,使人口規模在前期便出現了井噴式的暴漲。相對而言,可開墾的荒地就極為有限了,迫使大量的農村人口開始進入城市,打破了城市原本的景觀、格局。最重要的是「坊」,被打破了。
宋朝時,市坊不在分區。這樣在唐朝時的宵禁便不再起作用在宋初的時候,宋太祖就曾專門下令開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
宋代集市的繁盛到達什麼境地呢,就是南食、北食都有專門的店鋪和櫃檯,茶館、酒館成了人們最愛去地方,那些瓦欄構舍更不用說,來往的客商多了,牙人這個行當夜市非常吃香,而沒活做在路邊做個跑腿都能勉強養活自己。56行中甚至開始出現了售賣話本,小說,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達到新高。
剛剛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拉著範仲淹一起逛市井攤販,看彩色泥娃娃,品嘗蘇州肉餡點心,鼓勵的便是發展「地攤經濟」
歷史上,這些看似有活幹、有錢賺地攤小生意,背後卻承載著一家人的油鹽醬醋茶、喜怒哀樂;古龍說過這麼句話「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菜市場、夜市的煙火氣、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最能撫慰人心,沒啥事兒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