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傍晚,宜昌市鐵路壩鬧市區人行道上,不少附近商戶將商品移到室外經營,因疫情影響曾冷清的街道又逐漸恢復了人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璐 王馨 鄧偉
城市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5月28日,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到,西部一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5月26日,央視《新聞聯播》播報信息,為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要的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5月31日、6月1日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分三路,探訪身邊的路邊小攤、地攤夜市,用文字和鏡頭,記錄悄然復甦的城市地攤、夜市,記錄城市的煙火氣,記錄用雙手勤勞奮鬥的普通人。
保成路夜市,憋不住的煙火氣
能代表老武漢夜生活的,有著20多年歷史的保成路夜市算一個。
疫情常態化防控條件下,夜市生意如何?5月31日20時30分左右,記者來到保成路東路口。
兩塊溫馨提示牌擺在路中央,牌子上寫著:「保持1.5米安全距離,有序排隊入內,請配合工作人員防疫檢查,安全購物!」牌子上還印著二維碼,供市民掃碼入內。
「上周,攤主們已陸續出攤,都是自發的,大家憋不住了!」路口執勤的一名保安介紹說。
進入夜市,吆喝聲逐漸多了起來。兩邊的貨架上,衣服、配飾、鞋襪、小電器等小商品琳琅滿目。
逛夜市的顧客不算多,多為年輕人,偶爾能看見帶小孩的父母。
「快快,各位親,就最後兩件了哦!」一家女裝小店前,老闆張女士正提著兩件連衣裙,對著手機鏡頭做直播。她經營的主要是裙裝,單價39元至69元不等。
張女士說,她在漢正街有個批發店,以前生意好時幾乎沒時間做直播,現在批發店沒了生意,只能靠保成路夜市維持。「夜市大多靠走量,薄利多銷,但現在客人少了好多,估計就恢復了兩三成。」她說,好在換季,這兩天生意還不錯,線上線下總共賣了百餘件,對未來還是有信心的。
環衛工丁鋒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在環衛所工作了十幾年,負責保成路及周邊小區的環境衛生,對夜市充滿感情。「以往,我們從晚上7點一直要忙到凌晨兩三點,運好幾車垃圾。現在,差不多晚上10點半就能收工了。」丁鋒說,工作量大,補貼也會多點。他一家四口人,愛人也是環衛工,兒子在上中專,馬上面臨擇業問題。月工資3000元左右的他,希望能再多掙點錢養家。
【點評】小攤位,大民生。一個攤位背後,往往維繫著一個家庭的生計。放開「地攤經濟」,不僅能滿足普通百姓的生活需要,更是保就業、保民生、促消費的有效舉措。
路邊小攤,堂堂正正回來了
6月1日17時,在武漢市武昌區黃鸝路上,做了10多年水果攤生意的張與平,疫情之後重新開張。
他說,原本準備與城管「打遊擊戰」,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城管並沒有勸他離開。看完新聞後,他才知道,國家已鼓勵各地給流動商販釋放更多的生存空間。「一家人的生計,都靠著攤位,現在可以堂堂正正做生意了。」張與平高興地說。
6月1日18時許,武漢市武昌區楚天都市雅園的路口。
下班回家的市民張先生,在陳金元的蔬菜攤上,買了一把青菜、幾個辣椒和雞蛋,花了10元錢。「便宜又方便。」張先生說。
62歲的陳金元,原本在武昌青魚嘴小區經營一家冷凍食品店。因為疫情,他的冷凍食品店關門3個月,虧損3萬多元。為將店鋪損失補回來,陳金元動起擺攤的念頭。
5月15日下午,陳金元到市場進菜,然後直接到小區路口擺攤,從17時擺到19時30分。第一次出攤,營業收入300多元。
「初戰告捷,很不錯了。在這裡擺攤,不僅方便居民,我們也能有一定收入,一舉兩得。」陳金元邊招呼顧客邊說。
在陳金元攤位旁邊,36歲的黃濤也經營著一個水果蔬菜攤,才擺了10多天。
讓他們煩惱的是,在小區外擺攤城管還是會管。他們期待,在保證有序經營的前提下,找到城市管理與方便群眾的平衡點,推動「地攤經濟」有序發展。
【點評】促民生暖民心,給流動攤販更多包容,就是給民生更多機會。全國兩會之後,我省多地為「馬路經濟」「地攤經濟」鬆綁。在宜昌,公安、商務、城管部門聯合發布通知,準許城區重點商圈夜間及節假日出店經營,促進宜昌城區夜間經濟發展。在黃岡,該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決定,在市區部分街區設立地攤經濟臨時便民服務點,助力復工復市,提高人民群眾的就業率,促進市區經濟發展。
減租之後仍艱難,老夜市想轉型
5月30日19時,天剛黑,武漢市王家灣夜市的燈就亮起來了。
因疫情休市3個多月後,5月6日,這個經營了十來年的老夜市再次開門迎客。
與以往相同的是,這裡仍然是小門面和露天攤點並存,仍是王家灣商圈內「最省錢」的購物場所。
與以往不同的是,疫情過後,顧客變少了,安靜的市場顯得有些冷清。
「這個8元一條,這個10元……」兩名顧客在陳佳麗的內衣攤前討價還價,最後花15元錢,買走兩條原價8元的內褲,優惠了1元錢。
「生意難做哦。」顧客走後,陳佳麗感嘆道。她數了數胸前掛著的錢包說,從下午3點開攤到晚上8點,5個小時只做了兩筆生意,賣出了31元錢,「去年這個時候,一晚上要賣100多元。」
「再這樣下去,怕是攤位費都保不住了。」一旁賣襪子的攤主曾小娟說,一個月600元租金一交,剩下幾百錢怎麼過生活?
隔壁手機貼膜店的陳先生沒有搭話,他有一個小門面,月租金2000元。復市後生意不太好,他白天拿起相機,接一些兒童攝影的活,晚上再來守店。
王家灣夜市曾是武漢市開展「城管革命」、以疏代堵整治街邊零散地攤的成果。當年,漢陽區劃出一片地,將王家灣附近的流動攤販收納進來統一管理,既美化市容,也給流動攤販一個「家」。開市後,生意興旺。
「網購興起後,夜市就開始走下坡路,這次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承包管理該夜市的武漢皓承宏業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德忠坦言,「商戶們要是再不轉型,還是只賣內衣、襪子等小商品,我們就算租金全免,怕也撐不了多久。」
周德忠說,已為商戶減免了今年2月至4月的租金,5月至年底的租金,也打對摺。
他算了一筆帳:120多家商戶,今年只能收到15萬元租金,公司交的場地承包費接近60萬元,還要給10多個管理員開工資,再加上水電費、垃圾清潔費等,40多萬元的虧損已成定局。但他表態說:「就算虧本,也要把這些商戶保住,他們大多都是雙下崗職工、外地來漢打工的困難群體。」
「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對我們王家灣夜市來說,是利好消息。」周德忠說,期待武漢市能把漢陽江灘、或者小區附近居民遊玩出入頻繁的「擺攤寶地」拿出來,規劃出夜市街,統一管理。攤販們也要轉變觀念,除了經營小商品外,再引入一些需要「面對面」交易的商品,比如樂器、文玩等。
【點評】老夜市見證了城市經濟的轉型發展,也解決了眾多小商販、個體經營者、小微創業者的溫飽問題。如今,經濟多元化發展,在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引領下,老夜市只有不斷轉型升級,讓老地標煥發新活力,未來才能成為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