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同中亞歷史上的這四大帝國嗎?

2020-12-15 小馬和你看世界

(一)拉開「西域」的神秘序幕

了解過去,才能展望未來。懂得歷史,才知天下興亡。中部亞洲(中亞細亞)的歷史,與東方的中國史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今天中國的大多數民族樂器,弦樂類,都來源於中亞民族;以及民族舞蹈類;今天早已普及的水果,如葡萄、石榴等也來源於中亞;蔬菜類如土豆、苜蓿、瓜類、茄子、西紅柿、捲心菜等很多來源於中亞;還有酒類,馬匹、香料、服飾、多不勝數的用品;漢唐以來的冶金「煉鐵術」、制刀術、兵器類技術等等不勝枚舉。而中華的絲綢、瓷器、紡織技術、刺繡、木製機械的工藝,許多科技成果,如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天文學、等數不清的先進科技、實用科技,也通過中亞傳到西方,走向世界。甚至中華的血緣,相當一部分也來源於古代的中亞民族遺傳基因。中亞,是古代東西方交流最重要的路徑,是歷史上人類交融最重要的路徑。可以說,中華文明與中亞的文明之間,有著扯不斷,理不盡的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是血肉相連。

既然如此,了解它,熟悉它,就是非常必要的研究歷史必修課。今天的中亞(中亞細亞,即亞洲大陸的中部)國家: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伊朗、阿富汗。從地理環境講,真正的中亞還應該包括今天中國的新疆、甘肅的河西(黃河以西)部分,以及高加索山脈南側的所謂「外高加索(對俄羅斯來說,是『')"地區三國: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本篇,欲通過對中亞歷史起到舉足輕重影響力的"較大"帝國的畫龍點睛式的重點寫史,對中亞細亞的歷史做一些簡明扼要的梳理,同時對歷史現象給以較為深刻的分析評判,望能為喜歡歷史的朋友提供一個能夠提綱帶目的、較為方便的、可隨手沾來的讀物。此篇倘能進入教材,則善莫大焉!

(二)興亡更替何時了

第一帝國 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前330)是古代波斯高原西南部的阿契美尼德家族建立的,創始人是居魯士大帝。他的帝國雖然來源於西亞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但國土的大部分是伊朗以外的領土,如埃及、阿富汗、今天印巴的一部、中亞的霍納桑、索格狄亞那、一直到鹹海東的大片區域。西面,跨過愛琴海,多次打擊東歐和希臘,邊界穩定在亞洲西北界的小亞細亞半島。波斯當時的工匠著名天下,打造的兵器、盔甲、裝備類是一流水平。在公元前那個年代,已經有了馬身上的披掛甲,工藝精良。這為波斯軍隊的強大提供了基礎。

波斯軍隊的戰術在當年也是世界一流,其著名的步、騎兵配合戰術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著名的軍事統帥當屬大流士一世,他是令敵人膽寒的「萬人不死軍」的指揮。大流士把波斯帝國的領土擴大到極致。公元前525年,大流士隨國王遠徵埃及。及前522年,國內政變,回國途中國王暴卒。大流士回國殺死政變領袖,自己登基王位,平定各地的起義。後打印度,徵服印度西北部,建立了波斯帝國第二十個行省。前513年,親自帶兵渡過達達尼亞海峽,徵服了色雷斯,又渡過了多瑙河口,卻因糧運不濟而返。

後又曾派兵擊希臘,艦隊在海上遇到風暴,無功而返。公元前490年,大流士派兵遠徵希臘,爆發了馬拉松戰役。這是強大的波斯帝國對希臘人發動的戰爭,結果卻出人意料。雅典方面參戰的一萬一千人全部是重裝步兵,他們按照慣例在馬拉松平原的西側排出八行縱深的密集方陣。此時正值雨季,馬拉松平原只有中間地勢較高,兩邊都是泥沼地,雅典利用地形獲得了勝利,而波斯強大的軍隊卻陷入沼澤而狼狽不堪。此役,有三萬大軍的波斯軍隊共陣亡6400人,雅典方面僅僅陣亡192人。雙方陣亡數字的懸殊差距充分體現了希臘密集陣對波斯方陣的壓倒性戰術優勢。戰役後,希臘人派長跑戰士裴裡庇第斯回雅典城報喜訊,裴裡庇第斯用最快的速度跑完了52.193公裡的路程。裴裡庇第斯是個有名的「飛毛腿」,但當時他已經在戰鬥中負傷,為了讓故鄉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個勁兒地快跑,當他跑到雅典時,已上氣不接下氣,激動的喊道:「歡......樂吧,雅典人,我們......勝利了」說完,就倒在地上死了。這就是馬拉松長跑體育項目的來源,為了紀念斐力庇第斯。大流士一世對希臘侵略的馬拉松之戰失敗,意味著波斯帝國向歐洲擴張的腳步被停止了。後,在討伐埃及叛亂的徵途中,大流士病死,一代梟雄離去了。從此,波斯帝國開始衰弱。

第二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公元336——323)儘管波斯的大流士一世數次向希臘進攻未果,但反覆的來自亞洲大陸的侵略使得希臘這個愛好和平的城邦制國家被動的採用了發展武力的國策,逐漸的成為了一個軍事上強大的國家。特別是希臘聯邦內的馬其頓人,因此迅速的強勢起來了。馬其頓人生性剽悍,據說是希臘多民族混血的後裔,社會地位較低下,但人皆粗獷、好武善戰。其部落長期被希臘主流社會邊緣化,居住地也較為偏僻,屢受歧視,所以對希臘統治者心懷怨恨。此番又藉助波斯人進攻的歷史機遇強大起來,自然不肯長久居人之下,便蠢蠢欲動。

公元前338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用武力統一全希臘。前336年,其子亞歷山大即位,當上了希臘聯盟的國主,便集合全希臘的力量,迫不及待的發動戰爭,越過愛琴海與黑海之間的海峽,向原先波斯侵略者來的方向、東面的亞洲大陸進攻,這就是世界歷史上有名的亞歷山大東徵。年輕的亞歷山大狂妄不羈,馬其頓人焦躁性急。短短的兩年功夫,希臘人徵服了西南到北非埃及,東南到印度河,南面到波斯灣,北到錫爾河,西北到小亞細亞的廣大地域,囊括了古兩河流域,兵鋒一度到達古城撒馬爾罕。在亞歷山大東徵的有力打擊下,波斯帝國終於在前330年前後徹底滅亡。在遼闊的西亞、中亞、阿拉伯、北非地區,一個新的帝國產生了,這就是亞歷山大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亞歷山大帝國的國都,一個是希臘的佩拉,一個是兩河流域的古城巴比倫。但亞歷山大太過好大喜功,只顧了徵戰,忽略了對國家的治理。乃至於好景不長,一個龐大的帝國,才經歷了一十三年,便壽終正寢了。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解體。雖然帝國的江山過於飄渺,來去匆匆,但希臘人也不傻,在風雨飄搖之際,他們也採取了「以亞治亞」的政策,重用亞洲本地人,宣揚希臘的生活方式,宣教希臘語及文字,所以於亡國之際,也在亞洲造就了一批「希臘化國家」名義的偽政權,以維持希臘人的臉面,以待將來再捲土重來。

第三帝國貴霜帝國(公元前30——公元567)公元前177年,中國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的民族「大月氏」人(讀音「da rou zhi 或da yue zhi")建立的國家達到鼎盛時期,後為匈奴單于冒頓所滅。亡國的大月氏人被迫西遷中亞,先落腳伊犁河谷地帶,被世仇烏孫人聯合匈奴趕殺,部眾遂拖疲憊之軀逶迤西南行。

於公元前128年在阿姆河岸接待張騫時,月氏人已經到達粟特(阿姆河北岸的民族,正規名稱是「索格狄亞那」,因地得名,粟特是簡稱,多為中國人使用)人地區定居下來,但他們不願參與戰爭,拒絕了張騫傳達的漢武帝要求聯兵打擊匈奴的願望。然,大月氏人雖歷經磨難,嚮往穩定的生活,卻命運乖舛,仍不得安居。前125年又遭遇波斯境內的一個希臘化國家安息(是希臘人建立的偽政權,安息,是安薩西斯的簡稱,中國人讀安息)的進攻,經苦戰無果,於前124年渡過阿姆河南下大夏。

此時,大月氏不得已滅大夏(正規名稱:巴克特裡亞 , 希臘化國家,中國古籍稱為大夏)而居,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史稱」貴霜「。公元前30年以後,大月氏正式建立貴霜帝國(公元前30——公元241),開創人是丘就卻大帝。貴霜帝國的領地範圍北達鹹海,南到印度河上遊,東到蔥嶺(帕米爾),西到赫拉特(中亞、南亞的交通樞紐城市),據有中亞核心地帶的索格狄亞那、霍納桑、費爾幹納盆地地區的西南部分,以及錫爾河與阿姆河中下遊地帶富裕地區,囊括了今天中亞的大多數地區和阿富汗全境及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及犍陀羅(印度、巴基斯坦的五河流域)、罽賓(克什米爾)等地,疆域遼闊。大月氏人萬裡迢迢,用了將近二百年的時間,歷經千難萬險,終於進入了自己民族的黃金時期。

公元65年,東漢派人西向印度取經,經貴霜帝國境內時,帶回兩名佛教人士,就是「白馬馱經」故事和洛陽白馬寺的來歷。公元85年,貴霜王朝與中國漢朝聯兵打擊吐蕃(西藏人的國家),戰役結束後因漢朝拒絕支付報酬而致貴霜人翻臉,派兵七萬進攻西域的漢朝軍隊,漢軍在班超的指揮下以少勝多,貴霜軍大敗。之後,貴霜帝國每年向漢朝稱臣進貢。西曆241年,貴霜帝國的中央王朝被波斯新興的薩珊帝國滅亡。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貴霜的大月氏人以頑強的毅力,堅韌不拔的意志,與波斯人展開了連續幾個世紀的復國持久戰,並在公元四、五世紀一度強大而數次主動進攻薩珊人,但終因力量對比的懸殊,無法完勝。公元567年,在各路敵人的聯合打擊下,一個人類歷史上意志力最堅強的國家:「貴霜帝國」終於在被反覆持續侵略了幾百年後,倒下了他永不屈服的英武身軀。

第四帝國薩珊帝國(公元224——651年)薩珊王朝是阿爾達希爾建立的,定都菲魯扎巴德、泰西封。今天的波斯灣面臨的海域,被稱為「荷姆茲海峽」,荷姆茲德是阿爾達希爾的孫子,第三代薩珊國王。這個波斯王朝到了第二代,就是阿爾達希爾的兒子沙普爾時,開始向外擴張,逐漸強大起來。薩珊人的擴張在其版圖東側受到貴霜帝國的障礙,形成了與貴霜在中南亞地區斜向並行的特點。

比如,往東,不得越過貴霜的赫拉特。薩珊的整個版圖是北方向西傾斜,東南向東傾斜,大致形成一個南北斜長方形。一些外國的歷史地圖提供的薩珊帝國地圖的圖形是不準確的,有明顯的誇大之嫌,特別是伊朗提供的地圖。貴霜的版圖也是這樣一個斜長方形,但它佔據著中亞最富裕的霍那桑、索格狄亞那、以及阿姆河與錫爾河的下遊富庶地區,而薩珊則偏居西亞方向和伊朗高原,大都是高原地帶,較為貧瘠。而在西側,從北方到南邊,都受到羅馬人地盤的擠壓。比如,小亞細亞在羅馬手裡,敘利亞、埃及也在羅馬人手裡。於是乎,薩珊人看到羅馬人雖然身居富裕區,但注意力卻在歐洲的日耳曼人那裡,對西部亞洲不甚在意。便積極的乘隙進攻敘利亞和小亞細亞方向,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針對羅馬帝國的戰爭。而這些戰爭雖然往往由薩珊帝國引發,卻由於羅馬人的強大而常常是無果而終。

在東線,沙普爾即位後對貴霜的擴張卓有成效,較快的顛覆了貴霜帝國的中央政權,可因為軍事力量的不夠強大,卻每每留下了貴霜的貴族們,他們的大月氏人地方勢力依舊在貴霜各地統治割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公元241年就被薩珊滅掉的貴霜帝國卻遲遲的拖延著生命,而且期間還常常「叛亂」,主動向薩珊進攻,一直到公元567年才在各國的聯合打擊下徹底覆亡的原因。這種情況甚至嚴重到有一屆薩珊的國王王室內鬥發生時在妹妹的掩護下連夜遁去「曮噠人(即貴霜的大月氏)」那裡去避難的程度。而且在漫長的薩珊歷史上,帝國的財政來源還時不時的需要「曮噠人」的接濟和支援。問題發生在哪裡呢?像這種被消滅了的王朝卻頑強的一直強大敵人面前依然如故的存在了幾百年的情形,絕對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可以說絕無僅有。我們不得不替大月氏人豎起大拇指,他們的堅韌不拔的精神確實令人敬佩。

但事情的發生絕不是單方面的這樣簡單。我們不得不指出薩珊王朝在政策上的失誤和無能。我們已經知道它的東面是貴霜帝國的難纏對手,西面是強大的羅馬人,薩珊人處在一個明顯的兩大勢力的夾縫裡生存,其尷尬和艱難的被動局面是無法迴避的。只有堅決的在這兩處中選擇一個可能比較容易被擊倒的對象進行突然的強力打擊,幹倒它,滅掉它的政權,奪過來一側的富饒領土,充實國家的經濟和財源,才有可能長期對抗另一側的更為強大的敵人。事實上,薩珊的軍隊雖然有時看起來還行,戰鬥力卻十分的短暫而不能長久。帝國喜歡招募那些邊緣地帶的遊牧民族的騎兵來作戰,可那些遊牧人們是要拿到足夠多的好處才肯賣力的,而本國的波斯人又很少入伍面臨危險。

這樣一來就需要更多的財力來支撐戰爭,而帝國貧瘠的土地卻沒有多少產出。與薩珊人恰恰相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先輩們卻佔據了優越的地理位置,他們控制著敘利亞、埃及的財富,還有中亞的更多富庶地區,如索格狄亞那、吐火羅盆地等。以優越經濟支柱來進行堅決的戰爭,所以獲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可憐的薩珊人卻在財力上捉襟見肘,戰爭因此被嚴重掣肘。在戰略性攻擊方向的選擇上,薩珊人也犯下了嚴肅的錯誤。一般的來說應該選擇更為弱小的對手先行進行打擊,而薩珊卻選擇了更加強大的羅馬帝國作為對手並且長期糾纏不休,那結果還能是什麼呢?只剩下失敗一種可能了。當然後期的薩珊人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改正,並聯合其它中亞勢力重點打擊「不死國貴霜」。

公元567年,聯軍終於拿下了「曮噠國」這個大月氏人的貴霜餘孽,獲得了中東部的肥沃土地和發達城市。可是,這一切,薩珊的統治者還沒有好好的享受它的喜悅,沒有來得及發揮這巨大戰果的戰略優勢,因為這勝利來得有點兒太晚了。薩珊在剛剛完全戰勝貴霜王朝的以後,正在躊躇滿志、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突然遭到來自背後的沉重一擊,它終於倒下了。西曆651年,薩珊亡國。對薩珊的打擊來自一個更加強大無比的國家,它迅速地崛起在地中海岸邊,並如同秋風掃落葉般席捲著西亞、中亞、南亞大陸,就像那風暴驟起、狂飆飛舞。

相關焦點

  • 中亞歷史上後四大帝國!
    第五帝國阿拉伯帝國(公元632——1258)中國古籍對它稱之為大食(波斯語Tazi或Taziks的譯音)先知穆罕默德的傳教建國西曆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開始宣傳、傳播、伊斯蘭教。人類歷史上,新的宗教,往往帶來新的人類進步,帶來一個新的時代。
  • 歷史上的遠古四大文明帝國:神秘而讓人感慨!
    與此同時期進入農耕文明的還有「大西洲」的「阿特蘭蒂斯帝國」、「大洋洲」的「利莫裡亞帝國」和中原的「神農帝國」。除了「炎皇」創立的「神農帝國」屬於大陸性國家外,其餘三個帝國均屬於「海洋帝國」。這「四大遠古文明」,屬於同源同種文明。最初都使用同一種文字,即「繩結文」。這四大文明帝國之間,互相往來儘管有些困難,但人類船舶運輸經由竹木筏到刳木為舟,再由獨木舟到木板船。
  • 《亞爾斯蘭戰記》的歷史原型:中亞霸主薩珊波斯帝國的崛起
    在日本著名小說家田中芳樹的架空歷史小說《亞爾斯蘭戰記》中,有一個強盛無比、可與東方「絹之國」媲美的位於連接東西方「大陸公路」中心的「帕爾斯王國」。「絹之國」和「大陸公路」的原型分別中國和絲綢之路,「帕爾斯王國」的原型則是歷史上的薩珊波斯帝國。
  • 阿富汗為什麼被稱為帝國墳場?這只是最近兩百年的歷史
    後來膨脹到中亞容不下它們,於是就向南徵服,從中亞打穿阿富汗,而且一直向南,幹到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這就是與東漢帝國、波斯帝國(這時候叫安息王朝)、羅馬帝國並列的貴霜帝國。再後來,中亞一帶成為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角鬥場,阿富汗也就只能隨波逐流。阿拉伯人取得優勢後,阿富汗就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現在,99%的阿富汗人口都信仰伊斯蘭教,這就是阿拉伯徵服者留下的濃重烙印。
  •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帝國?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古代四大帝國
    帝國在狹義上用來形容由君主(皇帝)統治的強大國家,廣義上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國家,而不限於君主制國家。第一,波斯帝國第一個世界性大帝國波斯帝國,波斯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國,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色雷斯島,南到印度洋和埃及,北到裏海和黑海沿岸,這樣的版圖幾乎包括了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還有尼羅河流域這三個古文明中心,波斯帝國之所以強盛
  • 外國評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帝國,古代中國上榜是毫無疑問的吧?
    由其領土、自治領、殖民地、托管國及其他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組成,被國際社會及歷史學界視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裡。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從法國手裡奪取整個加拿大,標誌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1815年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不列顛治世"。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大英帝國與新興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矛盾無法調和,1914年英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 歷史上有個比南宋牛很多的西遼帝國,打遍中亞無敵,為何很少提及
    西遼帝國滅亡後,當時的契丹人,逐步融入到哈薩克和柯爾克孜兩大民族中,與漢文化徹底斷絕了關係。 西遼帝國的歷史 遼朝天祚帝期間,北宋與金國人訂立了海上之盟,南北夾擊對遼朝實施了滅國行動。天祚帝逃入夾山,與遼朝中央政權失去聯繫。在這種情況下,耶律大石等重臣,擁立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
  • 歷史上盛極一時的波斯帝國
    大流士一世當政後,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平定了各地此起彼伏的暴動和起義,恢復了帝國的統治。後來,大流士~世把平息政變、鎮壓起義的經過,用波斯、埃蘭、巴比倫三種文字刻在從巴比倫到愛克巴坦那(原米底首都,今哈馬丹)大路中途的貝希斯敦崖石上,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這個銘文是現在所知道的波斯王國所有銘刻中最重要的一個,是研究波斯歷史的珍貴資料。
  • 漢朝時期的亞歐大陸,從三大帝國相繼崛起演變為四大帝國並立
    漢朝時期的亞歐大陸,是四大帝國並立的局面,而這一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1、波斯帝國一家獨大假如我們不算兩河流域和古埃及的那些上古帝國的話,那麼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大帝國是波斯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統一了兩河文明、古埃及文明,並將帝國版圖延伸至中亞、印度河流域和歐洲的色雷斯地區,其疆域面積高達695萬平方公裡,這一數字即使後來的亞歷山大帝國、漢王朝和羅馬帝國都不曾打破
  • 聖經預言歷史上的四大世界性帝國!
    我們看看聖經預言歷史中的四個世界性帝國。「2但以理說:我夜裡見異象,看見天的四風陡起,刮在大海之上。3有四個大獸從海中上來,形狀各有不同【但7:2-3】」。你是否願意一一查看聖經中先知在異象中見到的獸?四獸指的就是歷史上的四大帝國。(但以理書17「這四個大獸就是四王將要在世上興起;。。
  • 歷史上的莫臥兒帝國皇室究竟與蒙古人在血緣上有多什麼關係?
    莫臥兒帝國皇帝究竟與蒙古人在血緣上有多大關係呢?其實關於莫臥兒帝國和蒙古人之間的關係,其實確實還是有挺多彎彎繞的,首先是莫臥兒帝國皇族的祖先帖木兒算不算蒙古人,其次關於莫臥兒王朝的母系在其血統中的地位也有爭議。
  • 為什麼薩珊王朝對中亞控制力遠不如波斯帝國?
    除了靠近本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外,西面的敘利亞、小亞細亞和埃及,都是帝國的財富來源重心。無論是豐富的糧產還是商業貿易帶來的手工業與貴重金屬,都以西部經濟為主。東部的中亞等地,除了一些有限的農業和貿易稅收外,總體上無法與西面相提並論。
  • 白匈奴,繼貴霜帝國之後崛起,與波斯、印度、柔然、突厥爭霸中亞
    白匈奴,我國古代的史書中稱為「嚈噠」,並稱其起源於蒙古草原,又稱「滑國」,之後遷至阿爾泰山地區,繼貴霜帝國之後在中亞崛起。「白匈奴」是西方人對嚈噠的稱謂,因為嚈噠人自稱「匈奴」,膚色偏白,於是被稱為「白匈奴」,據說嚈噠人實行一妻多夫制,但其真正的族群已不可考,大月氏、柔然、塞種、突厥等說法眾多。
  • 大唐帝國在中亞的怛羅斯之戰,被低估的戰役
    大唐在西域輻射中亞的政治、軍事影響力很大,絲綢之路也是欣欣向榮。可見政治軍事永遠是經濟的基石,基石不再,經濟就不用談了。唐時期中亞局勢圖當時是公元6到8世紀,是西歐人眼中的「黑暗時代」。然而西歐之外的世界此時並不「黑暗」,歐亞大陸上有三個大帝國正處於興盛期。除去固守東南歐和東歐的拜佔庭帝國,另外兩個便是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
  • 中亞歷險記(一):你知道烏茲別克斯坦嗎?
    這三年,南美各國紛紛對中國人降低了門檻,電子籤、落地籤、憑美國籤證免籤,這片離中國最遠的大陸向中國旅行者慷慨的打開了懷抱,而中國的鄰居中亞,由於一些歷史和民族的原因,反而一直是維持著高度的警惕與矜持,遲遲不肯接納中國的旅行者。
  • 人類歷史上三大帝國:最早的和領土最大的及「日不落」帝國
    兩河流域土地肥沃,無險可守,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就是北面的入侵者印歐人與來自南面的入侵者閃米特人為爭奪這塊地區而展開長達數千年的鬥爭的歷史。大約於公元前2371年"真正的王"傳奇的"薩爾貢奪取了政權,建立起了西亞第一隻常備軍。鞏固了政權後,薩爾貢以阿卡德城為首都。
  • 歷史上的今天,旭烈兀佔領阿拉伯帝國首都,朝哈裡發王朝結束
    阿拔斯王朝 (750~1258),哈裡發帝國的一個王朝,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因阿拔斯王朝旗幟尚黑,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阿撥斯王朝時期乃是阿拉伯的黃金時代,歷時500餘年。
  • 地理「孤立」的印度為何卻與歐洲以及中亞歷史緊密相連?
    看印度的歷史有兩個最奇怪的地方:在印度的歷史上,笈多王朝以後印度人就難以建立一個由自身創建的政權或王朝。其次,為何印度的歷史會和歐洲以及中亞(這裡的中亞泛指亞洲中部地區,非指中亞五國)緊密的相連到一起?
  • 衛星圖下神秘的「中亞5斯坦」,地理上縱貫東西,歷史上叱吒南北
    中亞,地理上大體為東接中國,西到裏海,南至阿富汗,北臨俄羅斯的廣袤地區。歷史上,這塊區域不僅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亞洲和歐洲各個民族、各種宗教、各種文化的交匯之地。蘇聯解體後,中亞由其原5個加盟共和國佔據,即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 公元二世紀,世界歷史的傳奇,人類文明的巔峰,四帝國並立!
    在人類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時期,地球從東向西,從東亞到歐洲,一字排開四大帝國:大漢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羅馬帝國。在這個時期,人類已開化疆域被統一在四個文明大國之下,小國幾乎絕跡,剩下的唯有遊蕩在文明社會邊緣的遊牧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