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習俗有啥

2020-12-15 凱風網

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過年了,現在過年沒有小時候熱鬧了,年味也沒有那麼重了。從今天開始就進入了臘月也就是農曆十二月,在古代臘月有很多傳統民俗活動。那做這些民俗活動都是什麼呢?人們為什麼又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餘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相傳早自周代我國一些地方便有在這個月舉行「歲終之祭」,亦稱「臘」。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漢代後,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喝臘八粥,而只是作為祭奉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於周或秦漢時期。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於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裡重要的一個節日了。民俗專家介紹,「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1

九種習俗

1、臘八

臘月初八是臘八節,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臘八」是「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

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

他們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傳入中國之後,材料改為五穀雜糧,成為人們慶祝豐收的方式。

2、臘月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稟報這一家人的德行,讓玉帝賞善罰惡。

所以人們在這一天準備好供品送灶神上天,其中最重要的是糖果,又甜又黏,讓灶王上天之後嘴巴被黏住,說不了壞話。

3、臘月二十四

二十四,掃房子。

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

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

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灑掃庭院。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因為「塵」與「陳」諧音,在臘月裡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

臘月掃塵,就是把家裡一切的「窮運」、「晦氣」都掃出去,以期盼來年運勢更好。

4、臘月二十五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臘月二十三)後,天帝玉皇於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5、臘月二十六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在過去,人們生活艱苦,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豬肉。

人們在這一天,開始殺自己養的豬,籌備過年的肉食。

6、臘月二十七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過年迎來送往,要招待很多親戚朋友,所以除了豬肉之外,還有準備魚肉、鴨肉。

二十七也是年貨節,大家準備好年貨,吃穿用度,一應俱全,所以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7、臘月二十八

二十八,把面發。

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能蒸饅頭的。

所以二十八這一天要準備好接近半個月的主食。

北京人一般慢一拍,在這天「把面發」,等到二十九「蒸饅頭」。

8、臘月二十九

這一天叫「小除夕」。一般是來往拜訪,這叫別歲,親戚鄰裡之間互相交換糕點,交流感情,人們還在戶外焚香,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9、大年三十兒

年三十兒。除夕是新舊交替的時刻,各行各業停了交易。

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

擺設天地供桌、辭歲、守歲、迎歲……

這天的鞭炮不絕於耳,人們企盼自己在新的一年裡,可以有更好的運氣和福氣。

2

五種禁忌

1、家中有兒子,已婚閨女在家過年。

臘月二十三之後,有兒子的家庭裡,不許已婚的女兒回門,直到年初二、初三才可以。

老輩子說法,這叫做「閨女不踏娘家塵草」,踏塵草能踩斷娘家的根兒。

是說女兒這時候回門,會斷娘家香火。

現如今獨生子女社會,自然不存在這些老說法。

但在舊社會,這是頭等的忌諱。

2、臘月搬家動土

民間是沒有臘月搬家的,因為臘月是祭祀月,有很多重要的日子。

臘月講求的是往家裡各種進財。此時搬家,會以為不吉利,有臘月搬家窮一說。

最關鍵的一點是,農村過年,臘月裡的諸神,比如灶神臘月二十三辭灶上天述職,年三十再重回人間,還有老地老母(老祖宗)。

你突然在臘月搬了家,他們回來找不到新家,會惹不開心。難免有脾氣,那這一年就不會太順。

3、年三十家裡水缸不滿

兒時農村,還沒有自來水,年三十傍晚,去井臺邊排隊挑水的人特別多。

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過年的彩頭兒:有剩財剩飯,寓意日子過得富足,年年有餘。

年三十晚上煮餃子的水,都是提前挑水添滿鍋的,水桶裡也滿滿的水,要很節約著洗臉刷牙等。

若是不懂事浪費水,沒等大年初一就得出去挑水吃,家裡主事人心裡肯定要鬱悶了。

4、不說過年話兒

「大年三十死了驢,不好也得說好」。

年三十煮餃子,煮碎了不能說碎了,破了,得樂呵呵地說:「掙了」。

打破碗碟,要趕緊說「歲歲平安」。

農村人認為,年根兒和年初,老地老母和諸位神仙鬼怪,全都在家,說什麼都能一語成讖。

所以必須多說好話,沒準兒神仙祖宗一保佑,就實現了呢。

5、年三十掃地,往外扔垃圾

農村老人說,年三十開始,家裡的塵土都是財寶。

那是老祖宗帶回來的運氣,或者是諸位神仙的賜福。

此刻掃地,就是把財氣掃出門。

垃圾自然也是財,也不能扔,直到初二晚上祭了財神,夜裡送了神以後,初三早上才能掃地,把垃圾清理了。

過年的這些習俗你都知道了嗎?關於過年的民俗還有很多,你家鄉的民俗又有哪些呢?

相關焦點

  • 農曆的十二月為何又稱「臘月」?
    農曆的十二月為何又稱「臘月」?人們在描寫冬季時,常常會用到一個詞,叫「寒冬臘月」。寒冬指的是農曆十一月(又稱冬月,意即入冬了),臘月指的是農曆十二月。那麼,民間為什麼會將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或蜡月)呢?
  • 冷知識:為什麼農曆十二月又稱為臘月,是傳統還是迷信?
    今天是咱們中國農曆的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也是祭灶王、掃塵土、剪窗花、貼春聯、洗浴、婚假的日子。同樣表示離咱們的除夕夜還有一個星期。但是為何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呢?難道是因為臘月比十二月叫得更順口嗎?「臘」同「蠟」,「臘月」也稱「蜡月」,因為是年末歲尾,進行祭拜的日子,「臘」又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早在周代就有「歲終之祭」。而在冬天,古代人民無法進行長時間勞動,亦有「冬閒」之說,人們除了祭祀,也降低了生活節奏,開始為年做準備。開始祭灶爺,打掃屋子的準備。
  • 臘月到了,農曆十二月為什麼叫臘月?臘月竟然還有如此多的民俗!
    農曆的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其實是和這個「臘」字有關。「臘」是什麼呢?「臘」就是幹肉,這個字我們現在左邊寫的是個「月」這個偏旁,其實最開始這個字左邊並不是月字旁。這個字讀作「rou」,如今「rou」與「月」已經不分了,所以大多數月字旁的字都與人的身體或者器官有關係,比如肝膽、肺腑、肥胖等。「臘」這個字它的左邊其實指的就是肉,並且是一種幹肉。「幹肉」為什麼叫「臘」呢?因為古代每年的十二月要舉行臘祭,到了十二月人們要集體去祭祀所有的神。
  • 為什麼農曆十二月叫臘月?一月叫正月?
    在春節到來之前,很多人老年人記著日子,比如今天是臘月二十幾,明天又是臘月多少。等到春節後,又是正月初三等。對於中國人來看,在年前前後喜歡用農曆來計算日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農曆一月叫正月?十二月叫臘月?而且,對於正月的「正」字,本來的讀音為(zhèng),為什麼放在正月中卻讀(zhēng)這個音呢?
  • 為什麼把十二月稱為「臘月」?
    進入臘月已有數天,春節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了。年關將至,節日的氛圍愈來濃厚,即將迎來農曆己亥豬年。俗話說進了臘月就是年。臘月是一年中的末月,可是十二月為何稱之為「臘月」呢,「臘月」和過年之間又有什麼關聯?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文化隨著幾千年時間的不斷流傳演變,如今依舊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而民俗裡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學問,細細研究還別有一種觸及歷史滄桑、回顧古代先民生活的既視感。今天我們就以「臘月」為入口,走進中華年俗五彩斑斕的世界,從幾千年人們的生活開始一步步了解歷史,觸摸時間留下的痕跡。首先,臘月何故稱之為「臘」。
  • 明明是十二月,為什麼被稱為「臘月?」原來還有這樣的說法!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擺幾本線裝書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漢服或唐裝,更不是風水、堪輿、預測之學,其實要你留心就會發現,它體現在方方面面,中華民俗、詩經文字、樂曲、歌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國畫、書法、每一種都有深厚的歷史蘊含。
  • 文化漫談:為什麼十二月要叫「臘月」?淺談臘月民間習俗
    我們都知道臘月是指黃曆的十二月,而「臘」這個字的原義是指古代的一種祭祀名稱。《說文解字》:「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冬至後三戌,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剛好是黃曆的十二月初八,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臘八節。因為臘祭在十二月,所以將此月稱為「臘月」。
  • 臘月將至,「臘月見三白,來年好收麥」是啥意思?有道理麼?
    過了陽曆年,臘月將至,也進入2021辛丑無春年春節倒計時。老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就是指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個月。只是臘月並不一定單指農曆十二月,因為一旦農曆一年中出現兩個十二月,則第一個月叫「十二月( 臘月)」,第二個十二月叫「閏十二月( 閏臘月)」。
  • 臘月二十七是什麼日子 農曆臘月二十七有什麼習俗風俗
    臘月二十七是什麼日子  農曆十二月【臘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的俗稱。是漢族春節傳統習俗,漢族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採購。  》》臘月二十三小年到 為什麼南方小年和北方時間不同  》》二十四掃房子是什麼意思臘月二十七有什麼習俗  洗浴  漢族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
  • 進了臘月都是年,臘月之後的習俗,你了解多少。值得收藏哦
    農曆十二月,就是我們中國人俗稱的「臘月」。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臘月、等等30多種叫法。其中,人們最熟悉的就是「臘月」了。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
  • 【習俗】臘月到,人忙年,說說臘月不得不知的習俗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臘月開始,就意味著過年進入倒計時啦! 臘月民俗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
  • 今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晴,陰溼到清明」是啥意思?
    今天是2021年1月13日,農曆2020年臘月初一,到大年三十除夕夜,整整還有30天的時間,也就是還有整整一個臘月的時間就到了春節了。按照農村的風俗,進入了臘月就等於進了年。也就是進入臘月份,一天比一天靠近年了,一天比一天有年味了,一天比一天喜慶了,一天比一天鞭炮聲濃了。
  • 臘月的由來:與自然季候無關
    農曆的最後一個月俗稱「歲尾」,但它有臘冬、殘冬、臘月、餘月、極月、清祀、冬素等很多種稱謂,但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當屬「臘月」。正如人們在描寫冬季寒冷時,常會用到「寒冬臘月」這個詞,寒冬指農曆十一月(又稱冬月),臘月則指農曆十二月。那麼,為什麼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其中又蘊含著什麼樣的內涵呢?為什麼農曆十二月叫「臘月」想了解「臘月」的由來,先要搞明白「臘」的含義。
  • 臘月忙,忙臘月,進了臘月就過年
    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四,已經正式進入農曆臘月了。臘,是一種祭禮,每年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 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後來稱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稱「臘」有三重含義: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三曰「臘者,逐疫迎春」。春天快要到了,人們在祭祀中以歌舞祭祀、燃燒火把等方式驅逐災病,迎接新春的到來。
  • 閩南春節習俗:臘月十六日尾牙節吃潤餅
    2014年泉州馬年春節專題尾牙  臘八之後的重要節日是臘月十六日,即「尾牙節」。如今,「尾牙」是越來越熱鬧了。當然,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尾牙」原來稱為「尾迓」。「迓」有迎接之意,在民間習俗中,祭祀土地公的儀式叫作「做迓」。  在農曆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都是要「做迓」祭拜土地公的。相傳,農曆的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生日,閩南一帶的商家都要在這天舉行祭祀土地公活動,因為這一天的祭祀是一年裡第一次的「做迓」,所以稱為「頭迓」,而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迓」,故稱為「尾迓」。
  • 知識分享:農曆十二月為什麼稱「臘月」以及天幹地支的含義是什麼?
    013.農曆十二月為什麼稱"臘月"  人們習慣上說農曆十一月為冬月,這倒不難理解,可是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了,這該怎麼理解呢?  其實,"臘月"是由"臘日"演變而來的。  到了漢代,"臘日"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漢代的人們把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即幹支紀日法中地支為戌的日子定為"臘日"。由於冬至日在農曆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臘日"也沒有確切的時間。後來,人們將12月8日定為"臘日"。  為什麼祭神的日子要叫做臘日呢?這得從"臘"字古義說起。
  • 臘月至,臘月忙,一進臘月年味濃
    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後來稱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稱「臘」有三重含義: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三曰「臘者,逐疫迎春」。春天快要到了,人們在祭祀中以歌舞祭祀、燃燒火把等方式驅逐災病,迎接新春的到來。
  • 臘月初一有哪些習俗你可知道?
    古有臘月初一咬災的習俗。臘月初一當天要吃爆米花、炒瓜子、花生、黃豆、大豆、雞蛋等食物。老家人將此叫做「咬災」,據說這樣可以消災避難。民間百姓有一句俗語:「臘月初一不吃炒,這個起來那個倒」。就是關於咬災的。
  • 臘月至!這些傳統習俗你知多少?
    臘月來啦,春節進入倒計時!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從喝臘八粥始,到辦年貨、貼春聯,臘月有眾多年俗。這些傳統習俗你知多少?讓工行君給你介紹一下吧~所以時序一進入臘月,街上的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也開始忙碌起來,注重傳統的人們更是覺得只有在臘八節喝下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才是對上一年的完美收尾。臘月二十四,小年。
  • 今天臘月初三,「臘雪是寶,春雪是草」是啥意思?臘月下雪多嗎?
    今天是農曆2020年臘月初三,已經進入了寒冬臘月了。臘月在農村指的是農曆的十二月。按照農村的風俗,進入臘月就到了年,過了臘月初八就是年。近兩天從農村的熱鬧氣氛來看,確實的有一定的年味了,現在農村開始殺年豬、買豬肉、趕年集、制臘肉、灌腸等等過年的氣氛非常的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