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過年了,現在過年沒有小時候熱鬧了,年味也沒有那麼重了。從今天開始就進入了臘月也就是農曆十二月,在古代臘月有很多傳統民俗活動。那做這些民俗活動都是什麼呢?人們為什麼又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餘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相傳早自周代我國一些地方便有在這個月舉行「歲終之祭」,亦稱「臘」。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漢代後,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喝臘八粥,而只是作為祭奉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於周或秦漢時期。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於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裡重要的一個節日了。民俗專家介紹,「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1
九種習俗
1、臘八
臘月初八是臘八節,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臘八」是「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
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
他們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傳入中國之後,材料改為五穀雜糧,成為人們慶祝豐收的方式。
2、臘月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稟報這一家人的德行,讓玉帝賞善罰惡。
所以人們在這一天準備好供品送灶神上天,其中最重要的是糖果,又甜又黏,讓灶王上天之後嘴巴被黏住,說不了壞話。
3、臘月二十四
二十四,掃房子。
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
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
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灑掃庭院。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因為「塵」與「陳」諧音,在臘月裡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
臘月掃塵,就是把家裡一切的「窮運」、「晦氣」都掃出去,以期盼來年運勢更好。
4、臘月二十五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臘月二十三)後,天帝玉皇於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5、臘月二十六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在過去,人們生活艱苦,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豬肉。
人們在這一天,開始殺自己養的豬,籌備過年的肉食。
6、臘月二十七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過年迎來送往,要招待很多親戚朋友,所以除了豬肉之外,還有準備魚肉、鴨肉。
二十七也是年貨節,大家準備好年貨,吃穿用度,一應俱全,所以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7、臘月二十八
二十八,把面發。
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能蒸饅頭的。
所以二十八這一天要準備好接近半個月的主食。
北京人一般慢一拍,在這天「把面發」,等到二十九「蒸饅頭」。
8、臘月二十九
這一天叫「小除夕」。一般是來往拜訪,這叫別歲,親戚鄰裡之間互相交換糕點,交流感情,人們還在戶外焚香,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9、大年三十兒
年三十兒。除夕是新舊交替的時刻,各行各業停了交易。
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
擺設天地供桌、辭歲、守歲、迎歲……
這天的鞭炮不絕於耳,人們企盼自己在新的一年裡,可以有更好的運氣和福氣。
2
五種禁忌
1、家中有兒子,已婚閨女在家過年。
臘月二十三之後,有兒子的家庭裡,不許已婚的女兒回門,直到年初二、初三才可以。
老輩子說法,這叫做「閨女不踏娘家塵草」,踏塵草能踩斷娘家的根兒。
是說女兒這時候回門,會斷娘家香火。
現如今獨生子女社會,自然不存在這些老說法。
但在舊社會,這是頭等的忌諱。
2、臘月搬家動土
民間是沒有臘月搬家的,因為臘月是祭祀月,有很多重要的日子。
臘月講求的是往家裡各種進財。此時搬家,會以為不吉利,有臘月搬家窮一說。
最關鍵的一點是,農村過年,臘月裡的諸神,比如灶神臘月二十三辭灶上天述職,年三十再重回人間,還有老地老母(老祖宗)。
你突然在臘月搬了家,他們回來找不到新家,會惹不開心。難免有脾氣,那這一年就不會太順。
3、年三十家裡水缸不滿
兒時農村,還沒有自來水,年三十傍晚,去井臺邊排隊挑水的人特別多。
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過年的彩頭兒:有剩財剩飯,寓意日子過得富足,年年有餘。
年三十晚上煮餃子的水,都是提前挑水添滿鍋的,水桶裡也滿滿的水,要很節約著洗臉刷牙等。
若是不懂事浪費水,沒等大年初一就得出去挑水吃,家裡主事人心裡肯定要鬱悶了。
4、不說過年話兒
「大年三十死了驢,不好也得說好」。
年三十煮餃子,煮碎了不能說碎了,破了,得樂呵呵地說:「掙了」。
打破碗碟,要趕緊說「歲歲平安」。
農村人認為,年根兒和年初,老地老母和諸位神仙鬼怪,全都在家,說什麼都能一語成讖。
所以必須多說好話,沒準兒神仙祖宗一保佑,就實現了呢。
5、年三十掃地,往外扔垃圾
農村老人說,年三十開始,家裡的塵土都是財寶。
那是老祖宗帶回來的運氣,或者是諸位神仙的賜福。
此刻掃地,就是把財氣掃出門。
垃圾自然也是財,也不能扔,直到初二晚上祭了財神,夜裡送了神以後,初三早上才能掃地,把垃圾清理了。
過年的這些習俗你都知道了嗎?關於過年的民俗還有很多,你家鄉的民俗又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