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春節習俗:臘月十六日尾牙節吃潤餅

2020-12-13 閩南網

2014年泉州馬年春節專題

尾牙

  臘八之後的重要節日是臘月十六日,即「尾牙節」。如今,「尾牙」是越來越熱鬧了。當然,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尾牙」原來稱為「尾迓」。「迓」有迎接之意,在民間習俗中,祭祀土地公的儀式叫作「做迓」。

  在農曆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都是要「做迓」祭拜土地公的。相傳,農曆的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生日,閩南一帶的商家都要在這天舉行祭祀土地公活動,因為這一天的祭祀是一年裡第一次的「做迓」,所以稱為「頭迓」,而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迓」,故稱為「尾迓」。

  商家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後來在民間傳播開來,而且還附上了傳說的新內容。據說,以前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日辦好祭拜儀式之後,老闆即會請僱工們吃飯,表示已決定在這一年聘用他們做事,而到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內最後一次祭拜土地公,老闆仍然會宴請僱工們,以犒賞他們過去一整年的辛勞,或許是老闆在這一年最後請僱工吃飯,所以,稱為「吃尾牙」(閩南語之意是:尾牙節聚在一起吃飯)

吃潤餅

  尾牙節對於那些商家老闆來說是一年活動的尾聲,而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則似乎是春節節日時光正式開始了。臘月十六日,閩南一帶的民眾要過「尾牙」,要燒香祭拜「福德正神」(土地公),以前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神的崇拜)。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要圍聚在一起「吃尾牙」。

  特別是吃很有閩南特色的「潤餅」、「刈包」等。「潤餅」是將多種原料包在一起的嫩脆甜潤可口的食物,外面用餅皮卷包著,裡面有筍絲、胡蘿蔔絲、高麗菜絲、蛋皮絲、豆芽菜、韭菜、香菇、酥海苔、蝦仁、豆腐乾、蒜頭、豬腿肉、花生粉、番茄醬等。「刈包」是包著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的醇香多味的鄉土食品。

相關焦點

  • 尾牙節的由來
    如果不是閩南人,也沒在閩南待過,可能會覺得奇怪,什麼尾什麼牙?跟年會又是什麼關係?
  • 傳統節日 | 尾牙節,老闆請你吃尾牙宴了嗎?
    節日 | 尾牙黃帝紀元四七一六年 歲次己亥 臘月十六日耶歷2020-01-10      每月的初二
  • 【看看】閩南「尾牙」習俗,作為閩南人,你知道嗎?
    一年中有好幾次「做牙」,農曆2月2日是福德正神(土地公)誕辰,祭祀活動稱為「頭牙」,以後每逢初二、十六都要祭祀,每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此節與古代的互市有關。古時,商人們做交易前先拜祭土地公,還要款待客人和夥計。
  • 又到「尾牙」時,這些尾牙習俗你知道嗎?
    閩南特有的「尾牙」習俗閩南人的冬天是從臘月十六開始的,閩南人的春節就是從尾牙慢慢拉開序幕的。閩南尾牙習俗的相關歷史記載閩南尾牙由來已久,早在清代就有相關記載,清乾隆《泉州府志》臘月十六日:商賈皆祭土地神,牲醴極豐。清乾隆《安溪縣誌》 二月初二日:各村俱祭土地,名為做福。
  • 閩南清明節習俗:上墓、吃潤餅夠(薄餅春卷),吃雞蛋、清明餜
    閩南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最喜歡吃的閩南人又來了,先說說吃的,閩南清明有三大吃:潤餅、清明餜、雞蛋。其實說起來清明沒啥吃的,因為清明前後是寒食節,距清明節一兩天,又稱冷食節,禁菸節,冷節。寒食禁火,不能吃,古代寒食才是掃墓的時候,不過現在基本上寒食和清明連在一起掃了。
  • 閩南人每到清明吃潤餅,真好呷!
    而說到清明節,不得不提的一樣東西就是潤餅菜。潤餅菜是春卷的一種,以麵粉為原料烘製成薄皮,食用時鋪開餅皮,捲入胡蘿蔔絲、肉絲、蚵煎等混鍋菜餚,吃起來甜潤可口。依照傳統習俗,在福建和臺灣一帶的家庭每到新年、尾牙和清明節時,都會以潤餅皮祭祖,之後圍聚一桌,舀取自己喜愛的菜色,加上花生、糖粉以餅皮包裹後食用。不過由於潤餅菜的美味可口,並不會嚴格局限於特定節日才被製作出來。
  • 尾牙節的講究(1625)
    尾牙節的風水(1625)陰曆臘月十六日時序有節辦尾牙夥計一年吃牙祭萬戶香菸謝土神
  • 清明掃墓、吃潤餅菜……閩南清明習俗你知多少?
    不管你身在何處,總會為了先人前往墓地祭拜,以解思念之情,除了滿懷虔誠之心外,掃墓時,又有哪些習俗和風水禁忌我們要知道呢?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於某些習俗來說,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提醒朋友們要遵守當地的相關習俗去做。 其二,掃墓當日出發的具體時間越早越好嗎?   不盡然,需要根據自己情況,最好是在5—7點,即卯時。古代曆法中,為一。
  • 流傳於南方閩地的節日,「尾牙」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每月的初二、十六,是閩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 【分享】農曆十二月十六——話閩南尾牙習俗
    每年12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閩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2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文化的由來在閩南與臺灣地區,「尾牙」是個重要的節日。那麼,「尾牙」節是如何來的?在漫漫歲月中它又充當怎樣的一個角色?
  • 【鄉風民俗】清明掃墓、吃潤餅菜……閩南清明習俗你知多少?
    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這裡涉及的是兩個時間問題: 其一,是清明節當日掃墓還是前後時間均可?越早越好嗎?其實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於某些習俗來說,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提醒朋友們要遵守當地的相關習俗去做。
  • 泉州習俗多,今日「尾牙節」
    圖文無關伴隨著2018年春節的臨近,今天,2018年2月1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我們迎來了泉州人民都非常重視的一個節日——尾牙。同事之間閩南一帶傳統祭祀活動頗多,一年中每月的農曆初一、十五,初二、十六各家各戶都要進行燒香祭祀活動,祈求好運發財,保佑全家平安吉祥。
  • 傳統習俗傳承|泉州潤餅菜
    泉州「古早味」潤餅菜 一層薄皮卷盡美味        清明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習俗, 但如今,「潤餅」也與時俱進,製作精細,四季皆宜,成為閩南一帶的傳統美食、風味小吃        清明節,若是泉州人就會知道,在這個傳統節日裡,除了掃墓祭奠緬懷先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吃潤餅菜。
  • 清明丨閩南人清明吃潤餅的習俗,你家人知道嗎?
    閩南文化中,清明節也有獨特的習俗。通過閩南俗語,咱們來看看閩南人清明節都要做些啥吧。  清明節,清明兜,  無閒叱吒亂糟糟;  煮五味,辦炊操,  菜蔬發落幾落甌。蔡夫人心疼他,想了個法子將魚、蝦、肉、香菇、冬筍、豆乾等食材切絲炒香,用薄餅皮包好餵給丈夫吃。人們讚美他們,又覺得潤餅既方便又可口,於是在閩南地區流傳開來。 潤餅做法極其考究  在閩南,多數人都吃過潤餅,知道潤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軟綿醇香。民俗專家範壽春介紹,潤餅的做法極其考究,也很繁瑣,它必須在立春前後,各種新鮮時令蔬菜上市後才可以做成。
  • 上過《舌尖上的中國》閩南潤餅菜,一口咬盡閩南風味
    潤餅菜,是中國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及臺灣地區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也是閩南人從小吃到大的食物之一。 潤餅菜的特點是清脆爽口,鹹甜適中。包的過程也與吃北京烤鴨極其相似,但是潤餅的口感更加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