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米粄歷史,誕生了數十種客家粄食,這些你都吃過嗎

2020-12-12 未來煮夫

本文導讀:

粄,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米」指「大米製品」,而「反」又通指「飯」,即「食物」,因而「粄」的本意就是指「大米製作的食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粄」的釋義為餈粑一類的米制餅。然而,搜尋引擎搜「粄」字,出來的內容卻大多與「客家」相關。這主要也是因為「粄」同時是一個古漢語文字,更是客家話中的一個特色詞,因而「粄食文化」與「客家文化」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客家粄食文化,以此感受客家小吃之魅力。

「粄食」歷史與「粄食文化」的形成

說到粄食,必然離不開提到大米。在梅州地區,唐末就已經探索出了「將荒田築埂,灌以雨水,放養草魚一、二年,以清除野草,使成熟田」的熟地種稻技術,在明代,梅州客家人更是研究出了「粘、粳、糯」的分類水稻栽培技術,「煲粥」、「煮飯」、「制粄」所用的大米已經獨立分化出不同的品種。

大米品種的分類歷史悠久,同樣,相應的粄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據考究,梅州「米粄」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而真正粄食文化的形成卻已是唐宋時期。粄食文化的逐漸成型,也漸漸解開了客家人的神秘面紗。

有一種說法是,自古以來,南方多稻少麥,因而麵粉難尋,於是客家人逐漸用米仿造麵食,發明了一堆「粄食」食物。那麼,客家人為何要仿造麵食呢?

話說客家人鍾情於各類「粄食」,其根源是在複製和回憶北方的麵食文化,這一點從客家人的南遷歷史可以綜合考量。客家先人是從中原地區遷徙至南方的,客而為家,加之遷徙過來的客家人靠山而居,依然形成了「自己人」圈子,複製過去的麵食文化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接下來還要提一下「粄食文化」的形成。剛剛說到,「粄食」充斥著複製與回憶,那麼,如今的客家地區,吃各類粄食的意義是什麼呢?這就要從各類「粄食」的飲食習慣說起了。

客家粄食種類繁多,但大體可以分為祭祀祖先以及喜慶之用。過年時節喜吃「甜粄」,清明祭祖要食「清明粄」,炎炎夏日來點「仙人粄」,慶祝豐收招待客人就用「味酵粄」。當然了,各類粄食也成為了客家人逢年過節饋贈親友的重要食材。漸漸的,充斥著喜慶與回憶的粄食文化逐漸流傳於客家地區,並延續至今。充滿著對北方麵食文化難以割捨的情結,客家粄食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對文化的傳承。

客家粄食的種類

米粄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逢年過節的餐桌都離不開各類粄食的蹤影。很多粄食不僅是「家常便菜」,更是「送禮佳品」。各類粄食琳琅滿目,種類高達數十種之多。

客家粄食甚至還可以根據季節來劃分,諸如春季吃艾粄、雞屎藤粄、薴葉粄;夏季吃溜鍋粄、仙人粄、老鼠粄;秋季吃味酵粄、番薯粄、餈粑;冬季吃甜粄、蘿蔔粄、圓籠粄。

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客家民謠》

清明粄這是一種根據時令而誕生的粄食,毫無疑問,一般只在清明時節吃這個粄。清明粄主要包括艾粄、雞屎藤粄以及薴葉粄。其原材料艾草、薴葉、雞屎藤都是當季草藥,在過去,客家人堅信用這些材料製作的粄食可以消食健胃、耐飢解渴、清熱解毒等。

仙人粄仙人粄是由仙人草熬製而成的清涼飲料,嚴格意義來說,不屬於米粄。但在客家地區,也將其歸屬為粄食種類。一般而言,仙人粄適合在夏季食用,客家人有個習俗就是在農曆入伏之時吃仙人粄,傳聞在那天吃了仙人粄,整個夏天都不會長痱子。

仙人粄一般在食用之時會加入蜂蜜,這樣吃起來才會清甜爽口,沁人心脾。當然,夏季吃仙人粄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降溫解暑,廣受小朋友們之喜愛。

味酵粄味酵粄主要是用米漿做成的,每當秋季豐收時節到來,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會用早稻來磨製味酵粄,以此慶祝豐收好日子,同時祈求來年也能獲得大豐收。

味酵粄做法也很簡單,將大米磨成米漿,然後用開水衝漿,配以適量的土鹼,最後放鍋中蒸熟即可食用。事實上,味酵粄,講究一個味字。剛做好的味酵粄幾乎沒什麼味道的,因此需要配以調料醬汁,方能品嘗其鮮香可口。

甜粄甜粄是客家人在過年時候用以拜祭祖宗和招待客人的粄食。當然了,逢年過節用甜粄送人也是常有的人情往來。在過去,客家人無論貧富,春節期間都是要蒸甜粄的,條件好的人家就蒸多點,生活困難就蒸少點,總之,這代表喜慶以及美好祝願的甜粄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提到甜粄,客家人更多感受到的就是年的味道。平常出門在外吃不上其他粄食,過年回家必須要吃上帶有濃濃家鄉味的甜粄。久而久之,甜粄也成了很多漂泊異鄉的客家人時常懷念的味道。

喜粄這是一種一年四季都會出現的客家粄食。伴隨著各種喜事一起出現,諸如添丁、周歲、喬遷、嫁娶、祝壽等等。而且喜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不同喜事對應的喜粄各有不同。客家人在製作喜粄的時候,會用上喜事對應的模具,在喜粄上印出「囍」、「福」、「壽」等字樣,以示吉祥。

客家釀粄的介紹

客家粄食種類繁多,除了以上介紹各個季節的經典粄食代表外,還有寓意團圓的圓籠粄、寓意富足安康的發粄等美味粄食。此外,客家人的家常粄食也有很多,像細粄、捆粄、老鼠粄、筍粄、黃粄、簸箕粄、憶子粄、人緣粄、菜粄……

各種粄食,目不暇接,實在是無法全部介紹。但是,在眾多粄食中,有一類粄食不得不跟大家介紹一下,因為只有它能代表客家粄食文化的精髓,那就是「客家釀粄」。

前文提到,客家粄食的誕生,與客家先民的南遷歷史息息相關。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至南方的同時,也帶來了中原的飲食習慣,比如逢年過節包餃子的習俗在客家人看來,就是不能割捨的情懷。於是他們發明了「釀粄」,並用此替代餃子包子等食物。

「釀」是一種動作,就是把餡料塞進食材裡面去。「釀粄」也自然就是把做好的各種餡料「釀」進粄食裡面去。下面就以「客家釀粄」的製作流程介紹,讓大家更深刻地體會客家粄食文化的精髓,並以此來結束本篇關於「客家粄食」的探討。

客家釀粄的製作方法

食材:粘米粉、糯米粉、韭菜、花生、香菇、豬肉、食鹽、紅曲粉。

步驟:

1、韭菜洗淨後切成沫狀。

2、將鐵鍋燒熱,把花生放進去翻炒至開裂狀態,盛出冷卻後去衣,並將其剁碎。此步驟鍋裡無需放油。

3、將豬肉和香菇剁碎,和花生碎、韭菜一起,放進油鍋翻炒,加適量食鹽翻炒均勻,此為餡料。

4、將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加上紅曲粉,用熱水去和面成團,此為粄。將麵團揉成一個個小麵團,捏成扁狀,用勺子將餡料舀至粄上,包裹後用手指捏緊縫合處。

5、將釀好的粄放入油鍋煎炸,雙面各煎一分鐘左右即可。

6、將煎好的粄放入鍋裡蒸15分鐘左右,出鍋即可享用美味。

小貼士:

1、粘米粉和糯米粉比例一般按四六分,粘米佔四,糯米佔六。兩者混合目的是讓釀粄不粘牙。

2、花生熱鍋去衣,主要是因為花生衣吃起來有些苦澀味道,影響口感。

3、和面時,必須要用熱水,一般八十度左右為宜。

4、和面的時候不要吹風扇,不然水分容易蒸發,會導致釀出來的粄容易開裂。

結語

從客家釀粄的製作流程我們可以看到,「釀粄」就是對「餃子」或者「包子」的形象演變。由此也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客家粄食文化確實道出了對北方麵食文化的回憶之情。當然了,如今的各種粄時,也無時不在充斥著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飄香粄食味,濃濃家鄉情,這也是對客家粄食最好的詮釋。

以上所介紹的客家粄食並不特製梅州地區的味道,事實上,周邊客家地區的粄食文化也大同小異。同根同源的客家人,在飲食文化的保留上,始終都秉持一脈相承的特點,共同傳承著璀璨的客家文明。

我是未來煮夫,一個專注美食領域的創作者,歡迎你關注我,與我一起探尋中華美食之魅力。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由@未來煮夫 原創,謝絕搬運)

相關焦點

  • 千年米粄歷史,誕生了數十種客家粄食,這些你都吃過嗎
    客家粄食的種類米粄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逢年過節的餐桌都離不開各類粄食的蹤影。很多粄食不僅是「家常便菜」,更是「送禮佳品」。各類粄食琳琅滿目,種類高達數十種之多。——《客家民謠》清明粄這是一種根據時令而誕生的粄食,毫無疑問,一般只在清明時節吃這個粄。清明粄主要包括艾粄、雞屎藤粄以及薴葉粄。其原材料艾草、薴葉、雞屎藤都是當季草藥,在過去,客家人堅信用這些材料製作的粄食可以消食健胃、耐飢解渴、清熱解毒等。仙人粄仙人粄是由仙人草熬製而成的清涼飲料,嚴格意義來說,不屬於米粄。
  • 這些記憶中的「百年客家粄」,你都吃過哪些?
    張炳鋒 攝 傳百年文化 粄食成為五華傳統美食之一 「粄是我們客家人逢年過節的儀式感,過去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高級中式麵點師古肖輝做粄已有15年的經驗。
  • 史上最全客家「粄」集合!有多少是你沒吃過的!
    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喜歡吃大米的客家人創造了好多讓人慾罷不能的誘人米食客家人統稱為「粄」粄是純良淑德的客家婦女送給客家人最珍貴的禮物也是最能代表地道客家的獨特風味每到過年就會有大批的客家人奔回家中多多少少都是為了那一口「粄
  • 這些記憶中的「百年客家粄」,你都吃過哪些?
    隨著歲月的甘醇從舌尖到心間,粄食文化早已與五華人的生活牢牢地聯繫在一起,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經過百年的傳承,五華的客家粄迎來了新發展。五華縣按照「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部署,在保留傳統做法之外加以創新改良,做出多種餡料和口味以滿足廣大「吃貨」的需求。目前,五華正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車間,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廣和弘揚客家傳統飲食文化。
  • 百年客家粄創新之旅
    隨著歲月的甘醇從舌尖到心間,粄食文化早已與五華人的生活牢牢地聯繫在一起,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經過百年的傳承,五華的客家粄迎來了新發展。五華縣按照「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部署,在保留傳統做法之外加以創新改良,做出多種餡料和口味以滿足廣大「吃貨」的需求。目前,五華正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車間,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廣和弘揚客家傳統飲食文化。
  • 你知道客家蘿蔔粄這道美食嗎? 2019年麻磡第三屆粄食文化節舉辦
    三年來,客家粄活動凝聚了廣泛的客家民情民意,獲得各界廣泛讚譽和支持,已成為凝聚海內外麻磡人鄉情親情的精神紐帶,也促進了社區原居民與外來建設者的文化融通與和諧 第三屆麻磡粄食文化節本著「開門辦節日」的原則,由社區黨委主導,麻磡股份公司、工業園區、原居民、外來建設者、海外僑胞及西麗同鄉會等五大群體共同參與,群策群力,為「客家粄」注入更多文化內涵
  • 史上最全客家「粄」集合!有多少是你沒吃過的!
    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喜歡吃大米的客家人創造了好多讓人慾罷不能的誘人米食客家人統稱為「粄」粄是純良淑德的客家婦女送給客家人最珍貴的禮物也是最能代表地道客家的獨特風味每到過年就會有大批的客家人奔回家中多多少少都是為了那一口「粄
  • 「品客家粄食 享麻磡濃情」 你知道客家蘿蔔粄這道美食嗎?
    老百姓們圍在桌子前,與胡芸同志和潘軍書記等領導一起擼袖作粄,共同品嘗傳統客家美食,共享麻磡社區樸素而濃鬱的鄉情鄉味。三年來,客家粄活動凝聚了廣泛的客家民情民意,獲得各界廣泛讚譽和支持,已成為凝聚海內外麻磡人鄉情親情的精神紐帶,也促進了社區原居民與外來建設者的文化融通與和諧。
  • 百年客家粄創新 梅州五華縣推進「粵菜師傅」工程
    百年客家粄創新之旅 五華縣深化推進「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  伴隨著熱氣騰騰的五華釀粄出鍋,秋日的氛圍也變得越發濃烈。五華縣技工學校的烹飪課室裡,「小廚們」一邊學一邊吃,紛紛豎起大拇指誇讚:「這釀粄肉餡飽滿、皮滑彈口、香而不膩!」
  • 你知道客家蘿蔔粄這道美食嗎? 2019年麻磡第三屆粄食文化節舉辦
    第三屆麻磡粄食文化節本著「開門辦節日」的原則,由社區黨委主導,麻磡股份公司、工業園區、原居民、外來建設者、海外僑胞及西麗同鄉會等五大群體共同參與,群策群力,為「客家粄」注入更多文化內涵,讓更多的社區居民和海外僑胞參與和共享麻磡美食蘊含的濃濃客家鄉情
  • 百年客家粄創新之旅
    隨著歲月的甘醇從舌尖到心間,粄食文化早已與五華人的生活牢牢地聯繫在一起,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經過百年的傳承,五華的客家粄迎來了新發展。五華縣按照「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部署,在保留傳統做法之外加以創新改良,做出多種餡料和口味以滿足廣大「吃貨」的需求。目前,五華正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車間,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廣和弘揚客家傳統飲食文化。
  • 客家傳統美食,這些「客家粄」,你吃過多少?
    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喜歡吃大米的客家人,創造了好多讓人慾罷不能的誘人米食,客家人統稱為「粄」。如今在中國的許多大城市,不難發現客家菜的「身影」 客家傳統美食,這些「客家粄」,你吃過多少?味酵粄用米漿製成的味酵粄,通體金黃,肉感十足,剛出鍋的味酵粄嫻靜地躺在小小的圓缽裡,不出一聲就散發著誘人的風情,來吃我呀來吃我呀!
  • 「品客家粄食 享麻磡濃情」 你知道客家蘿蔔粄這道美食嗎?
    老百姓們圍在桌子前,與胡芸同志和潘軍書記等領導一起擼袖作粄,共同品嘗傳統客家美食,共享麻磡社區樸素而濃鬱的鄉情鄉味。三年來,客家粄活動凝聚了廣泛的客家民情民意,獲得各界廣泛讚譽和支持,已成為凝聚海內外麻磡人鄉情親情的精神紐帶,也促進了社區原居民與外來建設者的文化融通與和諧。
  • 百年客家粄創新 梅州五華縣推進「粵菜師傅」工程
    百年客家粄創新之旅 五華縣深化推進「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  伴隨著熱氣騰騰的五華釀粄出鍋,秋日的氛圍也變得越發濃烈。五華縣技工學校的烹飪課室裡,「小廚們」一邊學一邊吃,紛紛豎起大拇指誇讚:「這釀粄肉餡飽滿、皮滑彈口、香而不膩!」
  • 客家傳統美食,這些「客家粄」,你吃過多少?
    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喜歡吃大米的客家人,創造了好多讓人慾罷不能的誘人米食,客家人統稱為「粄」。如今在中國的許多大城市,不難發現客家菜的「身影」 客家傳統美食,這些「客家粄」,你吃過多少?味酵粄用米漿製成的味酵粄,通體金黃,肉感十足,剛出鍋的味酵粄嫻靜地躺在小小的圓缽裡,不出一聲就散發著誘人的風情,來吃我呀來吃我呀!
  • 這些代表梅州的客家美食,你吃過幾種
    這些代表梅州的客家美食,你吃過幾種百侯薄餅西河老鼠粄「西河老鼠板」和「百侯薄餅」是大埔縣的特有風味小吃,數百年來代代相承,是梅州市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代表梅州的客家美食,你吃過幾種開鍋肉丸說到開鍋肉丸,要數梅縣區丙村鎮的最正宗。
  • 除夕年夜飯,梅州客家人會吃這些菜,你全吃過了嗎?
    對中國每個地方的家庭來說,每年的年夜飯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聚餐,廣東梅州人也是一樣,即使遠隔千裡過年也一定要回家,一家人團團圓圓才好過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
  • 軟糯開口客家特色小吃釀粄,做法簡單,讓人愛不釋口
    以前的同事是客家人,經常做很地道的客家美食給我吃,我也在邊上學著做,久而久之也學到點。比如接下來介紹的這個釀粄。釀板是客家的小吃之一,做法有點似北方的餃子,不過釀板的「個子"比餃子大哦,客家地區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釀粄,如同北方地區包餃子一樣,已經成為地方習俗。
  • 釀粄常飄香 濃縮客家情
    據說由於南遷,客家人懷念北方包子的味道,但因為沒有麵粉,只好用米粉代替,由此產生了「釀粄」。時至今日,釀粄依舊是五華人餐桌上的「常客」,還乘著「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東風,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餡料製作方面,通常會選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這樣的豬肉不會過幹或過油。材料挑選好後,再把五花肉、幹蔥等剁碎、爆香,然後調味、混合,頓時香氣撲鼻,一份傳統的釀粄餡料便製作完成。古肖輝告訴記者,包肉餡還有個小技巧,「將炒熟的餡料靜置放涼片刻,將豬油凝固,這樣包的時候豬油就不會外漏。」 粄皮和餡料做好後,就可以開始本次美食的重頭戲——「釀」。
  • 「粄」,一種具有傳承精神的客家美味,你想吃嗎?
    ,都得繼續繼承下去,而客家的「粄」,就是一種具有傳承精神的美味。粄是客家式鄉愁粄是用米飯製作成的,這些表皮類似於春卷的東西,其實跟春卷又有很大的區別,客家人在做粄的時候,可以在其中塞入一些食物,比如胡蘿蔔玉米,又或者是韭菜雞蛋,這算是一種小吃與菜品的結合。而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當中,「粄」出現的機率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