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媽祖舞蹈——「耍刀轎」

2020-12-12 海峽網

N海都記者 陳盛鍾/文 通訊員 林群華 曾清貴/圖

海都訊 近段時間,媽祖故裡湄洲島的「媽祖元宵」正在火熱進行中,耍刀轎、媽祖過洋、媽祖駐蹕、擺棕轎、信眾猜燈謎、信眾遊燈、乩童吃花、送媽上宮等豐富多彩的媽祖信俗文化,將當地的鬧元宵活動氣氛烘託得熱鬧精彩,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觀賞、體驗。其中,耍刀轎這一「絕活」,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耍刀轎表演者均為男性

據湄洲島當地民俗專家介紹,耍刀轎是湄洲島群眾在元宵節祭拜媽祖活動中表演的傳統民間舞蹈,也被稱為媽祖舞,舞蹈表演者均為當地男性。

湄洲島的「媽祖元宵」,從每年正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九結束,持續12天,湄洲島上14個媽祖宮廟約定俗成,以繞境巡安布福的形式,祭媽祖鬧元宵。而在抬媽祖神像出宮的過程中,抬媽祖神像、各種陪神像的青年後生和男童,以及有驅妖避邪職能作用的「乩童」和鑼鼓隊就會一起參與表演,表現「媽祖賦予陪神斬妖除惡的舉動」。

「乩童」坐刀轎上表演

耍刀轎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乩童」在沿途過程中坐在刀轎上表演。「乩童」代表神,頭戴古代將軍冠帽,身著紅色戰袍,一手拿令旗、一手持寶劍,坐在靠背、扶手、腳蹬各安三把利刀的轎上,待其坐定,由四個精悍的青年後生抬起向村子遊去時,「乩童」舞蹈開始。其動作主要有:「前俯後下板腰」、「左右擰身揮動令旗寶劍」、「上起和重坐下揮旗」。無論做哪一個動作,都有一個特點,即用後背、腳、屁股用力碰撞轎上的利刀,以至於身上各處被刀割出一道道血印,表演給人以肅穆、威嚴之感,讓人敬畏。

到了各村的廣場之後,則開始由「乩童」和抬陪神的各組青年後生共同表演舞蹈的第二部分。在激烈的鑼鼓聲中「乩童」與兩位持福燈籠的長老位於廣場中間,與抬各陪神的各組青年輪流面對面舞蹈。六人一組的抬陪神的各組青年後生,以一手叉腰、一手抬轎的舞姿輪流下場,均以蹲襠步面對中央的「乩童」和福燈籠快速向逆時針的方向連續繞場數圈,並伴之做每兩拍向上舉一次轎動作,繞圈的次數少則四圈、多則五六圈,全看參與者的力氣和興致。舞到興奮時,場上場下一致高喊,舞蹈場面氣勢宏大,動作雄壯有力,營造出一種撼人心魄的氛圍。

耍刀轎屬媽祖信仰的民俗舞

湄洲媽祖祖廟相關人士表示,與其他宗教舞蹈不同,耍刀轎是屬於媽祖信仰的民俗舞蹈,具有民族性文化屬性。

在湄洲島,媽祖信仰民俗即是生活,群眾每年元宵節都要鬧媽祖,以「耍刀轎」等舞蹈為載體,表達他們對媽祖的崇敬心理和祈求善神護佑的精神趨向。跳媽祖舞已成為當地群眾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焦點

  • 90後一知半解,00後幾乎不懂的媽祖元宵習俗
    媽祖出遊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湄洲島媽祖都要回故裡東蔡村出遊。而如今東蔡村又分為石後、東蔡2個自然村,分別建有上林宮和上英宮。正月初十,媽祖會駐蹕於上林宮,2日後返回祖廟。沿途信眾會準備好筵席、擺滿香燭、香爐和貢品祭拜媽祖,點燃香草為媽祖烘腳、照路。當媽祖神轎經過時,大家拈香下跪恭送媽祖回宮。
  • 【媽祖】臺灣過年「躦轎腳」
    感謝您關注中華媽祖!科技視角、人文情懷、大愛精神。我們致力於傳播媽祖精神,促進媽祖文化交流。
  • 大甲媽起轎 9天300萬人瘋媽祖
    大甲媽展開遶境,昨天馬英九(中)請媽祖神像上轎。記者於志旭/攝影     臺中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活動昨子夜起駕,馬英九下午五時恭請媽祖上鑾轎,並祈求風調雨順、四時無災。預估今年有三百萬人投入「三月瘋媽祖」。
  • 大甲媽祖繞境上轎儀式馬王交頭接耳互動引關注
    臺海網4月18日訊 2015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將在晚間11時起駕,展開為期9天8夜的遶境行程,馬英九及「立法院長」王金平17日下午5時出席上轎儀式,兩人互動受到媒體關注,馬英九幾度低頭跟王金平交耳私語,備受媒體矚目。據中評社報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17日上午公開表示,「不參與2016大選」。媒體關心一起出席大甲鎮瀾宮媽祖遶轎活動的馬英九與王金平的互動狀況。
  • 神轎出巡時的攔路(和LGBT)
    在神轎的最前方(視乎是什麼神、規模等等因素,也可能是「報馬仔」在最前面),會有一面令旗。這個我也不是很有研究,似乎是某些神廟用的是黑令旗,有些不是,性質有點不同。如果是黑令旗,持旗手必須走七星步,一直走一直掃街,動作特別有功架,和武術的耍棍差不多。
  • 臺頂新集團魏家兄弟想鑽轎腳祈福 遭媽祖拒絕
    華夏經緯網3月2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白沙屯媽祖進香今行經彰化縣永靖鄉,臺灣頂新集團魏家兄弟也跪在路上希望幫媽祖換轎前花、鑽轎腳,然而媽祖神轎直接從兩人身邊走過,董事長魏應充神情錯愕,周遭民眾則一陣歡呼。
  • 【媽祖】馬六甲媽祖文化節紀實
    10月19日則舉辦媽祖文化講座,邀請林源瑞局紳、李雄之和筆者主講馬來西亞媽祖信仰的變遷發展及媽祖文化的影響力,強調媽祖信仰的包容性和本土特色。10月23日至26日,一連四天舉辦媽祖廟會,包括傳統提線木偶戲、文化擺攤、風味美食、媽祖講古、弦歌絲竹、面相等活動。媽祖文化節的高潮則是在11月1日,亦即農曆閏九月初九的媽祖巡境祈福大遊行。
  • 兩岸媽祖信仰交流 臺灣富麗神轎嚇壞大陸信徒
    據臺灣《旺報》報導,兩岸媽祖信仰交流,曾帶給湄洲人很大的文化衝擊。一位福建省官員回憶說,1996年,當他們第一次看到臺灣人把富麗堂皇的神轎扛到大陸時,都嚇壞了。  因為很多大陸民眾沒看過那麼華麗的神轎,神轎周邊還裝飾發亮的霓虹燈;再加上從前上湄洲島看潮汐,得選在退潮時靠岸,再把大轎子扛上碼頭,不僅累人還很危險。
  • 逾5萬臺灣民眾爭鑽轎腳 媽祖駕前祈福平安
    逾5萬臺灣民眾爭鑽轎腳 媽祖駕前祈福平安  【解說】當地時間10月1日,正在臺灣巡遊的福建湄洲媽祖停駕在新北板橋慈惠宮,當地舉辦「百福並臻」鑽轎腳祈福活動,超過5萬臺灣民眾到現場參拜,祈福平安吉祥。
  • 全臺40座媽祖廟會香將創萬人鑽轎祈福紀錄
    全臺40座媽祖廟會香將創萬人鑽轎祈福紀錄 2014年08月14日 09:55:53  來源:東南網
  • 媽祖信俗選粹——媽祖出遊
    信眾在自家門前擺好香案接駕,每人手捧一束香等候,當媽祖鑾駕出現時就地跪拜或作揖,放一串鞭炮為媽祖壯威,燒一堆篝火為媽祖烘腳;有的還會備好一個小紅包,跪拜之後,掛在媽祖胸前,俗稱「掛脰」。而更多的人是在媽祖巡遊路線上駐足等候,夾道歡迎,除了拜媽祖之外,也 在欣賞出遊隊伍中的彩車、妝閣和俥鼓表演,每隔一段路,常常還有儀衛的「跳棕轎」表演。出遊媽祖一般要到黃昏才回宮,宮中自有接駕的儀式和另一番熱鬧。
  • 【媽祖】湄洲祖廟媽祖祭祀活動的方式與內容
    祭器與儀仗祭祀媽祖,是媽祖信仰最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民間供奉媽祖的主要群體是漁民和船工。用海產品供奉媽祖是漁民的特色,一些罕見的大蛤殼、海螺殼,大龍蝦殼等,都作為供品陳列。大小節日慶典,還麵粉蒸製各種象徵水族或其他神獸的供品。在許多宮廟中還藏著為數眾多的船模,這是航海者和船工們奉獻給媽祖的供品。一是祈求其航船能受到媽祖的護佑;二是徵詢媽祖神靈的意願,然後動工造船。
  • 南澳島媽祖文化談
    與此同時,8名壯漢,健步走進廟內正廳,在兩位老大(即鄉坤)扶媽祖坐進轎後,就扛起走出廟門,至闊埕歇下。待鞭炮全部燃放完畢後,就扛轎開始遊神。   俗話說:「大官押尾」。遊神隊伍很長,館尾媽祖轎排在最後。開路先鋒是4人分兩邊打馬頭鑼;接著是執標隊,兩邊各約30人;再接著是扮景隊,每邊也各30人;繼而是鑼鼓弦樂隊,每邊各二三十人。後又是執標、扮景、鑼鼓,如此配搭,共有10餘個鑼鼓隊。
  • 過年啦在媽祖故裡過年
    只見一頂明晃晃的刀轎上抬出一個上身穿紅肚兜、下身著白色戲服的十幾歲男孩,右手持劍左手比劃,嘴裡一直在念念有詞,不知道說些什麼。這就是「僮身」了,人群一下子興奮起來,大家都踮起腳尖期待著……只見「僮身」赤腳跳下轎攆,先是圍著火堆揮舞了一會刀劍,接著猛然衝進火堆,在紅紅的木炭堆中跳起奇怪的舞蹈,邊跳邊踢,濺起的火花和煙炭滿場飛揚,在人群的驚喊下,「僮身」忽然轉身衝過一側正熊熊燃燒的火堆,然後圍著廣場跑了一圈,又撞向另一側的火牆,順利穿過後,身上衣飾未見分毫損壞。
  • 組圖:鑽轎底保平安 新竹縣長歡迎為天轎命名
    來新竹參加2013臺灣燈會,還可以鑽轎底保平安。2013臺灣燈會如火如荼準備作業中,新竹縣長邱鏡淳17日主持記者會,談到燈會期間,將設置3座讓人驚嘆的天轎,讓每一位民眾欣賞天燈,也能像鑽轎底獲得媽祖娘娘保佑,能整年福旺財旺,他熱情歡迎海峽兩岸一起來動動腦,為3座天轎來命名。
  • 今夜媽祖金身迴鑾,湄洲全島沸騰--火樹銀花不夜天,今宵盡興不歸眠
    晚上六點多宮前人山人海,當媽祖從老房子來上英宮駐蹕,鑾駕是飛奔進宮,畫面相當震撼,之後廣場已是淪陷,人潮湧動難以隔開,宮前盛況空前
  • 【媽祖】 鳳山媽祖廟祭典民俗
    司儀宣布祭拜儀式舉行:首先吹響長號和發炮(土炮三把連)、擂鼓三通、動樂、明燈、上燭、焚香。其次主祭人按順序敬請列位尊神就位、讀祝詞。其後行三大祭禮。即春節正月初五的迎神祈福和三月廿三的媽祖誕兩大節日。參加人員:理事會全體成員身著唐式禮服,由主祭人率社會各界代表200多人在天后閣拜祭。其儀式一是鳴鐘鼓三通、長號、燃放鞭炮、奏樂;二是明燈,上燭進香;三是行三祭禮(即小三獻)由主祭、陪祭分別敬獻祭品、獻鮮花、三牲或五牲、香茗、五果、糕餅、銀帛、跪讀祝文、焚銀帛焚祝文、行三跪九叩首禮畢。3、民祭。即民眾平時的祭祀活動。
  • 陳丹:臺北媽祖繞境(媽祖信仰)
    閩南社會「三月瘋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是媽祖神誕,從鄉村到城鎮,大大小小的媽祖信仰活動令整個三月歡騰,繞境進香是這期間的主要活動方式。現今臺灣地區民間信仰發展呈現一派繁榮氣象,除了農曆三月,平日媽祖「交陪境」繞境活動亦是層出不窮,可以說幾乎每天都會有大小規模的媽祖繞境活動在臺灣各個角落上演。新北市三芝區小基隆福成宮的金面媽祖(臺灣媽祖臉部有膚色、黑色、紅色、金色、粉色五種膚色。
  • 臺中大甲媽祖繞境 上萬信眾西螺接駕
    臺中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行經西螺大橋,民眾爭相祭拜媽祖,場面熱絡、人潮擠爆。記者李京升/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中大甲鎮瀾宮媽祖9天8夜遶境活動,昨晚8點多抵達雲林縣境,大批信眾圍在西螺大橋邊迎接媽祖鑾駕,場面壯觀。    媽祖鑾駕通過西螺大橋進入雲林縣境,雲林縣長李進勇、副縣長張皇珍、「立委」劉建國等人早已等候接駕;上萬名信眾將橋頭擠得水洩不通,鞭炮、煙火照亮夜空,近900公尺路程鑾轎走了近2小時才通過。
  • 建造8年 臺灣北港朝天宮完成第3代祖媽轎傳承神轎工藝
    華夏經緯網10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北港朝天宮第3代祖媽鸞轎歷經8年多建造,7日舉辦竣工典禮,此鸞轎斥資上千萬元(新臺幣),其雕工細緻紋飾繁複,以神仙飛龍、神獸水族為主題,並記載聖母成聖及顯聖事跡,傳承媽祖文化與鑾轎工藝供後世永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