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級文化藝術殿堂,有關雲岡石窟的各種媒介資料極為豐富,而其中最普通、最普及的「名片」,無疑就是遊客們人手一張的入門參觀券-----門票。這張名片尺幅不大,簡潔概要,隨著景區的逐步升華由單一走向多彩,展現了我國古代偉大的藝術創造。雲岡石窟門票五十多年來的變化,猶如一幀幀動態畫面,於親歷者而言是感慨的回憶,對青年人來講則是別樣的穿越。
雲岡石窟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目前收藏者保存的最早的雲岡石窟門票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使用的「分票」,面額為4分和5分,大小只有4.5釐米×8.5釐米,廉試紙,鉛字印刷。票面僅僅為文字加邊框而已,甚至連名稱也不規範,「岡」字印成了「崗」,很長時間都沒有糾正,這也說明旅遊在當時還不是民生民計所重,大家無心留意某景點門票的正名之事。這樣的門票可謂簡樸至極,但反映著曾經的背景:經濟不發達,為節約紙張,只能用最廉價的紙質;門票「分量」不足,加之技術能力有限,所以就以純鉛字排印。仔細研讀一下這兩枚已十分罕見的早期門票還會發現深層信息:4分票上寫著「只限二人」,就是說每人僅需2分錢,而5分票上卻寫著「只限一人」,原來的4分票後來又加蓋了「1角」改值印章,這實際上是描述了社會在逐步發展,生產力提升帶動了消費,上揚了價值,儘管步子不大,但堅定而穩固。
八十年代伊始,雲岡石窟門票風格突變,一改單調面貌,轉而文圖皆備,著名的第20窟露天大佛以線描的畫風出現在門票上,紙質也厚實挺括起來。雲岡石窟門票價格正式告別了「分」,迎來了「角」,壹角票價是大同旅遊業升溫的風水嶺,門票的印製還分成了橙色和深棕色兩種,前者供內地遊客使用,後者為華僑及外籍人士專用,兩者價格有差異。在門票這樣最直接、最實用的進門憑據上改進形式,預示旅遊潮湧動的時代業已拉開序幕,人們因收入增加而開始認同遊覽觀光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規範門票印製的過程中,還使用過塑料材質彩色版,這種過渡性代用門票系多色套印,打破了單色的局限,一時頗為流行,但不足之處也十分明顯,套色不準,繪圖不精,批量之間色澤差異很大。儘管如此,套色塑料門票仍然是雲岡石窟門票使用史上一段特別章節,因其時效短、數量有限,很少保存,現在已成為收藏「寵兒」。其中「七立佛」系列門票原型參照雲岡石窟第13窟七尊精美絕倫的立佛像分別繪製而成,但迄今為止僅「現身」六枚,第七枚到底真容如何一直是個謎。或許正因如此才使得其頗受收藏者關注吧。
隨著印刷技術的更新,讓雲岡石窟造像形象儘可能準確複製已是大眾的鑑賞需求,以攝影照片為主圖的雲岡石窟門票因之應運而生,這一設計成為主流並貫穿至今。起初是單色照片,畫面多為標誌性的露天大佛以及左脅侍立佛像,只是視角有所不同,後來還印製過第17窟供養天人形象的門票。「雲岡石窟」四字開始統一採用郭沫若題字手跡,體現了標識標準化的理念。
九十年代起,膠印技術進一步完善,雲岡石窟門票照片愈加清晰,一些黑白照風格的版面設計具有了經典的藝術品味。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門票價格已升至20元並保持上揚的節奏,這個時期外賓票首次印有英文名稱並在門票背面印上了雲岡石窟英文簡介。
旅遊熱還催生了參觀門票的衍生品「導遊券」,遊客不滿足自遊自看,需要有專業人員給予講解,深度感受文化的精粹。雲岡石窟推出過一種別具看點的導遊券,畫面未用時髦的攝影照,而是創新手繪法,以點繪方式刪繁就簡描摹了第13窟飛天形象,既突出了石刻的質感,又不乏筆觸的靈動。兩側龜背形忍冬花紋恰似窟室的門框,美麗的飛天居中懸浮,裙裾輕揚,身段纖柔飄逸,仿佛正在佛國樂章的伴奏下翩躚起舞,她可是一名「特邀導遊」?
世紀之交前後,門票印製全面彩色膠印化,一律用銅版紙,雲岡石窟造像無論在肌理和色澤上都得到較之以往更好的還原,門票版面除露天大佛外,第5窟附洞北壁坐佛頷首莞爾的頭像首次「入選」並成為雲岡石窟門票上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這個階段的票價已達50元,同時所有出售的門票一律開始印有稅務或財政部門的監製章,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表明了雲岡石窟的管理進一步規範化。
2001年12月13日雲岡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前人「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面別鐫像,窮諸巧麗,龕別異狀,駭動人神」的壯麗石刻愈發備受矚目。雲岡石窟門票也隨即跟進,票面上了出現世界遺產標誌。
隨後景區還使用過PVC材質印製,票圖既有人們熟知的經典造像,也有洞窟密集的外景和極盡華麗精美、有「第一偉觀」之稱的第6窟內景。此時門票種類已無內外賓之分,而是依據功能不同,分作普通票、半價票、優惠票、貴賓票、贈票等,最高票價60元。
2008年後雲岡石窟門票尺幅增大,種類主要有全票、半票和團體三種,印製細膩,版本有兩種,設計風格與往券迥異。全票60元,其中一種主圖以第5~8窟前清代樓閣和部分立柱外壁為淺色背景,凸顯第20窟主尊:炯炯有神的雙目,微微上翹的嘴角,豐潤飽滿的面容,巨大及肩的耳垂……超凡和自信盡現方寸之間,這不僅僅是佛陀的法相,也是雲岡石窟開鑿者北魏鮮卑人的寫照。半票30元,一種構圖為露天大佛側身像,光線自東南方向而來,在相對深色的洞窟背景襯託下,巨佛頭部和身體勾畫出一條絕美的輪廓線。
2009年是雲岡大景區建設的起始年,先後增加了許多配套建築,整體環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總面積擴大到五萬平方米。伴隨著建設的穩步推進,景區開始使用附加專門說明的參觀券,全票原定價130元,但「經上級部門同意雲岡石窟景區建設期間執行門票下浮價,每張100元」,票圖為第13窟精美絕倫的七立佛群雕像(該群雕2019年10月在世界VR產業大會上以高精度3D列印方式驚豔再現),副券部分註明票價有「門票70元,特窟60元」,這是為了持續保護和發展利用珍貴文物而採取的一項舉措,以便有效調控進入雲岡石窟最精美的第5窟、第6窟的遊客人數。半票以第3窟後室北壁主佛西側脅侍菩薩為畫面,該雕像體態豐滿,右手撫胸,絲絲縷縷的髮髻、造型奇特的水瓶冠飾和圓潤的臉龐完美組合,深邃的雙眼雖然不知何年失去了瞳仁,但仍能感覺出如炬的目光,這目光與來自下方的光線交匯,升華了造像的高貴和典雅。這張門票的選圖與以往迥然,設計有創意,廣受青睞。
2010年9月下旬,雲岡石窟大景區建設竣工後,雲岡石窟正式啟用「馬踏飛燕」郵資明信片式參觀券,全價票100元,半價票50元,另有團體券版。三種版式一致,以印色不同來區分,票圖是石窟正面遠景圖:武州山麓,洞窟密布,窟龕群集,木構樓閣依山而立,風化裸露的窟口、龕窗透射著蒼涼之美,一如凝固的音符,年復一年地引導後人聆聽解讀人類文化史上的千年絕唱。票面左側是經典的第5窟附洞北壁坐佛頭像,石佛優雅俯首,仿佛正在審視「雕飾奇偉,冠於一世」的中國最大規模石窟群。為感謝大同市居民對雲岡工程建設的支持,管理部門於當年年底針對當地市民印發了面值20元的優惠參觀券。該券與同期發行的「馬踏飛燕」郵資明信片參觀券設計風格一致,但主色調為淺綠色,門票背面為參觀線路簡圖和時任市長論述大同歷史沿革的「大同賦」。
以上這種「俯視佛首+石窟遠景」版式的門票設計是延續迄今的主線,期間還穿插過百元以上不同面值的「佛像與宮宇」團體參觀券,票上出現了部分新建配套建築的外觀,如北魏宮殿風格的景區入門處,石雕方形五級漢白玉佛塔以及重現「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的「山堂水殿」等等。
目前雲岡石窟啟用的是統一以第20窟大佛為主圖、具有電子化和數位化管理時代特徵的機打票,背景為第6至第13窟外景(票圖經濾鏡修飾)。旺季全價票120元,半價票60元。
前幾年,逢特定日子如「國際博物館日」,雲岡石窟採取「免費不免票」的方式安排遊客憑身份證領票免費參觀雲岡石窟,推出的免費參觀券沒有沿襲以往套用通票略作改動的形式,而是整體出新,盡顯大方雅致,幾種票圖風格相同,左側印有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脅侍菩薩,也有第9窟前室東壁和南壁廊柱上密集的石刻群像(現外露面已建有北魏皇家寺院風格的保護性窟簷建築),佔免費券三分之二的畫面均為第9窟前室窟頂實測線描圖,這種線描圖簡潔、完整、準確、精美,造像的藝術魅力通過黑白線條在素絹上再度展現。雙身連體力士伸臂叉腰,託舉天穹,他們雙目圓睜,濃髮豎立,克守擎天之責,充溢勇健之態;而環繞團蓮的飛天個個身姿曼妙,絡腋裹體,帔帛凌空飄舞,若群蝶翩躚,似百鳥飛翔,展露輕盈纖秀之美。這幅圖舉過頭頂仰視更接近實際觀看情形,不難想像,千年前的畫工石匠是如何仰身昂首一筆一鑿泣血打造心目中的天國!
與前面所述的「導遊票」作用類似,雲岡石窟近年還推出過一種講解服務票,設計淡雅古樸,票價120元,主圖是「第8窟後室南壁拱門與明窗間的六供養天」,造像雕刻在橫長的帷龕幕下,暱稱「六美人」,她們在天籟的伴奏下,神態喜悅,共同起舞,舞姿既一致又不同,但高度和諧,至精彩高潮時刻,遽然集體定格,蹲坐合掌,猶如「快閃」,永久凝固在寂靜而又生動的窟龕中!(服務票右上方為「山花蕉葉化生童子」,原像位於第8窟後室東壁三層浮雕塔柱頂剎處。)
雲岡景區擴建後,開闢了約4公裡的環景區參觀路線。為便於遊客觀光,雲岡石窟提供了專用觀光電瓶車服務,相應的乘車票也精彩紛呈,票圖有「出鏡率」極高的第20窟露天大佛和第5窟俯首佛像,亦有其他窟室的石像,如近年引起關注的第8窟後室露齒菩薩,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供養菩薩和第12窟前室窟頂伎樂天人像等。車票採用膠版紙(無亮光)印製,票價10元至15元。
雲岡石窟門票版本眾多,本文僅擇要就簡敘述,這一時間跨度逾半個世紀的旅遊實物資料應有其史料意義。的確,從觀者稀少的「幾分」歲月到遊人如織的「百元」時代,從簡單的糙紙鉛印到高精度的數字印刷,雲岡石窟門票一方面從特定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佛教藝術巔峰之作的輝煌宏偉,另一方面也在見證著當今歷史的變遷,記錄著社會前行的步履。
【來源:琵琶老店,作者:姚蘇康,大同老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