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首次在武漢頒獎,13位國內外科學家獲獎

2021-01-18 武漢發布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

12月20日在武漢光谷舉行

從「一鳴驚人」到「享譽國際」

在推動生命醫學創新發展的道路上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一直在砥礪奮進

被譽為「中國版」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由50位青年科學家共同發起的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青年科學家聯盟」

正式啟動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武漢隆重召開。

三大獎項

十三位獲獎者出爐

12月20日,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隆重揭曉。

13位中外科學家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成果和突出貢獻摘得「國際合作獎」「成就獎」和「創新突破獎」三項大獎。

Robert C. Gallo院士講述獲獎感受。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馬裡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所長羅伯特·加羅博士(Robert C. Gallo)獲「國際合作獎」。

他是傑出科學家,在傳染病、腫瘤等醫學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開創性研究成果,不僅開拓了人類對於病毒學和免疫學的認識,還極大地推動了病毒感染及癌症的診斷和防治領域的發展,同時也為推動中美科研合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徐冠華院士、高福院士上臺,為「中源協和生命醫學成就獎」的兩位獲獎者頒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田志剛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獲「成就獎」。

過去30年,田志剛院士在免疫治療與NK細胞方面開展了深入的、系統的、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發現。王擁軍教授則長期致力於腦血管病的臨床診療和科學研究,首創腦血管病治療的CHANCE新方法,突破了國際指南禁區,成為此類腦血管病治療的國際最高標準。

為10位獲得創新突破獎的獲獎者頒獎。

10位「創新突破獎」獲獎青年科學家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畢玉海、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郭國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劉軍、江南大學教授馬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石磊、復旦大學教授王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喜、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肖俊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研究員嚴傑、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平,他們因各自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取得的突破性創新成果而獲獎。

50位青年學者共同發起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青年科學家聯盟」

正式啟動

創始於2016年9月的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由中國科學院大學與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旨在獎勵在醫學領域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國內外傑出科學家、學者及有潛力的青年人才。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起步於2016年。

青年科學家成為主角,可以說是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最大的特點之一。據統計,截至目前,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已經成功舉辦五屆,共計66位中外科學家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貢獻獲獎,其中有50位青年學者,他們是我國生命醫學事業的中堅力量,也是中國生命醫學蓬勃發展的希望。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創新突破獎」第二屆獲獎者程功研究員,本屆「創新突破獎」的10位獲獎者,作為青年科學家代表上臺,共同啟動「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青年科學家聯盟」。

12月20日,由這50位青年科學家共同發起的「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青年科學家聯盟」正式啟動。未來將形成行業青年科學家資源中心,建立生命醫學創新人才網絡,廣泛挖掘合作機會,切實助力科研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作貢獻,惠及更多人的健康。

第二屆獲獎者程功研究員。

第二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創新突破獎獲得者程功研究員表示,獲獎的50位青年科學家或從事基礎研究,或從事臨床研究,或從事應用轉化研究,基本涵蓋了生命醫學領域的主要的熱點領域和熱點方向,希望青年科學家聯盟能把大家聚在一起,聚焦生命醫學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取得一些突破和發現,助力生命醫學的發展。

聚焦後疫情時代

多位院士、專家共論

產業發展新方向

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包括幹細胞技術在內的生命科學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突顯出了生命醫學技術進步與產業創新對增進民眾福祉的重要意義。

本屆大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國家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王福生、劉以訓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等多位院士和專家齊聚一堂,結合先進抗疫技術成果與當前疫情防控最新情況,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中國生物醫學研究發展新方向」,一起用科學的力量推動生命科學創新與發展。

評審委員會主席徐冠華院士上臺致辭。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國家科技部部長、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徐冠華表示,我們不能讓實幹的人始終默默無聞,我們要把他挖掘出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起的。從蜚聲海內外的行業大牛,到在各自科研領域中埋首耕耘、取得創新突破性成果的青年才俊,獲獎者的卓越努力讓我們看到生命醫學工作者的擔當,也感受到了生命醫學產業蓬勃發展的未來和潛力。

大會主席高福院士上臺致辭。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福表示,「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鼓勵先進,激勵後進,希望大家共同研究人類面臨的醫學和科學問題,最後有產學研用的聯合,共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醫學問題,共同來解決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達到聯合國規定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這就是中國科學院大學聯合中源協和一起創辦這個獎最主要的目的。

王福生院士出席圓桌論壇。

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感染病醫學部主任、國務院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專家王福生院士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染病檢測救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十四五」開局之際,要認真回顧疫情的影響,做好「十四五」以後的布局,展望未來。

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龔虹嘉上臺致辭。

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龔虹嘉先生致辭時表示, 希望「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能夠和武漢以及母校華中科技大學有越來越多的關聯和互動,也希望「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能夠幫助和挖掘中國年輕的、有潛質的、在某些特定領域有貢獻的、在某些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但是發揮重要作用的傑出科學家、年輕專家以及生物醫學工作者。

「後疫情時代中國生物醫學研究發展新方向」圓桌論壇舉行。

本屆大會,還舉辦了精彩的圓桌論壇和高端主題沙龍。專家院士聯合青年科學家,圍繞後疫情時代中國生物醫學研究發展新方向究竟會走向何方等前沿熱點話題和先鋒科技研究成果等展開討論。(長江日報出品 採寫:記者 李琴 柳鶯 賀亮)

來源 | 長江日報-長江網

編輯 | 熊志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在漢揭曉 1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2020年12月20日,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武漢·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隆重舉行。本次大會揭曉了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獲獎名單:美國馬裡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所長Robert C.
  • 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漢舉行
    12月20日上午,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東湖高新區舉行,權威專家和前沿成果齊聚武漢,助推武漢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於2016年9月共同設立,至今已成為中國生命醫學領域較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獎項之一,前四屆共有53名中外科學家斬獲這一獎項。
  • 寧波效實中學校友獲了「科學探索獎」該獎被800多位國內外院士推薦
    學校供圖近日,2020「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年輕科學家獲獎。其中,效實中學校友周斌在前沿交叉領域獲此獎項。據央廣網報導,2020「科學探索獎」含金量極高,50名獲獎人中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經歷。
  • 突破時空界限 虛擬實境融合——中源協和「生命雲視界」即將與您...
    12月20日,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即將在武漢隆重開啟。典禮當天,通過網際網路3D展示技術,重磅打造的創新智慧科技互動平臺中源協和「生命雲視界」將於生命醫學獎官網同步上線。
  • 重磅榜單發布,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居醫學院校之首、全國高校第6!
    包括:何梁何利獎、陳嘉庚科學獎、青年女科學家獎、科學探索獎、未來科學大獎、樹蘭醫學獎、求是傑出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北京協和醫學院表現亮眼,共計11人次獲獎,排名全國第6位!陳嘉庚科學獎陳嘉庚科學獎包括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6個獎項。每個獎項獲獎人數一般為1人,獎金為100萬元。時任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的曹雪濤院士於2016年斬獲此獎。
  • 李蘭娟夫婦頒獎,第七屆樹蘭醫學獎揭曉,往屆獲獎者中有三位名人
    2020年11月7日,第七屆「樹蘭醫學獎」頒獎盛典在山東濟南舉行。兩位院士獲得「樹蘭醫學獎」,10位科學家獲得「樹蘭醫學青年獎」。鄭樹森院士、李蘭娟院士夫婦參與頒獎。樹蘭醫學獎有什麼來頭?與李蘭娟院士。有什麼關係?往屆獲獎者有哪些名人?
  • 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
    面試時有一位國際著名的科學家給我提了非常尖銳的問題:多少年以後才能做出來?因為她認為我們很可能做不出來。聽完這個問題,我很受鼓舞。如果很多人都認為做不出來,這個方向也許真的值得去嘗試。」2020年「科學探索獎」生命科學領域獲獎人朱聽分享道。據了解,「科學探索獎」在評選過程中重點關注四個因素:獨立性、創造性、變革性和可行性。
  • 生理學或醫學諾獎花落感受氧氣基本原理,授予3位美英科學家
    得知自己獲獎時,三位獲獎者中的拉特克利夫正坐在辦公桌前研究他的歐盟協同基金(EU Synergy Grant)申請,「基金申請的最後期限不等人!」凱林接到獲獎電話時則獨自在家,隨後他還向頒獎方發送了一張自己在家的即時自拍照。截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10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
  • 科學第一巨獎突破獎共頒2200萬美元,兩位中國人獲獎
    美國當地時間12月3日,「科學突破獎」頒獎典禮在位於舊金山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Ames研究中心揭曉,共頒發2200萬美元獎金,其中,旨在表彰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及數學領域最傑出的成就的「突破獎」單項獎金為300萬美元,為科學界第一巨獎。
  • 這項重量級大獎公布,北京協和醫學院「稱霸」醫藥類高校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公布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名單,共產生10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獲獎人和90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根據軟科整理的2016年以來中國青年科技獎的三次評選結果,北京協和醫學院共有4人入選,位列高校排名第9位。
  • 2019年度盤點: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的熱門人物與事件
    長期以來,屠先生致力於抗瘧疾藥物的研究以及療法的開發,她是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這些抗瘧藥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亞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熱帶發展中國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狀況,被認為是20世紀熱帶醫學的顯著突破 2011年9月,屠呦呦先生獲得臨床醫學界最高獎項「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成為首位問鼎該獎的中國人。
  • 香港舉行「2020邵逸夫獎展覽」 向公眾介紹獲獎科學家及其貢獻
    香港舉行「2020邵逸夫獎展覽」 向公眾介紹獲獎科學家及其貢獻 2020-09-22 19:40:42  「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於2002年11月成立,每年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獲獎者須仍活躍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和科學研究及應用上有傑出貢獻、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成就。  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羅傑·布蘭福德(Roger D Blandford)。
  • 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姚駿獲得「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
    2020年12月19日,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舉行「雲」頒獎,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PI姚駿獲獎。姚駿研究員於2019年獲「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獎」入圍獎。「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設立於2007年,旨在獎勵從事生命化學及相關領域研究,並在科研創新、成果推廣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截至目前,共有225位優秀科學家獲獎,其中有19位獲獎者先後入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頒獎 鍾南山樊錦詩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共評選出52名獲獎人,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青年成為獲獎科技工作者主體。  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
  • 第五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在溫頒獎 馮驥才、遲子建等獲獎
    今天下午,備受中國文壇矚目的第五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獲獎名單揭曉。馮驥才、遲子建獲「傑出短篇小說作家獎」, 寧肯、朱山坡、哲貴獲「優秀短篇小說作家獎」。頒獎典禮上,《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溫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胡劍謹致辭。施戰軍在致辭中表示:這個獎坐落在林斤瀾先生的家鄉溫州,已經是第十個年頭。
  • 第六屆「華燦獎」珠海頒獎 6件(套)臺灣作品獲獎
    13日,第六屆「兩岸新銳設計競賽·華燦獎」活動頒獎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辦。 鄧媛雯 攝中新網珠海12月13日電 (記者 鄧媛雯)13日,第六屆「兩岸新銳設計競賽·華燦獎」活動頒獎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辦。本屆「華燦獎」共評出獲獎作品22件(套),包含6件(套)臺灣作品,16件(套)大陸作品,此外還評出了8家最佳組織單位,53位入圍設計師。本次活動是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共同主辦。「華燦獎」是作品徵集覆蓋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設計類大獎,取中華冉冉升起之燦爛新星之意。
  • 一份臍血一份希望 中源協和旗下天津市臍血庫臍血應用...
    生命「臍」跡的誕生!  中源協和旗下  天津市臍血庫  臍血應用總量突破2500例!  據中源協和(600645)旗下天津市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12月31日,天津市臍血庫臍血應用總量已達到2510例。其中2020年12月份,該庫為臨床提供了43份臍帶血造血幹細胞進行疾病治療。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授予三位英美科學家
    他們的獲獎理由如下:表彰他們在理解人體和大多數動物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生物體感受氧氣濃度的信號識別系統是生命最基本的功能,然而學界對此卻所知甚少。Kaelin 和Ratcliffe 隨後的研究又發現了雙加氧酶在VHL 蛋白識別 HIF-1 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HIF 控制著人體和大多數動物細胞對氧氣變化的複雜又精確的反應,三位科學家一步步揭示了地球生命基石的奧秘。通過調控 HIF 通路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研究方向正發揮著巨大的潛力,他們的工作正在並將繼續造福人類。
  • GDC 設計獎 2019 | 獲獎作品開幕式&頒獎典禮即將啟幕
    GDC 設計獎 2019展覽開幕式 & 頒獎盛典即將盛大綻放!經過持續半年多的全國巡迴分享推介、作品徵集、高峰論壇以及國際評審之後,本屆GDC 設計獎 2019活動即將迎來新高潮——12月7日,「GDC 設計獎 2019獲獎作品展」將於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盛大開幕!所有獲獎作品將於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展出。
  • 23位院士齊聚泉城 世界生命科技大會在濟南舉辦
    在「2020第四屆世界生命科技大會」開幕式現場,還舉行第七屆樹蘭醫學獎頒獎。(本報記者張一攝)  11月6日-8日,2020第四屆世界生命科技大會在濟南成功舉辦,23位院士及國內外醫學大咖齊聚泉城共襄盛舉。  世界級醫學盛會緣何青睞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