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07:25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長江江寧段十九公裡濱江岸線小碼頭、小作坊全部搬遷
鐵腕治汙,長江水清豚先知
南京江寧,是萬裡長江進入江蘇的首站。
6月2日,長江入蘇第一站——長江江寧段19.08公裡濱江岸線綠意盎然,江風習習。仙人磯下遊100米處,白楊挺立,芳草如茵。「我在這裡開辦砂石碼頭25年,今年是江水最清澈的一年!」站在砂石碼頭舊址,夏學榮看著滿目蔥鬱和一江碧水,無限感慨地說。
夏學榮。
江水由渾轉清,緣自江寧共護一江碧水向東流的鐵腕治汙和系統施策。
水中看
又見一江碧水
長江江寧段西起與馬鞍山交界的慈湖河口,東至江寧河河口,是萬裡長江奔騰進入江蘇的第一站,濱江岸線全長19.08公裡。
6月2日上午,記者乘船沿長江順流而下,目之所及,秀美壯觀。滔滔江水,一路奔騰,寬闊的江面一望無際,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無數條金色鯉魚在白浪裡翻滾。從主航道遠望南岸,長江江寧段岸線鬱鬱蔥蔥的樹木、植被構建起一道護江綠色屏障,猶如綠色畫卷漸次展開。
「以前這一片都是砂石場,當時堆滿了沙子,空氣灰濛濛的,江水渾濁。」船至子匯洲附近,64歲的袁志榮指著現在的江豚廣場告訴記者。袁志榮是名副其實的「老船長」,父母在南京江海公司工作,他從小就在船上長大,後來子承父業,也成了一名「掌舵者」,一輩子「打拼」在長江上。
在袁志榮的記憶中,以前江水清澈,經常看到江豚嬉戲。後來江寧段的碼頭、砂石場、造船廠越來越多,到處都是黃塵漫天、機器轟鳴,生態環境日漸變差。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去年,江寧區相繼完成52處整治對象的拆除搬遷工作,包括32家企業以及12戶種植養殖戶、6處違規民房工房等,同時全面實施長江江寧段岸線景觀提升及設施配套項目,全力提升長江江寧段岸線生態環境。
如今,19.08公裡的長江江寧段,碼頭、砂石場林立的現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岸邊像花園、江水變清澈、市民臨江又見江。
「這兩年江寧段變化很大,沒有了汙染源,岸邊綠化也越來越密。」袁志榮笑著告訴記者,和以前相比,現在開船更愜意,因為可以隨時欣賞兩岸風景,「今年年底我就要退休了,在船上待了60年,要離開還真捨不得。」
岸上行
處處生機盎然
6月的江岸,正是樹木繁茂、生機盎然之際。2日上午,記者跟隨江寧街道河長辦主任李平,一路從慈湖河口自西向東,探訪濱江岸線整治情況。順江而下,江堤南側香樟、白楊等行道樹泛著新綠,正迎風舒展枝葉。
銅井河河口,原寶恆化工廠剛剛拆除完畢,工人正進場準備綠化;一家特種養殖場拆除後,原地恢復了綠化,市民經過時再也聞不到臭烘烘的異味;華林漁業社退捕後,原址被打造成了一處景點,退捕的漁船拆除動力裝置供遊客參觀,也成為當地人的集體記憶;濱江建材廠拆除後,當地建成了上萬平方米的江豚廣場,成為居民平日休閒的好去處。
江豚廣場東邊300米處,是原中建鑄造廠所在地。2日,鑄造廠老闆顧富興在拆遷搬離2年後,第一次踏上自己打拼了25年的廠房舊址。看著一片綠意,他不禁驚呼,「天哪,我都快認不出這個地方了!」
顧富興。
顧富興原本在銅井從事鑄造件加工生意,1995年來到濱江岸線三十匹泵站處,租了50多畝地開辦中建鑄造廠,為馬鋼等企業配套加工各種鋼鑄件。「工廠大約有50名工人,一年產值七八百萬元,養家沒問題。」顧富興在江堤上邊走邊尋找當年廠房的「蹤跡」。
拆除前,中建擁有2排廠房、多臺中頻爐,門前還有一條300多米長的水泥路。如今,廠房拆除了,設備移走了,原地種上了一排排行道樹。走下一處臺階,顧富興終於找到了一棵碗口粗的香樟,「這棵香樟是我親手種在廠房裡的,到今年已經25年了,你看,邊上還有一棵桂花樹,也是我種下的。」
看著廠房原址發生的巨變,顧富興很是欣慰。「我是第一批籤了拆遷協議的。雖然說廠子是我一家人的生活來源,但長江大保護事關子子孫孫的利益,這才是大帳,我必須支持!長江保護好了,子子孫孫都受益哩!」
江邊遊
見證岸線蝶變
顧富興開辦鑄造廠的同一年,夏學榮也來到了濱江岸線打拼。當時夏學榮剛退伍不久,決定自謀職業,於是在仙人磯下遊100米、離中建鑄造廠1.5公裡上遊處開辦起一個小砂石碼頭。
「一年能掙20來萬元,但說實話,砂石碼頭對環境影響的確很大。」夏學榮回憶,當時砂石卸貨後,就堆在附近一個六七畝的池塘裡,砂石多到什麼程度呢?「填滿了1米多深的池塘,繼續向上堆,最高可以達到20米高。」
六七層樓高的砂石堆,江邊風大,一陣風颳過,漫天細碎的小砂石,吹得人眼睛都睜不開。此外,周邊多家船隻維修等企業也集聚在此,生活垃圾、汙水等亂倒,「環境髒亂差、位置又偏僻,除了拖運砂石的工人,一年難得見到生人,小偷都不光顧。」夏學榮苦笑著說。
前年,江寧街道決定清理濱江岸線環境,夏學榮二話不說,爽快答應拆除搬遷。妻子不理解,怪他「太好說話了」,夏學榮開導妻子,「長江大保護是中央決策,這是大是大非問題,不能因為一己私利,影響牽涉子孫後代的長江大保護事業。」
夏學榮不僅自己積極響應拆除工作,還幫忙說服周邊企業一起配合整治。「我是退伍軍人,又是一名黨員,肯定要支持、配合地方政府工作。再說,長江大保護優化了環境,提升了水質,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老百姓自己。」
拆遷搬離2年多來,夏學榮仍保持每周2次的頻率來看江。他最常去的是他打拼了25年的砂石碼頭舊址,是江水由渾轉清的直接見證者。
除了沿江居民,江豚也是長江水質提升的見證者和受益者。汙染企業搬遷後,機器轟鳴聲和漫天灰塵消失了,長江標誌性物種——江豚出現的頻次明顯增多。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秘書長姜萌證實,10年前南京江豚一度下降到不足30頭,如今長江南京段的江豚數量已穩定維持在50頭左右,處於恢復性增長狀態。
「砂石場和漁船的存在對江豚負面影響很大,拆除後,水質變好了,江豚又遊回來了。」姜萌說,如今在新濟洲、子母洲觀測點,他經常能看到江豚成群在江水中嬉戲、合作捕魚的場景,每到春秋季還能看到母江豚背著小江豚遊動。
長江江寧段江水清澈,景色迷人。
系統治
讓長江永葆生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好『長江病』,要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做到『治未病』,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為治理母親河提供了重要方法。
江寧區委、區政府及南京江寧濱江開發區、江寧街道強力整治、系統考慮,對岸上、集鎮、通江河道採取了全方位鐵腕治理:
除了完成52處整治任務外,江寧街道以持續改善長江水質為核心,將長江入河排汙口治理範圍擴大至轄區內5條通江河,對所有排汙口開展排查、檢測、溯源、整治,紮實推進「一江五河」水汙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
持續推進雨汙分流,截至目前,江寧集鎮居民生活汙水收集實現全覆蓋,村莊生活汙水本月底實現收集全覆蓋,屆時真正實現不讓一滴汙水流入長江;
當地51戶漁民、1家漁業社全部轉產退捕,191條三無船隻全部清理到位,長江真正得以「休養生息」……
岸上的綠化提升仍在持續推進。自今年春節後復工復產以來,長江江寧段濱江岸線迎水面及背水面100米範圍內全部實現造林綠化,共種植了27萬株苗木,造林綠化總面積8804畝。19.08公裡長江岸線正成為全新的「網紅打卡地」。
江寧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朋芳表示,在堅持生態保護的前提下,街道將持續推動長江江寧段實現科學發展、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同時,進一步提升、改善長江江寧段沿江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環境,打造環境優美、魅力獨特的綠色生態帶、人文景觀帶,力爭形成濱江岸線整治的「江寧樣本」。
通訊員 張磊 南報融媒體記者 周愛明 杜瑩 王懷豔
南報融媒體記者 姚強 馮芃 董家訓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