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古稱平安京,城市存在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作為日本的國都,歷時1000餘年,享有「千年古都」之稱。這裡不僅是佛教、神道教的聖地,也是一座很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能代表京都文化和歷史的,除了京都文化博物館,還可以去二條城,和京都知名的花見小路。
因為旅行的時間是在周一,恰逢京都文化博物館閉館,遺憾沒有去成。但經過導航的指引,步行不遠處就是京都的二條城了。
男權象徵的二條城,平安時代的縮影
二條城建於公元1603年,是江戶幕府的權力象徵。
建有東西約500米、南北約400米的高大圍牆,並挖有類似於中國護城河一類的水道。
護城河粗壯的宛如青蛇一樣的水草和胳膊一樣長的大鯉魚,估計局座看到了,會說這也是一種生物防禦系統吧。
城內建有本丸御殿、二丸御殿、唐門、黑書院、白書院、內宅(院)、位於城堡一角的天守閣及其它附屬建築,部分景點門口還有語音介紹系統,可以選擇中文語音介紹,遊覽起來還是很方便的。
二條城是京都著名的「櫻花王者」八重櫻賞櫻花聖地,此時雖沒有櫻花可以欣賞,但並不妨礙我們賞紅葉的雅興。白色的建築物配上綠色紅色的葉子,還是挺有一番風韻的。
二條城分為本丸御殿、二之丸御殿以及環繞兩個御殿的庭院等區域,是德川幕府家族的象徵。應該是出於對木質建築物的保護,進入主殿,需要脫下鞋子。從侍衛休息室,一路向內,才能走進德川幕府家族的核心休息區。
在步行過去的時候,途徑了傳說中的鸝鳴地板,走在上面,會清晰的聽見地板發出尖利的吱吱聲音,也就是所謂的夜鶯啼叫般的聲響。據說,做此設計是以防夜間刺客入侵。本來以為這是島國人民智慧的象徵,回來百度後才知道,原來設計之初並非如此,而是年久失修,釘子和木板摩擦之音,烏龍了這一奇特風情。
對庭院設計並不甚了解,不過二條城的曲折水面,三段式的疊瀑,水中小島,高低錯落的植物組合在一起,都彰顯了設計者充分利用了每一寸土地,簡單布置挺日式,簡單、精緻還很有韻味。同時,也蘊藏著枯山水的日式美學和禪意。
花柳街巷風韻殘存,花見小路遇見藝伎
作為電影《藝伎回憶錄》取景地之一,很多遊客來到京都,都會在花見小路變身和服少女,切身體驗一下何謂日式風情。
花見小路是日本最古老的花街,這裡保留了江戶時期的民宅建築,也是現在為數不多的尚能看到真藝伎的場所。在這裡,藝伎和各國美少女cosplay的藝伎很容易區分,沒有把臉和頸部塗成雪白一片,慢悠悠大步前行、沒事掏出手機自拍的,百分百是假藝伎。
真藝伎在夜色中出現時,很遠就能聽到有人在喊,「快拍呀,出來啦」,然後就會看到很多人持著各種長槍短炮、手機,對一個人追著拍。大多數藝伎都是小碎步跑向自己的工作場所,這也是很多人拍藝伎都比較虛的原因。
不同等級的舞妓之間,其實有著很大的區別。
比如,配飾差別就很大。簡單的說,等級越高,髮飾越素。我今天拍到的應該是一年目藝伎,長長的碎花垂簾,很好看。
再看衣服領子,全紅是最低檔,之後是前花後紅,前白後紅。可以判斷出,這兩個藝伎應該是中級的藝伎。
另外,嘴唇也是有區別的。低級別的只有下嘴唇是紅色,紅色越多,等級越高。
由此可證,我抓拍到的兩個應該都是年輕的稍低級別的藝伎。
據說,目前島國真正的藝伎只有200人左右,屬於夕陽產業。也有一些高檔餐廳會提供藝伎服務,7500日元一個半小時。(別問我怎麼沒拍,貧窮遮蓋了我的雙眼……)
當天這裡還有草間彌生的《永遠的南瓜》展,可惜晚上已經關門了,就此錯過了「圓點怪婆婆」的波點藝術。
作為島國的特色和一個特殊存在的群體,每一個藝伎的背後都有著很多「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故事。一如《藝伎回憶錄》裡寫的:「心會慢慢死去,就像落葉一樣,漸漸失去希望,直到有一天完全絕望,心如止水,一無所有。藝伎是滾滾紅塵中的過客,她抹上濃妝,掩飾她的真面目,她的雙眼宛如一泓深淵。她在世人面前唱歌跳舞,討人歡心,付出一切,真正的自我卻躲在陰影中,內心充滿秘密。」
【作者】韋宇教,行者,出版散文集《願無歲月可回頭》。媒體人,專注於旅行、攝影、寫作。獨立攝影師,多個微信公眾號特約撰稿人。搜狐自媒體,樂途靈感旅行家,百度百家、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看點號、網易號等專欄作者,驢媽媽旅遊達人。輾轉流年,策馬揚塵,心向遠方,不問歸程。本文圖片和文字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它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weiyujiao1985 微博:@韋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