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公益,立明堂公益煥發新活力
作為廣州立明堂的創始人,近年來,沈立明帶領公司上下,始終秉承「為天地立心」的使命,在公益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救助重症患兒、捐款捐物助力抗疫、幫助留守兒童、關愛孤寡老人……迄今為止,立明堂已向公益事業累計捐贈物資金額超百萬元。 不僅如此,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道路上,立明堂也傾注心血,重力打造,永春拳、中醫等公益課程都在持續進行中,希望以此為弘揚和傳播傳統文化出一份力。
-
佛山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遺!| Amazing Foshan
葉問之子葉準回故鄉獅山鎮傳授詠春一招一式,剛柔並濟,心意融合。詠春講究手、腰、馬、心、意、勁整體合一。擅長借力打力,以橫消直,力求迅速制敵,平息鬥爭,蘊含止戈為武的武術傳統和智慧。佛山詠春 揚名世界Foshan Wing Chun being famous around the world詠春作為傳統非遺,活躍在佛山街頭,每年,全球有萬千人來佛山問道朝聖
-
立明堂:永春拳正宗傳人帶你體驗中華武術
為了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春拳得到更好的推廣和傳承,立明堂將攜手永春拳第五代傳人陳績業老先生,傳授《永春拳》之正宗拳法,即可增強體質,又可防身護己,男女老少學起來毫不費勁卻能事半功倍。13歲隨師父陳家新學習永春拳,天資聰穎,頗有學武的慧根,得師傅傳授畢生絕學,練武至今,深得其中真奧,「小練拳」「尋橋」和「標指」等招術使得爐火純青,一雙拳虎虎生威,動作簡潔流暢。60年間,陳績業師傅在工作之餘還不遺餘力把永春拳這一中國武術精粹弘揚和普及,口口相傳下,跟隨他學習的弟子已有數百名。他不僅自身武藝高超,而且授武有術,在南沙開館授徒,帶出的弟子包攬各大賽事獎項,碩果纍纍。
-
佛山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遺!|Amazing Foshan
發軔於清 佛山生根Originated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rooted in Foshan詠春,南拳武術,發軔於清,得名於開山宗師——嚴詠春。武術名家梁贊,沿襲嚴詠春一脈,於佛山設館立派,收徒授藝,詠春自此生根,揚名立萬。
-
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打造"非遺青年"隊伍弘揚傳統文化
大世界傳藝中心始終致力於讓更多的青少年學生接觸到非遺,通過「非遺進校園」將非遺內容引入課堂,吸引學生們進入非遺的斑斕世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有生力量。 通過多年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大世界傳藝中心與區內多所學校及所有街道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館建立了聯盟關係,並在長期工作中積累了一批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發展,有資質、有經驗的企業。由此,大世界傳藝中心聯動傳承人、學校、社區,企業形成多個社會主體合作推進的非遺普及教育模式,使非遺的教育普及不只是政府或學校單方面的事,而是營造全社會廣泛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氛圍。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宜興以「紫砂」為代表的產業和文化資源,對學校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2、平臺優勢。依託獨特的區域優勢和人文歷史資源,學校創建了高水平、高規格的非遺傳承平臺,學校現為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紫砂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院校、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點。3、師資優勢。
-
狗拳非遺難尋傳人?傳統文化為什麼難傳承?
才看到一個新聞說狗拳非遺難尋傳人,似乎現在的新聞只要說上非遺似乎都是在講傳承的問題,非遺的傳承究竟是個什麼情況?如何變成這樣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說到底還是對傳統文化保護的缺失,也不能講缺失,應該算精力不足。畢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間存在著一些糟粕,無法面面俱到,這一點並不算是政策的問題,更多是我們這些人的問題。現在的風向幾乎是傳統文化幾乎全是不好的,尤其是以微博為主。這樣,我們都無法去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政策又能出現多少的助力呢?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表演粵劇、製作東藝宮燈、習蔡李佛拳、製作白沙茅龍筆、學習新會葵藝……為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市非遺保護工作循序漸進,從豐富多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到開展「非遺在校園」特色教育,讓學生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成為非遺文化的小小傳承人。
-
福建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薌城實驗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非遺」進校園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由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漳州市教育局聯合發起,漳州市藝術館主辦,目的在於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動手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充分了解民間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
秦州區文化館「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進課堂」活動走進太京鎮窩...
在秦州區文化館組織的「文化潤童心 經典永傳承」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進課堂活動現場,窩駝學校孩子們剪剪紙、練書法、畫國畫、彈古琴,好不熱鬧。在活動啟動儀式上,太京鎮窩駝學校校長黃應軍說:「學校是文化的聚集地,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走進窩駝學校,必將在傳統藝術薰陶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人文情懷,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掀起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
-
實驗區這三所學校成嵐臺傳統燈籠非遺傳承基地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了「第二春」,慢慢走進大眾視野,甚至走進校園,與學生親密接觸,以此更好的傳承、弘揚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驗區社會事業局基教處處長劉培欽表示,這些非物質遺產文化項目走進校園,是一種可喜的象徵。一方面,孩子們有了更多機會去接觸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另一方面,說明優秀文化傳統後繼有人。
-
傳承傳統文化,弘揚紅色文化——油紙傘進校園
#校園##校園資訊# #社會實踐#【南通大學杏林學院7月10日訊】(通訊員:陶玉寒)7月10號上午,南通大學杏林學院的油墨重彩團隊來到了江陰市祝塘鎮親親幼兒園舉辦了一次宣傳非遺文化油紙傘活動團隊今年參加了省「網際網路+」紅色文化築夢之旅的比賽。本次活動主題為:傳承傳統文化,弘揚紅色文化。參加的主要成員為集成192陶滋洋、計科192陶玉寒。本次活動選在了大(2)班,小朋友們剛做完課外活動,教室裡熱熱鬧鬧的。在調試完教室裡的設備後,我們開始了這一次的活動。首先,我們向小朋友們介紹了一下什麼是油紙傘。
-
常泰街道積極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 特色課程促傳承
閩南文化進校園 特色課程促傳承在泉州泉中職校,多位省、市級非遺傳承大師被邀請進校園授課,學校匯集了火鼎公婆、拍胸舞、金蒼繡、方言吟唱古詩等非遺項目,堪稱閩南校園非遺展示館。泉中職校的學生在舞蹈課上學習「火鼎公婆」舞步該校以「弘揚閩南傳統文化,拓展多元藝術教育」為辦學特色,以閩南傳統文化浸潤學校各專業、各學科課堂,編寫特色校本教材,開設閩南特色課程。
-
河北廊坊:非遺體驗課讓傳統文化「觸手可及」
日前,一堂別具特色、生動有趣的非遺體驗課在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三小學舉行。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陶藝匠人王秀和李氏傳統戲法傳承人寧愛軍兩位老師為學生講演了陶藝製作技藝和傳承千年的中國魔術戲法的由來和發展,並手把手教授學生們體驗參與,讓孩子們親手接觸到非遺技藝、感受傳統文化。
-
海南人如何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與弘揚,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12月6日,為更好地探討這一話題,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一場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研討會」 在海口市瓊山區海南海世界貝殼文化博物館舉行。對此,海南大學教授、海南微思維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鍾哲輝也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抒發自己的看法,他從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提出全新需求、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階段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必要條件、海南特色性地方文化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提供可靠動力、海南地方性社會組織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開創實踐範例等四個方面,表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弘揚傳統風箏文化 廊坊舉行非遺親子傳習體驗活動
付強供圖 長城網廊坊7月10日訊(記者 孫澤恆)7月8日,40餘名孩子在家長陪伴下來到廊坊市安次區文化館參加首期安次區非遺親子傳習體驗活動,在第什裡風箏傳承人趙豔強的現場講解、示範、指導下,學習了解風箏製作技藝,並親自動手體驗風箏製作的精妙。
-
「非遺進校園」走進青島黃海學院 打造非遺傳承的高校大課堂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李鎮江 12月8日上午,青島市「非遺進校園」揭牌儀式在青島黃海學院體育館舉行。此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青島市手工藝協會、青島黃海學院承辦,旨在進一步推動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校園中的普及推廣與傳承。
-
他們巧手制藤傳承非遺文化
他們巧手制藤傳承非遺文化 2020-12-05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統文化在福州朱紫坊這座古厝裡傳承弘揚
昨日,一場閩劇體驗活動在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芙蓉弄4號舉行。置身粉牆黛瓦的古厝,欣賞體驗閩劇,既領略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又找到了歷史履跡。這座始建於清代的古厝經過修繕,現已被活化利用,成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平臺,書寫著福州古厝的「今生」華章,古厝有個美好的名字叫「集賢賓」。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圖片來源:戴嘉信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課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體系,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摘得全國最高榮譽的背後,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1400多師生聯動家長,全員學習獅扎文化的良好局面。「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