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拳非遺難尋傳人?傳統文化為什麼難傳承?

2020-12-21 文化小特噠噠噠

才看到一個新聞說狗拳非遺難尋傳人,似乎現在的新聞只要說上非遺似乎都是在講傳承的問題,非遺的傳承究竟是個什麼情況?如何變成這樣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

相關熱點

狗拳。今年的本命拳。相信大家一般都沒聽過這個名字,只有一些聽起來厲害動物的拳術,像是虎、鶴等等。這樣才能被大眾所流傳,所認知。解除武術大多也是從影視、文學作品中,而比較厲害的名字似乎更能增強招式的殺傷力。未流傳開來,似乎是此類拳術即將失傳的真正原因吧。

狗拳究竟是什麼樣的拳術呢?

狗拳需要表演者在地上翻滾跳躍,單膝跪地,身體前傾雙手撐地,另外一隻腳向後伸展,配合著伸出舌頭,與狗的動作有所類似。此種拳法重視的地面技,原來叫做地術拳,俗語稱作狗拳。重點在於賣破綻給對手,大概是防守反擊的套路。

狗拳

一般都認為是名字限制了其傳承。認為狗拳名字不太好聽,並且需要在地上做出狗的樣子,隔絕了大多數人的學習熱情。但是對比起來其它的拳術,狗拳的發展似乎是不太好的。若只以這一點來說有些片面,像猴拳在一般人看來也是比較滑稽的,但是為什麼它有著這麼高的人氣呢?

各種拳法

個人認為,傳承之難重點並不在於名字難聽,而在於其沒有更廣的宣傳程度。這點上,文藝作品中可見其端倪。無從介紹就無從理解。沒有人知道它又怎能發現它的厲害之處呢?說到底還是對傳統文化保護的缺失,也不能講缺失,應該算精力不足。畢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間存在著一些糟粕,無法面面俱到,這一點並不算是政策的問題,更多是我們這些人的問題。現在的風向幾乎是傳統文化幾乎全是不好的,尤其是以微博為主。這樣,我們都無法去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政策又能出現多少的助力呢?

不過現在的形勢可能有一些轉變了,央視做了一些傳統文化的節目,廣受好評。我估計能夠購大大促進公眾人物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我們接觸的多了,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才更有力量支撐自己走下去。畢竟「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經不適合這個快餐經濟的社會了。

國家寶藏

傳統文化傳承的難度還有一點在於難度的問題。傳統文化中尤其是能夠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都有著其獨特的難度水平。不經僅需要一些天賦,還需要其擁有著堅強的耐心與毅力。若非真正有興趣的人是很難將自己全身心投入進去的。不過愛好並把其作為業餘生活的點綴也是可以的,但這並不能對其傳承做更大的幫助。畢竟作為愛好,你無法全部學習,深層次的東西很難去了解到。這樣就容易出現失傳的危險。

非遺 皮影戲

另外一點,非遺似乎很難得到可觀的回報,尤其是你花大力氣去學習它。現在社會似乎對錢太過看重了,得不到足夠的收益的人是無法將自己投入進去的。這個似乎是非遺傳承最重要的難點。如果狗拳表演能夠月入百萬,相信我,這個東西就不可能失傳。

是現代人對功利太過看中了嗎?古人為何就能將其作為一生的事業來實現它?全球化的今天,每天每人信息的攝取是古人的幾百倍、上千倍。我們有著更多的選擇,無論是做什麼講究的都是養家餬口,而古人很難。所以,傳承文化的經濟化不可避免,否則只能憑藉國家的政策奄奄一息。

確實,現在人也有有著崇高理想的。為保護傳承文化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是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很難將其推廣與傳承。

入選非遺的傳統手藝需要我們大家一起發力,去保護,去認識。若真的幾乎找不到宣傳的價值(各種價值),那麼這個東西終將是被淘汰的。我們只能夠去博物館再見到了。不是我們不用心,如果有人噴我的話,請你捫心自問:你對這個東西了解多少?對此又做到了什麼?

以上。看新聞有感。

部分資料、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狗拳非遺難尋傳人 帶你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拳種「狗拳」
    狗拳非遺難尋傳人 帶你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拳種「狗拳」 地術拳是中國南方稀有的傳統拳種之一,又稱「地術犬法
  • 狗拳非遺難尋傳人:名字不好聽很多人不懂(圖)
    狗拳非遺難尋傳人  這是一種獨特的拳法。  在演示的時候,演示者在地上翻滾跳躍,突然單膝跪地身體前傾雙手撐地,另外一隻腳向後伸展,配合著伸出舌頭,與狗的動作有所類似。從8歲開始習武的黎偉軍會一種罕有聽聞的拳法——狗拳。據了解,該拳法以地面打法為主,為模仿狗的格鬥演變的拳法,狗拳在2011年還入選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黎偉軍是佛山市武協副主席,主修詠春拳、散打、截拳道和硬氣功。他的硬氣功非常了得,曾48秒手劈150個椰子,不到一分鐘徒手砸碎302個核桃。而狗拳,是他「珍藏」的一門另類功夫。
  • 狗拳非遺難尋傳人,夢入神機辰東誰更適合,《狗拳演義》了解一下
    今天看到狗拳非遺難尋傳人的報導,忍不住好奇點進去一看,果然是中華武術博大精深,狗拳又稱地龍術,是搏擊神技,反敗為勝的勝負手。如此神技難覓傳人豈不遺憾,我建議把他傳授給國術流鼻祖夢入神機,或者起點第一裝逼大神辰東,讓他們把狗拳寫進小說發揚光大。
  • 狗拳非遺難尋傳人 拳法與聞名世界的巴西柔術有何相似之處?
    當被問到為什麼想跟黎偉軍學武功時,龐睿表示:「剛看見師傅就覺得氣勢很盛,是個厲害的人。」教拳之外,黎偉軍還到珠三角城市參加表演傳播高明武術。他還積極配合政府營造佛山功夫文化氛圍的工作,參與功夫表演,為市民展示功夫文化。他表示,自己的弟子遠至新疆,學拳後回去開武館,也是一種傳播,「目前有30多弟子在全國各地都開了自己的武館」。
  • 狗拳非遺難尋傳人:名字不好聽 3000徒弟大多不知道
    從8歲開始習武的黎偉軍會一種罕有聽聞的拳法——狗拳。據了解,該拳法以地面打法為主,為模仿狗的格鬥演變的拳法,狗拳在2011年還入選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偉軍是佛山市武協副主席,主修詠春拳、散打、截拳道和硬氣功。他的硬氣功非常了得,曾48秒手劈150個椰子,不到一分鐘徒手砸碎302個核桃。而狗拳,是他「珍藏」的一門另類功夫。
  • 非遺狗拳名字難聽 縱使弟子三千仍難覓傳人
    非遺狗拳名字難聽 縱使弟子三千仍難覓傳人2018-04-08 14:49出處/作者:網絡綜合整合編輯:二十四責任編輯:mawenjun   與常見的南拳注重下盤穩固不同,該拳法以地面攻擊為主,重點突出腿的擊打,運用鎖腿等技術令對方不能動彈再攻擊對方。
  • 保護、傳承、推廣:澳門「非遺」傳人故事
    木雕-神像雕刻傳承人曾德衡澳門的木雕-神像雕刻技術保存了木雕工藝的傳統工藝,如古法漆藝、金箔工藝和傳統佛像造型等,並引入先進的生產工具,可以雕刻出重達數噸的木雕大佛,是澳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年逾七旬的曾德衡是這門技藝的第三代傳人。
  • 濟南社火臉譜非遺傳人「授藝」華裔青少年 傳承中華文化
    濟南社火臉譜非遺傳人「授藝」華裔青少年 傳承中華文化 2017-12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12月14日電 (趙曉)濟南侯氏社火臉譜第六代傳人侯志新14日在山東省文化館,為15名紐西蘭華裔青少年面授社火臉譜繪製「機要」。侯志新在現場教授華裔青少年給臉譜上色的技巧。
  • 「狗拳」入非遺卻難尋傳人:名字不好聽,傳承者望而卻步
    電影以傳統武術的傳承和發展為故事主線。男主角張小明來自一個叫「拳村」的小村莊,是南方小拳種金剛拳的唯一繼承人,肩負著將「金剛門」發揚光大的重任。因此他隻身一人來到大城市闖蕩,希望在現代的都市能夠闖出一片天,用古老的傳武方式來實現他光復門派的願望。
  • 「非遺」傳人演繹澳門故事
    木雕—神像雕刻傳承人曾德衡澳門的木雕-神像雕刻技術保存了木雕工藝的傳統工藝,如古法漆藝、金箔工藝和傳統佛像造型等,並引入先進的生產工具,可以雕刻出重達數噸的木雕大佛,是澳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年逾七旬的曾德衡是這門技藝的第三代傳人。
  • 陳偉強:打「狗拳」的反恐大隊長
    福州晚報記者 程明 徐文宇/文 受訪者供圖  8月1日,在中國武術協會舉辦的全球武術健身「功夫秀」評選活動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術拳第六代傳承人陳偉強的武術表演,從全球31個國家1398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  56歲的陳偉強,不僅是個「練家子」,還是福州市公安局上街(高新區)分局巡特警反恐大隊大隊長。
  • 舟山統戰丨岱山長塗倭井潭老萬順硬糕廠第五代傳人林傑毅:傳承非遺
    至林家第三代傳人林玉揚時,為紀念長塗抗倭英雄「三姐妹」而改名「倭井潭硬糕」。林傑毅作為長塗倭井潭老萬順硬糕廠的第五代傳人接手硬糕廠,開始創業之路。針對市場需求,他著手改進「倭井潭」硬糕包裝,及時增加產品種類,使傳統食品更加美味、精緻、美觀。
  • 李氏金針第四代傳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話非遺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6月13日。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文化和旅遊部集中開展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宣傳傳播等活動。
  • 直播為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 YY正式成立非遺專屬頻道
    麵塑、波羅粽、核雕、變臉,這些高超的民間技藝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中有許多還是我國甚至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推進和外來多元文化的不斷入侵,這些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都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 「非遺」油紙傘製作技藝進校園: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
    中新網福州2月21日電 (陳丹妮 葉秋雲)21日下午,在福州第四中學日升樓的「非遺傳承講堂」裡,17名該校的高一女生正認真製作著油紙傘。她們或低頭貼著傘面,將繪製好的傘面紙與傘骨粘合;或進行貼邊,將傘面延伸出來的紙張用膠水包進內層。  這是福州「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的一堂課。
  • 「木活字」傳人創辦體驗館 探「非遺」創新傳承
    位於浙江瑞安東源村王家大宅內的木活字印刷研學教育基地 受訪者供圖 攝中新網溫州5月3日電(見習記者 潘沁文)古村院落,庭院青青,「五一」期間,浙江瑞安東源村的王家大宅內,木活字印刷研學教育基地首次開門迎客,讓這項古老「非遺」與民眾「零距離」互動
  • 八閩非遺紀行|「龍」的傳人 「舟」的傳承
    從19歲開始,方紹晃就跟著父親做龍舟,現在是方家龍舟製造的第三代傳人,也是福州市方莊龍舟製造技藝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曾在永泰縣的造船廠當過技術員、設計師,八十年代回鄉創辦龍舟製造廠,此後手工製作龍舟至今。「製作龍舟是一項純手工的技藝,慢工才能出細活。」
  • 河東區非遺保護中心舉辦京津冀非物質文化傳統磁石療法研發中心暨「非遺傳統磁石療法——劉道矩發展基金」成立儀式
    為了貫徹國務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方針,京津冀非物質文化傳統磁石療法研發中心
  • 天博文創舉辦「傳承非遺文化 致敬中國美」主題沙龍
    致敬中國美10月8日上午,天博文創與必勝客天津大島餐廳共同舉辦了一場「傳承非遺文化 致敬中國美」主題沙龍活動,該活動是剛剛落下帷幕的「2019首屆西岸·京津冀甘黔湘非遺項目及文創產品大聯展沙龍的成功舉辦也為非遺項目及文創產品大聯展活動的閉幕畫下了圓滿的句號。致敬中國美近些年,國家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民眾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意識也日益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