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到一個新聞說狗拳非遺難尋傳人,似乎現在的新聞只要說上非遺似乎都是在講傳承的問題,非遺的傳承究竟是個什麼情況?如何變成這樣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
狗拳。今年的本命拳。相信大家一般都沒聽過這個名字,只有一些聽起來厲害動物的拳術,像是虎、鶴等等。這樣才能被大眾所流傳,所認知。解除武術大多也是從影視、文學作品中,而比較厲害的名字似乎更能增強招式的殺傷力。未流傳開來,似乎是此類拳術即將失傳的真正原因吧。
狗拳究竟是什麼樣的拳術呢?
狗拳需要表演者在地上翻滾跳躍,單膝跪地,身體前傾雙手撐地,另外一隻腳向後伸展,配合著伸出舌頭,與狗的動作有所類似。此種拳法重視的地面技,原來叫做地術拳,俗語稱作狗拳。重點在於賣破綻給對手,大概是防守反擊的套路。
一般都認為是名字限制了其傳承。認為狗拳名字不太好聽,並且需要在地上做出狗的樣子,隔絕了大多數人的學習熱情。但是對比起來其它的拳術,狗拳的發展似乎是不太好的。若只以這一點來說有些片面,像猴拳在一般人看來也是比較滑稽的,但是為什麼它有著這麼高的人氣呢?
個人認為,傳承之難重點並不在於名字難聽,而在於其沒有更廣的宣傳程度。這點上,文藝作品中可見其端倪。無從介紹就無從理解。沒有人知道它又怎能發現它的厲害之處呢?說到底還是對傳統文化保護的缺失,也不能講缺失,應該算精力不足。畢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間存在著一些糟粕,無法面面俱到,這一點並不算是政策的問題,更多是我們這些人的問題。現在的風向幾乎是傳統文化幾乎全是不好的,尤其是以微博為主。這樣,我們都無法去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政策又能出現多少的助力呢?
不過現在的形勢可能有一些轉變了,央視做了一些傳統文化的節目,廣受好評。我估計能夠購大大促進公眾人物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我們接觸的多了,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才更有力量支撐自己走下去。畢竟「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經不適合這個快餐經濟的社會了。
傳統文化傳承的難度還有一點在於難度的問題。傳統文化中尤其是能夠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都有著其獨特的難度水平。不經僅需要一些天賦,還需要其擁有著堅強的耐心與毅力。若非真正有興趣的人是很難將自己全身心投入進去的。不過愛好並把其作為業餘生活的點綴也是可以的,但這並不能對其傳承做更大的幫助。畢竟作為愛好,你無法全部學習,深層次的東西很難去了解到。這樣就容易出現失傳的危險。
另外一點,非遺似乎很難得到可觀的回報,尤其是你花大力氣去學習它。現在社會似乎對錢太過看重了,得不到足夠的收益的人是無法將自己投入進去的。這個似乎是非遺傳承最重要的難點。如果狗拳表演能夠月入百萬,相信我,這個東西就不可能失傳。
是現代人對功利太過看中了嗎?古人為何就能將其作為一生的事業來實現它?全球化的今天,每天每人信息的攝取是古人的幾百倍、上千倍。我們有著更多的選擇,無論是做什麼講究的都是養家餬口,而古人很難。所以,傳承文化的經濟化不可避免,否則只能憑藉國家的政策奄奄一息。
確實,現在人也有有著崇高理想的。為保護傳承文化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是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很難將其推廣與傳承。
入選非遺的傳統手藝需要我們大家一起發力,去保護,去認識。若真的幾乎找不到宣傳的價值(各種價值),那麼這個東西終將是被淘汰的。我們只能夠去博物館再見到了。不是我們不用心,如果有人噴我的話,請你捫心自問:你對這個東西了解多少?對此又做到了什麼?
以上。看新聞有感。
部分資料、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