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耶路撒冷,另一種面相的聖城

2020-12-18 北晚新視覺網

三月,從成都經多哈再經約旦,來到以色列。以色列最後的行程,是我心儀的耶路撒冷。當耶路撒冷以一場不期而遇的婚禮迎接我時,與我之前讀過的關於耶路撒冷的書,以及媒體所傳播的認知,耶路撒冷呈現的則是另外一種面相。

一、

離開雅法去耶路撒冷時,地中海最古老的海港城市雅法,已華燈初放。

其實,我是極捨不得這麼快就離開雅法的。雅法是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一個街區。但這不是一般的街區,而是特拉維夫的母親。

特拉維夫在二十世紀初還是雅法北邊的一處沙丘。直到1921年才建成一個幾萬人規模的猶太人定居的小鎮。不過,隨著歷史的前移,也隨著以色列1948年的建國,原來依附於雅法的特拉維夫,不僅成了以色列的首都,同時成了一個地中海東岸最大的城市。

一個擁有300萬人的城市,一個不到一百年城市。而它的母城雅法卻有4000多年的歷史!緊挨海邊的小巷,石頭砌成的高牆、窄窄的街、昏黃的燈,迷離、迷人。很想坐下來,在一家挨一家的咖啡店裡,衝上一杯熱熱的咖啡,聽聽咖啡店裡的不知名的音樂,感受咖啡店裡的其他遊人的氣息。坐下來,靜靜地坐下來,傾聽這座古老城市的聲音,傾聽地中海不時湧起的濤聲。但是時間不允許,六點半起程到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雖然是我這趟行走的最後一站,則是我心儀最值的一站。在此之前的所有行程,不過是我耶路撒冷之行的暖場。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發祥地及三大宗教的聖地。猶太教最早,以摩西為代表,大約產生於公元前十四世紀;基督教隨後,以耶穌為代表,大約產生於公元一世紀初;伊斯蘭教奠末,以穆罕默德為代表,大約產生於公元七世紀初。從英國人西蒙·蒙蒂菲奧裡寫的《耶路撒冷三千年》裡,我們知道,當第二個千禧年開始不久的公元十一世紀1095年那一年,在基督教看來,由於伊斯蘭在公元八世紀到十世紀短短的300年間迅猛發展,將基督教原來的生存的空間擠壓了出去(耶城於公元638年被伊斯蘭軍隊佔領)。

因此,一場為「讓生活在東方的基督徒們從壓迫中獲得自由,並且讓耶穌基督從曾經生活、殉難和重生的聖地重獲自由」的十字軍東徵正式拉開了戰幕。戰幕一拉開就是整整兩百年(1095—1291),其戰爭先後一共進行了八次,除了第一次(1096—1099)十字軍大勝即奪下耶路撒冷外,其餘的七次,有勝有敗。

到了1244年,基督教失去了耶路撒冷。直到二十世紀初英國的殖民(實為託管)、直到以色列建國,耶路撒冷才又真正地回到了基督教懷裡。在同為英國人海倫?陳科爾森寫的《十字軍》一書裡,則把十字軍的歷史從1095年延續到包括奧斯曼帝國(十六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擴張的終結到二十世紀中後期期的現代中東戰爭再到二十一世紀的美國的兩次海灣戰爭。

無論為了信仰,還是為了資源,抑或為了大國之間的權力。耶路撒冷,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各種信仰各種力量的角逐。耶路撒冷,又像打開了的潘多拉的匣子或者杜美莎的頭髮,苦難、爭奪、戰爭如影隨行。

二、

正因為如此,我說我要去耶路撒冷,臨行時朋友們說那兒時不時地在扔石頭,時不時地扔飛彈。朋友話的意思,我懂,就是說耶路撒冷旅遊可能不安全。在我從約旦以色列的邊境艾倫比進入以色列時,邊境值守的都是笑臉;在我向北提比利亞的途中,沙漠裡長出的莊稼,蔥綠一片接著一片;欣賞加利列湖的晚霞等,即便還留有戰爭痕跡的戈蘭高地,都沒有一絲絲不安全的跡象和感覺。

讓人驚喜的,從雅法一個半小時車乘就到了聖城耶路撒冷,住的酒店Legay hotel正遇一場盛大且肅穆的婚禮。新娘方隊正從酒店的一條甬道裡緩緩地走出來。一位西裝的小提琴手,拉著我聽不懂的音樂在前面引路,接著是兩個小姑娘,牽著新娘婚紗的兩個衣角,新娘的左右和後面,也許是伴娘,也許是新娘娘家的親友。

一襲白色衣裝的新娘,頭讓婚紗蓋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停下來,沒有急急地去拿房卡,在異國、在我心儀許久的聖城,能趕上了當地一對新人的婚禮,於我、於我的歷史觀,以及於我多年來行走遠方的心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雖然,這場婚禮與我無關,但我覺得,在我原來對於耶路撒冷戰亂頻繁的舊知來講,顯然具有逆襲的意義。就在小提琴手走過我的面前,兩小花童、新娘、伴娘依次從我面前緩緩走過時,我想,這是不是神賜予我一個來自他國遊人的一場婚禮。在歷史如此糾結的地方,婚禮所映射的和平與幸福,無論何時何地,依然是人類最偉大的典禮,以及偉大的祝福。

在耶路撒冷,我趕上了這樣一場婚禮,是我的幸福與幸運。

三、

難道這便是我來到聖城耶路撒冷所遇到的聖跡與天光?事實好像就是這樣的。

上坡下坎,又由於腿疾,極盡勞疲地行走在耶路撒冷的街道小巷,我為這座歷經紛爭、戰亂、死亡、殺戮而又不斷重生的古老城市感嘆。耶路撒冷建在一個約海拔800米左右的山丘上,老城,據說僅有一平公裡。就在這一平公裡的城裡,由於歷史、也由於宗教,分為四個區。

一、穆斯林區,二、基督教區,三、猶太教區,四、亞美尼亞區。

我從穆斯林區走進的耶路撒冷。老的城牆與城門,據說是奧斯曼帝國的遣存,阿拉伯文字,我一字不識,但我知道它是阿拉伯文,它那線條獨有纏繞,給我不懂這種文字的人一種美感。石頭嵌入的呈尖型的圓型門拱,一看便知,這是清真的建築風格。如果我沒有來過耶路撒冷,我是不會知道這穆斯林區竟然是耶穌蒙難之後所走過的「苦路」所有路程。所謂苦路14站,是十七世紀方濟會士聖利安納(St.Leonard),為了宣傳傳播進一步確立耶穌基督的苦難與偉大所從事宗教大計。

在沿著穆斯林區曲裡拐彎或爬坡下坎的街區與小巷中,羅馬字從Ⅰ(1)開始,Ⅱ,Ⅲ ......直到XIV(14)銘刻在穆斯林區不同的地方。一些地方還有耶穌受難時的故事的一些傳說,譬如耶穌背十字架休息地方的腳印、譬如耶穌的手印等。一站一站地前行,耶路撒冷城區的內容和風景便在腳下與眼前展開。

終於在一個小山頂上,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又叫復活教堂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到了。當那些虔誠的信眾,一吻或一撫基督復活的那塊石上,排成的長隊,我才發現,此地的中國遊客,不像滿世界旅遊地那樣,在這裡成了少數。我不是基督教徒,我來到耶路撒冷,來到耶穌曾走過的苦路、來到耶穌死亡又復活的教堂,不是為了朝聖,而是感受一個影響世界兩千多年或者還將繼續影響世界和人類的宗教力量。

當我看到一隊朝聖團體,在領隊的領唱下,和聲且又整齊的歌聲,輕緩而又莊重地響起時,我的心也就安靜了下來,聆聽這聖潔與虔誠的樂曲。等這個團隊離開這一區域時我才離開。最讓我驚詫的是,在一間正在維修暫時封閉的禮拜堂裡,打掃清潔的女性竟是穆斯林女性。

這位清潔工的衣飾是黑紗裹頭黑袍著地。

我之前的閱讀,我之前的一般認知,基督穆斯林兩教,好像水火不容。不期而遇,卻在耶路撒冷,在耶穌死亡並復活的14站苦路的街區與小巷、在聖墓教堂,竟然親見到了這般的場景。

我對聖城的三大宗教沒有過深入的研究,或者說我就是耶路撒冷的一個行色匆匆的過客,但當身處其中時,會覺得歷史與宗教的各種陳跡、糾紛與糾纏,以及各種媒介的鼓譟,或許不是真的。儘管我知道,也許我親見的也不是歷史與現實的本質與真相,畢竟,從我一個外來遊人的此時此地的觀感,我對歷史和宗教,以及對人性本身有了另外一種思索。

耶路撒冷,三千年來,經過多個帝國鐵蹄所踐踏,經過多種宗教紛爭所折磨,進入二十世紀,又經多種勢力所爭奪,在我的印象裡,當是滿目瘡痍。卻未曾想到。在一個如此神聖的小城,世俗地生活著不同信仰的人,如此熱情且大度寬容地接待著八方遊客。賣紀念品的小店、熱咖啡的小鋪、新鮮欲滴的水果小攤,一個接一個地與遊人同行。運貨獨有的四輪小卡車、四輪的拖拉機,以及聲音很響的摩託車,在擁擠的小街上行進,沒有警察、沒有城管。擺攤的、開車的、遊人的,各行其道,實在不行,彼此間讓一讓。

我生活的城市,這般擁擠則又這般秩序,簡直不可想像。但這就是耶路撒冷老城街區的圖景,真實的圖景,且世俗也和諧的圖景。穿穆斯林長衣長袍的、穿猶太教正教黑衣的,穿西服的、穿花裡胡哨旅遊裝的,東亞人、中亞人、西亞人、歐洲人、非洲人,本地人、外地人,男人、女人、小孩、大人,拍照的、問路的、購物的,幹事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四、

當然,這不是我看到的耶路撒冷的全部。

在一個名為BULGHOURJI的亞美尼亞區裡吃的午餐。午餐後的行程就是哭牆。哭牆的學名叫西牆(Western Wall),哭牆是猶太教的聖跡,據說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在與BULGHOURJI餐廳對門的街口小巷處,在印有英文、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的路標的旁邊,貼著一張斑駁的地圖。地圖中央印有ARMENIAN。但我犯愁,「Armenian」這一區域極像今天的土耳其。

北是Black Sea(黑海),陸地的細頸處是Marmara Sea(馬爾馬拉海),但就是找不到伊斯坦堡(istanbul)。伊斯坦堡,一年前我到過。我知道,伊斯坦堡地跨亞歐,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以東是亞洲,以西是歐洲。但這張地圖上卻沒有istanbul這個地名。就在我準備離開時,好奇心救了我。在Bosphorus處,看到了Constantinople。終於想起。Istanbul的前名就叫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

這才恍然大悟,這塊標有亞美尼亞的大陸,原來並不完全是今土耳其的領地。亞美尼亞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它的疆域,經波斯帝國、羅馬帝國、蒙古人、拜佔庭時期、奧斯曼帝國等,時亡時興、時大時小,其宗教也因入侵者佔領者而變易。從歷史來看,亞美尼亞一名比土耳其久遠了,在阿拉伯人沒有入侵(公元七世紀後期)前到九世紀,今天土耳其東部的大部分區域是亞美尼亞的領地。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在耶路撒冷的一個街區小巷、在亞美尼亞人開的餐廳對門街口,一張在今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交界的諾大區域的地圖上,居然印有「Armenian」的標識!可見歷史的記憶何等的沉重又何等的厲害! 同時,也可見現實有何等的複雜又何等的糾集!

這裡是猶太教的聖跡,這裡是猶太人的聖地,這裡是猶太人為了救贖、為了還這一聖地以原貌的「嘆息之壁」。我的旅遊,一般不會做行前的所謂「旅遊攻略」,我生怕我做了這些準備,我到了我心儀的地方,便沒有了陌生感,沒有了好奇心,沒有了我追問的興趣。

耶路撒冷如此、耶路撒冷的每一個街區如此、每一座教堂也是如此,但是對於哭牆,我則不陌生。不過,只有真正來到了這裡,一切原來認為的都是陌生的,或者說都是虛無飄渺的。原來聽說,那些個來到哭牆前的信眾會哭,我不相信。到了才知道,這壁用巨石砌成的高約20公尺、長50公尺的牆所具有的力量,是沒有來過的人想像不到的。它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不僅吸引著猶太人的,而且也吸引所有的遊人。原來認為在這裡的哭是為了旅遊廣告的杜撰,哪曉得,走近,嚶嚶的、訴訴的哭聲直撲雙耳。

耶路撒冷的三月下旬的下午,太陽已經熾熱。我的雙肩包下面的體恤早就讓汗水打溼。而在近靠哭牆的腳邊,一些信眾,坐著的站著的,雙手捧著書(那時《舊約》吧),念叨著、祈禱著,時不時地又把書本合上,雙手扶牆,嚶嚶地抽息著。

我不是信眾,儘管,我不只一遍地通讀過《聖經》的《新約》與《舊約》,不只一遍地通讀過《可蘭經》、不只一遍地通讀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但從來沒有過什麼儀式(也不準備有什麼儀式),讓我有更多的方式接近宗教。但是到了這裡,不只是入鄉隨俗,而是真正感受到某種召喚。

我把準備好的紙條恭敬地塞進早已經密密匝匝貯藏著紙條的巨石縫裡。同時,學著扶牆的信眾,虔敬地扶著我面前的巨石,並把頭埋在巨石砌成的石壁上——兩千多年歷史的巨石、不知有多少猶太信眾寄託過心跡尋求過安慰的巨石,以及那屢經苦難所留下淚痕的巨石。

就在哭牆的左上方山上,是穆斯林的聖地金色穹頂的圓石清真寺。可惜,導遊給我講,那裡除穆斯林信眾外,其他人和其他信眾一律不得進入。我還好,留下了它的模樣。在我準備離開哭牆時,在哭牆觀景臺上,我席地而坐,從我雙肩包裡取出速寫本。當我畫好哭牆時,我把那象徵且代表著穆斯林的洋蔥式金頂,莊重地畫了下來。

我起身時,才發現我身後身邊圍著一群我在緊靠哭牆時就遇到的一群穿著整齊校服的學生。

當我合上速寫本,向圍觀的學生點點頭,學生們也點點頭,點頭時還給予了微笑。娃娃的微笑,天真且又真誠。這時,昨晚的婚禮場景,再一次浮現在我的面前。或許,這樣的場景和這樣的畫面,是我之前讀所有關於耶路撒冷書不曾遇到的,是我千山萬水(儘管是乘飛機坐大巴)來到耶路撒冷之前不曾想到的。此時,我剛剛塞進哭牆巨石縫裡許願的兩行英文,突然清晰了起來。這兩行英文是:

My dove!My peace!

來源:北京晚報 劉火

相關焦點

  • 聖城——耶路撒冷
    聖城——耶路撒冷。提到耶路撒冷大家的內心會感到不安,過去的戰亂和現在的衝突,那歷史上的耶路撒冷是怎樣的呢?  耶路撒冷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基督教的苦路和聖墓教堂;伊斯蘭教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作為信仰者的聖地,被譽為世界的中心。
  • 耶路撒冷為什麼被稱為「聖城」
    在希伯來語中,「耶路」意為「城市」,「撒冷」代表「和平」,「耶路撒冷」合起來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在阿拉伯語,耶路撒冷稱為「古德爾」,有「聖城」之意。《聖經·創世紀》中,首次出現了「耶路撒冷」的名稱。,同時用耶路撒冷的泥土創造了第一個人「亞當」,上帝和猶太先祖亞伯拉罕約定,將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流蜜和奶」的迦南地許給猶太人,其後裔在這裡「永遠為王」,猶太人則是一直侍奉上帝的子民。
  • 耶路撒冷為什麼會被人們稱為聖城?
    其實,「聖城」之名的由來,就和三大宗教有關一、聖城的記載與傳說:1.猶太教根據猶太教的記載,大約是公元前900年,古以色列在這個地方建立了一座殿堂,也就是後來猶太教常說的「所羅門聖殿」。所以從古至今,猶太教信徒都把這裡視為自己宗教的聖城,從來沒有改變。
  • 來自美國的審判,神秘的「聖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是三個宗教的發源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每年往這裡朝聖的教徒數以億計,經常在耶魯撒冷的周圍就你看到許多朝聖的人往那裡趕。每一個宗教的發源地都是極富文化和底蘊的,讓我們來探知一下這神奇的地方吧!
  • 耶路撒冷為什麼成為三大宗教的聖城
    耶路撒冷舊城是一座宗教聖城,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發源地,三教都把耶路撒冷視為自己的聖地。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心中的聖城。
  • 耶路撒冷:宗教與歷史在這裡沸騰
    黃昏下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歷史厚重,宗教氣息濃厚,三大一神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把耶路撒冷作為自己的聖城。城市也按照宗教信仰相應分區,宗教旅遊在城市發展中居於重要地位。千百年來,流浪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聖城耶路撒冷,都會來到這石牆前哭訴流亡之苦,還有的人將心願寫於紙上,塞進牆壁的縫隙中。基督教把耶路撒冷作為聖地,是因為他們相信這裡是耶穌受難的地方。基督教著名景點苦路,就是耶穌受難之路。耶穌在死後復活,重新回到上帝身邊。耶穌在耶路撒冷度過自己一生中最關鍵的時刻。
  • 既熟悉又陌生的「聖城」耶路撒冷
    大家對耶路撒冷的熟悉,多是來自新聞裡的中東戰爭,陌生是因為我們對他的歷史卻知道得很少。為什麼這裡總是戰爭不斷?為什麼這裡會成為三大宗教的聖地?下面始末君就帶您看三個景點,為什麼呢?不是歷史課嗎?因為這三個景點串聯了耶路撒冷的整個歷史。
  • 活力聖城:耶路撒冷首次中國路演
    耶路撒冷城市發展局旅遊業總監伊蘭妮·梅爾基奧(Ilanit Melchior)女士在路演活動當中與旅遊業者及媒體分享:「耶路撒冷是一座活力聖城,在這裡東西方文化交匯,古老與現代碰撞,靈感與創新匯聚。2019年,我們將在中國市場推出以「活力聖城」耶路撒冷為主題的一系列推廣活動,重點推介耶路撒冷的歷史古蹟、文化藝術、美食美酒、娛樂和夜生活、節慶活動等深度旅遊體驗和旅遊產品。我們真誠歡迎中國遊客來到「活力聖城」耶路撒冷開啟一段全新的旅程。
  • 《耶路撒冷三千年》:以故事講述聖城編年史(圖)
    原標題:《耶路撒冷三千年》:以故事講述聖城編年史(圖)   近日,西蒙·蒙蒂菲奧裡創作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中文簡體版新書,由浦睿文化出品上市。據出版方介紹,該書曾獲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2011年度選書。
  • 耶路撒冷 真實俗世向聖城的虔誠禮拜
    頭戴黑帽、身裹長袍的正統猶太教徒帶著他們的家人堅定地走向哭牆;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在耶穌受難的苦路上行進,品味著救世主在人間最後的時刻,這就是聖城耶路撒冷,信仰的彼岸。俯瞰耶路撒冷,暮色四合的天邊依然留著一抹紅霞,天際線上那紛繁複雜的城市輪廓正如它漫長曲折的過去,難以言說。
  • 老照片:1950年代建國初期的以色列和「聖城」耶路撒冷
    下面的一組照片是1950年代的以色列建國初期的情景和「聖城」耶路撒冷的景觀。一起來感受一下這個特殊的國家。圖為1950年代的以色列,一名猶太男人梳著傳統猶太人的髮型,兩耳邊各梳一個小辮。1950年代的以色列,一個戴著傳統猶太禮帽的猶太老人。1950年代的以色列,四個猶太人男孩。1950年代的以色列,建國初期,以色列人熱情高漲,積極投入建設祖國的勞動中。
  • 耶路撒冷,為啥被人稱為「聖城」,貧窮限制你的想像!
    耶路撒冷(阿拉伯語,英語,希伯來語,拉丁語,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雙方都有爭議)和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耶路撒冷位於近東的黎凡特地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地理位置位於猶大山區,地中海和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城。1980年,以色列立法承認耶路撒冷為該國「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大多數國家都在特拉維夫設有大使館。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 初識聖城耶路撒冷的八大城門
    聖城耶路撒冷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土都有悠久的歷史。耶路撒冷的古城區毫無疑問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而登錄在世界遺產上的名字,則是耶路撒冷與其古城牆,表示耶路撒冷的城牆及其上的城門亦是古老遺產的一員。來到耶路撒冷,如果沒有把耶路撒冷的城牆及城門給看一看,理清一下城門的歷史那就真的是白來了。
  • 聖城耶路撒冷,不花錢該怎麼玩?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共有的一個存在爭議的城市,也是這兩個國家的首都,不過實際上控制權在以色列這邊,這裡被視為信教徒心中的聖城,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中心聖地。亞伯拉罕青年旅舍之旅(當地的旅館提供導遊服務)涵蓋的眾多景點中包括主要地標,例如西牆,聖墓教堂和耶路撒冷城堡。徒步旅行大約持續三個小時,它在市區三角洲的旅館中的年輕旅行者中很受歡迎,這家也是旅館是耶路撒冷最大的旅館,價格也很親民。
  • 以色列為什麼不能和穆斯林共享聖城耶路撒冷?_澎湃新聞-ThePaper
    X 以色列為什麼不能和穆斯林共享聖城耶路撒冷,西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後控制的部分,東耶路撒冷是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後約旦控制的部分,其中包括耶路撒冷老城。
  • 世界三大聖城之一,被譽為「東方的耶路撒冷」,山東曲阜有何能耐
    世界有三大聖城,它們分別在哪?你可能會想到巴勒斯坦地區的耶路撒冷, 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那麼還有一個地方,可能大多數人都不清楚,甚至是不敢想像,即在我國山東的曲阜。曲阜之於中國的意義即如耶路撒冷之於基督教世界,它被譽為「東方聖城」、「東方耶路撒冷」。 曲阜是古代東夷族部落居住中心,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主要地區,亦是周代東方的禮樂之邦,孔子誕生於尼山,成長於闕裡,設教於杏壇,出仕於魯都,歸葬於泗上,在曲阜留下了眾多活動遺蹟。那麼,問題來了,何為聖城?
  • 耶路撒冷如何成為猶太人的聖城
    猶太人獲得許可返回巴勒斯坦,在那裡他們重建了耶路撒冷還有其中的聖殿。這次重建之後,耶路撒冷又存在了五百多年。延續到了古羅馬時期,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已經徵服了大片的領土。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自然也是羅馬的囊中之物。當時的巴勒斯坦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但羅馬人還是扶持了一個猶太人的國王。作為他們的盟友。這個人就是大希律王。
  • 世界的中心,三教聖城耶路撒冷,人世間唯一具有神性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什葉派)這三大宗教所共同的聖城。世間再無第二個。它接受著全世界無數信徒的頂禮膜拜,再沒有那個城市能有如此的榮耀。世界上沒有哪一座城市,可以像耶路撒冷一樣,是世界的中心。
  • 疫情籠罩聖城耶路撒冷繁華不再,宗教活動移師網絡
    往年的復活節,世界各地均有數以千計的基督徒特意前往聖城耶路撒冷(Jerusalem),紀念耶穌在近2,000年前被釘死之後復活。不過正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城內只剩一片寂靜。信徒也只能透過網上崇拜和禱告,祈求信仰那位行過死蔭幽谷的神,賜予醫治和平安。
  • 分析:耶路撒冷示威聲起 「三教聖城」難解紛爭
    中新網12月8 日電 (郭炘蔚)美國總統川普6日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要求啟動美國駐以色列使館搬遷計劃。這一消息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擔憂,多方表示,此舉可能重燃巴以衝突,點燃中東「火藥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