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北蘆墟,後有南蘆墟,武陵溪探古尋找宋代嘉泰橋

2020-08-28 姑蘇楓橋清水

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交匯的金三角腹地,是吳江、青浦、嘉善示範區。中心交界地,有個古鎮叫蘆墟。蘆墟鎮位於蘇州市吳江東南部。附近擁有澱山湖、大渠蕩、三白蕩、元蕩、洋砂蕩等眾多水域,市鎮依水而建,張揚著水鄉特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蘆墟鄰近的周莊、商榻、莘塔、金澤等古鎮,至今文化古蹟隨手可拾。許多旅遊者前往蘆墟遊覽,玩的是南蘆墟。


「先有北蘆墟,後有南蘆墟」是當地流傳的古語。據《分湖小識》:「梁太學博士顧野王(519~581年)子安饒安文卜居於此,遂有北顧裡名;裡前為武陵溪」。北顧裡即北蘆墟的古名。北蘆墟市河本名武陵溪,南接牛舌頭灣兩側的鞋皮漾,北入三白蕩。「武陵之上,漁歌互起,遏行雲而送殘陽,悠揚嘔吼,入林梢猶有餘響。命曰武陵漁歌。」打漁人那響遏行雲的山歌,此起彼落從早唱到晚。由此亦可見蘆墟山歌源遠流長,當地人民普遍愛唱。武陵溪也是古代南北蘆墟的市河,為蘆墟塘的北段,在明清時期是魏塘(嘉善)至同裡、蘇州繁忙的商業水路。上世紀被新開闢的太浦河分割成為南北。古蘆墟在今太浦河北岸的蘆北村一帶,蘆北村的古蹟有6處:嘉泰橋、小基庵、太平庵、遇仙庵、陸瓚墓、陸燿墓。


南宋時北顧裡建造了梁式石橋,橋碑記載:「橋名嘉泰,蓋南宋寧宗朝,嘉泰改元(1201)始建,故以此名。」恰逢寧宗朝改元嘉泰,故橋名「嘉泰」。這是分湖地界歷史記載最早的橋梁。嘉泰橋藏身於北蘆墟中,村落小巷彎曲,確實有點難尋。蘆北村嘉泰橋位於318國道北現汾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新鎮區,蘆莘大道折往西。目前是鄉村待規劃的區域。明、清時,蘆北村處久詠鄉二十九都十七、二十七圖。如今6個自然村分布在蘆莘公路兩側,即:北蘆墟、萬戶北村、東古(顧)村、朱家港、瓜墩上、江家灣,村委會設在北蘆墟。


嘉泰橋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18.1米,中寬2.75米,東堍寬3.5米,西堍寬3.45米,矢高3.25米,跨徑5.7米。拱券為縱聯分節並列法砌置。券石、橋耳朵(即系石)多青石,金剛牆多金山石,橋面間有紫色武康石。多種石色材質是元、明、清三個朝代中多次修繕造成的。石欄、望柱(俗稱橋角)完整。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重建,鐫刻《北顧裡重建嘉泰橋題名記》,碑鑲嵌在拱券之中,其碑文為:「松陵距東南五十裡,有鎮曰蘆墟。梁太學博士顧野王子卜居於此,遂有北顧裡名。今顧姓者,皆野王后。東西兩岸,居民百姓,人物仁厚,風俗義讓。中流南北,曰武陵溪。橋名嘉泰,蓋南宋寧宗朝,嘉泰改元始建,故以此名。自昔迄今,皆柱石甃磚,屢構屢傾。成化丁未歲,境有鄉(向)尚義者,同心合力,各出己帑,兼募眾財。致石作券,更為一洞。上布以石,傍立以闌(欄)。肇工於歲之九月,至十二月乃成。丐予記其事,遂為之銘;銘曰:丁未歲,癸丑月,輿梁成,名不歇。大明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幹緣善士:顧原本、周啟暘、沈悅中、沈德中、倪良裔、顧良玉。」


嘉泰橋北側橋壁鐫刻著「裡人募眾善姓捐助重建」、「光緒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字樣。南側橋身有一副楹聯:「虹腰環水南通市,雁齒排雲北顧村。」楹聯中的「虹腰」和「雁齒」均指代橋梁,「市」為「市集」,指嘉泰橋南面的蘆墟鎮區,「北顧村」即「北顧裡」,北顧裡即古蘆墟的古名。可見,明代蘆墟市面的重心仍在北蘆墟,由明入清,南蘆墟才日益興旺,北蘆墟逐年衰落,但留下了不少歷史陳跡。北蘆墟明朝時出了兩名進士;至清初,有四人入仕。


史載:「北蘆墟顧氏向有梅園,為遊人棲息之所。」柳樹芳描寫顧氏梅園詩:「一條花徑為誰開,饒有園林傍水隈。」北蘆墟的河浜曲灣特別多,人稱「九灣十三浜」;河浜周圍荒廢地基較多。多數河浜是村民為了停船和填高宅基地而開挖的。村東名「老墳」的地方多古墓。解放初毀掉幾座。1967年夏天拆毀明萬曆年的古墓。該村出土的文物有:戰國的青銅刀、宋代的瓷碗,完整的「韓瓶」;有古井遺址,井壁磚兩端分別有榫頭或卯眼,說明屬宋代古井。

北蘆墟舊時有小基庵、太平庵和遇仙庵。小基庵在該村中段裡東北隅。村民簡稱其東庵。南、東、北三面臨河,東側的石駁岸遺址仍在。太平庵在北蘆墟市河西、嘉泰橋西南。據《分湖志》記載,「元時顧氏所建」。山門向東臨河,南面是唐家浜。前院有一棵古紫薇樹,花多葉少,暮春至秋長滿淡紫色小花,樹皮光滑緻密,人稱「無皮樹」。中院有一株雄性古銀杏,樹幹胸圍4米多,枝杈勻稱,樹冠圓渾,高達20多米。與泗洲寺雌性古銀杏同植武陵溪畔,南北相望。上世紀 50年代,古銀杏主幹被鋸成6段,每段長2米餘,平均直徑1米多,賣給上海某單位。東古村西的遇仙庵,始建年代較早,原名失傳。該庵坐北朝南,前後近水。前有圍牆山門,兩邊是廂房,中間甬道較長。東廂有兩間樓房。主體是五開間大殿。庵西北30米處有一倒塌的石橋,俗名「逢仙橋」,本名「遇仙橋」。上世紀末,大殿後已成危房,拆掉後留下明代礎石數塊。


元至正九年(1349年),北顧裡鄉紳顧遜邀文學名家楊維楨等,共8人,遊分湖,留下了現存關於蘆墟的最早文字記述。「先有北蘆墟,後有南蘆墟」是當地流傳的古語。有興趣的旅遊者,不妨前往一遊!

本文由筆者舊博文改編,相關蘆墟最新圖像,敬請關注近日拍攝的視頻。謝謝欣賞!

相關焦點

  • 重訪蘆墟
    也是無巧不成書,適值近期為撰寫《一代詩魂說仲湘》一文,在資料搜尋中發現了當年「紅梨詩社」中有一位來自蘆墟的重要人物,名叫陳希恕(夢琴),來到盛澤行醫並定居,與盛澤的許多文化名士吟詩唱和,共同發起成立「紅梨詩社」,而成功結集出版的《紅梨社詩抄》也是由蘆墟名士郭麐作的序。
  • 蘆墟「金纜橋」
    (分湖公園 園門)蘆墟「分湖公園」進門,幾步後,有一小石橋,名「金纜橋」。
  • 走近蘆墟:名醫「葛半仙」和他的烈士兒子
    1918年,獨自來蘆墟開診。時蘆墟工商業興旺,水路交通發達,是居民和流動人口眾多的市鎮,又分湖周邊村落星布,在蘆墟發展是有眼光的選擇。又道炎公的繼母是蘆墟名醫徐蔚卿的妹子,來蘆開診,也有照應。民國時期,蘆墟醫學較為興旺。民國23年(1934),吳江中醫公會成立,蘆墟註冊開業的中醫有29家,西醫內外科產科有9家(《吳江衛生志》「醫療衛生機構」卷)。
  • 蘆墟古鎮走一走
    2020年8月25號,七夕情人節,去蘆墟古鎮看了看,導航的時候不要導蘆墟古鎮,導航地址是錯誤的,導航浦南路與泰豐路交叉口,旁邊就是浦南路停車場,順著泰禾路往西走就到了蘆墟古鎮蘆墟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裡鎮,較好的保留著「小橋流水人家」的風貌,沒有門票,
  • 旅遊蘆墟古鎮,逛西柵老街,探訪古宅懷德堂
    蘆墟古鎮以「柵」命名的街道是「西柵」。蘆墟鎮老街西南面,有一條與市河呈直角相交的名叫西柵港的小河,小河北岸是一條叫西柵的廊街,自勝利橋北堍、沿西柵港北岸一直往西。長長的備弄,宅後有花園。這裡曾經作為蘆墟區聯合診所(俗稱老醫院) 。牆上留有「中醫配藥部」的字。
  • 被遺忘了兩千多年的蘆墟古鎮,竟是春秋末年吳越相爭的邊界
    大概誰都能脫口而出周莊 、 同裡 、 甪直 ……可就有這麼一些隱秘的,有著悠久歷史和傳說的古鎮古村很少被人提起,而那裡卻仍然保留著原生態的江南水鄉風光。當地人雖稱它為蘆墟古鎮,但這裡沒有大多數古鎮那樣的標誌性牌樓,這裡只能憑著對古鎮枕河而居的記憶尋覓它的蹤影。
  • 蘇州抗日第一槍,阻擊地是蘆墟古鎮南柵港,切問書院城隍廟
    抗日戰爭初,蘇州東南與浙江交界基本不設防,吳江蘆墟鎮上只有非正規武裝:省水警隊和一些工兵約50人,駐南柵生記油坊和西北柵米業公所等,有一艘淺水兵輪;鎮團防隊(又稱壯丁隊)約30人,駐南柵城隍廟。11月11日晨,蘆墟得到情報,日軍已到達東南方約10公裡的嘉善西塘鎮。入夜雨霧蒙蒙,日軍汽艇從浙江方向沿蘆墟塘向北開來。
  • 蘆墟:一座藏在天堂蘇州裡的千年古鎮,遍布吳韻遺風,人少不擠
    蘆墟,一直想去卻一直沒去成的地方。因為大學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就是蘆墟人,他口中的蘆墟,有不輸江南所有古鎮的韻味。名勝古蹟眾多,卻又似乎不願和蘇州眾景點爭豔。雖然沒有蘇州市中心的繁華,卻有著別處無法比的古宅。如果你現在還在為國慶去哪兒煩惱,還在擔心去的地方太遠,然後還不滿意。
  • 蘆墟沈氏跨街樓,古老的日用商品店鋪集市,值得旅遊者用心去品味
    蘇州蘆墟古鎮以十字形的市河為依託的鎮區,街道沿市河展開,延伸至東北、西北和東、西、南五柵。從南到北,市河兩岸街道,跨街樓相連,形成蘆墟古街的一大特色,為國內古鎮罕見。如今保存完好的典型結構有:東南街沈氏跨街樓。還有許氏跨街樓、西柵跨街樓,司浜北端、銅匠灣、袁家浜北岸等。舊時,蘆墟古鎮街道的上面幾乎全是跨街樓、廊棚屋和水閣。跨街樓又名騎街樓,起源於何時已難考查。
  • 蘆墟古鎮與示範區1路
    長三角示範區來了青浦吳江嘉善三地公交出行有了新線路示範區1路從17號線東方綠洲到汾湖客運中心換乘791或792到建材路蘆墟古鎮基本原汁原味以過街樓聞名店鋪很老舊感覺時光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當地人看起來與世無爭做生意也是淡然
  • 蘇州·黎裡2020梨花文化節在蘆墟山歌中拉開帷幕
    2020年9月30日,蘇州·黎裡2020梨花文化節暨首屆吳歌節在婉轉動聽的蘆墟山歌中拉開帷幕。
  • 廣西宋代時期土司制的縮影,素有北祠南墓之稱,黃善璋古陵墓
    世襲土官黃善璋古陵墓,位於廣西寧明縣明江鎮政府東北1.5公裡處;是北宋永平寨(今寧明一帶)首任土官黃善璋的陵墓,墓是廣西宋代時期土司制的縮影。古陵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