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交匯的金三角腹地,是吳江、青浦、嘉善示範區。中心交界地,有個古鎮叫蘆墟。蘆墟鎮位於蘇州市吳江東南部。附近擁有澱山湖、大渠蕩、三白蕩、元蕩、洋砂蕩等眾多水域,市鎮依水而建,張揚著水鄉特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蘆墟鄰近的周莊、商榻、莘塔、金澤等古鎮,至今文化古蹟隨手可拾。許多旅遊者前往蘆墟遊覽,玩的是南蘆墟。
「先有北蘆墟,後有南蘆墟」是當地流傳的古語。據《分湖小識》:「梁太學博士顧野王(519~581年)子安饒安文卜居於此,遂有北顧裡名;裡前為武陵溪」。北顧裡即北蘆墟的古名。北蘆墟市河本名武陵溪,南接牛舌頭灣兩側的鞋皮漾,北入三白蕩。「武陵之上,漁歌互起,遏行雲而送殘陽,悠揚嘔吼,入林梢猶有餘響。命曰武陵漁歌。」打漁人那響遏行雲的山歌,此起彼落從早唱到晚。由此亦可見蘆墟山歌源遠流長,當地人民普遍愛唱。武陵溪也是古代南北蘆墟的市河,為蘆墟塘的北段,在明清時期是魏塘(嘉善)至同裡、蘇州繁忙的商業水路。上世紀被新開闢的太浦河分割成為南北。古蘆墟在今太浦河北岸的蘆北村一帶,蘆北村的古蹟有6處:嘉泰橋、小基庵、太平庵、遇仙庵、陸瓚墓、陸燿墓。
南宋時北顧裡建造了梁式石橋,橋碑記載:「橋名嘉泰,蓋南宋寧宗朝,嘉泰改元(1201)始建,故以此名。」恰逢寧宗朝改元嘉泰,故橋名「嘉泰」。這是分湖地界歷史記載最早的橋梁。嘉泰橋藏身於北蘆墟中,村落小巷彎曲,確實有點難尋。蘆北村嘉泰橋位於318國道北現汾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新鎮區,蘆莘大道折往西。目前是鄉村待規劃的區域。明、清時,蘆北村處久詠鄉二十九都十七、二十七圖。如今6個自然村分布在蘆莘公路兩側,即:北蘆墟、萬戶北村、東古(顧)村、朱家港、瓜墩上、江家灣,村委會設在北蘆墟。
嘉泰橋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18.1米,中寬2.75米,東堍寬3.5米,西堍寬3.45米,矢高3.25米,跨徑5.7米。拱券為縱聯分節並列法砌置。券石、橋耳朵(即系石)多青石,金剛牆多金山石,橋面間有紫色武康石。多種石色材質是元、明、清三個朝代中多次修繕造成的。石欄、望柱(俗稱橋角)完整。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重建,鐫刻《北顧裡重建嘉泰橋題名記》,碑鑲嵌在拱券之中,其碑文為:「松陵距東南五十裡,有鎮曰蘆墟。梁太學博士顧野王子卜居於此,遂有北顧裡名。今顧姓者,皆野王后。東西兩岸,居民百姓,人物仁厚,風俗義讓。中流南北,曰武陵溪。橋名嘉泰,蓋南宋寧宗朝,嘉泰改元始建,故以此名。自昔迄今,皆柱石甃磚,屢構屢傾。成化丁未歲,境有鄉(向)尚義者,同心合力,各出己帑,兼募眾財。致石作券,更為一洞。上布以石,傍立以闌(欄)。肇工於歲之九月,至十二月乃成。丐予記其事,遂為之銘;銘曰:丁未歲,癸丑月,輿梁成,名不歇。大明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幹緣善士:顧原本、周啟暘、沈悅中、沈德中、倪良裔、顧良玉。」
嘉泰橋北側橋壁鐫刻著「裡人募眾善姓捐助重建」、「光緒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字樣。南側橋身有一副楹聯:「虹腰環水南通市,雁齒排雲北顧村。」楹聯中的「虹腰」和「雁齒」均指代橋梁,「市」為「市集」,指嘉泰橋南面的蘆墟鎮區,「北顧村」即「北顧裡」,北顧裡即古蘆墟的古名。可見,明代蘆墟市面的重心仍在北蘆墟,由明入清,南蘆墟才日益興旺,北蘆墟逐年衰落,但留下了不少歷史陳跡。北蘆墟明朝時出了兩名進士;至清初,有四人入仕。
史載:「北蘆墟顧氏向有梅園,為遊人棲息之所。」柳樹芳描寫顧氏梅園詩:「一條花徑為誰開,饒有園林傍水隈。」北蘆墟的河浜曲灣特別多,人稱「九灣十三浜」;河浜周圍荒廢地基較多。多數河浜是村民為了停船和填高宅基地而開挖的。村東名「老墳」的地方多古墓。解放初毀掉幾座。1967年夏天拆毀明萬曆年的古墓。該村出土的文物有:戰國的青銅刀、宋代的瓷碗,完整的「韓瓶」;有古井遺址,井壁磚兩端分別有榫頭或卯眼,說明屬宋代古井。
北蘆墟舊時有小基庵、太平庵和遇仙庵。小基庵在該村中段裡東北隅。村民簡稱其東庵。南、東、北三面臨河,東側的石駁岸遺址仍在。太平庵在北蘆墟市河西、嘉泰橋西南。據《分湖志》記載,「元時顧氏所建」。山門向東臨河,南面是唐家浜。前院有一棵古紫薇樹,花多葉少,暮春至秋長滿淡紫色小花,樹皮光滑緻密,人稱「無皮樹」。中院有一株雄性古銀杏,樹幹胸圍4米多,枝杈勻稱,樹冠圓渾,高達20多米。與泗洲寺雌性古銀杏同植武陵溪畔,南北相望。上世紀 50年代,古銀杏主幹被鋸成6段,每段長2米餘,平均直徑1米多,賣給上海某單位。東古村西的遇仙庵,始建年代較早,原名失傳。該庵坐北朝南,前後近水。前有圍牆山門,兩邊是廂房,中間甬道較長。東廂有兩間樓房。主體是五開間大殿。庵西北30米處有一倒塌的石橋,俗名「逢仙橋」,本名「遇仙橋」。上世紀末,大殿後已成危房,拆掉後留下明代礎石數塊。
元至正九年(1349年),北顧裡鄉紳顧遜邀文學名家楊維楨等,共8人,遊分湖,留下了現存關於蘆墟的最早文字記述。「先有北蘆墟,後有南蘆墟」是當地流傳的古語。有興趣的旅遊者,不妨前往一遊!
本文由筆者舊博文改編,相關蘆墟最新圖像,敬請關注近日拍攝的視頻。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