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力作《淡紫鳶尾花》亮相倫敦佳士得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源自私人歐洲珍藏系列的《淡紫鳶尾花》是莫奈(1840-1926)於1914年至1917年間的創作的油畫,與其藝術生涯中最具規模,並是首個作品系列《睡蓮全景》同期創作。

承接五月紐約拍賣的佳績,佳士得將於6月23日舉行「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52件珍品。另外,有鑑二月倫敦拍賣時的熾熱氣氛,引起全球藏家的激烈競投,本次拍賣亦迎合當前市場的品位和需求,精選一系列極具生命力的作品。這些傑作出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藝術先鋒的手筆,他們包括莫奈、畢卡索、西斯利、羅丹、夏卡爾、凡東根、馬克、希涅克、馬格利特,以及米羅等。當中不少作品更來自畫家的重要創作時期,估價由25萬至900萬英鎊。同時,佳士得將於6月12至16日舉行以「佳士得精選:過去完成式/未來現在式」為名的免費公眾展覽,首度展出拍賣的焦點之作,並以創新方式慶祝夏季活動正式啟航。

倫敦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部門主管暨國際總監Jay Vincze表示:「佳士得於五月紐約拍賣取得空前成功,刷新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品類歷來最高成交總額。我們很高興能在此基礎上,為當今見識淵博的藏家,搜羅一系列重要瑰寶,滿足今天市場上多樣的收藏需求。今年是倫敦佳士得第二年舉辦為期一周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和「二十世紀現代英國和愛爾蘭藝術」夜間拍賣,其中包括備受市場關注的畢卡索陶瓷拍品。」

莫奈 淡紫鳶尾花 圖片由佳士得提供

源自私人歐洲珍藏系列的《淡紫鳶尾花》是莫奈(1840-1926)於1914年至1917年間的創作的油畫,與其藝術生涯中最具規模,並是首個作品系列《睡蓮全景》同期創作。此拍品匯集22幅壁畫大小的油畫,全長超過90米,莫奈在去世前數月完成整組作品,及後捐贈予法國政府(巴黎橘園美術館)。《睡蓮全景》結集約250幅油畫,部分更被譽為其一生中最創新和最具影響力的畫作。《淡紫鳶尾花》是莫奈在荷花池畔繪畫的二十幅鳶尾花作品之一。此珍品之大型規模,以及其自由大膽的處理手法,與莫內藝術生涯尾段的壁畫風格同出一轍,故亦可視為整個作品系列的一部分,而在歷時十年的創作過程中,莫奈曾多番作出修改,力臻完美(估價:600-900萬英鎊)。

西斯利 菜園 圖片由佳士得提供

《菜園》是西斯利(1839-1899年)少有的畫作類型,自1872年完成後,此作品只曾落入兩個私人珍藏系列之中。逾半個世紀後,現藏家從祖父手中獲得這件珍品,並於80多年後再度帶到拍賣市場。西斯利對法國鄉村的描畫,在印象派早期發展中佔據重要位置。完成《菜園》之時,西斯利準備離開巴黎,其印象派風格亦逐漸成形,這年對西斯利的藝術生涯別具意義。於1870年代初,他與莫奈、雷諾瓦和畢沙羅均受法蘭西島小河邊的城鎮和村莊所吸引,他們從寧靜的大自然,以及漸為人所耕種和聚居的土地汲取無窮靈感。透過明亮諧和的色調、多變的筆觸,以及對比鮮明的光影,西斯利在《菜園》中展示他與其他印象派畫家提倡的嶄新藝術風格,並注入創新、活力和自發性的元素,此等特質亦逐步演變成印象派藝術的法則(估價:150-200萬英鎊)。

畢卡索 頭部 圖片由佳士得提供

畢卡索(1881-1973年)繪於1969年12月14日的《頭部》,以一名年輕男子為描畫對象,這可說是其後期作品的典型化身。畫中人的服飾猶如17世紀的火槍手,創作靈感來自畢卡索的偶像魯本斯、倫勃朗和凡戴克,其軟草帽則讓人想起另一位受畢卡索尊敬的畫家梵谷之肖像。此作又稱為《男人頭像》,曾於1970年5至10月在亞維農教皇宮展出,這亦是畢卡索在世時最後一個主要展覽。年近九十的他,依然產量豐富。這個名為「亞維農I」的展覽,涵括畢卡索在1969年1月初至1970年1月底創作的167幅油畫和45幅繪畫,全都是他的後期佳作。這個展覽和其後的「亞維農」展覽所陳列的作品,均為畢卡索與昔日大師對話的最後記錄(估價:480-650萬英鎊)。

夏卡爾(1887-1985年)繪於1959年至1960年的《窗邊花束》,獲其傳記及作品目錄的著者梅耶視為最出色的花卉畫作之一。現藏家之家族於35年前從巴黎瑪格畫廊購得此傑作,作品主題貫穿夏卡爾整個繪畫生涯:浪漫、記憶和留戀。著重光與色的《窗邊花束》呈現寧靜的地中海田園生活,也就是夏卡爾當時的生活寫照。夏卡爾在1920年代中首於畫作中融入花卉靜物,他於1923年離開祖國俄羅斯返回法國,對大自然亦有了新的體會,並特別鍾情於代表法國景致的花卉。花卉在夏卡爾的作品中更是重要的愛情象徵,此作正好表達出他對第二任妻子,也是其畢生最後一位愛人瓦倫蒂娜的深厚感情。《窗邊花束》的布局宛如夢之碎片,不同圖案活像夏卡爾的想像和昔日回憶,以及目前生活的影像,合組成一個既夢幻又現實的新世界(估價:250-350萬英鎊)。

夏卡爾 窗邊花束 圖片由佳士得提供

凡東根(1877-1968年)於1908年完成的《安妮特: 阿拉伯舞者》呈現20世紀初巴黎花街柳巷的誘人氛圍,同時與法國東方繪畫相互呼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凡東根畫作多誘使觀者進入其主體空間。當時,沒有其他巴黎現代畫家繪畫如此赤裸坦蕩之作,畫中的性感尤物均注入強烈色彩。這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於1905年加入野獸派數組。他在作品中融合尖銳色調和大膽繪畫形式,與野獸派其他畫家不同的是,他從不掩飾自己對蒙馬特花街柳巷的沉溺(估價:400-700萬英鎊)。

首於拍場亮相的《羚羊》繪於1911年,是畫家馬克(1880-1916年)真正闡釋藝術視野的一年,此作充分展現其美學的核心意念和風格。馬克力求創作世界和諧的形象,活現抽象的精神實體。這個方向使馬克的藝術作品自1911年起增添抽象元素。同年,他亦與康定斯基創辦了「藍騎士」。在本畫作中,不僅山巒形態,所用色調亦非常抽象──綠羚羊、藍山、紫雲。藍色對馬克來說更是別具意義,藍山經常出現於其創作中,象徵著他的精神寄望。本拍品源自一個著名私人珍藏系列,讓藏家有機會購置馬克在顛峰時期創作的臻品。2015年2月,馬克繪於1913年的作品《跳躍的馬》以2,546,500英鎊在倫敦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成交,遠高於1997年錄得的936,500英鎊,創下其個人全球最高紙本作品金額的記錄(估價:180-250萬英鎊)。

希涅克(1863-1935年)於1934年繪畫的《馬賽港》用色繽紛鮮豔,生氣勃勃,光線亮麗,動感十足。海上風光是希涅克最喜歡的主題之一,此作捕捉了馬賽港的繁華一面。希涅克在藝術生涯的後期,堅定不移地表達自己對法國港口的熱愛,繼而把他的兩大嗜好繪畫和帆船連繫一起。熱衷帆船運動的希涅克,把聖特魯佩斯、威尼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城鎮和城市港口中所見的船、海和人匯聚起來。《馬賽港》充分彰顯希涅克畢生對色調和構圖的探索,賞心悅目(估價:200-300萬英鎊)。

馬格利特的《吻》 圖片由佳士得提供

約於1957年完成的《吻》源自一個歐洲私人珍藏系列,這幅由馬格利特(1898-1967年)創作的水粉紙本畫,展示其最富詩意的主題之一–天鳥。此作向觀者呈現這個著名圖案,首見於1940年的《回歸》,現藏於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天鳥因比利時航空採用相關主題而漸受國際注目。比利時航空的設計在1966年面世,名為《天空中的鳥》,天鳥部分填滿日光充足的雲層背景,至於《吻》則再於早十年前完成,馬格利特在剪影中融入繁星夜空,並與白天的大海和沙灘作對照(估價:120-180萬英鎊,見右圖)。

大約在1957年創作而成的《吻》是本次拍賣的四件馬格利特作品之一。其他包括來自重要私人比利時珍藏系列的《大潮》,約1957年作(估價:600,000 – 900,000英鎊)和《愛情之歌》,約1962年作(估價:300,000-500,000英鎊),以及源自私人美國珍藏系列的《談話的藝術》,1955年作(估價:300,000-500,000英鎊)。馬格利特的作品一直備受市場推崇,佳士得在剛過去的二月倫敦拍賣上,成功出售全部共九件拍品,這是自1998年紐約佳士得的託茨內爾專拍後,在市場上最齊全的馬格利特精選拍賣。

米羅(1893-1983年)的《紅色花莖向月亮生長》繪於1952年,不少革命性和廣受讚譽的畫作都是出自這個重要年份。米羅把優雅細緻的符號和標誌,與直率手勢合二為一,反映出當時先鋒派的發展,譬如是米羅通過作品推波助瀾的抽象表現派。本拍品是1953年紐約皮埃爾。馬蒂斯畫廊展出的60幅畫作之一。在該次展覽的目錄序言中,斯威尼重點介紹米羅透過技術和作品主題展現出趣味盎然的一面。帶野蠻意味的構圖主題,散發著一種原始力量,兩者相互融合,熱情洋溢。米羅在這段時期的作品,對戈特利布和波洛克等藝術家有著重要影響,米羅於1947年首次到訪美國時便曾與二人會面(估價:350-450萬英鎊)。

羅丹 《阿佛洛狄忒》 圖片由佳士得提供

高近兩米的《阿佛洛狄忒》是羅丹(1840-1917年)首座以現有規模鑄制的銅像,本拍品出自巴黎羅丹美術館。這個曾經失傳的模型,在2014年由羅丹美術館重新發現。羅丹於一個世紀前為文藝復興劇院女演員及總監拉帕爾瑟裡於1914年主演的《阿佛洛狄忒》創造大型石膏,該劇改編自劉易斯的同名小說。當時,羅丹未有計劃塑制新品,而是在工作室中搜尋合適的舊模型,他認為根據不同標題,作品便能取得全新且意想不到的意義。他最終選擇了一個在逾十年前製成的小型裸體模型,並由勒波斯將之增大兩倍至197釐米高,最後以石膏打造,與現時銅像尺寸相同。在《阿佛洛狄忒》首映當晚,劇院簾幕揭示出羅丹的雕塑,並綴以花卉,翩翩起舞的白色人影與黑色大理石寺廟的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巴黎羅丹博物館前館長加利皮相信《阿佛洛狄忒》的模型原為羅丹的另一件作品《阿佛洛狄忒》所用,羅丹於1880年獲委託創作這扇瑰麗大門,原計劃用於全新裝飾藝術館之中,但最終未能成事。《阿佛洛狄忒》本身隱藏著被詛咒的靈魂,後化身成愛情和貞潔之神,此作見證了當代頂尖雕塑家的終極技藝。本作品鑄造於2014年,是首個亦是目前唯一的現存例子(估價:600,000 – 800,000萬英鎊)。

相關焦點

  • 莫奈巨型油畫《垂柳與睡蓮池》領銜2019年佳士得倫敦專拍
    佳士得將於2019年2月27日在倫敦舉行「隱世異彩:私人珍藏重要印象派及現代傑作」專拍。作為重要前奏,領銜此次專拍的四件重量級大師力作於北京(12月8-9日)和上海(12月12-13日)相繼舉行巡展。這上拍的25幅歐洲現代主義先驅力作,囊括皮埃·波納爾、保羅·塞尚、文森特·梵谷、昂利·馬蒂斯、克勞德·莫奈、奧古斯特·雷諾瓦和莫利斯·德·烏拉孟克等大師的作品。其中克勞德·莫奈色彩絢麗的巨型油畫《垂柳與睡蓮池》首度亮相拍場,為本次專拍的領拍之作。
  • 愛麗絲沒有掉進兔子洞,掉進了莫奈花園
    大名鼎鼎的莫奈花園坐落在法國北部,它是法國畫家莫奈43歲時在吉維尼定居後建起的,它不僅滿足了這位大畫家變身園藝師的樂趣,其中的花朵和風景還成為莫奈的創作繆斯。他在此歷時十年,創造《淡紫鳶尾花》這件名作,而這幅畫只是莫奈二十幅鳶尾花作品之一。可見盛開的鳶尾花和色彩斑斕的光與影多麼深受這位大畫家的喜愛。
  • 夏水生好物:莫奈的鳶尾花
    在畫家中,熱愛鳶尾的人,莫奈、梵谷最為著名。在莫奈畫作中,有著姿態各異的鳶尾。據悉,在莫奈位於法國西部吉維尼小鎮的莊園中,水邊栽種了許多鳶尾,這些極致浪漫的小可愛成為了莫奈創作中靈感的來源。比如《吉維尼的黃色鳶尾花田》、《藍色鳶尾花》、《黃色鳶尾花》都是莫奈的代表畫作。
  • 2020拍賣榜:「追光者」莫奈最貴作品TOP10
    莫奈最貴的十件拍品NO.10 《總督宮》藝術家:克勞德·莫奈(1840-1926)詳情:布面油彩 81x93cm 1908年作成交價:GBP 27,534,000拍賣行:蘇富比 倫敦成交日期:2019.02.26
  • 《垂柳與睡蓮池》 「隱世異彩」中再見莫奈
    為此,他鼓勵莫奈重拾數幅在數年前半途放棄的花卉畫作。莫奈的好友克裡孟梭指他是一個「瘋狂地努力實現不可能之事「的人。縱然莫奈當時景況悽涼,他卻出人意料地發揮得更為極致,開始創作一系列令克裡孟梭為之震驚的作品。克裡孟梭形容莫奈是一個「瘋狂地努力實現不可能之事」的人。
  • 「追光者」莫奈最貴作品都有哪些?前TOP10一起來看
    :克勞德·莫奈(1840-1926)詳情:布面油畫 72.7 x 92.1 cm 1891年作成交價:USD 81,447,500拍賣行:佳士得 紐約成交日期:2016.11.16佳士得 倫敦成交日期:2008.06.24NO.5 《睡蓮》藝術家:克勞德·莫奈(1840-1926)詳情:面油彩 81x100.5cm 1905年作
  • 如臥於花間、眠於雲端 | 海絲騰鳶尾花系列為你編織曼妙生活
    當善良的人逝世時,她會從彩虹橋下凡,將善良的靈魂帶回天國,因此希臘人常用鳶尾花(Iris)寄託對親人的思念。在歐洲,鳶尾花(Iris)常被認為是神聖的花卉,以向上的三瓣花瓣兒代表聖父、聖子、聖靈,下垂的三瓣花瓣兒代表父、母與子女,或代表國家、教會與家庭。
  • 倫敦霧的創造者—莫奈
    19世紀30年代,倫敦的人口超過兩百萬,每一家的生活都離不開煤。與此同時,作為主要工業中心的倫敦擁有大批工廠,大量有害氣體、粉塵被排放到空氣中,於是出現了大規模的「霧」。有意思的是有一批藝術家卻偏偏愛上了倫敦的霧,莫奈就是其中之一。
  • 淡黃、淡粉、淡紫、藍紫、雪白……莫奈畫的睡蓮,都在靜安...
    淡黃、淡粉、淡紫、藍紫、雪白……莫奈畫的睡蓮,都在靜安這裡了 今年中秋、國慶「喜相逢」 熱鬧非常,哪哪都是人人人 不少網友說,「這是一場遲到的春節
  • 風中搖曳,從梵谷到莫奈,終歸心屬鳶尾
    紫色墨水深深湧入畫了一首名為《鳶尾花》的詩三行詩中的《鳶尾花》,指的是文森特·梵谷筆下的《鳶尾花》,每一簇鳶尾花都與眾不同,他可以細緻觀察鳶尾花在風中搖曳的姿態、每一片花瓣的形狀、彎曲搖擺的輪廓以及波浪般地舞動。
  • 看印象派的倫敦印象:莫奈六幅「英國議會大廈」將回英倫
    克勞德·莫奈:《陽光下的議會大廈》(1903),藏於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近日,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所創作英國議會大廈系列作品中的六幅將從美國、法國和德國各地被運往倫敦,進行首次大型展覽,以展示19世紀「流亡」英國避難的法國印象派藝術家的故事。
  • 莫奈名畫《日出·印象》首展中國 特展於9月17日起在上海展出
    據央視新聞消息,今天(16日),由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和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在上海開幕。其中印象派大師莫奈的《日出·印象》真跡也與觀眾見面。這也是該作品創作150年來首次亮相中國。
  • 英國國家美術館(倫敦)的莫奈與建築
    - Claude Monet法國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1840-1926)以其出色的風景畫,海岸線和睡蓮而聞名,但本月在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辦了新的「莫奈與建築」展覽。偶爾他會探索巴黎和倫敦,享受新建成的建築和魯昂港口的喧囂人群,但最終他更輕鬆的經濟鄉村度假勝地更加令人愉快。許多年後,一個更富裕的莫奈將返回倫敦,這是一個他非常喜歡的城市,但他更專注於光線和水面反射而不是建築細節。
  • 莫奈《日出·印象》真跡首次亮相中國 就在上海外灘!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9月16日報導:法國藝術家克勞德·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印象主義的開山之作,也是最著名的繪畫作品之一。如今,這件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來到中國。今天下午,「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在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三樓開幕。展覽共展出47件作品,包括《日出·印象》等9幅借展於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館藏的莫奈油畫作品。這也是《日出·印象》史無前例的中國首展。
  • 上海將迎內地首次莫奈專題特展 共55件展品
    「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亮相K11購物藝術中心,55件展品全部來自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美術館,該館是全世界典藏莫奈作品最多最豐富的美術館之一,展品中既有莫奈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有極其罕見的莫奈少年時代的諷刺漫畫、幾幅首度來到中國內地的巨幅油畫。
  • 莫奈畫的《倫敦國會大廈》到底是個什麼鬼?
    莫奈畫的《倫敦國會大廈》到底是個什麼鬼?雷諾瓦筆下樹影婆娑的俊男靚女確實令人愉悅,莫奈十年如一日醉心於池中睡蓮也讓人感慨,馬奈畫的《草地上的午餐》亦有一種驚世駭俗的美感……但是,莫奈著名的《倫敦國會大廈》到底是個什麼鬼?莫奈,英國國會大廈,1903,收藏於亞特蘭大高等藝術博物館令人更為不解的是,他還畫了19幅之多(這是已知的數量)。
  • 佳士得或將關停倫敦一處拍場 裁員比例可能達到12%
    據外媒消息稱,佳士得將弱化在阿姆斯特丹的運營,並在2017年底關閉其在倫敦南肯辛頓區的拍賣場,這一變化或將導致佳士得裁員近250人,相當於整個公司員工總數的12%。 佳士得位於南肯辛頓的辦事處據佳士得新任執行長吉堯姆·塞魯迪(Guillaume Cerutti)表示:「藝術品市場在加速進化,在過去十年裡,我們見證了市場全球化的巨變,現在我們需要更加強化客戶所在的地方。」
  • 莫奈:用一生追尋觸摸不到的光
    在莫奈的倡議下,落選者們以「無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協會」的名義舉辦了這次與官方沙龍展相抗衡的群體展,三十多位藝術家展出了165件作品。莫奈的《日出·印象》在這展覽中首次亮相。比如在莫奈的《倫敦查令十字橋》中,人們可以在畫布上清晰地看到莫奈未完成的筆觸;在《日出·印象》中,能夠看到畫面中的流水所使用的線條。正是這種繪畫過程中的憑藉感覺留下的「印象」,成為定義印象派的決定性因素。這在當時徹底打破了人們以往認為的在完成的畫作中,畫家的技巧必須完全隱匿的看法。
  • 莫奈六幅「英國議會大廈」將回英倫
    據報導,在莫奈的筆下,陽光穿過濃霧照耀在英國議會大廈之上的華麗景象,向來是他最為人欣賞和推崇的系列作品之一。儘管英國議會大廈系列有19幅作品存世,卻沒有一幅是藏於英國的,考慮在2015年佳士得就以四千萬呈交了一幅署名「克勞德·莫奈1902」的作品,這一現狀也不太可能改變。
  • 莫奈曠世真跡 「《日出·印象》」150年來首次登陸魔都
    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 共同主辦的"莫奈《日出·印象》"展 將於9月17日空降魔都 這是《日出·印象》首展在中國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