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霧的創造者—莫奈

2021-01-09 畫畫的小颱風

如果哪天天氣放晴,莫奈就會特別失望道:「我所有的畫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

《霧中的國會大廈》

早年的倫敦被稱為「霧都」,真是一點沒錯。泰晤士河流域,因地勢較低,很容易產生大霧。早在中世紀,對木材和煤火的焚燒就加劇了這一地區大霧的出現。19世紀30年代,倫敦的人口超過兩百萬,每一家的生活都離不開煤。與此同時,作為主要工業中心的倫敦擁有大批工廠,大量有害氣體、粉塵被排放到空氣中,於是出現了大規模的「霧」。

有意思的是有一批藝術家卻偏偏愛上了倫敦的霧,莫奈就是其中之一。

《陽光下霧中的國會大廈》

1870年6月普法戰爭期間,莫奈為了避難,隻身一人前往倫敦。在倫敦,莫奈接觸並喜歡上約翰·康斯太布爾和J.M.W.Turner的作品,這激發了他對色彩研究方面的創新。或許霧恰恰是表現光與空氣關係的最好介質,莫奈深深迷上了倫敦的濃霧。他漸漸學會表現藏在煙霧中的景物,他在海德公園、泰晤士河上畫了許多寫生作品。散漫的光線極易發揮畫家的小筆觸功力。如果哪天天氣放晴,莫奈就會特別失望:「我所有的畫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

1871年初,因父親去世,莫奈第一次的倫敦之旅結束。根據這些資料,莫奈是1870年秋冬季生活在倫敦,算是經歷過倫敦汙染比較嚴重時期的冬天。回到法國後,1872或1873年,莫奈創作了後來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印象·日出」。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是莫奈畫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在此之後,莫奈又曾多次回到倫敦,最主要集中在1899~1900年以及1901年間。訪英的主要目的除了去探望在英國學習語言文學的二兒子米謝勒,還有就是遍覽倫敦名畫和欣賞大霧了。

莫奈不會說英語,但他在倫敦卻自在舒坦,如置身家中一般,尤其又有老朋友惠斯勒和沙金特等人一同陪著他觀察倫敦,使他比外來的觀光客更能認識倫敦的真貌。他在沙渥伊(Savoy)安置了臨時住所,從這裡的陽臺遠眺,越過泰晤士河,可以很方便地看到滑鐵盧大橋、倫敦中央廣場大橋,以及遠處的國會大廈。

彼時,滑鐵盧橋和國會大廈的新哥德式建築明滅在濃霧中,陽光跳動在泰晤士河上,天空瀰漫著奇異的色彩……

這促使莫奈拿起畫筆。莫奈追求的光影效果,所持續的時間往往比一小時還短,因此他總是兩三幅畫布同時進行,幾乎每一小時就更換一張畫布。他在作畫時捨棄形體,將自然界的現象都還原到光線這唯一的元素,然後觀察、掌握其變化,使光凝結在畫布上。

這前後4此旅行的結果,便是多幅倫敦霧主題畫作的誕生。泰晤士河、滑鐵盧橋和國會大廈,淹沒在濃霧中,天空滿是深深淺淺的紅、橙、藍、紫各色…

《穿過薄霧的陽光下的倫敦國會大廈》

看得出,莫奈比較偏愛泰晤士河上的國會大廈。從自家窗口望出去,也許視角只有一個,但他卻對這一相同題材反覆描摹,現在已知的《國會大廈》系列竟達19幅之多。那些作品中,明亮的粉色、紫色、黃色的光線透過雲層的縫隙,照亮了下面的河面和建築,高聳的國會大廈輪廓就像是藍色的海市蜃樓,蕩漾在水面之上。泰晤士河也變得多情起來。

另一個讓他迷戀的倫敦地標是查令十字橋。莫奈似乎很愛畫橋,滑鐵盧大橋,查令十字橋都留在了他的畫布上。也許畫布上橋是一橫線,更能表現水天相接的玄妙吧。同樣是黃色、紫色、藍色的大片天空,水汽氤氳,分不清哪裡是天,哪裡是河。他也畫夜晚下的橋,暖黃的月亮投到河上,泅開了絲絲縷縷的光暈……據說,他在同一時期,畫了37幅霧中的查令十字橋。

《查令十字橋》

如此偏執地喜愛色彩大霧,不要說我們,就是倫敦當地人恐怕也有不理解的。據說有一次,莫奈創作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在當地展覽,就引起了一場風波。幅畫上,教堂的輪廓在紫紅色的霧中隱約可見,可倫敦人對莫奈把霧畫成紫紅色,都非常驚訝。「霧」不是灰色的嗎?參觀者帶著這種不解漸漸地離去。但是,走在倫敦大街上的參觀者,好像是為了證實一下霧的顏色,抬頭一望都驚呆了。他們這才發現,倫敦的霧確實是紫紅色的。為什麼呢?原因是林立的煙囪不斷地噴出帶有火星的煙火,與光發生映射。

《查令十字橋》

大多數人因為生活其中,所以忽視,但對光和色有著特殊感覺的莫奈,卻能把倫敦與眾不同的特點抓住,精確地繪畫出它的特徵。因此,他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倫敦霧的創造者」,他的「霧都」系列作品也一舉揚名,身價攀升。

也許莫奈想不到,除了藝術史,他的霧系列還有另一層深意。英國伯明罕大學氣象學家的研究表明,莫奈畫中漫天的黃色大霧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燒後,煙塵和硫酸鹽顆粒散布到空氣中成為水蒸氣的凝結核所致,煤焦油是黑褐色的,煤焦油中的苯胺和苯酚類化合物則形成了紅色和藍色。這一現象不僅好看,還藏有寶貴的時代信息。

通過選取莫奈1898~1900年間創作的9幅作品,結合他同一時期的信件和日記,並與美國海軍天文臺的數據對比,科學家們做出的判斷是,莫奈如實地記錄了創作日期及太陽所處的位置,因此他的作品應該是某種意義上的寫實,那些色彩並非僅僅出自於頭腦中的藝術加工。而這成為近年來研究維多利亞時期倫敦空氣狀況的一個重要依據,正好彌補當時科學觀測條件不足,沒有留下數據記錄導致無法確知霧的成分之遺憾。

相關焦點

  • 莫奈畫的《倫敦國會大廈》到底是個什麼鬼?
    莫奈畫的《倫敦國會大廈》到底是個什麼鬼?雷諾瓦筆下樹影婆娑的俊男靚女確實令人愉悅,莫奈十年如一日醉心於池中睡蓮也讓人感慨,馬奈畫的《草地上的午餐》亦有一種驚世駭俗的美感……但是,莫奈著名的《倫敦國會大廈》到底是個什麼鬼?莫奈,英國國會大廈,1903,收藏於亞特蘭大高等藝術博物館令人更為不解的是,他還畫了19幅之多(這是已知的數量)。
  • 英國國家美術館(倫敦)的莫奈與建築
    - Claude Monet法國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1840-1926)以其出色的風景畫,海岸線和睡蓮而聞名,但本月在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辦了新的「莫奈與建築」展覽。「 克勞德莫奈來自麥可霍華德的印象派百科全書(Carlton,1997)客房享有美景克勞德莫奈,滑鐵盧橋,霧中的太陽,1899-1901 | 加拿大國家美術館,渥太華莫奈的倫敦霧畫讓我想起吉維尼的雪景
  • 走進倫敦霧,看盡倫敦和霧相愛相殺的一百二十年丨《倫敦霧》
    原本看了這本書的書名以及《一部演變史》這個副標題以為這是一部講述倫敦霧霾的成因歷史發展那種比較偏科普類的書,然而一章一章的讀下來才發現書的內容幾乎都是從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對於舞的描寫或者以霧為背景展開的小說、故事。也有人說這本書是倫敦霧的文化史,我倒是覺得如果書名是文學作品中的倫敦霧似乎更為貼切。
  • 看印象派的倫敦印象:莫奈六幅「英國議會大廈」將回英倫
    克勞德·莫奈:《陽光下的議會大廈》(1903),藏於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近日,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所創作英國議會大廈系列作品中的六幅將從美國、法國和德國各地被運往倫敦,進行首次大型展覽,以展示19世紀「流亡」英國避難的法國印象派藝術家的故事。
  • 莫奈之所以成為莫奈
    縱觀西方風景畫幾百年的發展史,我們今天完全可以斷言:莫奈是站在多位風景畫巨匠的肩膀上,才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歷史節點創作完成了這幅劃時代的「印象派名片」。從透納到莫奈1870年9月,普法戰爭的爆發讓莫奈攜家人逃往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大不列顛。
  • 莫奈六幅「英國議會大廈」將回英倫
    克勞德·莫奈,《日落時分的議會大廈》(1904),藏於凱撒威廉博物館這六幅作品將從芝加哥、紐約、勒阿弗爾、巴黎以及克雷菲爾德的畫廊來到倫敦,以描繪普法戰爭期間在倫敦避難的法國藝術家們的故事。從羅德島設計學院藝術博物館借來的一幅莫奈作品,就描繪了倫敦的市民們在海德公園內的小徑上隨意散步的景象。普法戰爭期間,為了躲避徵兵,莫奈與他的妻兒曾來到倫敦住了7個月左右,然而他們並不會講英語,生活也十分拮据。禍不單行,在莫奈離開家鄉期間,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在倫敦僅創作了六幅作品,相較於之後莫奈荷蘭三個月留下26幅作品可算得上低產了。
  • 來自霧都倫敦的呼喚——高貴紫
    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其首都倫敦(London),是一座全球領先的世界級城市,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商業最繁榮、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2019年9月,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發布2019世界旅遊城市發展排行榜中,倫敦位列全球城市知名度首位。
  • 莫奈力作《淡紫鳶尾花》亮相倫敦佳士得
    另外,有鑑二月倫敦拍賣時的熾熱氣氛,引起全球藏家的激烈競投,本次拍賣亦迎合當前市場的品位和需求,精選一系列極具生命力的作品。這些傑作出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藝術先鋒的手筆,他們包括莫奈、畢卡索、西斯利、羅丹、夏卡爾、凡東根、馬克、希涅克、馬格利特,以及米羅等。當中不少作品更來自畫家的重要創作時期,估價由25萬至900萬英鎊。
  • 憂鬱的霧都——倫敦
    舊時的英國在無數文人筆下被渲染成一個冰塊一樣的國家,尤其是那個充滿壓抑感的霧都.某種程度上,倫敦真的是個充滿完美悲劇氛圍的地方,也許當初那些人在給它別稱時也考慮了這個因素,卻沒有誰為它找到過最精確的答案.狄更斯似乎太感性了一點,倫敦是沒有這麼純粹的.
  • 英國倫敦:今朝「霧都」不多霧(組圖)
    倫敦是英國首都,英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倫敦又是世界名城,商業、金融、文化、古蹟等都著稱於世。倫敦始建於公元43年,是世界古都之一。一般所說的倫敦是指「大倫敦」,由33個相對獨立的市鎮組成,總面積為1580平方公裡,約700萬人。
  • 劇烈汙染之倫敦霧事件
    1952年12月5日~9日,發生在倫敦的嚴重大氣汙染事件造成多達12000人因為空氣汙染而喪生,由此推動了英國環境保護立法的進程。可怕的是伴隨而來的疾病的爆發,曾經無人問津的倫敦某醫院由於呼吸道疾病患者劇增而一時爆滿,僅僅4天時間內,死亡人數就達4000多人。不久這種毒霧所產生的毒性也波及到了倫敦市民,不少人開始咳嗽,發生哮喘,感到呼吸困難、頭疼、頭暈、噁心等,死亡率直線上升,據統計從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裡,倫敦市民就有4000人喪命。
  • 顏榴:為何是莫奈的《日出·印象》
    畢沙羅 The Forest 1870莫奈《鄉村火車》1870他與畢沙羅同時畫倫敦的風景,在美術館裡觀看透納和康斯太勃爾,驚喜地發現英國先輩已在研究外光和瞬間效果。莫奈一邊批評著透納的浪漫主義,一邊不自覺地接受了他的影響(直到晚年才承認)。
  • 霧失樓臺,愛不能「迷了津渡」
    霧失樓臺,霾迷津渡,但不能迷失我們的責任。四  在此次霧霾圍城中,人們突然發現,當年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畫的一系列著名的朦朧的倫敦景象,其實就是倫敦的霧霾。  據史料記載,莫奈一直對霧氣所能表現出光影與空氣關係的效果所深深著迷。
  • 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風景畫選
    莫奈於1866創作的《Camille》和《The Woman in the Green Dress》為他博得了廣泛讚賞,這兩幅畫也是以他的未來妻子Camille Doncieux為主題的眾多作品之一。普法戰爭(1870年7月19日)爆發後,莫奈前往英國避難。
  • 莫奈:為何是《日出·印象》
    在格萊爾畫室的兩年裡,莫奈根本待不住,因為他要忠實記錄所見事物的想法不被導師認可,倒是收穫了與同學雷諾瓦、西斯萊和巴齊依的友誼。莫奈一眾在楓丹白露森林邊的小村子畫樹和研究森林,有閒遊的人取笑他們。彼時莫奈的榜樣是雖入選了沙龍卻屢遭抨擊的巴比松前輩杜比尼,他被指責是「滿足於印象、忽略了局部」,卻正合莫奈心意。
  • 莫奈的《日出印象》
    在莫奈的畫上,受光面經常是明亮的暖黃、暖綠,陰影處則是透明的青藍色調,不僅使人感受到陽光的耀眼,而且察覺到空氣的清澈;他粗率點染的樹頭,似乎使人感到葉片在沙沙作響。畫面不僅完整,而且氣氛尤為自然。莫奈的一生都在追逐光影,他捕捉光色的瞬變,令人敬仰和驚嘆。
  • 莫奈的價值:印象派如何成為舉世矚目的明星?
    他的畫可以在主要的國際博物館中找到,包括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芝加哥的藝術學院,倫敦的國家美術館等等。為了紀念這位多產的畫家於11月14日誕辰,ARTnews回顧了他的開拓生涯。 莫奈年輕時就從藝術家歐仁·布丁(EugèneBoudin)那裡學到了有關普林空氣繪畫的知識。
  • 霧都倫敦為何現在沒有霧了?曾經一場霧持續4天,奪走12000人
    眼前的這場大霧不由得讓人想起了霧都倫敦,從小學開始,課本上的倫敦給我們留下的最主要印象就是一個終年充滿陰霾的霧都,可電影和電視裡的倫敦總是陽光明媚,很少看到有人帶著傘,難道霧都現在沒有霧了?事實正是如此,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倫敦每年有霧的日子不超過5天,霧都這個稱號已經名不副實,早就可以摘掉了。
  • 莫奈巨型油畫《垂柳與睡蓮池》領銜2019年佳士得倫敦專拍
    佳士得將於2019年2月27日在倫敦舉行「隱世異彩:私人珍藏重要印象派及現代傑作」專拍。作為重要前奏,領銜此次專拍的四件重量級大師力作於北京(12月8-9日)和上海(12月12-13日)相繼舉行巡展。這上拍的25幅歐洲現代主義先驅力作,囊括皮埃·波納爾、保羅·塞尚、文森特·梵谷、昂利·馬蒂斯、克勞德·莫奈、奧古斯特·雷諾瓦和莫利斯·德·烏拉孟克等大師的作品。其中克勞德·莫奈色彩絢麗的巨型油畫《垂柳與睡蓮池》首度亮相拍場,為本次專拍的領拍之作。
  • 《垂柳與睡蓮池》 「隱世異彩」中再見莫奈
    為此,他鼓勵莫奈重拾數幅在數年前半途放棄的花卉畫作。莫奈的好友克裡孟梭指他是一個「瘋狂地努力實現不可能之事「的人。縱然莫奈當時景況悽涼,他卻出人意料地發揮得更為極致,開始創作一系列令克裡孟梭為之震驚的作品。克裡孟梭形容莫奈是一個「瘋狂地努力實現不可能之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