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樹枝
2015-12-10 15:20 來源:澎湃新聞
以前看印象派作品,有一點一直感到很迷惑。雷諾瓦筆下樹影婆娑的俊男靚女確實令人愉悅,莫奈十年如一日醉心於池中睡蓮也讓人感慨,馬奈畫的《草地上的午餐》亦有一種驚世駭俗的美感……但是,莫奈著名的《倫敦國會大廈》到底是個什麼鬼?
莫奈,英國國會大廈,1903,收藏於亞特蘭大高等藝術博物館令人更為不解的是,他還畫了19幅之多(這是已知的數量)。這些作品均是他1900年前後暫居倫敦時從自家窗戶(或是聖託馬斯醫院的天台)俯瞰泰晤士河的時候留下的。「倫敦國會大廈」系列也成為他媲美「睡蓮」系列的另一個重要系列作品。
1899至1905年間,莫奈陸續創作了至少19幅以英國國會大廈為主題的繪畫作品。直至霧霾降臨整個中華大地,或許我們才能夠些許體會到100多年前倫敦人的切身感受,才能夠開始欣賞莫奈筆下霧氣氤氳之中天光的些微變化。
倫敦霧霾「將人類的咽喉變成病怏怏的煙囪」,1853年的《泰晤士報》曾經如是寫道。直至1952年12月4日至9日,發生了著名的「倫敦霧霾事件」,據官方統計,在大霧持續的5天中,有5000人喪生,此後2個月,又有8000人因相關問題陸續喪生。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此前曾提及,當時的情況嚴重到原定在沙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劇院上演的歌劇《茶花女》被迫取消,因為霧霾滲入了劇院內部,沒人能看清舞臺。
倫敦霧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場噩夢,對於藝術家莫奈(1840-1926)來說卻是他創作的靈感之源。從霧氣之中,光與空氣仿佛都現出了真面目,而這兩者正是印象派畫家夢寐以求所追逐的。據說,他在1870年左右還特地跑到倫敦看霧,如果哪天天氣明朗,莫奈就會特別失望:「我所有的畫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
除了「倫敦國會大廈」,其實另一個讓他迷戀的倫敦地標是查令十字橋。據說,他在同一時期,畫了37幅霧中的查令十字橋。
莫奈,查令十字橋,1899,收藏於馬德裡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莫奈如此迷戀於迷濛的霧氣,在巴黎的時候,他也會跑到空氣汙染的重災區——聖拉扎爾車站——進行寫生。在這兩幅1877年的作品中,我們看到進站的火車頭正噴出黃色、橙色、紫色的煙霧——正是印象派畫家對於呈現視覺印象的執拗精神,讓我們見證了這幅煤煙汙染的歷史瞬間。
莫奈,聖拉扎爾火車站,1877,收藏於奧賽博物館除了莫奈之外,在同一時期,還有一位藝術家也對倫敦霧痴迷不已。那就是出生於美國的藝術家詹姆斯·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他在巴黎學畫,大部分藝術成就都是在倫敦創作的。他最著名的一系列繪畫叫做「夜曲」,以迷濛的色調描繪了倫敦的街頭景象。
惠斯勒,夜曲:金和藍 老巴特錫橋,1872–1875,收藏於英國泰特美術館有趣的是,以上兩位鍾情於倫敦霧的畫家均不是英國人,英國的藝術大師特納(J.M.W.Turner,1775-1851)比他們稍早一些,他也曾經畫過霧氣朦朧的滑鐵盧橋,不過這幅《泰晤士河上的滑鐵盧橋》(1830-1835)拖拖拉拉一直沒畫完。也許對於這位光影大師來說,這種烏煙瘴氣的色彩,實在讓他提不起興致。
特納,泰晤士河上的滑鐵盧橋,1830-1835,收藏於英國泰特美術館(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莫奈,倫敦霧,霧霾,特納,惠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