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滷簿鐘上的「千裡江山圖」

2021-02-13 考古匯

中秋節後往瀋陽,在遼寧省博物館新館連續參觀四個半天。與舊館相比,展陳面積擴大了許多,新近揭幕的「古代遼寧」以五個展廳的規模亮出館藏,頗有以往未曾展示的文物。行至第四展廳之一偏,驀見置於矮臺子上一口碩大的銅鐘,展品說明上寫著:滷簿鍾,北宋,遼寧省博物館藏。

▲北宋滷簿鍾遼寧省博物館藏

銅鐘通高1.84米,八波曲的鐘腳,鐘身由五道弦紋分隔為六層。第一層是鑄有二龍搶珠鈕(蒲牢)的鐘頂,第二至第四層鑄作滷簿圖,便是革車、指南車、相風烏輿和乘輿亦即輅的「三車一輿」以及各持儀物的百數十人的「旗仗」和「宮衛」,其下是如同長卷的一周山水圖,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雲朵上的四組仙人分別鑄在鍾腳的八個波曲。

帝王出行的儀物制度即所謂「滷簿」是我留心的問題之一,這一口難得的滷簿鍾自然早在關注範圍之內。且不說它的鑄造工藝精良,紋飾繁複而準確,因成考證儀衛制度的難得實證,遍布於不同裝飾帶的建築、山水、四神、四仙,也都引人注目。雖然它的名氣似乎不夠大,但卻不乏注意到滷簿鍾重要價值的學者。最是夷考精詳的論述,當推王明琦《滷簿鐘的年代研究》一文(載《遼海文物考辨》,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以「年代研究」標題,即因關於滷簿鐘的時代,有遼代說,金代說,宋代說,至於鐘身的「大清乾隆年造」系後刻,倒是很容易判定,而據此可知它曾入清宮內府。滷簿鐘下緣朱雀開光的火焰珠左側近口沿處,由右向左斜刻一行「右街僧官(押)宛平縣仰山院(押)」,《滷簿鐘的年代研究》在多方舉證考訂鍾為北宋物之後,認為這一行銘文是「金代檢驗青銅器物的官員驗記刻文」;「所以流入燕京的仰山院,大體上是和遼寧省博物館藏北宋徽宗時期鑄造的『大晟南呂編鐘』流入金代上京一樣,在北宋靖康之變,金人破汴梁,掠運到燕京的」。又以「仰山院」之名,可推知驗記刻文的年代,約當金代實行銅器驗記制度的海陵王正隆二年至金世宗賜名仰山院為棲隱寺之大定二年的五年之間。傅熹年《宋趙佶〈瑞鶴圖〉和它所表現出的北宋汴梁宮城正門宣德門》一文,更將鐘的製作年代時代鎖定在北宋末的政和八年——鑄於銅鐘第四層裝飾帶的一座城門,凹字形平面,城樓居中,下開五門,門樓兩側以廊廡與朵樓、兩闕相連。而依宋人記載,汴京皇宮的正門為宣德樓,北宋前中期皇宮正門為三個門道,至政和八年方以蔡京倡言,據唐長安大明宮丹鳳門之制擴建宣德門為五個門道,即整個北宋「僅僅在最後九年才在汴梁宮殿中建了一座五個門道的城門,其他時間地點均無可能,所以鐘上的門樓形象應是擴建後的宣德門」(《傅熹年書畫鑑定集》,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城樓名稱既得以確定,銅鐘擇要表現的大駕滷簿且以環形而寓出與入之意,自可與祥雲蔚繚的宣德門構成完整的敘事,那麼其下有類於「千裡江山」的一周山水圖,也就不是純然的風景。

 

▲滷簿鐘上的輅

滷簿鍾此番在博物館裡是裸展,雖然設了一個矮圍欄,但絲毫無礙探身細看,因此每個細節都歷歷在目,鑄在鐘上的「千裡江山圖」也是如此。不過既有《滷簿鐘的年代研究》在先,則仍以照引為宜:「滷簿鐘身飾紋第四層,凸鑄一條橫繞鐘身一周的山水紋帶。這條飾紋帶,是由三段相同的畫面相連結,構成一幅氣勢磅礴,山勢連綿的山水圖卷。就其畫面內容,擇其一段,則可窺其全貌。畫面取景作橫卷式,以六座高山前後交錯布列,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六座高山分前後兩排,形成一條由右向左的狹長山谷,由於前排三山的遮擋,在畫面上形成了三個空間:第一個空間,右下角有一行者趕著毛驢,將從溪上小橋走過,沿著前方的夾谷山路而去。在其右邊的山谷裡,一勞作者似荷鋤而歸。在其前上方的山腳下,有一茅屋隱約可見。第二個空間,是由左面相連的三山和左面一山相對,中間出現一條斜長的山谷,溪水沿谷底而流。左上方,有一亭式建築倚立於左三山的山坳之前。右山腳下的溪水邊,停泊著一小木舟,景象異常恬靜。第三個空間,則是第二個空間左三山向左的延續,在畫面最左面的山坳間,亦有兩座茅屋隱現。有的茅屋頂上挑著一面小旗,是為酒肆的標誌。從整個畫面看,近景是峰巒迭嶂,遠景則是山勢連綿。樹木、溪流、小橋、木舟、茅屋、酒肆等點綴其間。」「就滷簿鍾飾紋帶所表現的山水題材來說,也具有北宋繪畫中山水長卷的時代特徵。」

▲滷簿鐘上祥雲蔚繚的宣德門

中秋節前,曾兩番進「宮」近距離觀看《千裡江山圖》;不意在此又與北宋滷簿鐘上的「千裡江山圖」相遇,一先一後同為政和年間物,而俱與徽宗及蔡京相關,頭腦裡映像的疊加幾乎不可避免。滷簿鐘上的山水圖,大到重崗疊嶂聯絡映帶的整體布局,小到曲澗幽溪的景物點綴,諸如溪橋、泊舟、亭閣、茅舍、勞人,更有山勢及山峰肌理的表現手法,雖然一為繪製,一為鑄造,精粗有異,繁簡有別,但二者的相似,實在一目了然,甚或要說後者是前者的簡易版,乃至前者竟是粉本亦未可知。看展廳牆壁上滷簿鐘的拓本照片,便更可會得山水長卷的意味,且以它的循環往復而頗有江山無盡的效果。銅鐘皇家製作的性質,是沒有疑義的。《滷簿鐘的年代研究》中說道,「若按滷簿鍾飾紋中所表現的中心,皇宮大內的宣德門,當是作為北宋王朝的象徵。而宣德樓又在政和八年改建,因此可以設想滷簿鍾是為了在改建後的宣德樓上懸掛,作為北宋王朝的朝鐘而鑄造的」。如果這一推論可以成立,那麼它與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正可相互發明。王希孟 《千裡江山圖》是宋代青綠山水之唯一,滷簿鐘上如此氣勢的「千裡江山圖」也是銅鐘紋飾之唯一,兩件不同材質的作品,卻有諸多偶然的關連———徽宗與蔡京,政和三年(《千裡江山圖》 隔水黃綾蔡京題識起首即雲「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與政和八年,相關的人物以及耐人尋味的時間節點,似可構成前後相銜的兩段歷史敘事而成為畫作與銅鐘共同的背景,共同的政治寓意或也隱然在其中。

歡迎給我們投稿

投稿地址:kaoguhui_sx@163.com

本平臺發表的原創文章,一經採用,稿費從優

只要是關於歷史、人文、考古、古建築、旅遊相關的文章及攝影作品,都可以投稿,題材及內容不限。

稿件要求:內容積極向上、語言嚴謹通俗,包含知識性趣味性。文章字數不超過2000字,攝影作品1000萬像素以上、2-3M。

相關焦點

  • 《千裡江山圖》作者王希孟姓氏和早卒案蠡測
    這座北宋滷簿鍾長期展陳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廳,鍾系銅質,高1.84米,口徑0.81米,頂部由二龍戲珠形成鍾鈕,外壁極富裝飾性,自上而下環繞著五層淺浮雕裝飾圖案帶〔圖一〕,第一至第三層表現的是皇帝出行時的宮廷儀仗,「滷簿鍾」即得名於此;第三層鑄有宣德門五門的圖像,標誌著滷簿鍾屬於宣德門所有;第四層是山水,亦被稱作「千裡江山圖」;第五層由八個曲波段構成了鍾腳,出現了方位神和諸多仙人
  • 王希孟(北宋)《千裡江山圖》高清大圖欣賞
    《千裡江山圖》卷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此圖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畫面上峰巒起伏綿延,江河煙波浩淼,氣象萬千,壯麗恢弘。
  • 《千裡江山圖》秀美山河與北宋王朝的落寞
    故宮《千裡江山圖》燈光秀千裡江山圖(部分)就比如要想了解北宋,我們就越不過《千裡江山圖1112年完成後獻呈宋徽宗,這年是宋徽宗當皇帝的第三年,也許當時在宋徽宗的心中還充斥著遠大的報復,想讓自己的王朝國家進一步的富強壯大起來,但是只可惜宋徽宗只是一個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只會說不會做,在他執政期間一味追求奢靡生活,不善於重用賢臣,導致政治腐敗,外交不力,錯誤地實施聯金抗遼,遼國滅亡後,使得金國外部再也沒有其他勢力的牽扯,於是可以將全部精力用在進攻北宋上
  • 再觀《千裡江山圖》
    《千裡江山圖》是一個復調性的展覽,就如同一棵繁茂的樹,有根,有枝,也有葉,相互應證,能得出圖像的啟示,真贗好像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千裡江山圖》是「青綠山水」初創時期的成熟作品,格局完整、氣勢恢宏,年紀雖然很老,卻是朝氣蓬勃。藝術史常說「古意」,所謂「古意」,好像不似人們以為的「老氣橫秋」,相反,「古意」是一種年輕,帶有創製時的生澀,無所畏懼,充滿活力。
  • 《千裡江山圖》領銜北宋書畫TOP10
    ,董昌其在《畫旨》上提到「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在畫作上,荊浩之畫雄偉、深厚、峻拔、堅凝;關仝之畫雄偉、堅定、峭壁茂密;董源之畫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巨然之畫趨於莊重樸實而沉靜。各有特色,每每觀之,讚不絕口。然而,在中華珍寶館中瀏覽和下載量最高的是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並不是我提到的數十位的大畫家的作品,這讓我有些吃驚。
  • (北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
    《千裡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緻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具展翅翱翔之態。
  • 王希孟與《千裡江山圖》
    年僅18歲登頂藝術的金字塔尖,創作了中國十大傳世名作《千裡江山圖》,此後在歷史上竟沒有關於他的任何記載,要找到關於他的消息,十分困難。北宋      王希孟  《千裡江山圖》局部   絹本我設想了若干種可能,也許果真如大家所說, 他身體孱弱,《千裡江山圖》耗盡了他的精力,不幸青年早逝(據傳1096年-1119年)。
  • 看一次少一次的故宮北宋《千裡江山圖》即將展出
    上個世紀《千裡江山圖》公開展出過兩次,一次是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  八十年代末,正值60卷《中國美術全集》籌備出版,《千裡江山圖》也在其收入作品之列,那次開卷是為了拍攝。  今年,故宮剛剛公布的展覽計劃裡,《千裡江山圖》意外在列。
  • 青綠山水,千裡江山。千裡江山圖中的人文精神
    《千裡江山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千裡江山圖由北宋宮廷畫師王希孟所創作,其色青綠俏麗,構思精巧,是一幅傳世名畫。咱們不聊這畫中的技法,我們來聊聊這畫中的江山。《千裡江山圖》人物誌趣圖和諧平靜,安寧美好,在這個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 《千裡江山圖》北宋江山的千古絕唱(一)
    但實際上除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之外,還有一幅非常非常出名畫作,這幅畫代表著北宋青綠山水畫的最高水平,是反映北宋江山的最後千古絕唱,它就是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千裡江山圖(局部)之所以說它是北宋江山的千古絕唱
  • 王希孟 | 千裡江山圖
    《千裡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畫學是宋徽宗於崇寧三年(1104 年)設立的宮廷繪畫教育機構,後歸屬翰林院圖畫局。王希孟以宮廷畫家的身份,創作了《千裡江山圖》。
  • 周松竹 | 拜觀《千裡江山圖》
    —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於今年9月故宮博物院92周年慶之際展出,「千裡江山大展」是一次「青綠山水」的視覺盛宴,聲勢浩蕩,一閱千年,其中《千裡江山圖》作為本次展出的明星產品,被世人驚嘆!,《千裡江山圖》真可謂是看一次少一次的傳世精品,作為一直深愛的古代繪畫,尤其是設色山水 (「青綠山水」的稱謂是明代才提出的,在中國古代,最初的繪畫稱為「丹青」,是有色的畫,因此這裡可稱為「設色山水」。)
  • 《千裡江山》:國家寶藏開卷篇《千裡江山圖》的價值與魅力
    記得第一季第一集中登場的第一件國寶是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千裡江山圖》。為何《國家寶藏》節目組會選擇這《千裡江山圖》來作為此檔節目的開篇?一直以來《千裡江山圖》在藝術史上都享有極高的聲譽,學界不僅對該圖極為關注,由這幅圖所產生的爭議也非常的大。曾有人懷疑此圖不是北宋晚期著名畫家王希孟所繪,畢竟除了《千裡江山圖》之外,他並無其他作品傳世。
  • 《千裡江山》:國家寶藏開卷篇《千裡江山圖》的價值與魅力
    記得第一季第一集中登場的第一件國寶是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千裡江山圖》。為何《國家寶藏》節目組會選擇這《千裡江山圖》來作為此檔節目的開篇?王中旭曾在2016年至2017年期間負責籌辦了「千裡江山展」,該展覽的圖錄正是有其主編,並參與了「千裡江山研討會」的召集與籌辦,如此機緣讓他有機會對這幅畫作進行仔細的觀摩,經過反覆的認真研究與思考琢磨,他寫下了這本《千裡江山:徽宗宮廷青綠山水與江山圖》,以此將這件國寶的價值與魅力講述給讀者。《千裡江山圖》作者究竟是誰?
  • 《千裡江山圖》
    《千裡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裡江山圖》。惜年壽不永,20餘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
  • 從《千裡江山圖》等看宋徽宗與青綠山水中的道教景觀
    這一點,有很多開拓的空間,比如本文所討論的《明皇幸蜀圖》、《千裡江山圖》定名之誤,以及《千裡江山圖》中的道教內涵等。」《江山秋色圖》與《千裡江山圖》的道觀景觀那麼,作為宋代青綠山水畫巔峰之作的「江山秋色圖」和《千裡江山圖》,畫的到底是什麼?我們先看北宋山水畫的構圖特徵。
  • 千裡江山圖:北宋的國家紀錄片,那是18歲少年的理想之國
    《千裡江山圖》局部細節英年早逝清代《北宋名畫臻錄》言:「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時有異相,生時有瑞鶴東來,眾人皆言有大貴。聰穎博學,善詩文,通音律,工書畫,猶善劍術。徽宗政和三年,呈《千裡江山圖》,上大悅,此時年僅十八。後惡時風,多諫言,無果。奮而成畫,曰《千裡餓殍圖》。上怒,遂賜死。死時年不足二十。時下諭賜死王希孟,希孟懇求見《千裡江山圖》,上允。當夜,不見所蹤。上甚驚疑之,遂鎖此圖與鐵牢,不得見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迷蹤,可嘆世人不得而知也。」這位天才少年,只留下傳世畫作便不知所蹤。
  • 在《千裡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
    這幅畫的名字叫做《千裡江山圖》,而它的好,究竟在哪裡呢?好在卷長千裡而無一累贅《千裡江山圖》畫卷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比清明上河圖還要寬2倍、長2倍(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值得一提的是,《千裡江山圖》與《清明上河圖》均為北宋徽宗時期的畫作,兩幅傳世名畫的誕生相差僅十餘年光景,兩位作者在作畫時均任宮廷畫師之職,《千》畫的作者王希孟為禁中文書庫的學徒,而《清》畫的作者張擇端供職於翰林圖畫院。
  • 書畫藝術誌:千裡江山圖
    《千裡江山圖》局部(二),宋代,王希孟,絹本設色,手卷,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希孟(1096年-1119年),北宋晚期中國畫家,據《千裡江山圖》卷後蔡京題跋,知其18
  • 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與宋徽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兩幅畫就是《清明上河圖》和《千裡江山圖》,於宋徽宗而言,這兩幅畫不僅是畫中極品,而且還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宣和七年,宋徽宗讓出皇位,從《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世間煙火回到了《千裡江山圖》的江湖林泉,使得北宋江山都為之色變。賞析《清明上河圖》和《千裡江山圖》,對於我們現在而言,不僅可以感受到宋代美學在山水畫中的傳承,還能夠感受到一代帝王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