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觀《千裡江山圖》

2021-03-02 騰訊研究院

「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9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揭幕。

九年前,《千裡江山圖》在武英殿展出,條件所限,空間略嫌侷促,讓人意猶未盡。這次獨霸闊大的午門展廳,龍體完全舒展開來,榮尊之極,兩側燕翅樓則為各代青綠山水餘韻。

午門曾辦過「蘭亭」大展,也是由一件人間重器引發出文本大案。伏線千裡,需要各種例證,所以有些等級稍次的藏品,藉此機緣一同被曬出來。如果與主體內容沒有牽惹,或許這些作品一輩子都鎖在深宮,不見天日。《千裡江山圖》是一個復調性的展覽,就如同一棵繁茂的樹,有根,有枝,也有葉,相互應證,能得出圖像的啟示,真贗好像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千裡江山圖》是「青綠山水」初創時期的成熟作品,格局完整、氣勢恢宏,年紀雖然很老,卻是朝氣蓬勃。藝術史常說「古意」,所謂「古意」,好像不似人們以為的「老氣橫秋」,相反,「古意」是一種年輕,帶有創製時的生澀,無所畏懼,充滿活力。倒是歸納出條條框框以後,越來越沉滯,稚氣變濁氣,舉步維艱。所以藝術史到了某個「山窮水盡疑無路」的關口,「復古」就是正本清源,病體一震,「文藝復興」,意思是「我又年輕了」。

看《千裡江山圖》,青春豪情撲面而來,說這是王希孟十八歲所作,氣息也相符,但這不正是宋人繪畫的時代特徵嗎?至於是不是確如蔡京跋議,完全就是一個十八歲畫院學徒所作,我覺得幾可當作傳說看待。還是那句話,繪畫的活兒,得靠一點一滴積累,從量變到質變,時間成就經驗,何況此前半年,王希孟還「不甚工」呢,徽宗親授,就放出一個衛星,聖上當然大悅。文學、音樂、繪畫,歷史上確有天才,但二十歲之前多為小品,宏篇巨製罕見。所以,竊以為,《千裡江山圖》就是借王希孟之手的宣和畫院集體工程,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否則很多跡象解釋不通。

蔡京題跋最後一句,「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似乎也在暗示什麼。

從字面上看,首先是國運昌盛,眾心加持。政和三年(1113年),正是徽宗朝氣順的光景,好事連連,政通人和,反映在藝術上,便是積極表現祥瑞吉兆,徽宗親繪《瑞鶴圖》即完成於上一年,類似作品還有其它。同理,《千裡江山圖》亦如徽宗的文藝導向,「粉飾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觀眾目,協和氣焉」。

唐志契《繪事微言》說道:「寫畫多有因地而分者,不獨師法也。如李思訓、黃苓便多山峽氣象者,生於成都也。宋二水、範中立有秣陵氣象者,家於建康也。」可見早期北宋繪畫,講究地理上自然狀貌,實景演出。而《千裡江山圖》則不然,忽南忽北,東成西就,無法落實於具體地點。顯然,《千裡江山圖》是一個優選出來的江山,一個象徵性的體系,一個理想國的最好寫照。

順理成章,「天下土」,由「天下士」集之,王希孟得道多助,以「豐亨豫大」獻之。

無疑,《千裡江山圖》是圖像幻想的大數據,雖然如此,依照徽宗對繪畫的要求,細節也得做到恍若真,可居遊,宛如日常生活的「桃源記」。蘇東坡詩云,「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行人稍渡喬木外,漁舟一葉吞江天」,詩意恰如同《千裡江山圖》,有「桃花流水在人間,武陵豈必皆神仙」的意境。與後世的概念山水不同,《千裡江山圖》不僅具繪了水岸山色,更大的特點是世俗細節均可考,舟橋人物,亭臺樓屋,無一不具體,依據詳實,讓人不得不信美好圖畫的真實性。這也是《千裡江山圖》讓人思接千載的魅力所在,因為貼近生活,一下子就讓現代觀眾穿越到當年情境,感同身受。

早期山水畫,尤其是兩宋工寫山水,都較為重視此情此景的「在場感」,人物不是籠統在點景,而是某一事件的真正主體:李思訓《明皇幸蜀圖》反映玄宗逃難,董源《瀟湘圖》反映圍漁及待渡,趙幹《江行初雪》也是漁作及岸行,馬遠《踏歌圖》生動描繪醉意而歌的村民。這些人物都真憑實據,鮮活如常。所以說,早期山水名範,意並不在山水,而是以人為本,就如同電影中的遠景,拉近看,便是栩栩如生的那一幕。此後山水畫僅剩一些點景人物,無非是策杖而行之類,語焉不詳,生活氣息就少了許多。

重新拜觀《千裡江山圖》,依然是眼前一亮,通覽之餘,驀然領悟到卷中的一個密碼。在近十二米的披卷中,橋五六處,形制各異,尤其那座有十字形樓閣的長橋,非常引人注目。

為什麼這些橋忽然觸動了我呢?

在《千裡江山圖》中,如果說山川為面,村落為點,那麼橋則為線——這個線,或長或短,幾乎就是畫面中動感的欲望,連同泊舟行船(作為移動的橋),不僅明接萬裡之遠,也暗喻了咫尺之通。無論國綱,還是人倫,橋,或許是此岸彼岸的心理支撐。有了橋,意念上便有了安全感,從此上通下達,兩岸潮平,縱使世事跌宕,也要努力修得一個太平。這樣的心結,在《清明上河圖》中也顯然,所以,橋的意象,不妨可以看作是同時代兩件偉大作品中的一對「畫眼」。

北宋蔡京題跋

元代溥光提跋

內容轉載於徐累老師筆記 

最後來一波故宮「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特展」現場圖:

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拍照或上傳照片,騰訊的AR圖像識別技術將在《千裡江山圖》中找到你的家鄉,趕緊試試吧~

來源:觀唐藝術家沙龍

相關焦點

  • 周松竹 | 拜觀《千裡江山圖》
    —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於今年9月故宮博物院92周年慶之際展出,「千裡江山大展」是一次「青綠山水」的視覺盛宴,聲勢浩蕩,一閱千年,其中《千裡江山圖》作為本次展出的明星產品,被世人驚嘆!   《千裡江山圖》(宣和畫院出品)長1191.5cm,寬51.5cm,宋徽宗指導,幅上無名款,後徽宗賜予權相蔡京,卷尾的蔡京題跋成為關於《千裡江山圖》唯一證詞:「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
  • 打造「飛行觀畫」新體驗 華強方特創意重現千裡江山
    中新網8月13日電 近日,華強方特於鄭州方特旅遊度假區為公司旗下以宋代千古名畫《千裡江山圖》為背景製作的飛翔球幕影院項目《飛越千裡江山》舉辦了啟動儀式暨品鑑會活動。自11日起,在國內11個方特主題樂園,遊客可通過方特獨創的「飛行觀畫 」模式,在直徑 22 米的巨幅球形銀幕前,領略《千裡江山圖》的傳世風採,感受青綠山水巔峰之作的美妙意境與磅礴氣勢。
  • 王希孟與《千裡江山圖》
    年僅18歲登頂藝術的金字塔尖,創作了中國十大傳世名作《千裡江山圖》,此後在歷史上竟沒有關於他的任何記載,要找到關於他的消息,十分困難。北宋      王希孟  《千裡江山圖》局部   絹本我設想了若干種可能,也許果真如大家所說, 他身體孱弱,《千裡江山圖》耗盡了他的精力,不幸青年早逝(據傳1096年-1119年)。
  • 科技復刻傳世國寶 「飛行觀畫」重現北宋千裡江山
    科技復刻傳世國寶 「飛行觀畫」重現北宋千裡江山 2018-08-11楊華峰 攝   中新網株洲8月11日電 (記者 楊華峰)湖南株洲方特歡樂世界中國畫主題球幕影院遊樂項目《飛越千裡江山》11日正式投入運營,遊客可通過獨創的「飛行觀畫」模式,在直徑22米的巨幅球形銀幕前,領略《千裡江山圖》的風採,感受青綠山水巔峰之作的美妙意境與磅礴氣勢。
  • 關於曹星原質疑《千裡江山圖》涉及文獻的再研究
    故宮博物院推出「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9月開幕後,一直是文化界的熱門話題,展覽雖是對中國青綠山水畫的梳理,但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成為了展覽86件(套)展品的焦點,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雖已在10月底收庫,但對於《千裡江山圖》的探討和解析成為了學界的又一話題,此前曹星原教授《王之希孟:〈千裡江山圖〉的國寶之路》(以下簡稱「
  • 在《千裡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
    這幅畫的名字叫做《千裡江山圖》,而它的好,究竟在哪裡呢?好在卷長千裡而無一累贅《千裡江山圖》畫卷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比清明上河圖還要寬2倍、長2倍(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值得一提的是,《千裡江山圖》與《清明上河圖》均為北宋徽宗時期的畫作,兩幅傳世名畫的誕生相差僅十餘年光景,兩位作者在作畫時均任宮廷畫師之職,《千》畫的作者王希孟為禁中文書庫的學徒,而《清》畫的作者張擇端供職於翰林圖畫院。
  • 百歲瓷王再創「百年一器」之《千裡江山圖·宮廷福筒》
    《千裡江山圖·宮廷福筒》,正是這樣一件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它能夠向外界更好地闡釋其作為歷史文化的焦點與藝術完美結合的至高境界,堪稱「百年一器」。《千裡江山圖·宮廷福筒》是以古今青綠山水第一長卷《千裡江山圖》為背景,由當代中國陶瓷泰鬥王錫良大師領銜督造。
  • 讀《百問千裡: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卷問答錄》:在千裡江山中感受美的愉悅
    千裡江山圖(局部) 資料圖片千裡江山圖(局部) 資料圖片2020年5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由故宮博物院餘輝所著的《百問千裡: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卷問答錄》,全書採用問答式的行文、口語般的文字,引導讀者層層深入,去了解《千裡江山圖》。此書歷時三年乃成,既是對當初展覽的延續,又可謂一種升華。如今的畫展不少,國內外的經典之作時有展出,為何唯獨這卷《千裡江山圖》能引發如此火爆且持久的關注?大概原因有二:一是神秘。
  • 從《千裡江山圖》到《江山秋色圖》
    原標題:從《千裡江山圖》到《江山秋色圖》 北京故宮有兩幅傳世名畫,一幅是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另一幅是南宋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這種將青綠山水繪到如此神氣昂揚的高頭大卷,在古代美術史上極為少見。
  • 手握《千裡江山圖》,文化賦予您智慧,千裡江山盡在您的掌握
    春,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經過了冬的肅殺與沉潛,萬物勃發,千裡江山洋溢著生的氣息。遊目山水間,千裡江山隨著畫軸緩慢展開。層巒起伏的群山如妙手撥動的旋律時而舒緩時而高亢,如仙人舞動的絲帶高低錯落、豐富多彩,如大家文章起承轉合、開闔有度。山山相連,峰峰相應,既對峙又相倚靠。
  • 王希孟 | 千裡江山圖
    《千裡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畫學是宋徽宗於崇寧三年(1104 年)設立的宮廷繪畫教育機構,後歸屬翰林院圖畫局。王希孟以宮廷畫家的身份,創作了《千裡江山圖》。
  • 《千裡江山圖》兼及宋代青綠山水
    千裡江山圖   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有《千裡江山圖》。   2017年9月15日起,在故宮博物院推出「趙孟頫特展」(9月6日)之後僅僅10天後,又將單獨再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展覽,《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青綠山水史和風格技法」課題的提出   記得多年前早在中國美院討論研究生博士生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水平的會議上,點名要我談談書法研究生和博士生如何進行教學改革
  • 書畫藝術誌:千裡江山圖
    歲時為徽宗畫院生徒,山水畫創作曾得徽宗親自指導, 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創作了這卷《千裡江山圖》,此後便無音訊,清人曾推測他完成此畫後不久即去世。王希孟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趙佶時系圖畫院學生,後召 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獨具:「其性可教」,於是親授其法,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1113年4月,王希孟 用了半年時間終於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裡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此外再沒有關於他的記述,不久就早逝。
  • 青綠山水巔峰《千裡江山圖》,太精彩了
    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及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長卷並列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不同的是畫《富春山居圖》時,黃公望已經是80歲高齡的白髯老人,而王希孟畫《千裡江山圖》僅僅是18歲的翩翩少年,可見其風流天才,冠絕今古。
  • 《千裡江山圖》
    《千裡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裡江山圖》。惜年壽不永,20餘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
  • 《千裡江山》:國家寶藏開卷篇《千裡江山圖》的價值與魅力
    王中旭曾在2016年至2017年期間負責籌辦了「千裡江山展」,該展覽的圖錄正是有其主編,並參與了「千裡江山研討會」的召集與籌辦,如此機緣讓他有機會對這幅畫作進行仔細的觀摩,經過反覆的認真研究與思考琢磨,他寫下了這本《千裡江山:徽宗宮廷青綠山水與江山圖》,以此將這件國寶的價值與魅力講述給讀者。
  • 《千裡江山》:國家寶藏開卷篇《千裡江山圖》的價值與魅力
    記得第一季第一集中登場的第一件國寶是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千裡江山圖》。為何《國家寶藏》節目組會選擇這《千裡江山圖》來作為此檔節目的開篇?王中旭曾在2016年至2017年期間負責籌辦了「千裡江山展」,該展覽的圖錄正是有其主編,並參與了「千裡江山研討會」的召集與籌辦,如此機緣讓他有機會對這幅畫作進行仔細的觀摩,經過反覆的認真研究與思考琢磨,他寫下了這本《千裡江山:徽宗宮廷青綠山水與江山圖》,以此將這件國寶的價值與魅力講述給讀者。《千裡江山圖》作者究竟是誰?
  • 北宋滷簿鐘上的「千裡江山圖」
    城樓名稱既得以確定,銅鐘擇要表現的大駕滷簿且以環形而寓出與入之意,自可與祥雲蔚繚的宣德門構成完整的敘事,那麼其下有類於「千裡江山」的一周山水圖,也就不是純然的風景。 ▲滷簿鐘上的輅滷簿鍾此番在博物館裡是裸展,雖然設了一個矮圍欄,但絲毫無礙探身細看,因此每個細節都歷歷在目,鑄在鐘上的「千裡江山圖」也是如此。
  • 王希孟 與《千裡江山圖
    【名稱】千裡江山圖【作者】王希孟【年代】宋代【簡介】絹本,設色,縱:51.5,橫:1191.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千裡江山圖》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孟 18 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裡江山圖》。惜年壽不永, 20 餘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 畫中描寫崗巒起伏的群山和煙波浩淼的江湖。依山臨水,布置以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並穿插捕魚、駛船、行路、趕腳、遊玩等人物活動。
  • 青綠山水,千裡江山。千裡江山圖中的人文精神
    《千裡江山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千裡江山圖由北宋宮廷畫師王希孟所創作,其色青綠俏麗,構思精巧,是一幅傳世名畫。咱們不聊這畫中的技法,我們來聊聊這畫中的江山。這個江山可以分為兩種層次,一種是自然的江水山川,另一種是大宋的江山社稷。青綠之中,人們在山中的村莊裡釣魚、耕織、採桑、農耕、嬉戲……儼然是一個農村生活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