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菊齋轉載請聯繫菊齋
在《千裡江山圖》中,
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
他不可能老。
他正好十八歲。
北宋末年,皇帝當得不怎樣,畢生奉獻給藝術事業的宋徽宗終於得到了一幅他夢想中的山水畫。
這幅畫中所畫的景物與平常的山水畫也如出一轍,畫的都是群山湖水的景致,沒有什麼新的創意。所用的顏色也不外乎以石青和赭色為主,並沒有採用鮮豔多彩的顏料進行著墨。而這幅畫的作者,說出來的名字你多半都不熟悉,在畫這幅畫之前,他僅僅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宮廷畫師。但在車載鬥量的山水畫中,它卻一枝獨秀得到了徽宗的喜愛,並且穿越了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來到了我們的面前。
這幅畫的名字叫做《千裡江山圖》,而它的好,究竟在哪裡呢?
好在卷長千裡而無一累贅
《千裡江山圖》畫卷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比清明上河圖還要寬2倍、長2倍(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
值得一提的是,《千裡江山圖》與《清明上河圖》均為北宋徽宗時期的畫作,兩幅傳世名畫的誕生相差僅十餘年光景,兩位作者在作畫時均任宮廷畫師之職,《千》畫的作者王希孟為禁中文書庫的學徒,而《清》畫的作者張擇端供職於翰林圖畫院。
由此也可見,這位錯生為皇帝的徽宗在藝術上獨到的眼光、對精湛技藝的推崇、對藝術人才的悉心培養,在歷史長河中的北宋徽宗時期可謂是中國藝術史上少有而珍貴的財富。
此畫本無名,後因乾隆提詩「江山千裡望無垠」故後世稱為「千裡江山圖」
再說《千》畫的縱橫之長,如此體量的畫卷,要表現的主題若僅僅是山水風景,再美的景色都會顯得單薄而枯燥。但畫者依然堅持了對傳統山水畫的保留,始終圍繞在山水為主題作畫。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種習承讓畫者對山水畫風格的紮實功底掌握之熟悉與對北宋末期民間百態洞察之入微,皆悉數體現在了這幅畫中,令此畫大氣磅礴、震撼人心。
畫中的自然景觀有山脈、瀑布、溼地、江湖和植被密林等,層巒疊嶂、數不勝數。
溼地,近處水草叢生,遠處煙波浩渺。水面如鏡,湖水粼粼。
山巒,綿延雄秀,山體相依又彼此獨立。高低起伏,島湖相鏈,山水一色。畫中各組群山亦不是簡單重複,每一次橫向的循環都出現許多新的變化,如同樂曲中的變奏。
瀑布,流水潺潺,清秀俊逸。不僅有雙疊,還有四疊瀑布,清曠壯觀,蔚然成景。
畫中的人文景觀則有船舶、屋宇、水車、人物及各種生活場景。
光是船舶一項,就包括客船、漕船、漁船、雙體船、腳踏船、小舢板等十多種。
這是龜形漕船。
這是雙體腳踏船。
回到岸上來。岸上的屋宇亦包含了寺廟、書院、酒店、漁家、農舍等。
這些房屋中甚至還有一座磨坊(上圖二)。
就連最平常的橋,也分了長橋、亭橋、板橋、拱橋、人字橋等等。
這是拱橋。
這是亭橋。
這個片斷裡的長橋,據考是江蘇吳江的長橋。
北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中記載:
吳江利往橋,慶曆八年(1048),縣尉王廷堅所建也。東西千餘尺,用木萬計,縈以修欄,甃以淨甓,前臨具區,橫截松陵,湖光海氣,蕩漾一色,乃三吳之絕景也。橋成而舟棹免於風波,徒行者晨幕往歸,皆為坦道矣。橋有亭,曰垂虹,蘇子美曾有詩云:長橋跨空古未有,大亭壓浪勢亦豪。」
再來看看隱藏在山水中的人文情懷。
會玩的宋人來到一汪瀑布之上,涼亭裡二人對坐喝茶下棋,好不愜意。
遊山玩水,飲茶對弈。
這是宋代文人的日常:寫詩、喝茶、遊山。
真似東坡所言,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籊籊竹竿,以釣於淇。
畫中有許多表現百姓生活的細節,垂釣就是其中之一。王希孟以寫實的手法刻畫了宋代垂釣,生動地將千年前的生活實景呈現在了我們眼前,與詩文中的景致無二:
【望江南 江上雪】 李綱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雲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鯿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好在咫尺有千裡之趣,玲瓏顯詩意萬千
好在咫尺有千裡之趣,玲瓏顯詩意萬千。
除了自然與人文景觀之外,在這北宋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之間,還藏著不少才子佳人詩意中的故事。
【江城子 別徐州】 (蘇軾)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餘如許?春縱在,與誰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蘇仙筆下的離別令人動容,船舶遠去,只留岸邊青木與佳人獨立,流相思千點淚。
【浣溪沙】 王安石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迴。愛閒能有幾人來。小院迴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幾點白衣少年郎來訪,目的地是隱隱在山間的小院,現在這裡已沒有幾個人會來了。就算是最美的春色之中,也顯得孤單寂寥。隱士隱世,隱的還有落寞心事。
好在丹青點靈動,水墨有深情
王希孟不僅在所繪的景觀場景中細緻入微、絲絲入扣。在用色上,也大膽地採用了礦物質和石青染色。此畫雖然歷千年之久,部分顏色已經脫落,但是其畫法仍然清晰可辨,並突出顯示了礦物質石色的富麗裝飾效果。
山石的輪廓用淡墨勾勒,加赭石或花青渲染山體,渲染多在前後兩石中的後面一石,之後再罩染赭色,石頭頂部以汁綠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綠罩染,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
青色的漸變
山石之青與綠色往往前後各異,互相映襯,且顏色較厚故容易剝落。
水天交界處以赭色接染,畫面渾然一體。
遠山則以赭色為主,不施青綠等色以示空間之遠。
柳葉施以石綠,天空摻以赭墨,上深下淺,彰顯了天空空間透視的變化。
水色全以汁綠染出,礦物、植物顏色融合使用,將中國畫色彩的表現力發揮到極致。
在設色和筆法上繼承了隋唐以來的「青綠山水」畫法,即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為主,設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並作適當誇張。畫家在較為單純的藍綠色調中尋求變化,雖然以青綠為主色調,但在施色時注重手法的變化,色彩或渾厚,或輕盈,間以赭色為襯,使畫面層次分明,色如寶石之光彩照人。石青、石綠為礦物色且極具覆蓋性,經層層罩染,物象凝重莊嚴,層次感強,與整幅畫面渾然一體,豔而不俗。
模擬還原當時完成畫作時的顏色
雖不似金碧山水一般勾勒金線,然堂皇之氣盎然。王希孟繼承傳統,畫面細緻入微,並充分體現出北宋時期院畫風格之工整與嚴謹。此圖可謂筆精墨妙。人物雖細小如蟻,卻姿態分明;飛鳥只輕輕一點,即具翱翔之勢。微波水紋均一筆筆畫出,漁舟遊船蕩曳其間,使畫面平添動感。綜觀全幅,又不失雄闊之境界與恢宏之氣勢。
輕點飛鳥,十分靈動
好在少年一世唯此畫,此畫傳世永少年
最後我們來說說《千裡江山圖》的作者,王希孟。關於他的唯一信息,來自於當時宰相蔡京的題跋:
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事在作之而已。
據蔡京的題跋可知,王希孟畫這副畫的時候十八歲,是宮廷畫學生,被招到禁中文書庫,進獻過數張畫作,但技藝還不甚精湛。徽宗認為希孟是個可教之才,於是親自教授技法。不出半年,王希孟便畫出這驚世奇作,進獻於徽宗。
蔡京題跋
令人惋惜的是,王希孟在十八歲完成《千裡江山圖》之後,在二十歲左右就去世了。
陳丹青曾說過:
在《千裡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几歲、小几歲,不會有《千裡江山圖》。他好像知道,過了幾年就死了。這個少年仿佛就是為了《千裡江山圖》而生,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後,就悄然離去,留下後人對他的唏噓留戀。
元代高僧溥光曾是《千裡江山圖》的收藏者之一,他也對此畫進行過接題:
予自志學之歲,獲睹此卷,迄今已近百過。其功夫巧密處,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謂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設色鮮明,布置宏遠,使王晉卿、趙千裡見之亦當短氣,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
溥光說他已經瀏覽過近百遍《千》圖,每看一回都有新的發現,而且覺得都看不完全圖的細節。該圖顏色鮮明,構圖高遠,在從古至今的山水畫中,可為是獨步前年,眾星之首。可見評價之高。
溥光題跋
近一百年的時間內,《千裡江山圖》只展覽了兩次。
最近一次是在2017年故宮博物館展出,可謂是萬人空巷。
萬裡山河,千年人間
王希孟和他的《千裡江山圖》已經是名震天下,盛名之下其實很難名副其實。
技法、顏色、構圖等等畫面上的藝術已經讓我們驚豔,但我認為《千》圖背後所藏的中國人對家國的美好寄願才是最珍貴的。
有人說,《千裡江山圖》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類理想的人居環境,是天人混沌一體的共存關係,它已存在於中國人內心深處和傳承積澱文化深處,並用山水畫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也決定了人們選擇人居環境的導向。
有人說,《千裡江山圖》的青綠山水的呈現,能窺得宋代皇室對長壽的追求。 道教所崇尚的養生觀念和修仙長生契合了皇室的需求。在青綠山水中,運用石青、石綠等現實中看不到的色彩對實際的山水進行加工,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人們想像中的珍藏著長壽秘密的海外仙山。
有人說,《千裡江山圖》與中國傳統宇宙觀、自然觀、山水觀、環境觀、審美觀與中國山水畫不謀而合、相輔相成、互為體系,將自然生態環境、人為環境以及景觀的視覺環境等做了統一考慮,充分展現了「道遊於藝,藝合乎於道」。
水墨丹青,繪就萬裡山河。
奇景幻境,訴盡千年人間。
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