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對外公布,中國科大陸夕雲、葉向東、楊金龍、俞書宏4位教授,以及常進、陳學思、相裡斌、吳宜燦4位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譽教授安東·塞林格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奧地利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愛因斯坦」講席教授。
安東塞林格1945年5月出生於奧地利。1971年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現任奧地利科學院院長。1998年當選為奧地利科學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外籍院士;2011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2014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安東塞林格長期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是國際上量子物理基礎檢驗和量子信息領域的先驅和重要開拓者。他在理論和實驗上對量子物理基礎檢驗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與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中子、原子、大分子的量子幹涉實驗;實現了無局域性漏洞、無探測效率漏洞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提出並在實驗中製備首個多粒子糾纏態(GHZ態),在量子力學基礎檢驗和量子信息中起著關鍵作用。從量子物理基礎檢驗出發,他和同事系統性地發展了多光子幹涉度量學,並廣泛應用於量子信息處理,包括:量子密集編碼、隱形傳態,糾纏交換、糾纏純化、遠距離量子通信、光量子計算和基於糾纏的成像等,其中1997年首次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工作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研究的開山之作。安東塞林格教授迄今發表論文538篇,共被引用76000餘次,其中發表在《自然》、《科學》、《物理評論快報》上的論文逾百篇。安東塞林格教授於2014年進入Thomson-Reuters「高引用科學家」榜單。由於他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領域的傑出貢獻,被授予沃爾夫物理學獎、國際量子通信獎、艾薩克牛頓獎、笛卡爾獎、墨子量子獎、沙烏地阿拉伯費薩爾國王國際獎、德國最高十字勳章和奧地利國家功勳大金質綬帶勳章等重要國際榮譽和獎項。
安東塞林格教授積極推動中奧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自1983年起,他與中國科學院以及中國工程院等機構長期保持著溝通和交流,並與多家單位建立密切合作關係。其中,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他的團隊合作參與了中科院主導的洲際量子通信實驗,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北京-維也納兩地的量子保密通信,成果入選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塞林格教授盡其所能為中國學者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創造條件。2015年他組織奧地利科學院舉辦了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26屆院士大會,中科院院長、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等參會,促進了我國科研人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塞林格教授受聘為中國科大等高校的名譽教授,為中國合作培養了優秀中青年學術人才16人,並在國際一流期刊合作發表論文60餘篇,幫助他們在相關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