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2020-12-11 央廣網

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2020-07-24 23:30:00來源:央廣網

中華白海豚「老少」同遊(央廣網發 通訊員孔建華供圖)

 

  央廣網珠海7月24日消息(記者何偉奇 通訊員孔建華 黎紅源)7月22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聯合北理工珠海學院白海豚研究中心為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保護區日常巡護和資源監測工作提供技術服務及科技支撐。當天,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中國結塔北側、西人工島北側以及東西人工島之間航道處均發現中華白海豚在附近活動,數量共有10多頭。

  本次巡護首次採用無人機高清視頻航拍模式實現全方位、多角度遠程監測。科研人員發現的中華白海豚大多數身體為粉紅色,年齡約30多歲;部分白海豚身體為灰黑色,年齡較小,估計約10多歲;同時還拍攝到多頭中華白海豚「老少」同遊的相片,其中一頭老年中華白海豚身上尾部傷痕累累;這一系列珍貴的照片和視頻將為後續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提供重要參考價值。本次活動也是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充分發揮科技服務能力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生態保護的重要舉措。

  據悉,中華白海豚俗稱白忌、白牛、白海豚,被粵、閩、港、臺、澳等地漁民譽稱為「媽祖魚」「海上大熊貓」,是海豚動物中我國現存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珠江口海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棲息活動著資源量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群體,種群世代比較完整,擁有嬰年期、幼年期、少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全部6個世代。粵港澳大灣區地處珠江口,既是全世界中華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海域,也是粵港澳經濟文化交匯的區域。中華白海豚作為三地共同保護的旗艦物種,時刻牽動著兩岸三地人們的心。中華白海豚保護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對於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2020-07-24 23:30:00來源:央廣網
  •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 為了中華白海豚暢遊港珠澳大橋海域
    中華白海豚又稱「海上大熊貓」,對海洋環境要求極高,而港珠澳大橋所在的珠江口海域中,棲息著2000多頭野生中華白海豚,如果在橋上眺望,幸運的話還能看到它們時而躍出海面,時而歡快互動。白海豚不搬家,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之一。而今,港珠澳大橋已通車,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實現了這一目標,既自豪也欣慰。
  • 港珠澳大橋建設者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故事
    如何將對中華白海豚影響降到最低,備受考驗。  「中交股份的業務足跡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港珠澳大橋是我們有史以來執行的最高環保標準。」港珠澳大橋工程島隧項目部副總工尹海卿說。幾年時間裡,他們結合設計階段的研究成果,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在施工過程中不斷創新開發新的施工工藝工法。
  • 港珠澳大橋發現中華白海豚10餘頭
    南都訊 7月22日,在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日常巡護和資源監測工作中,巡查巡護船艇在港珠澳大橋中國結塔北側、西人工島北側以及東西人工島之間航道處發現中華白海豚10多頭。本次巡護與監測活動的技術服務及科技支撐由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廣科院」)與北理工珠海學院白海豚研究中心提供,首次採用了無人機高清視頻航拍模式,實現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遠程監測。據了解,廣科院派出機器人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無人機專家餘正泓博士為巡護活動保駕護航。
  • 港珠澳大橋背後故事:「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倒逼方案優化
    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當今世界裡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港珠澳大橋將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世界級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譽為是我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邁進的裡程碑之作。
  • 港珠澳大橋全球最長能抗8級地震 橋下白海豚增多
    按照計劃,港珠澳大橋明年建成通車後,珠海和香港兩地的通行時間將從過去的陸路三四個小時、水路1個多小時,壓縮到30分鐘的車程。  長55公裡由三部分組成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三地連接線及口岸。
  • 中華白海豚海面歡騰獻舞「賀」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中華白海豚海面歡騰獻舞「賀」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介紹大橋建設的環境保護工作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介紹大橋建設的環境保護工作 2018-10-24)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介紹大橋建設的環境保護工作   中新社珠海10月24日電 (陳小願 李晗雪)港珠澳大橋24日正式通車,大橋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海洋環境極為敏感,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備受關注。
  • 港珠澳大橋:耗資約3.4億元 為了白海豚不搬家
    白海豚不搬家(一周熱詞)   港珠澳大橋穿越伶仃洋,這片水域生活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  為了讓白海豚「不搬家」,港珠澳大橋建設方想盡了辦法。研究人員300多次出海跟蹤,拍了30萬張照片,對千餘頭白海豚進行標識;縮短施工工期,調整施工方案,如將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的318個橋墩減少至施工階段的224個橋墩……  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介紹,在大橋修建過程中,為保護白海豚,耗資約3.4億元。
  • 「港珠澳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承諾兌現的背後,有一群水生所人一直在努力
    因此,目前國際上保護海豚通常採用的200m安全施工距離(即在離施工水域200m距離內觀察到海豚時停止施工)並不適用中華白海豚的保護。而距離施工水域500m之外,噪聲增量就沒那麼明顯了,依據這一研究結果,水生所牽頭的科研人員第一時間向大橋管理局提出了採用500m安全距離的建議,為保護中華白海豚提供了更科學的保障。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大橋是澳門發展的「新引擎」 大灣區...
    提到建設團隊曾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孟凡超說:「第一是氣象條件:每年有兩到三次颱風直接或間接影響粵港澳大灣區,風的影響加上珠江獨特的水文特性,造成風浪流複雜,每年最多只有一半左右的時間可以用於有效施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提高工程建設的效率;第二是環保問題:伶仃洋中共有兩千頭左右中華白海豚,這裡是中國最大的白海豚棲息種群所在地,其中在橋位區就有一千多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好生態保護工作;第三是通航問題:伶仃洋的通航非常繁忙
  • 港珠澳大橋今日通車 三地人民為這個夢想奮鬥了35年
    在解決海上橋梁的耐久性問題上,科研人員創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防腐防震措施,系統地保障了港珠澳大橋的設計使用壽命達到120年,打破了中國通常的「百年慣例」。  港珠澳大橋既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又是世界最長的鋼結構橋梁,港珠澳大橋僅主橋橋箱梁用鋼量就達42萬噸,相當於10座鳥巢的重量,可用來修建近60座艾菲爾鐵塔。自2012年7月施工單位進場施工,到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全線合龍。建設歷時4年多,產生了一系列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裝備,在多個領域填補了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國標準」,是中國造橋技術的最高體現。
  • 橋梁界「珠穆朗瑪峰」也是科技大橋,解開港珠澳大橋科技密碼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全線貫通。記者實地探訪了這座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 高考地理熱點|聚焦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東起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橫跨伶仃洋海域後連接珠海和澳門人工島,止於珠海洪灣;橋隧全長55 km,其中主橋29.6 km、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 km;橋面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00 km/h;工程項目總投資額1 269億元。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僅需45分鐘。
  • 新聞背景:數字解碼港珠澳大橋
    新華社廣州10月23日電(記者王攀 周強)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港珠澳大橋23日正式開通。這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在哪買?購買入口
    中國郵政將於10月30日正式發行《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一套3枚!  (3-2)J 東人工島  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第二圖展現了島結構的代表——東人工島。東人工島是海底隧道的東出入口,位於港粵交界線內地一側,是可以駐足欣賞白海豚和遠眺美景的多功能人工島。
  • 港珠澳大橋的數字奇蹟:世界超級工程是如何誕生的
    2018 年10月 24 日早 9 點整,港珠澳大橋將正式通車,屆時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只需 30 分鐘。10%GDP佔比粵港澳大灣區都市圈的面積不到中國總體面積的 1%,而總人口達到了 6000 萬人,佔據中國 10% 以上的 GDP 。
  • 大橋故事第二篇:中華白海豚不搬家!
    中華白海豚被譽為「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珠江口是中華白海豚世代賴以生存的家園。早在2003年6月,這片海域劃出460平方公裡作為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對中華白海豚母子(女)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暢遊)港珠澳大橋穿越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9公裡、緩衝區約5.5公裡,共涉及保護區海域約為29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