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故事第二篇:中華白海豚不搬家!

2021-02-08 大灣區之聲

在港珠澳大橋工作過的工人們,幾乎都知道,如果保護不好這群「海中精靈」,港珠澳大橋即便如期完工,也算不上真正成功。

中華白海豚被譽為「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珠江口是中華白海豚世代賴以生存的家園。早在2003年6月,這片海域劃出460平方公裡作為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一對中華白海豚母子(女)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暢遊)

港珠澳大橋穿越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9公裡、緩衝區約5.5公裡,共涉及保護區海域約為29平方公裡。


由於中華白海豚只能生長在鹹淡水的交界處,對環境要求極高,對於港珠澳大橋來說,保護好這片水域的生態環境,成為與建成超級工程同等重要的目標。




早在2012年,廣東省朱小丹省長在港珠澳大橋建設現場考察時就強調:「要讓中華白海豚成為港珠澳大橋的形象代表。中華白海豚不搬家,也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

在港珠澳大橋動工前,各種猜疑、爭論已經上演。當時,有聲音認為:大橋走線穿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海中填海修築人工島、沉管隧道基槽開挖、橋梁打樁等施工作業對中華白海豚的棲息環境會有影響。

怎樣才能把這些影響降到最低?怎樣才能為中華白海豚保住家園?

設計施工方案也不斷調整優化:增加了非通航孔跨徑以減少橋墩數量和佔用海域面積,所有承臺均埋入海床面以下以降低阻水率,橋梁承臺、墩身、墩帽均岸上工廠化製造海上拼裝等,在工藝上將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推行了將「健康(health)、安全(safty)、生態(environment)」相融合的HSE一體化管理理念。



至2015年,各參建單位共有2544名海上施工人員參加了中華白海豚保護培訓教育,成為「中華白海豚觀察員」。他們以望遠鏡觀察海面,確保施工範圍內沒有中華白海豚活動後方可開始施工。

很多觀察員,都有過為中華白海豚停工的經歷……


中鐵武漢大橋工程諮詢監理有限公司HSE監理工程師蔣躍:


2011年,東島正在做砂樁施工,觀察員突然發現島旁幾百米出現了兩頭中華白海豚,根據「500米以內停工觀察,500米以外施工減速」的原則,迅速通知工地停工,最後,兩隻調皮的中華白海豚在該海域一「玩」就是四個多小時,工人們也只好停止施工,等了足足四個多小時。

為確保中華白海豚底數清,早在大橋開工前的2010年,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就委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作了施工前的本底監測,採取的是國際上普遍認可、香港也常用的截線抽樣調查法。


2011年4月-8月,共出海44航次,航程3337.7公裡,航時206.19小時。

目擊中華白海豚共742頭/148群次;

2015年4月-8月,共出海31航次,航程3247.3公裡,航時166.54小時。
目擊中華白海豚共1012頭/152 群次。


截至目前,2016年平均航時目擊數量比過去4年都高。



(一隻中華白海豚在港珠澳大橋附近遊過,遠處是珠海和澳門)


9月27日貫通儀式後,媒體記者和建設者們一同乘坐大巴駛上了港珠澳大橋。車經過青州航道橋時,車廂裡喧鬧了起來。「看,白海豚!」只見橋下的碧波中,兩條白海豚正在追逐嬉戲,不時躍出水面。

 

巧合的是,港珠澳大橋的主塔正是採用的「海豚」造型。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建設者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故事
    大橋的蜿蜒身姿,既像一條奔騰的巨龍,亦像一條飛舞的彩帶,引得大家拿出手機拍個不停。  他們可能不知道的是,腳下的這條海上巨龍,其中的非通航孔橋部分,在工可階段原來有318個橋墩,但到了最終施工階段,減少到了224個。  這一做法,正是為了保護這片海域的中華白海豚。
  • 港珠澳大橋:耗資約3.4億元 為了白海豚不搬家
    白海豚不搬家(一周熱詞)   港珠澳大橋穿越伶仃洋,這片水域生活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  為了讓白海豚「不搬家」,港珠澳大橋建設方想盡了辦法。研究人員300多次出海跟蹤,拍了30萬張照片,對千餘頭白海豚進行標識;縮短施工工期,調整施工方案,如將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的318個橋墩減少至施工階段的224個橋墩……  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介紹,在大橋修建過程中,為保護白海豚,耗資約3.4億元。
  • 港珠澳大橋背後故事:「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倒逼方案優化
    而裝配化的高端建設理念背後,則是基於「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保護等環保因素的考慮。事實上,保護中華白海豚也是港珠澳大橋建設這一世紀工程背後的眾多溫情故事之一。「水中大熊貓」倒逼大橋設計方案優化今年8月,港珠澳大橋通車之橋,央視科教頻道(CCTV-10)《人物》欄目的節目「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 孟凡超」,就講述了港珠澳大橋與中華白海豚之間鮮為人知的故事。
  • 聚焦 最小的幹擾,就是最大的保護,「中華白海豚不搬家!」
    早在2003年6月,這片海域劃出460平方公裡作為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港珠澳大橋的九洲航道橋施工區域還因穿越國家Ⅰ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而做出相應調整。為儘量少佔白海豚生存空間,特地將承臺深埋在海床底下,這種「把石頭鑿了幾層樓深」的施工法在世界上當屬首次。
  • 「港珠澳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承諾兌現的背後,有一群水生所人一直在努力
    大橋橫跨的伶仃洋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的最大的棲息地。2018年10月,大橋正式開通後,數頭中華白海豚與正在值守的海巡船不期而遇,歡騰起舞。這和諧的圖景為大橋的開通增色添彩,引得媒體爭相報導。這群中華白海豚仿佛是專程前來道賀,並感謝在大橋建設期間為守護它們的家園而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這其中,也有一群可愛的水生所人。
  • 為了中華白海豚暢遊港珠澳大橋海域
    中華白海豚又稱「海上大熊貓」,對海洋環境要求極高,而港珠澳大橋所在的珠江口海域中,棲息著2000多頭野生中華白海豚,如果在橋上眺望,幸運的話還能看到它們時而躍出海面,時而歡快互動。白海豚不搬家,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之一。而今,港珠澳大橋已通車,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實現了這一目標,既自豪也欣慰。
  • 保護白海豚花了3.4億?林鳴總工程師為你講述港珠澳大橋背後的故事
    大橋通車快兩年了,大家還在討論這個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國家級基建工程所帶來的價值。發生在它身上的故事也一直被講述。 施工海域穿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實現白海豚「零傷亡」、「不搬家」,成為工程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為近岸定居性動物,除非遭受自然變故,一般都棲息在同一海域。中華白海豚不喜歡集成大群,常3~5隻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除了母親及幼豚,白海豚組群不會有固定的成員。中華白海豚主要生活在河口內灣,鹹淡水交界水域,因為這個區域淡水的注入改變了水體的鹽度,增加了魚類的豐富度,提高了中華白海豚補食的機會。目前中華白海豚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的熱帶及溫帶沿岸海域,我國的中華白海豚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近海,已知有福建廈門種群、臺灣西部種群、珠江口—香港種群、廣西北部灣4個種群。
  • 中華白海豚海面歡騰獻舞「賀」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中華白海豚海面歡騰獻舞「賀」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 這周,又有一隻中華白海豚死去了
    這個逝去的小動物就是本周的博物歷主角——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是很珍貴的物種,和大熊貓、川金絲猴一樣,是我國的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去年的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中,「綠水青山」方陣有兩種動物,一個是朱䴉,另一個就是中華白海豚。(以前我們寫過,可以去文末的連結複習)中華白海豚、大熊貓和金絲猴算是傘護種,它們就像是整個生態環境中的老大哥。
  • 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2020-07-24 23:30:00來源:央廣網
  • 中華白海豚:我的天敵不僅是廣東人
    ▲橫琴島開發項目規劃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也考慮了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在大橋修建過程中,一旦發現中華白海豚出現在施工範圍500米以內的水域,就立即停工。同時,為了減少對海洋的破壞,工程師還對大橋的橋墩數量進行了壓縮。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常能見到中華白海豚在橋洞間穿梭。
  • 港珠澳大橋發現中華白海豚10餘頭
    南都訊 7月22日,在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日常巡護和資源監測工作中,巡查巡護船艇在港珠澳大橋中國結塔北側、西人工島北側以及東西人工島之間航道處發現中華白海豚10多頭。本次巡護與監測活動的技術服務及科技支撐由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廣科院」)與北理工珠海學院白海豚研究中心提供,首次採用了無人機高清視頻航拍模式,實現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遠程監測。據了解,廣科院派出機器人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無人機專家餘正泓博士為巡護活動保駕護航。
  • 海洋中的精靈——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亦稱印度太平洋駝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屬海豚科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中華白海豚與其他鯨豚均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頂層消費者,因此保育中華白海豚對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有重大的效益和意義。    中華白海豚分布在中國及東南亞,東至孟加拉國國,西至馬來西亞婆羅洲。
  • 第二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在珠海長隆啟動
    中新網珠海4月27日電 (許青青 林捷)27日,第二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暨珠海長隆中華白海豚科普宣傳月主題活動,在珠海長隆中華白海豚科普教育基地隆重舉行。4月27日,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與廣東省長隆動植物保護基金會籤署了《中華白海豚保護戰略合作協議》。
  • 有人在東江拍到了中華白海豚!
    「根據外形和膚色初步判斷,疑似一頭成年的中華白海豚。」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工作人員根據視頻做出初步判斷,並推測這隻中華白海豚可能是從珠江誤入東江的。視頻截圖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是國家惟一一級保護的海洋鯨豚,被譽為「海上國寶」。
  • 大亞灣發現中華白海豚
    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昨日下午4點多,兩張圖片的出現讓較場尾民宿老闆的微信群炸開了鍋,「大亞灣靠近核電基地海域有中華白海豚出沒。」眾所周知,珠江口附近的深圳西部海域才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為什麼白海豚會「東進」大亞灣呢?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山大學鯨豚研究團隊專家林文治博士和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古錫純。
  • 廈海域發現中華白海豚屍體 屍體高度腐爛
    然而,昨日下午,一條令人遺憾的消息傳來——一隻成年中華白海豚屍體在海滄嵩嶼附近海域被發現,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表示,這隻白海豚死亡超過四五天了,由於屍體高度腐爛,死因暫時無法查明,很可能是外港漂到廈門的。目前,白海豚屍體已經作深埋處理。據了解,這也是兩個月內,廈門第二次出現白海豚死亡案例。
  • 中華白海豚現身福建泉州灣
    資料圖10日上午9點多,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支隊的工作人員蘇先生,在泉州灣跨海大橋附近拍攝到了中華白海豚。那麼中華白海豚為什麼會出現在泉州灣?中華白海豚是否曾「光顧」過晉江呢?早年,中華白海豚每年3至5月交配季節,洄遊至泉州灣,閩港臺漁民稱之為「媽祖魚」,相傳能見到中華白海豚是有「福氣」的。近年來,泉州的深海海域曾出現過白海豚,但在淺海灣出現則相對罕見。去年3月初,白海豚曾出現在南安石井內海,今年3月下旬,石湖港工人也曾連續兩天在泉州灣石湖內海,發現一隻中華白海豚在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