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鎮沅 今天
【地理位置】
馬鄧茶區位於者東鎮及和平鎮轄區內,地處鎮沅縣東部,哀牢山西南麓,阿墨江上遊者幹河兩岸。馬鄧茶區主要以麥地、馬鄧、凹龍、學堂、樟盆、木廠、幫海、東灑、者鐵、新村等10 個村為核心區,輻射帶動周邊新光、者整、者東光山、丫口、那壯、麻洋等7個村委會。
【生態特徵】
馬鄧茶區,山地海拔差異大(海拔857—3137.6米之間),植被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年平均降雨量1500—1770毫米,年平均氣溫19.8℃,境內山高谷深、群峰起伏、溝壑縱橫、河道迂迴曲折,茶區最高海拔是新村的哀牢山無名峰為3137.6米;最低海拔是者幹河渡口為857米。茶區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秋多雨,冬春多霧,相對溼度較大,非常適宜普洱茶的生長。
【茶樹品種】
馬鄧茶區茶樹主要品種有馬鄧大綠茶有性系大葉群體種及雲抗10號、雲抗14號、紫娟等無性系品種。馬鄧古茶樹屬有性群體種,小喬木型,大葉類,早生種。植株較高大,樹姿開張,分枝較稀,葉片水平或下垂狀著生,葉背茸毛多,芽葉生育力較強,產量較高,抗寒、抗旱性均強。
【品質特徵】
馬鄧茶品質優良,是鎮沅縣傳統歷史名茶,亦是雲南八大名茶之一,適制普洱茶、綠茶、紅茶。馬鄧古樹茶原料加工而成的曬青茶,條索肥壯、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勻齊、香氣馥鬱、茶鹼不膩、滋味濃厚回甘。
【人文歷史】
馬鄧茶歷史悠久,傳說三國時期孔明大軍南徵路過哀牢山者幹,兵馬遭瘟疫所困,尋得茶湯解困,孔明賜了「馬登茶」之名,後簡稱「馬鄧茶」。據史料記載,當地土著彝民種植馬鄧茶已有800多年歷史。清鹹豐6年(1856),反清義軍李文學部將李文東率兵退居鎮沅者東、文龍哀牢山一帶,千餘士兵不幸染上傷寒、痢疾,獨有三位體弱老卒安然無恙。問之,謂常飲本地馬鄧茶。便命人摘取馬鄧茶,輕者沸水衝泡頻飲,重者加生薑、食鹽、焦糯米熬汁服用,幾日便痊癒。由此,馬鄧茶在民間聲名鵲起,獲得廣泛認同。
【產業現狀】
馬鄧茶區有現茶園面積3.076萬畝(其中採摘面積3.033萬畝)。涉及14個村民委員會,涉及茶農4791戶18348人。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7戶(SC認證),茶葉初制所39個,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12個。已有7家企業1.68萬畝獲得有機茶園認證證書,2019年茶葉總產量2188.2噸。
【產茶歷史】
馬鄧茶是鎮沅縣傳統歷史名茶,亦是雲南八大名茶之一。清朝年間,馬鄧茶曾經作為貢茶進貢清廷,輝煌一時,新中國建立後,馬鄧茶作為佳品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家,1981年在全省名優茶鑑評會上榮獲雲南省八大名茶的殊榮。據資料載,1990年5月14日,泰國公主瑪哈扎剋星·詩琳通殿下在訪問中國期間,在雲南省政府宴會上喝了馬鄧茶後,稱讚不已,當即表示要將該茶帶些回國飲用,省政府便贈送她200斤馬鄧春茶,此事一時被傳為佳話。馬鄧茶區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規模化發展種植茶葉,者東政府1995年成立馬鄧茶葉公司,下轄馬鄧、波浪、麥地三個茶廠,經過不斷發展壯大,馬鄧茶走上了優質、高產、高效之路。
【地理位置】
老海塘茶區位於鎮沅縣田壩鄉,茶區主要以瓦橋、李家2個村為核心區,輻射周邊岔河、田壩、勝利3個村。瓦橋村距田壩鄉人民政府駐地約9公裡、距鎮沅縣城68公裡。
【生態特徵】
老海塘茶區海拔差異大,海拔在1420-2400米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節氣溫差異較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全年無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時間雲霧繚繞,形成茶葉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於茶葉色、香、味等各種內含物質成分的形成。
【茶樹品種】
老海塘茶區茶樹品種主要有:勐庫大葉茶、鳳慶大葉茶等有性系大葉群體種及雲抗10號、雲抗14號、長葉白毫、雪芽100號等無性系良種。
【品質特徵】
老海塘茶品質優良,茶氣十足,條索緊結,墨綠潤澤,湯色金黃透亮,滋味醇厚,香氣純正、獨特,具有蜜香或花香味,回甘滑順,杯底留香,回味無窮,有過喉圓滑甘潤之感。
【產業現狀】
老海塘茶區有生態茶園面積6845畝,茶農涉及5個村民委員會974戶。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2戶,茶葉初制所4個,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3個。已有1家企業1200畝茶園獲得有機茶園認證證書;2家企業獲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SC認證)。茶葉總產量393噸。有栽培型古茶樹(園)居群面積1600畝,最具代表性的是老海塘古茶園,位於瓦橋村海塘村民小組,茶樹種植歷史悠久,保存完好、樹體大小均勻,古茶品質優異。核心區有栽培型古茶樹600畝,樹齡在300年以上,最早可追溯到1686年,最大茶樹基幹徑27公分,高5米;核心區共有13公分直徑以上古茶樹2799株,較小的直徑13-14公分,最大的直徑達50公分。
【產茶歷史】
「老海塘茶」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據海塘的一座墓碑和有關家譜記載,江西籍的艾氏、方氏、葉氏、刀氏等為躲避戰亂,於明朝永樂十年(1413年)舉家搬遷到老海塘定居,把先進的中原文化也帶入這蠻荒之地,並開始規模種植茶葉。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在當地發現了恩耕鹽井,鹽茶貿易逐漸興隆起來,帶動海塘茶的發展。到清朝雍正七年,海塘茶通過馬幫運銷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後贊曰:「茶出海塘,色黃味甘,野中有柔,絕茶也」。此後,海塘茶名聲遠揚。民國時期,老海塘的地主艾福明從景谷縣引進大量勐庫茶種回海塘育苗種植,不斷擴大了海塘茶的種植面積。「老海塘茶」因地名「海塘」而得茶名,素有「普洱公主」之稱,被列為雲南八大名茶之一。
【地理位置】
砍盆箐茶區位於鎮沅縣勐大鎮,縣境西北部,無量山南麓。砍盆箐茶區核心區為文況村,輻射帶動周邊庫達、白水、半坡、文奪、文卜、馬臺、西山、大山、新街、文來、文開、文雷、南康等13個村。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園坐落於文況村砍盆箐村民小組,地處恩樂、按板、勐大三鎮的交界地帶,屬無量山系。距離村委會13公裡,距離鎮政府28公裡。
【生態特徵】
砍盆箐茶區位於無量山脈自然保護區腹地的原始森林中,海拔差異大。地處無量山南麓、勐統河中遊兩岸,鏡內皆屬瀾滄江水系,海拔1200至2100米,年平均氣溫18.9℃,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茶區周圍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66%,植被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由於高差大,溝壑縱橫,土夾沙礫的自然地貌,鑄就了砍盆箐茶區特有的地形地貌。
【茶樹品種】
砍盆箐茶區茶樹品種主要有勐庫大葉茶、馬鄧茶等有性系大葉群體種。砍盆箐茶株高大,自然生長可達5米以上,樹姿半開張。
【品質特徵】
條索緊實圓直,色澤油潤、嫩莖暗紅;內質獨特,以茶湯金黃明亮,花香層次明顯,回甘效果持久,質感飽滿,香甘重滑,山野氣韻明顯。
【產業現狀】
砍盆箐茶區生態茶園面積1.392萬畝,分布在14個村民委員會。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3戶,已有2戶獲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SC認證);茶葉初制所9個,有茶葉合作社6家,茶葉總產量778.9噸。
最具代表性的是砍盆箐古茶園,主要分布在文況村砍盆箐小組,有栽培型古茶樹(園)居群面積400餘畝,百年以上古茶樹858棵。
【產茶歷史】
砍盆箐茶因產地而得名。據村民祖上相傳,原來由外地進入砍盆箐沒有道路可走,他們的祖先帶著一把斧子,從山中砍倒大樹,製作成船形的木盆,逆流而上到此地定居,需要出去時又砍倒大樹,製作成船形木盆順水漂流而下,因而得名。先人到此避亂求存時栽種下了砍盆箐古茶樹,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如今古人活動遺址已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栽種的茶樹長成茂密的茶園,距今年代已無法考證,僅能從高大粗壯的古茶樹推之年代久遠。民國時期,雲南省曾組織鬥茶比賽,砍盆箐茶和馬鄧茶均獲獎,但由於交通閉塞,砍盆箐茶逐漸被人淡忘。1976年,公社工作組下鄉人員到砍盆箐,發現這裡的茶好喝,很特別,報告公社、縣上,並逐級上報到省上。同年省上派人到砍盆箐採摘鮮葉加工,經茶葉專家化驗、評比。1978年在省外貿系統名茶品質評定中被認定為雲南八大名茶之一,1989年榮獲省名茶證書。砍盆箐茶近年來因獨特品質備受茶商追捧,目前已成為鎮沅縣境內茶價最高的茶區。
【地理位置】
打筍山茶區主要以臺頭、山街、介牌村民委員會為核心,覆蓋周邊文平、文索、煥習、文興、文緬、長安、秀山、黃梨、興隆及勐大鎮平和、英德11個村民委員會。國土面積555.4平方公裡。最遠核心區臺頭村距振太鎮人民政府駐地約35公裡、距鎮沅縣城123公裡。臺頭、山街、介牌村行政上隸屬鎮沅縣振太鎮管轄。
【生態特徵】
打筍山茶區,山地海拔差異大(海拔1478--2530.1米之間),轄區海拔最高點是文平村寶倉山2530.1米;最低點是文索村老王章組老馬墳1478米,平均海拔為1652米。年降雨量865-1284毫米,年平均氣溫17℃,大於和等於10℃的有效積溫6205℃,茶區地處南亞熱帶季風生物氣候,給當地帶來溫溼多雨的環境。植物生長旺盛,植被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森林覆蓋率達72.2%,分布有豐富的殼鬥科、木楠科、松科、薔薇科、榆科等植物,空氣清新,山青水秀,氣候溫熱、溼度高、雨量充沛,光照資源十分富裕,一年中雨霧天氣多 ,非常適宜普洱茶的生長。這裡有古茶林、和尚寺、文板水庫、丁家凹水庫等原生態特色景觀。
【茶樹品種】
打筍山茶區茶樹品種主要有:景谷白茶、文和白毫等有性系大葉群體種及雲抗10號、長葉白毫、雪芽100號等無性系品種。如打筍山茶區代表性植株文和白毫,小喬木型,大葉類,中生種。植株較高大,樹姿開張,主幹顯,分枝密,葉片稍上斜或水平狀著生。葉片大,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葉色深綠,葉身平,葉面平滑,葉緣微波,葉尖急尖或漸尖,葉齒淺細,葉質柔軟。芽葉纖長,黃綠色,茸毛特多,產量較高,適制綠茶,條索纖長,翠綠色,白毫多,清香持久,滋味甘醇。
【品質特徵】
打筍山茶區條索粗率樸正,茶湯黃綠透亮,湯感較甜柔,苦重於澀,茶氣足,香氣幽野,茶質厚,滋味醇順,回甘快而持久,湯質飽滿,葉底豐潤,山野之氣較強。如太和甜茶;湯色黃綠明亮,有蘭花、稻花香、微澀,回甘持久生津,湯質飽滿,葉底黃綠勻齊。
【經典名品】
【人文風情】
振太鎮有10735戶36035人,居住漢族、彝族、傣族等14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6萬人,佔總人口37.75%。難搭橋——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歷史名橋。據《新纂雲南通志》載:「此橋建於兩岸峭壁間,就崖砌墩嵌為半圓石拱橋,跨徑單孔7米,長10米,高20米。」普洱專注於地域文化研究的黃桂樞先生曾到此一遊,驚嘆不已,隨手題聯一副:「難得飛虹橫壁臥,搭通困道頂天開。」
【產業現狀】
打筍山茶區有生態茶園面積1.03萬畝,涉及14個村民委員會,涉及茶農1560戶577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茶農涉及10個村民小組404戶1497人。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2戶,葉初制所18個,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6個。已有1家企業1700畝茶園獲得有機茶園轉換認證證書;2家企業獲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SC認證),茶葉總產量610.1噸。
打筍山茶區主要分布在振太鎮山街、抬頭、界牌村等彝族和漢族混居區。有栽培型古茶樹(園)居群面積10220畝,古茶樹約1.39萬株,種植歷史悠久,集中、連片成林分布,保存完好,古茶品質優良。打筍山茶區樹齡最大的古茶樹位於文索村文和組,單株年產量4公斤。
【產茶歷史】
歷史上的振太,盛產名茶「曬紅毛茶」,是普洱曬紅的原產地。它以甜著稱,故名「太和甜茶」,制茶歷史可追溯至三百餘年前。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堪稱普洱市乃至國內外地方民俗茶技藝的奇葩,是太和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結合地方茶資源、民俗文化、氣候特徵而獨創的工藝。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飲茶習俗和茶文化。因此,這一名茶被業界人士命為「雲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見證」,產地振太也被業界尊為「曬紅故裡」。當然,振太除了原產曬紅毛茶,也產曬青毛茶。
振太小寨難搭橋作為茶馬古道遺蹟,建於清代光緒年間,幾百來一直屹立於深澗的懸崖峭壁之上,這是昔日大理、景東、鎮沅出緬甸、泰國茶馬大道的必經之地,見證了當年普洱茶的繁榮,在橋上仿佛回到了「山間鈴響馬幫來」的年代,是山裡的先民最早走向外面的茶馬大道。
【地理位置】
老烏山茶區主要以鎮沅縣按板、振太2個鎮文立、羅家、那布、塘坊、沙河、文怕6個村民委員會為核心,覆蓋周邊按板、振太、勐大3個鎮文牘、杏城、宣河、紅星、聯盟、安康、玉河、小寨、文東、文蒙、桂花甲、大井12個村民委員會。北緯23°51'31'',東經100°53'25''。位於鎮沅縣西南部,地處無量山中段,勐統河下遊和威遠江上遊兩岸。東與恩樂鎮、古城鎮接壤,南與田壩鄉和景谷縣鳳山鎮接界,西與振太鎮毗鄰,北與勐大鎮相連。
【生態特徵】
老烏山茶區海拔差異大(海拔1200~2200米之間),最高點是沙河村巖子頭2200米;最低點是桂花甲村以那許1200米,平均海拔為1900米。年降水量1390-1502毫米,年平均氣溫18℃,大於和等於10℃的有效積溫6570℃。茶區屬亞熱帶立體氣候,終年雲霧繚繞,空氣清新,氣候溫涼,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是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氣候特徵。老烏山屬瀾滄江水系,這裡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撒落著水塘、溼地、泉眼無數,其中最大的要數菠蘿壩水庫、文板水庫、二道壩水庫、芹菜塘水庫,周邊還分布有古茶林、山茶谷、櫻花谷、桫欏林、楊梅園、和尚寺等原生態特色景觀,特殊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和氣候優勢為老烏山茶高端品質的形成奠定了天然基礎。
【茶樹品種】
老烏山茶區茶樹品種主要有:勐庫大葉茶、鳳慶大葉茶等有性系大葉群體種及雲抗10號、雲抗14號、長葉白毫、雪芽100號、景谷大白茶等無性系良種。
【品質特徵】
老烏山茶芽頭肥大,條索緊實,湯色金黃透亮,滋味醇厚,入口爽滑,回甘持久,香高馥鬱,品味獨特,口感清醇,富有收斂性,耐衝泡,葉底肥厚,杯底留香,山野之氣強烈。
【產業現狀】
老烏山茶區共有茶園面積1.36萬畝,分布在18個村民委員會,涉及茶農0.25萬戶0.98萬人。有栽培型古茶樹(園)居群面積1.09萬畝。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2戶,茶葉初制所33個,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16個。4家企業獲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SC認證);4家企業獲得有機茶園轉換認證證書。2019年實現茶葉總產量856.7噸。老烏山茶樹其枝條如柳條般纖細,可隨風而舞,婉若眾仙子聚於雲霧之中翩躚起舞,因其形像辨,枝似藤,韻如柳,被當地人冠以"辮子茶""藤子茶""柳條茶"等稱謂,業界時髦叫法稱為"藤條茶",也因此老烏山被稱為「中國藤條茶之鄉」。近幾年來,隨著普洱古樹茶熱在市場上掀起的熱潮後,老烏山古茶山的"藤條茶"因茶葉的品質上佳,也逐漸被茶商茶客所追捧。老烏山是鎮沅縣境內最大的古茶區,也是普洱地區面積僅次於景邁山的古茶園,從野生型到馴化型再到栽培型均有分布,成為茶樹類型不同時代的活標本群落,被業界稱為"一座活的古茶樹博物館"。茶園呈塊狀分布,大多藏匿於無量山中與森林混生在一起,部分茶園在村寨邊,以糧間種,生長繁茂。老烏山茶區中樹齡最大的栽培性古茶樹位於文怕村河頭組,被尊稱為茶神樹。
【產茶歷史】
無量山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帶,在這個茶樹起源中心,無量山中段的老烏山是種植採摘加工茶葉較早的一個地區。現存成片的古茶林成為普洱茶進化發展的見證。據史記載,古城柳追和城(鎮沅)茶葉作為一種商品生產,在唐朝已初具規模。老烏山因茶而興,成為當時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和茶葉集散地。老烏山上遺留下的野生茶林、茶馬古道遺蹟,見證了普洱茶發展演化的歷史,佐證了普洱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三國時期,南中(即今滇中、滇西及貴州西部地區)的茶已經很有名氣。晉代傅巽在《七誨》中將之與大宛國的蘋果(宛柰)、天竺的冰糖(西極石蜜)等物並稱為一時之名產。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普洱茶不斷發展沉澱,通過茶馬古道、古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地傳播。「神奇的東方樹葉」成為中國茶葉的代表,揚名海外。
漢末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推行先進的腹地農業,教民發展農業、茶葉,軼事、故事頗多,如採茶要祭茶祖,世代相傳,延續至今,這些都是老烏山茶文化的特殊內涵。
明清以來,隨著內地漢人移民的增加和清政府藉改土歸流對鹽、茶、礦等地方資源實施控制,清朝雍正七年(1729),雲南總督鄂爾泰壟斷茶利,在鎮沅府推行歲進用茶進貢的制度,選用最好的茶製成團茶、散茶和茶膏進貢皇室,普洱茶成為了貢茶的一員。老烏山羅家古茶樹林群落,成為朝廷貢品原料基地。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云:「普洱茶成團,有大中小三種。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稱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同時,普洱茶成貢茶中的新寵,更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之美譽。清乾隆年間,鎮沅城內世代以制茶售茶為業的羅家茶莊,所生產的龍團、鳳餅被指定為朝廷貢品。老烏山上萬畝古茶林成為羅家貢茶茶園,為羅家贏得了不少封賞。一直到清未時期,老烏山茶葉交易逐漸衰落。民國七年(1918),羅大為在按板鎮磨慶村響水龍王廟創辦了茶葉種植、茶園管理、製作加工培訓班。辦學三年為鎮沅、景東、景谷培養了許多技術骨幹。
【地理位置】
五一茶區位於鎮沅縣城西南部,與按板、勐大相連,與砍盆箐茶區相鄰。無量山中部,距鎮沅縣城28公裡,核心茶區在恩樂鎮五一村,因五一村得名「五一」茶。茶區輻射按按板鎮磨慶村,恩樂鎮大平掌村、古城鎮民主村、南京村、文廣村。五一自產茶,野茶遍山,但它實因「五一綠茶」而被全國人民所熟知。它清新鮮爽、甘甜潤口、幽香杯長,是性價比較好的綠茶,被視為「親民之茶」成為人們禮尚往來探親訪友饋贈之佳品,「五一茶」也成為新時代鎮沅茶的代表名詞。
【生態特徵】
五一茶區地處無量山向東南延伸餘脈,紅河江水系,山地海拔差異大,年降雨量達1680毫米,年平均氣溫15.5℃,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植被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茶區屬於低緯度、高海拔,夏秋多雨,冬春多霧,相對溼度較大,非常適宜普洱茶的生長。茶園主要分布於海拔1600-2000米的無量山區,這裡雲霧瀰漫、林木蒼茫、流水潺潺、林茶相依,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五一茶的優良品質。
【茶樹品種】
五一茶區茶樹主要品種有雲南勐庫大葉群體品種及雲抗-10號無性系品種。
【品質特徵】
五一茶品質優良,適制普洱茶、綠茶、紅茶,主要產品有「五一生態」系列綠茶和「五一」普洱茶系列,「五一生態」系列綠茶具有「湯色翠綠、香高味醇、回味甘甜、茶鹼不膩」等特點,「五一」普洱茶系列具有「滋味醇厚、回甘持久、香氣純高」等特點。
【人文歷史】
五一茶區是古茶馬道西線進藏的必經之路,修建於清乾隆57年(1793年)的玻烈河石拱橋現保存完好,其建橋碑和茶馬古道狗碑故事至今仍在傳誦。相傳進藏馬幫鍋頭不小心在玻烈大歇場丟失了錢袋子,隨行藏獒也同時丟失,當從西藏回普洱再度途徑玻烈大歇場時,發現自己的藏獒死在這裡,頭朝西方,匍匐在地的屍體已腐爛,屍骨下壓著主人的錢袋,忠誠的藏獒為了主人守護著錢袋,並獻出了生命,主人為了告慰義犬在此立下了「犬冢」。
【產業現狀】
五一茶區有生態茶園面積0.56萬畝(其中採摘面積0.56萬畝)。涉及7個村民委員會。有古茶樹居群(野生茶樹居群和栽培型古茶居群)面積2.36萬畝,其中野生茶樹居群2.28萬畝,栽培型古茶樹居群0.08萬畝。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1戶(SC認證),茶葉初制所4個,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2個。1家企業0.27萬畝獲得有機茶園認證證書。2019年茶葉總產量149.7噸,綜合產值0.21億元。
【地理位置】
千家寨茶區位於鎮沅縣東北部,哀牢山西南麓,東與新平縣者竜鄉以哀牢山主峰為界,南與本縣者東鎮相接,西與景東縣花山鄉相望,北與楚雄市雙柏縣鄂嘉鎮接壤。千家寨茶區以和平、三臺、果吉和九甲4個村為核心區,輻射帶動登高、勐真、甸坑和文崗4個村。
【生態特徵】
千家寨茶區平均海拔1780米,年平均氣溫17℃,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屬亞熱帶季風區內,境內地貌複雜、林幽物奇,氣候垂直差異突出,形成熱帶、亞熱帶、溫暖帶3種氣候類型,森林覆蓋率達80%,特殊的地理環境與多種氣候類型,造就了千年野生古茶樹優越的生長環境,是高山雲霧出好茶的典型代表。
【茶樹品種】
千家寨茶區茶樹品種主要有:勐庫大葉種、鳳慶大葉種等。
【產業現狀】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造就千家寨出好茶,茶區共涉及8個村,茶園面積5892畝,茶農382戶。共有茶企業3家,茶葉初制所16家,茶葉合作社4個。2家企業獲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SC認證);3家企業獲得有機茶園轉換認證證書。2019年實現茶葉總產量361噸。千家寨古茶樹分布廣泛,100年以上古茶樹有上萬株,古茶主要分布在和平村拉桌山·麥子山·山門口·蠻崩,三臺村大路邊·車樹,果吉村陳家·看牛場·大田,文崗村爭山·肖家·羅家,勐真箐頭·楊家。千家寨1號古茶樹的發現有力的證明了中國是世界茶源地,千家寨也因此是成為了世界茶人嚮往的朝拜聖地。
【產茶歷史】
千家寨茶區最具代表的野生茶樹是樹齡為2700年、被譽為「世界野生茶樹王」的千家寨1號古茶樹(上壩)及樹齡2500年的千家寨2號古茶樹(小吊水),其中千家寨1號古茶樹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樹,樹高25.6米,樹幅22×20米,基部幹徑1.12米,胸徑0.89米,獲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頒發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
公元1874年5月,大理反清彝族頭領李文學在南澗烏龜山遇害,其部李學東率餘眾繼續戰鬥。1875年11月,統眾到北緯東經101°14′海拔在1700—2800米的牢哀山中,繼續與清庭對抗。1876年7月,李學東病逝於南華縣屬大古村後山,哀牢山彝族抗清起義最後失敗,兵敗後的彝族起義軍移居到現九甲千家寨中。當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對李學東餘部網開一面,命當時的景東府收編其殘餘,並區劃上至哀牢山60餘公裡,下至景東嘟嚕河口30公裡屬其勢力範圍,歸其管轄。令所有義軍姓千,命其居住地為千家寨。
鎮沅縣九甲鎮和平村委會蠻崩周氏,祖籍江西濂溪堂,先祖周振河遷移雲南,第九代傳人周家兵任職地方保甲,趕過馬幫,行走於茶馬古道,將千家寨茶葉運往緬甸(易地)、寮國等地換回食鹽布匹等。
【地理位置】
茶山箐茶區位於鎮沅縣田壩鄉,無量山東南麓支系,氣勢磅礴的無量山大營主峰把田壩鄉分為南北兩面,南面是紅河水系,北面是瀾滄江水系,兩種有明顯差異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地理氣候條件孕育了品質各異的老海塘茶區和茶山箐茶區。茶山箐茶區主要以民強村(茶山箐村民小組)為核心區,輻射周邊三合、聯合2個村民委員會。茶園核心區距田壩鄉人民政府駐地約28公裡、距鎮沅縣城110公裡。
【生態特徵】
茶山箐茶區海拔差異大,海拔在1280-22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6℃,大於或等於10℃的有效積溫5840℃,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節氣溫差異較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全年無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時間雲霧繚繞,形成茶葉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於茶葉色、香、味等各種內含物質成分的形成。
【茶樹品種】
茶山箐茶區茶樹品種主要有:勐庫大葉茶、鳳慶大葉茶等有性系大葉群體種及雲抗10號、雲抗14號、長葉白毫、雪芽100號等無性系良種。
【品質特徵】
茶山箐茶品質優良,條索壯實,色澤黃褐尚潤,湯色橙紅明亮,滋味醇和甘甜,香氣尚濃,湯汁飽滿,葉底黃褐尚亮,杯底留香,山野氣韻明顯。
【產業現狀】
茶山箐茶區茶園面積3070畝,其中:栽培型古茶樹(園)居群面積1050畝,最具代表性的是茶山箐古茶園,主要分布在哈尼族和彝族的混居區,種植歷史悠久,呈塊狀分布,保存完好、樹體大小均勻,古茶品質優良。茶區共有茶農463戶,茶葉生產加工企業1戶,茶葉初制所3個,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1個。已有1家企業2000畝茶園獲得有機茶園認證證書;1家企業獲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SC認證),茶葉總產量200噸。
【產茶歷史】
「茶山箐」中的「箐」,指當地四季流淌的清澈山泉水。傳說史上匪患不斷,該茶區山高地偏路遠,是古人避世而為。古人以種茶為飲品,代代相傳,後人發現此地茶質上好,茶味獨特,喝來口感飽滿,回甘持久,山野氣韻強烈,就以「茶山箐」命名。茶山箐茶遠銷版納州、廣東、甘肅、香港等全國各地,名傳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