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兩名男性遊客穿和服去武大賞櫻花,被打上了熱搜,很多網友都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言論。有人認為穿什麼是自己的自由,武大保安不應該幹預,也有些支持武大保安,因為武漢大學有自己的校園規定,穿和服不得欣賞校內櫻花。這一事件的爭議焦點便是男遊客究竟穿的是和服還是唐朝的吳服。和服作為日本的傳統服飾並無異議,但是由於日本在近代以來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傷害,和服在中國很難被接受,這也是武大被打事件的起因之一。當然男性遊客辯解,這不是和服是唐裝。其實中國的服飾一直在演化,而且模式的區別也很大。
漢服最早起源於炎黃之時,到了周朝才完全定型。後來深受少數民族的服飾影響,發生了巨大變異。唐朝時的服裝與周朝已經有很大不同,由於唐朝的國際影響力巨大,因此日本,韓國,越南,蒙古等等國家民族服飾都受到了唐文化的影響。又由於中國近代以及滿清時期服飾的變更幅度甚大,也使得中國人失去了穿漢服的機會。而反觀域外國家,日本和韓國則相繼保留了明顯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服飾特點。但是我們注意到問題的焦點不在於當事人穿的是和服還是唐裝。而是日本和服與中國吳越地區的吳服的區別。
日本的和服,在此不做過多的贅述。吳服形成於吳越之間。是吳地人家傳統服飾在歷史長河當中也不斷改變著形態和款式。吳服的歷史並不比漢服短。在考古研究當中,我國出土的最早的紡織品不是漢服,而是在無錫出土的吳服絲織品,由於吳服的衣著習慣於中原人不同,先秦時期的中原服飾禮儀制度非常規範,形成了一種嚴肅而又體現威儀的禮服。吳越地區雖然吳服的歷史雖然與漢服的歷史相差不大,但自身始終沒有完整的服飾禮儀制度和規範。但長期以來也形成自己鮮明的地域特色,此後傳承數千年。伴隨著吳國服侍的發展,蘇州刺繡等等於絲織品有關的絲綢文化才逐漸興起。
中國的吳服早在三國時期的紡織技術和縫製方法機會已經流傳到了日本,成為日本的主要服飾,被稱為和服。現在我們經常用吳服專指以絲綢為面料而製作的高級和服。吳服等同於了和服,這種觀念其實也比較悲哀。畢竟真的源自於中國。甚至在蘇州等地,還有吳服的生產公司和吳服文化。在已經出土的吳越地區的青銅器當中,也有身穿吳服的青銅小人。總不能說蘇州地區是日本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吧。不錯,正如很多人認為中國並沒有吳服,說吳服本身就是和服的一種。但這也不能否認,在古代吳越地區,當時的先民們正是穿著吳服。
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所穿的也都是吳服,難道他們就要因為自己的穿著服飾是現代和服的一種被認為是日本人嗎?當然,由於之後的民族服飾的改變與消逝,現在的吳服已經是和服的一種,這不可改變。但是,但是也不能否認吳服曾在歷史上作為漢服的一個旁支,在吳越地區曾經是主要的服飾。回到這件事情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年男子穿的服飾自稱是唐裝,吳服與日本的和服有區別。就現在的環境下,我並不認為這個年輕人說的是對的。因為吳服作為華夏漢服的一個分支,其實早已經消失了。
現在的吳服就是和服的一種。當然,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但我認為,作為即將成為世界首屈一指大國的中國而言,國民的心態顯然太過局限。凡成大國者,海納百川。固然日本給中國帶來了很沉重的災難,尤其是在近代。但是和服比較無辜,是日本民族的一個象徵。但不是侵略的象徵。很多人將穿德國納粹時期的軍裝到歐洲和以色列與在中國穿日本和服相對比,其實並不理智。對等的比較應該是日本的軍裝。那代表著日本的法西斯主義和侵略,為日本侵略者張目。
但是日本和服作為一種文化,作為在中國外交體系當中的重要大國。我們可以選擇不原諒日本。 但是必須容納,中國的崛起並不是為了報復已經傷害過自己的國家。如果僅僅因為有人穿上曾經侵略過中國國家的民族服飾而被毆打。中國距離真正的海納百川的大國,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