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來自於馬蜂窩博主——zhizhimiao
4月1日我們離開 宜賓 市區去位於 宜賓 東郊的 李莊古鎮 。過 宜賓 金沙江 南門大橋
李莊古鎮
哪吒鬧海
李莊古鎮
宜賓 市六中位於 宜賓 市翠屏區南岸 金沙江 畔,創辦於1904年,前身為公元1904年 美國 基督教會創辦的真道堂。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位於 宜賓 下遊19公裡之處,以「長江第一古鎮,大師學者第二故鄉」聞名全國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路口
李莊古鎮
到 李莊古鎮 前先路過旋螺殿。旋螺殿是李莊「四絕」之首。梁思成在李莊的六年間,用英文寫成了《圖像 中國 建築史》,在書中,他將李莊的「旋螺殿、百鶴窗、 九龍 碑、奎星閣」並稱為古鎮 「四絕」。
旋螺殿
進入 李莊古鎮 是不收費的,只有進入古鎮裡的景點要票,通票20元。在這裡就可以買通票。
旋螺殿
旋螺殿介紹:旋螺殿,又名 文昌 宮。坐落在 宜賓 市李莊鎮南2.5公裡石牛山下一巨石上,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建,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均有培修。 旋螺殿為八角形單體建築,高約25米,外觀為三重簷結構,殿頂覆青色簡瓦,8條殿脊皆塑有走獸和置有垂獸,寶頂及8個翼角均起翅柔美,整個建築比例勻稱、線條流暢、造型優美,展現了明代建築的藝術特色。殿內無一根橫梁和鐵釘,採用抬梁支柱法,構成四方形的「燈籠架」,充分運用了力學原理,使結構和裝飾美達到和諧統一。
旋螺殿
1958年 四川 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旋螺殿
2006年旋螺殿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旋螺殿
旋螺殿的上、中、下三層簷下均有鬥拱,分別承受屋面重量。
旋螺殿
旋螺殿
旋螺殿
旋螺殿梁架採用的是抬梁支柱法。即殿的下簷八角轉角處,各豎一根石質簷柱,又在殿內按正方形四個角的位置豎四根井柱,貫至中簷,井口柱的四方穿抬梁上、下兩層,構成四方形「燈籠架」,組成梁架主要骨幹,承受上、中、下三層屋面的重量
旋螺殿
殿的下簷八角轉角處,各豎一根石質簷柱
旋螺殿
旋螺殿木構架
旋螺殿
頂部藻井,八面均用鬥拱,其左側用如意鬥拱,右側斜翅和鬥拱後尾向上重疊呈網目狀。官方介紹說該殿是因其藻井狀如旋螺而得名,但也有人說是因為石牛山似如旋螺而得名
旋螺殿
1957年大修過
旋螺殿
鏤空雕花的木窗
旋螺殿
殿內檻牆有清代碑刻5通,內容多為記述歷代培修旋螺殿的情況。但字跡基本看不清楚了,這通1957年的碑還比較清楚。
旋螺殿
四十年代, 中國 營造學社遷李莊後,梁思成、林徽因、羅哲文等對李莊的古建築物一一進行過測繪,對李莊的古建築評價甚高。梁思成、莫宗江先生讚譽旋螺殿「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代之作」。
旋螺殿
李莊歷史上曾為縣治府治所在地,明代開始成為長江上遊的重要碼頭和物資集散地,至今還保存著川南民居、廟宇等很多古建,成為歷史文化名鎮。抗日戰爭時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 中國 營造學社、同濟大學等10家有名的文化學術機構和學府,輾轉萬裡遷來此地,一批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如李濟、陶孟和、傅斯年、梁思成等雲集李莊,使李莊名聲大噪,成為抗戰時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
李莊古鎮
這條同濟大道直 通江 邊。黑色建築是遊客中心,也可以在這裡買古鎮景點的門票。進入古鎮不要票,景點通票(8個景點):20元/人。古鎮的核心區是不允許遊客開車進入的,所以自駕車來的,可以把車停在這裡的停車場,但這裡離景區稍遠。另外古鎮出口處還有一停車場(見下圖),離景區比較近。
李莊古鎮
一般遊客的遊覽路線是:旋螺殿——古鎮入口——(同濟大道盡頭)同濟廣場——東嶽廟——張家祠——羊街——祖師殿——蓆子巷——慧光寺——魁星閣——古鎮出口。遊覽加上看裡面展覽的時間大約要半天的時間。 另外兩個景點: 中國 營造學社舊址(梁、林舊居)和慄峰山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舊址) 離古鎮比較遠。去的遊客比較少。 古鎮導遊圖。景點主要集中在江邊附近。出口處還有一停車場,離景區比較近。
李莊古鎮
我們因為要在古鎮住一晚,所以直接開車到酒店,把車放在酒店後徒步遊覽的。我們遊覽是很隨意的,但我儘量按上面的順序寫,以方便後來的蜂友。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同濟紀念碑廣場。 抗戰時期,李莊人民以一紙16字電文「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盛情相邀,同濟大學因此與李莊結下了不解之緣。 廣場從東嶽廟門前臺階起,面向長江呈下開放式。廣場地面上有同濟大學從1907年創辦以來的「足跡」。
李莊古鎮
碑銘
李莊古鎮
這座代表抗戰精神的風帆型不鏽鋼與青石紀念碑與東嶽廟遙遙相望,寓意「同舟共濟、自強不息」
李莊古鎮
東嶽廟始建於明正德年間,供奉東嶽大帝。現東嶽廟重建於 清道 光七年(1827)。由大山門、丙靈殿、玉皇樓、岱宗殿、十二殿等建築組成。 抗戰中(1940——1946)內遷的同濟大學工學院設於此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石門 坊上是頌揚東嶽大帝的對聯:「丙地東皇,萬物資其長養;甲宮南面,群黎荷乃帲幪。」
李莊古鎮
進門處展出的長江石
李莊古鎮
長江石主要為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上遊高山的山石經過自然風化、河水搬運、水砂打磨,形成了色彩豐富、花紋奇特、質地細膩、品種繁多、妙趣橫生的長江卵石奇石。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1937年,日軍侵華戰爭全面爆發, 中國 北方大面積淪陷,為了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大批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南遷。西南許多地區,都已接納了大量疏散人口,物資緊缺,自顧不暇。而李莊人發出的 這十六字電文,接納了在戰火中流離的超過1萬2千人的學者和學子們,在長達6年的時間裡,為他們闢一方淨土,置一張書桌,使 中國 的學術文化得以在此薪火相傳
李莊古鎮
自這16字電文發出起,國立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 中國 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戰時期遷駐 四川 李莊
李莊古鎮
李莊的「九宮十八廟」,及諸多私家祠堂,全被從鄉紳們拿出來改變了用途。鄉紳們將東嶽廟內的神像請下神壇,騰空大殿、偏殿和大小不一的套院,擺上簡易的課桌——同濟大學規模最大的工學院就此開課了。
李莊古鎮
在此6年間工學院共畢業近700名學生,日後很多人成為各個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李莊古鎮
在李莊的五年中,同濟大學不僅沒有沒落,反而迅速發展起來,增設法學院,工學院增辦了機械專修班,理學院的數理系擴大為數學和物理兩系……這一時期,同濟大學逐漸發展為綜合大學,到1945年,全校總人數已達2423人。
李莊古鎮
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駐李莊的這些機構才先後遷回原處
李莊古鎮
在6年多的時間裡,同濟學子在李莊的廟裡上課、在李莊的茶館自習
李莊古鎮
1945年,同濟大學增設了法學院,玉皇樓就是當年法學院的教室。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玉皇樓的木雕
李莊古鎮
撐拱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岱宗殿
李莊古鎮
同濟也以科學與知識回報李莊人。同濟大學工學院在李莊期間,電機實驗室一度用直流電機發電為全鎮的照明供電,後經同濟大學與 宜賓 馬鞍石電廠協商,牽電至李莊,使李莊比縣城南溪早10多年用上了電燈。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四絕」之一的「百鶴祥雲窗」就在張家祠內。張家祠建於 清道 光十九年(1839),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宗祠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為主。上為正祠,下為廳房,廳房上50扇門窗每扇長2米、寬0.6米,均採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有不同形態栩栩如生的仙鶴、四周配以動感十足的雲彩,每扇窗上雕刻2隻仙鶴,共100隻。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抗戰時期中央博物院及所屬數千箱國家級珍貴文物遷駐張家祠六年之久
李莊古鎮
內有「 中國 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館名由著名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題寫
李莊古鎮
「七.七事變」爆發後,為了匯聚在 南京 的國寶文物免遭 日本 侵略者的攫取和破壞,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故宮博物院將近17000箱、數十萬件國寶文物,分三路遷至抗戰大後方
李莊古鎮
國寶大遷徙路線圖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1940年,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及部分國寶文物3000箱,西遷至 宜賓 李莊
李莊古鎮
張家祠是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長達六年的工作和生活地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當時中央博物院在此舉辦了史前石器、青銅器、 貴州 苗族衣飾、 雲南 麗江 納西族文化、十三種漢代車制、古代銅鏡等等展覽。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抗戰勝利,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中央研究院還都 南京 時羅南陔為逯欽立羅筱蕖、李光濤張素萱兩對夫婦餞行合影。左起一排逯欽立、羅筱蕖、羅南陔、鄧玉函(羅南陔妻)、張素萱、李光濤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抗戰期間國寶文物西遷場景
李莊古鎮
抗戰期間,中央博物院3000箱國寶文物就存放於此,完好妥善地得到保存,文物一箱也沒有丟失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張家祠內的「百鶴祥雲」窗。據李莊《張氏宗譜》記載,這座張家祠堂裡的每扇窗門,雕刻工價都要14兩紋銀,當時清朝一個正一品官員一月的俸銀才15兩紋銀
李莊古鎮
每扇雕刻2隻仙鶴,現存24扇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作為歷史文化名鎮,至今完整保存著18條明清古街巷。這些街巷道路皆由條形或方形石板鋪砌而成,兩邊一般留有一米寬的石階。街巷的名 稱多 根據其位置、特徵或集中從事某一商賈活動而命名。 如羊街,古時為牛羊的交易市場。除巷道處有一規模不大現已改作民居的 文昌 宮外,另有劉、胡、王家等數個民居四合小宅院。
羊街也是遊客們到李莊最喜歡遊覽的一條街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羊街7號的王家院子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羊街5號的胡家大院,抗戰中(1940—1946),李濟、王獻唐等曾在此居住。 現為長江航運陳列館。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長江幹、支流通航裡程達7 萬公裡,一年四季不凍,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李莊古鎮
川江沿線因碼頭繁榮而應生出眾多濱江城市,在兩江匯合處城市發展規模尤為龐大,像 宜賓 , 瀘州 , 江津 , 重慶 ,萬縣和 宜昌 等等
李莊古鎮
長江航運是古代的一條水上「高速公路」,由於陸路運輸困難,先民們以舟揖之利,開始長江運輸,省力省時。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1840年6月, 英國 發動了侵略 中國 的鴉片戰爭。由於清政府戰敗,被迫籤訂《 南京 條約》,從此外國航運勢力逐漸侵入長江
李莊古鎮
在洋務運動中,清政府採取「由商人出資認股,政府委派官員經營管理」的官督商辦輪船業的經營模式,打破了外輪壟斷長江航運業局面
李莊古鎮
1872年12月, 中國 輪船招商局在 上海 成立。這是我國近代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宣告了外國航業獨霸長江航運時代的結束
李莊古鎮
1925年, 中國 近代偉大的民族實業家和教育家盧作孚先生在 合川 成立了民生輪船公司,從1930年起,在川江航線上以民生公司為中心,開展了「化零為整」統一川江航運的活動,迫使美、英、日等國輪船公司悄然退出。 民生公司在不斷發展壯大的時候,全面抗戰爆發。1938年春,隨著國民政府的西撤,大批人流、物流湧向 四川 , 湖北 宜昌 成了長江航線上的一個重要轉運港。民生公司投入全部運力,把數百個工廠、機關、學校和數十萬人員撤退到大後方—— 四川 ,又將上百萬川軍將士和武器彈藥從大後方運往抗日前線。抗戰中,民生公司輪船遭日機炸毀船隻16艘、犧牲職工100餘人。
李莊古鎮
幫會組織是因碼頭文化而生的,在川江航運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當船遇到險灘惡水或擱淺時,就必須靠很多人合力拉船,縴夫這個職業由此而生
李莊古鎮
縴夫艱難的逆流而上
李莊古鎮
老照片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川江流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漢族民間歌唱形式。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莊古鎮
小型木船停泊所用的鐵錨。
李莊古鎮
風速風向儀
李莊古鎮
羊街1號的劉家大院。劉家大院門上對聯:含和履中駕福乘喜;培蘭種桂幹國棟家。匾額:光分太已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匾額上的「光分太已」就有一個典故,說的是專指劉家的一個故事。說在漢代,有一姓劉後生家境非常貧寒,但十分勤奮好學,晚上的時候借著淡淡的月光抽空看書,據說一天他正在看書,天上的太乙真人路過此地,掐指一算發現這個人前程不可限量,於是太乙真人從衣袖拿出一顆雞蛋大小的夜明珠,將燦爛的豪光分了一束給這個劉家的後生。在太乙真人的幫助下,這個劉家後生後來發奮圖強最後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後來的劉姓之人就借著「光分太已」的典故來勉勵後來者奮發攻讀,積極向上。
李莊古鎮
在劉家大院回看羊街
李莊古鎮
在劉家大院往前看羊街
李莊古鎮
羊街的 文昌 宮,始建於清乾隆年間, 鹹豐 二年(1852)曾加以培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李莊古鎮
回
李莊古鎮
( 李莊古鎮 未完待續)
(如有不妥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