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從古至今君王臣工士人百姓們都評價很高的一位千古明君。要是後世排一個千古皇帝功業榜,這狀元的備選中一定少不了李世民的名字。歷代史筆文人的評價都極高,如《新唐書》中稱讚:「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詩人杜甫說:「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政治家們對李世民也多有讚美,像康熙皇帝說過:「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籲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比隆三皇五帝,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榮譽,也是許多臣子對皇帝的諛詞,但李世民確實當得起這個說法。
既是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傳說唐太宗誕生滿三天,就有書生拜謁唐高祖李淵,說:「公是貴人,必有貴子。」李淵便引見自己的幾個兒子,這個書生只把眼睛看向李世民,說:「此子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願我公以此子為重,年方二十,必能濟世安民,成就大業。」
年少就不同尋常,不僅天資聰穎,氣運絕倫,而且很有遠見。李世民作為世家貴胄的子弟,卻非常喜歡結交江湖上的名士豪傑,販夫走卒,流夫囚徒,真實「不拘一格降人才」,這也成為了李二大兄弟成大事的雄厚人才資本。當然,官場上的許多大官名士對李世民也十分欽慕敬仰。
比如當時的晉陽令劉文靜,後來大唐的就是李世民的好夥伴。李世民還未反隋起軍之時,曾經在劉文靜家喝得大醉,兄弟之間不避嫌疑,就在劉文靜家睡了。劉文靜坐在樓上養神,大概在想自己的將來能否託付在這個少年手裡吧。突然,劉文靜看見自家宅院南邊的大池子裡,隱隱有一頭白龍盤旋飲水,龍鱗閃閃,讓人心折。「金鱗豈是池中物」啊!再大的水池裡也降不下一頭龍,果然,池中有幾百條大魚踴躍而出,竟都不怕旱死,一氣跳到岸上。過了良久,白龍隱去。劉文靜家人們也看到了這一幕,都嚇得傻眼了。這時,唐太宗李世民也醒了,伸欠一番,對劉文靜說:「剛才宴飲,喝酒喝太多了,口渴得很。做夢夢到在先生家裡的大水池裡飲水呢,清冷泠泠,好不快意啊!」劉文靜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池邊鱗光閃閃的白龍正是面前這位英氣少年,仔細一看,李世民衣服身體竟還尚帶水漬。
李世民既行仁政,又是個果敢狠辣之人。玄武門之變,殺皇兄,逼父親退位,毫不手軟。有一種說法,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就是李世民極力勸說的,李淵聽李世民勸說,想了一夜,第二天回覆:「我一夜思量,你說的話大有道理。也好,從今天起,是破家滅身,還是化家為國,都在你這句話上了。」更有說法稱,就是李世民先起兵的。
仁德又狠辣,確實是李世民兼而有之的特點。西突厥的曷娑那可汗,早年因為國內鬥爭,被西突厥的射匱可汗大敗,亡國破家,逃到大隋,朝見隋煬帝,後來被隋煬帝封為曷娑那可汗,大業十年,隋煬帝還把「信義公主」嫁給他。江都之亂後,隋煬帝身死,曷娑那可汗就又跟著宇文化及東奔西走。等到宇文化及要敗了,武德二年,曷娑那可汗就跑到唐朝京師長安,來投奔李氏。這時突厥聽說這件事,派遣使者來請求唐朝皇帝,把這個突厥的廢可汗給殺了。高祖李淵沒有答應。
群臣議論紛紛,就如同東胡向冒頓可汗要土地時群臣說的一樣:「保一人而失一國,將來一定是憂患之始。」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表態了:「人家走投無路,來投奔我們,殺了他也太不仁義了,連隋煬帝這樣的暴君都肯收留他,我堂堂大唐國卻不肯嗎?」仁義之道行了,唐朝的面子光燙了,殺招狠手在後頭呢!曷娑那做夢也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唐皇召曷娑那入內殿說事,然後送他去中書省,這時縱放突厥使者殺了曷娑那,然後回國復命去了。
仁義之道,法家之術,古來就是帝王治世的兼用手段,原本也不足為奇。成大事者,能夠發現人才愛惜人才用好人才,是最重要的品質。李世民為秦王時,府中幕僚升遷被奪者很多,李世民深深憂慮。這時有人說了:「別的人號曰人才,其實走了也不足可惜。倒是府中的杜如晦是王佐之才。」李世民一大優點就是從諫如流,從此與杜如晦親寵日篤。杜僕射死後,李世民有次正在吃美味的瓜,忽然想起過世的杜如晦,嘆氣連連,瓜也吃不進去了。
參考文獻:《隋唐嘉話》、《太平廣記》、《唐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