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黃河入海口的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擁有142公裡潔淨海岸線。弱鹼性水質、水草豐茂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墾利區發展黃河口大閘蟹產業提供了先天的自然優勢。近年來,墾利區在發展中向品質、品牌、科技要效益,從養殖模式、營銷模式、經營模式、管理模式四個方面做出變革,使得黃河口大閘蟹產業發展成為一個生態友好型產業。
今日工作參考欄目為您帶來,山東墾利大膽變革,探索大閘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經驗。
養殖之變——由散戶粗放式養殖向龍頭企業標準化、規模化轉變
2017年以前,墾利區的大閘蟹養殖模式以一家一戶的粗放式養殖為主,成蟹規格小,經濟效益低,平均畝產60斤左右,畝效益只有千元左右。
為推動大閘蟹產業健康發展,墾利區堅定走規模化、標準化之路。引進龍頭企業,發展標準化養殖;聘請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家教授作為產業發展高級顧問,在苗種選育、技術研究、產品研發等方面給予指導服務;列支專項資金110萬元,組建黃河口大閘蟹創新技術團隊,對大閘蟹生產龍頭企業和養殖戶進行技術服務;制定黃河口大閘蟹養殖技術規程和質量標準,推廣「種草、投螺、稀放、混養」的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加強品質源頭把控,將區塊鏈溯源技術應用於大閘蟹生產全過程。
一系列「組合拳」將大閘蟹產業推向了高質量發展之路。
目前,墾利區大閘蟹養殖面積6萬畝,其中標準化養殖面積達3萬畝。成蟹平均規格從不到2兩提高到3.5兩以上,標準化養殖基地大閘蟹畝產量200斤-250斤,畝均產值超過1萬元,畝效益可達5000元以上,兩家公司取得了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4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資質。
營銷之變——由初級銷售向品牌打造方式轉變
標準化養殖的大閘蟹均價50元/斤,品牌化營銷模式「威力」初顯。傳統養殖的成蟹規格小,價格低,由於沒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為陽澄湖等品牌蟹提供初級產品,淪為「洗澡蟹」。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墾利區發揮黃河口大閘蟹協會、黃河口大閘蟹品牌運營公司的作用,先後舉辦了多屆大閘蟹美食節活動、品鑑會,參與《為愛下廚》公益節目製作,舉辦黃河口大閘蟹開捕節,黃河口大閘蟹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
黃河口大閘蟹品牌運營公司負責人認為,產品品質和品牌價值是品牌推廣的重要因素。從認知度到知名度,讓消費者了解黃河口大閘蟹的生態養殖過程,從而提升品牌的價值。認可品質,認可品牌,推廣起來就能帶來爆發點。
目前,黃河口大閘蟹龍頭企業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一方面,與京東、淘寶合作開展網上銷售;另一方面,向大潤發超市、中心城市經銷商批發。
2019年,黃河口大閘蟹產量達6958噸,實現產值8.68億元,品牌價值達26.12億元。
經營之變——由單純生產初級產品向三產融合發展轉變
過去,受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的制約,墾利傳統的經營方式主要是以養殖為主,生產銷售初級產品。規模小產量低,沒有定價話語權,養殖效益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附加值高、資金門檻高的二產加工和三產服務則基礎薄弱,產業鏈不完善。
為破解發展瓶頸,2018年,按照企業主導、政府配套的方式投資2億元開始建設黃河口大閘蟹產業園,包括研究院、綜合體、休閒屋、大閘蟹科普館、鄉村振興館、黃河口農產品展廳、網紅直播基地、數字餐廳、研學遊基地等,成為集黃河口大閘蟹科研生產、休閒觀光、科普教育、餐飲美食於一體的「新六產」發展示範區。
據介紹,科研區集中專家力量,主要解決大閘蟹良種繁育;加工區以蟹黃醬、醉蟹、蟹肉丸子等精深加工產品展示為主;休閒區以數字餐廳、垂釣體驗、科普教育、美食品嘗等項目為小版塊,聚焦農旅融合服務。
管理之變——由部門單一管理向部門加協會精細管理轉變
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完善的系統性管理機制。之前,黃河口大閘蟹協會、國企黃河口大閘蟹公司受體制機制制約,協會和國企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大閘蟹產業管理由行業主管部門負責。
為了加強管理,墾利區積極創新體制機制,改選了黃河口大閘蟹協會,由大閘蟹龍頭企業負責人擔任會長、副會長。將隸屬於東營市國資委的黃河口大閘蟹公司劃轉墾利區,形成「協會+國資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的產業管理模式。協會負責行業自律、品牌統領、會員監管;國資公司負責產業融資貸款、資本運作;龍頭企業負責基地提升、示範帶動、技術創新;合作社和養殖大戶在村委會領導下整合要素、健康養殖、抱團發展。
一個協會、一家國資公司、5家龍頭企業、8家合作社,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墾利區黃河口大閘蟹產業實現了生產資料統一供應、養殖技術統一指導、地理標誌統一頒發、品牌影響統一打造。
來源:農民日報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銳
設計:崔鵬家
編輯:裴遜琦
監製: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