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機構成了日本各階層生活的組成部分

2020-12-16 常聽老人說歷史

13世紀中葉,佛教機構成了日本各階層生活的組成部分從最低的農村社會到鎌倉和京都的貴族社會。重要的宗教中心也在各地普遍地成立起來。鎌倉的覺醒部分地也是對舊有的佛教教團的反應,對天台宗和真言宗的神秘概念的反應,對奈良六宗派對人生所持的等級觀念的反應。

13世紀出現的新宗派,把佛教的教義介紹給最尋常的俗人,並開闢了救眾生之路。新的宗教使佛教的原則大眾化,並主張更直接地以情感表達信念,也就是教義的自由化。新領袖往往出身低微,鼓勵把佛經譯成簡單的日文,參加俗人的集會,甚至於聲稱為了了解普通人的問題,僧侶也應該結婚、有家室形成那些新宗派的宗教思想,對當時說來,也並非是才出現的。

平安時期的寺廟早就為鎌倉的覺醒作了準備。在那些廟裡崇拜阿彌陀佛和禪宗的冥想,都是眾所周知的。鎌倉時代發生的,不過是從前在寺院教團裡的次要理論,現在在新領袖的手裡變成了獨立宗派的基礎。第一位和這個舊教團決裂的是法然上人,他在1175年創立了淨土宗。

在較早的源信教導的感召之下,法然上人宣講人不能通過自己的力量救自己,因為人只有依靠外力才能得救。他聲稱人要尋求解脫痛苦和死亡之道,必須認識到只有相信佛的原始誓言,才能得救。這種信念必須以極大的誠心重複佛的名字。

對法然說來,念佛就足夠了,別的什麼都不需要一一不要廟宇、不要寺院、不要什麼宗教儀式或者僧侶。而且在佛的眼中,一切都是平等的一一高和低、男和女。這種極端的看法自然受到原有宗派的反對,在1207年他就被放逐出京都。此後他漂泊各地,結果進一步傳播並普及了他的教義。

相關焦點

  • 萬景路:戰國時期日本社會階層分析
    貴族要裝,顯示身份派頭,這樣,他們的身邊就有了「侍」(武士),這些不斷壯大的武士階層慢慢抬頭,終至尾大不調,日本也就進入了武家社會。至鎌倉時代,日本的社會身份也演變成了天皇、皇族、貴族、神官、僧侶、武士、凡下(地主、農民、商人、職人、下人等無官位的所有人之總稱)這樣繁雜的社會身份構成。
  • 日本的中產階層是如何煉成的(組圖)
    發達國家向來以「橄欖形」或「棗核形」形容其社會結構,日本也不例外。在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逐漸形成了總體構成穩定、貧富差距較小、涵蓋絕大多數人口的中產階層,成為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也為其贏來了「一億總中流」的聲譽。
  • 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結束語  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新疆歷來是多民族聚居、多種文化並存地區。新疆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綠洲農耕與草原遊牧文化的相得益彰,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族群交流互補、遷徙匯聚,開創了多種文化並存的生動局面。  新疆地區陸續發現大約20種語言文字。時至今日,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印歐語系諸語言仍在新疆存在。生活中各民族語言兼用是新疆文化的傳統特徵。新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同語言的互借互用成為普遍現象。
  • 茶葉由藥用過渡到廣泛的飲用,進入各階層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茶葉由藥用過渡到廣泛的飲用,進入各階層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茶陵圖經》解釋茶陵所以得名,因其「陵谷生茶茗也」。《夷陵圖經》、《淮陰圖經》、《永嘉圖經》、《括地誌》等志書也記載了不少種茶區域。此外,隨著佛教蓬勃興起,寺院遍布名山大川,佛教徒靜修論道,提倡禁酒飲茶,因而許多名山寺院也都種植茶葉,當時如廬山、天台、徑山、雁蕩山、九華山、黃山、常德西山等地都有。
  • 日本佛教戒律的歷史變遷
    包括我所屬的日本曹洞宗約14000所寺院在內,全國各地寺院的主持,一般都是在寺院裡與家人共同生活,而主持的孩子就是寺院的繼承人。這種寺院的家庭化、寺院主持的世襲制是日本佛教的普遍現象。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工薪階層家庭,大學畢業後,嚮往出家和禪修生活,而敲開了曹洞宗的大門,成為一名僧人。然而,出家以後一看,佛教內部情況其實與在家教團無異,僧人幾乎都是寺院主持的孩子,本來就出生於寺院。
  • 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為何中國卻「養出」士大夫階層?
    以下的其他階層則沒有這些政治和經濟特權。可見當時的士就是統治階級內最底層的組成部分,享有地位世襲的政治特權和食田的經濟特權。也是維護統治階級最中堅的力量。二、歐洲的騎士、日本的武士和中國的「士」都是國家統治的基礎1、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階層極其相似歐洲的騎士階層和日本的武士階層十分相似,這種現象出現在歐亞大陸的兩端是相當令人驚奇的。
  • 淺析《陳情令》仙門百家的階級觀,九大階層的構成以及階層跨越
    各宗主共同研究制定各項政策制度,共同致力於仙界繁榮發展和安全穩定,仙督有最終決定權、解釋權和裁決權。 第2級 五大世家嫡系子弟、宗族長老(以金子軒、藍啟仁、江澄為代表)
  • 淺析《陳情令》仙門百家的階級觀,九大階層的構成,以及階層跨越
    第6級 世家客卿、門生(以薛洋、綿綿為代表)各世家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廣納賢才,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務。客卿相當於長期或者短期合同工,包吃包住五險一金,專家型人才獎勵更豐厚,保障更到位(金氏給薛洋提供各種研究陰虎符的條件)。
  • 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為何中國卻「養出」士大夫階層?
    以下的其他階層則沒有這些政治和經濟特權。可見當時的士就是統治階級內最底層的組成部分,享有地位世襲的政治特權和食田的經濟特權。也是維護統治階級最中堅的力量。二、歐洲的騎士、日本的武士和中國的「士」都是國家統治的基礎1、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階層極其相似歐洲的騎士階層和日本的武士階層十分相似,這種現象出現在歐亞大陸的兩端是相當令人驚奇的。
  • 讀《清代社會的賤民階層》有感
    《清代社會的賤民階層》是經君健先生所寫的關於清代賤民階層的各方面地位與生活。本書著重分析了奴婢的法律地位和社會地位,考察了其他賤民和凡人之間的處刑等差以及良賤差別的各個方面。到了清朝,社會上形成了一種完備的等級制度,這是統治階層所制定的,賤民等級就是這個等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是社會等級中的最低等,他們是沒有獨立人格的個人,甚至可以說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 中國各階層家庭規模與家庭生活
    有關中國不同階級或不同階層家庭生活的新聞報導比較多,但專門從階級階層的角度研究家庭生活及其訴求的文章,則很少見到。中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不僅會大幅提升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水平,而且會改變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由此也會影響賴以生活的家庭。下文希望通過對這一問題的分析,描述當前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變化背景下的家庭基本生活及其變化趨勢,為家庭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 十大階層(八):產業工人階層
    十大階層(八):產業工人階層2001年12月22日10:14    產業工人階層:人員構成發生了根本行的變化  指在第二產業中從事體力、半體力勞動的生產工人、建築業工人及相關人員。經濟改革以來,產業工人階層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下降,這使產業工人階層的人員構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工人階層中一部分成員通過接受成人教育和技術培訓離開了工人隊伍,進入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其他社會階層。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國有工礦企業改革,實行減員增效等政策,導致大批工人下崗,從而在事實上改變了原來那種終身僱傭格局。有相當一部分人員,在"鐵飯碗"被打破以後,處於就業無保障的狀況。
  • 「男色之好」為何盛行於古代日本的僧侶和武士階層?
    本文摘自:澎湃新聞網,作者:魏靈學 國薇,原題:《「男色之好」為何盛行於日本的僧侶和武士階層》  在日本歷史上,男子之間的同性相戀曾十分盛行。魯斯·本尼迪克特《菊與刀》一書中便寫道:「沉迷於同性戀遊戲也屬於傳統的『人之常情』,在古代日本,這是諸如武士、僧侶這樣地位很高的人所認可的享樂。」同性戀作為一種現象在日本是何時出現的?
  •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19世紀的日本武士1853年,美國佩裡艦隊叩關,日本國門大開,淪為西方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日本經濟形勢急劇惡化,武士階層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絕境。水深火熱的生活,迫使武士階層鋌而走險,發起了倒幕運動。倒幕運動就是一些中下級武士聯合商人階級(或者說資產階級),推翻德川幕府統治的運動。1868年1月,倒幕派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革命成功之後,對於日本未來應走哪一條路,明治政府內部發生了分歧。
  • 日本佛教簡介-與造像欣賞
    平安前期的佛教,以最澄和空海從唐朝傳入的天台及真言宗最盛。    第二期:1.明惠提倡華嚴宗的「信滿成就」論;2.親鸞創立以信心為本的淨土真宗;3.道元倡立修證一如的曹洞宗。    第三期:1.日蓮提倡口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經題為證悟之本的日蓮宗;2.一遍強調以一心念佛為主的時宗。    淨土宗與淨土真宗兩派,信仰人數最多,為日本最普遍的宗派。因此,淨土真宗與日蓮宗可說是日本本國化的佛教。
  • 茶葉由藥用過渡到廣泛的飲用,進入各階層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茶葉由藥用過渡到廣泛的飲用,進入各階層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茶陵圖經》解釋茶陵所以得名,因其「陵谷生茶茗也」。《夷陵圖經》、《淮陰圖經》、《永嘉圖經》、《括地誌》等志書也記載了不少種茶區域。此外,隨著佛教蓬勃興起,寺院遍布名山大川,佛教徒靜修論道,提倡禁酒飲茶,因而許多名山寺院也都種植茶葉,當時如廬山、天台、徑山、雁蕩山、九華山、黃山、常德西山等地都有。據《廬山志》記載,東漢時已僧侶雲集,每年入山採茶,並移植於寺園之中。東晉名僧慧遠,在此聚僧種茶,自己常常「話茶吟詩,敘事談經至通宵達旦」,遂使廬山茶發展起來。
  • 探秘:「男色之好」為何盛行於日本僧侶和武士階層
    在不少文獻中,空海不僅是佛教「密宗」的弘揚者,更是男同性戀這一「秘好」的奠基人。這種說法散見於平安後期至江戶時代諸多文本,儼然已是「書寫構建之史」矣。日本學者西山松之助在《眾道風俗》一書中曾寫道:「據傳,眾道(即男同性戀)的開基者乃弘法大師、中興者乃一休,慶長三年問世的《弘法大師一卷書》對此有明確記載。換言之,所謂『眾道』就是從弘法大師的同性之愛開始的。」
  •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日本經濟形勢急劇惡化,武士階層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絕境。水深火熱的生活,迫使武士階層鋌而走險,發起了倒幕運動。倒幕運動就是一些中下級武士聯合商人階級(或者說資產階級),推翻德川幕府統治的運動。1868年1月,倒幕派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革命成功之後,對於日本未來應走哪一條路,明治政府內部發生了分歧。
  • 日本法師:日本佛教戒律的歷史變遷
    我有幸作為唯一的日本僧人參加了此次盛會,深深地感到戒律的傳統在中國大陸已被繼承和復興起來。  從那以來,我作為戒弟子,每年都要去中國參訪,每次都要拜訪茗山法師。有關與法師的交往詳情,在去年9月的《香港佛教》上曾以《繼承茗山法師的遺志》為題作了介紹。
  • 中國菜是如何徵服日本的?
    日本自推古天皇先後五次派遣使節赴隋朝,在奈良時代(710-794)和平安時代(794-1185)派遣遣唐使,從中國引進了建築、文字、文學、音樂、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基本構成要素,這個時期,日本完全照搬中國文化,京都的法隆寺和唐招提寺的建築風格就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