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中葉,佛教機構成了日本各階層生活的組成部分從最低的農村社會到鎌倉和京都的貴族社會。重要的宗教中心也在各地普遍地成立起來。鎌倉的覺醒部分地也是對舊有的佛教教團的反應,對天台宗和真言宗的神秘概念的反應,對奈良六宗派對人生所持的等級觀念的反應。
13世紀出現的新宗派,把佛教的教義介紹給最尋常的俗人,並開闢了救眾生之路。新的宗教使佛教的原則大眾化,並主張更直接地以情感表達信念,也就是教義的自由化。新領袖往往出身低微,鼓勵把佛經譯成簡單的日文,參加俗人的集會,甚至於聲稱為了了解普通人的問題,僧侶也應該結婚、有家室形成那些新宗派的宗教思想,對當時說來,也並非是才出現的。
平安時期的寺廟早就為鎌倉的覺醒作了準備。在那些廟裡崇拜阿彌陀佛和禪宗的冥想,都是眾所周知的。鎌倉時代發生的,不過是從前在寺院教團裡的次要理論,現在在新領袖的手裡變成了獨立宗派的基礎。第一位和這個舊教團決裂的是法然上人,他在1175年創立了淨土宗。
在較早的源信教導的感召之下,法然上人宣講人不能通過自己的力量救自己,因為人只有依靠外力才能得救。他聲稱人要尋求解脫痛苦和死亡之道,必須認識到只有相信佛的原始誓言,才能得救。這種信念必須以極大的誠心重複佛的名字。
對法然說來,念佛就足夠了,別的什麼都不需要一一不要廟宇、不要寺院、不要什麼宗教儀式或者僧侶。而且在佛的眼中,一切都是平等的一一高和低、男和女。這種極端的看法自然受到原有宗派的反對,在1207年他就被放逐出京都。此後他漂泊各地,結果進一步傳播並普及了他的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