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發現,即使在30年前,氣候變化模型在預測未來全球變暖方面也做得相當不錯。
以前,氣候變化否認者曾使用模型不一致之處來質疑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係。科學家說,他們的研究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應該有助於解決公眾對過去氣候模擬工作表現的困惑。」
該團隊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宇航局,他們發現1970年至2007年間產生的17種氣候模型中的14種在其預測中大致正確。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全球溫度已升高1.1攝氏度,這一趨勢是由人類活動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驅動的。同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至2019年之間的全球平均溫度比2011年至2015年之間高0.2攝氏度。
預測未來將發生的事情很棘手,因為有許多未知因素需要考慮,而且作為全球社會,我們可能會選擇採取幾個方向。準確地說,模型不僅依賴於固體物理學,而且還取決於未來排放水平的精確預測。
這就是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1988年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設計的模型的地方。該預測是不準確的,因為他對未來排放量的預測並未考慮到一年後生效的《蒙特婁議定書》。這意味著他對未來變暖的預測也是錯誤的。
《蒙特婁議定書》禁止使用氯氟烴或氟氯化碳,它們是有力的溫室氣體,正在消耗臭氧層。
豪斯法特說:「如果考慮到這些因素,然後看看他的模型中溫度與輻射強迫(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之間的關係,他就會死定了。」 「所以他的模型的物理原理是正確的。大氣層中有多少二氧化碳與您得到多少變暖之間的關係是正確的。他只是弄錯了未來的排放量。」
他補充說:「我們能理解的物理學是一個確定性的系統;未來的排放取決於人類系統,而不一定是確定性的。」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氣候模型經常提供低排放和高排放情景的原因。
在這項研究中,Hausfather及其同事在計算較舊模型的準確性時考慮了兩點:他們如何預測未來的溫度,以及如何預測溫度與溫室氣體水平變化之間的聯繫。
研究人員說,有些人預測的增溫太少,而另一些人預測的增溫太高。但是,對於預測全球變暖,特別是考慮到排放量預測的差異時,大多數人通常是正確的。
研究小組寫道:「我們沒有證據表明本文評估的氣候模型在其預測期內系統地高估了或低估了變暖。」
「由於當時觀察到的變暖跡象有限,1970年代模型的投影技巧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過去幾十年來世界一直在降溫。」
Hausfather補充說:「真正的信息是,我們經歷的變暖幾乎完全符合氣候模型所預測的30年前的情況。這確實使我們更有信心,今天的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使事情變得正確。」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拉特羅布河谷燃煤電站的排放。新研究表明,即使最早的氣候模型在預測溫室氣體排放與變暖之間的關係上也大體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