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衝繩,與馬爾地夫和夏威夷一樣,對絕大數人來說意味著沙灘、陽光、海鮮美食。同時每年有大量的中國遊客會為了三年多次籤證而專程訪問衝繩。日本政府發放以衝繩為首次訪問目的地的三年多次籤證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振興衝繩的旅遊業。自從19世紀末日本強行吞併琉球王國並設置衝繩縣之後,衝繩成了當時大日本帝國的南大門。在二戰末期的衝繩戰役中,衝繩本島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隨後又是漫長的美國統治時期,雖然美國在1972年向日本移交了衝繩的治理權,但仍然設立了大量軍事基地。因此時至今日衝繩縣仍然是日本經濟最不發達的縣份。所以日本中央政府對發展衝繩的服務業也費了相當心思。面向中國大陸遊客的三年多次籤證便是其中一項措施(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前想獲得三年多次籤證只能前往衝繩)。在衝繩縣也有一些關於74年前那場殘酷的戰爭的遺蹟。本文將主要介紹衝繩本島南部小祿半島上那霸市與豐見城市交界處的戰爭遺蹟——海軍司令部壕,同時也會介紹關於衝繩戰役中海軍的表現。
戰爭打到了昭和20年春(1945年4月),日本海軍的水面艦隊基本上已經完蛋了。半年前慄田健男從雷伊泰灣帶回的倖存者大多因為沒有燃油躺在各處軍港不能動彈,此時的海軍主力已經成了各式各樣的神風兵器。此外能夠作戰的兵力就是海軍陸戰隊了。
日本海軍除了水裡開的戰艦和天上飛的陸航之外,還設有數量龐大的海軍陸戰隊。在一二八和八一三兩次淞滬抗戰中,日本海軍陸戰隊就曾經協助陸軍對國軍上海守軍進行攻擊。此時駐紮在衝繩的海軍陸戰隊是以海軍少將大田實為司令的海軍衝繩方面根據地隊,兵力大約1萬人左右。在衝繩戰役前的1945年3月,衝繩方面根據地隊根據大本營的協定服從32軍司令牛島滿中將的指揮,防守範圍為衝繩縣南部的小祿半島以及半島上的小祿飛行場。
■衝繩戰役前駐衝繩本島部隊陸海軍高級軍官合影
圖中數字1的人物即為海軍少將大田實,2為32軍司令牛島滿中將,3為軍參謀長長勇少將。大田實有過在大型艦艇上任職的經驗,先後擔任過戰艦扶桑的副長以及補給艦鶴見的艦長,不過他主要擅長的還是指揮海軍陸戰隊進行陸上作戰,曾經參與過一二八事變,而假想的中途島登陸作戰海軍登陸部隊指揮官也預定由他擔任(當然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登陸作戰中止了)。
■衝繩戰役海軍參與部隊列表
上圖展示了衝繩戰役中所有海軍參與部隊的名稱。陸上部隊以大田指揮的衝繩方面根據地隊為主,輔以其他單位的派遣部隊,空中力量中,唯一駐紮在衝繩的只有南西諸島航空隊,駐地即為小祿飛行場,此外的951空與神風特攻隊都以九州為基地出擊進行協防。而南西諸島防空隊在海軍序列中只是作為基地防衛的乙航空隊,實際並沒有什麼戰鬥力。再看艦艇方面,除了有名的菊水特攻組之外,就沒什麼值得注目的內容了。
有一個小花絮就是位於列表較左側的驅潛艇海威,這艘船其實嚴格來講是由偽滿洲國租借給日本海軍使用的。當然這艘船的原產地依然是日本,原為桃級驅逐艦樫號,偽滿成立後日本海軍將其無償送給其海警部隊並改名為海威,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又以租借形式要回該船,一番折騰後最終部署在衝繩,後與潛水母艦迅鯨一起在1944年10月10日的空襲中被美軍擊沉。
■驅潛艇海威
海軍司令部壕是由日本海軍設營隊(山根部隊)在1944年挖掘完成的,作為將來衝繩戰役的指揮設施,內部坑道總長度有450米,設有司令官室,參謀室,兵員室等,戰時最多可以容納4000人進行持久戰。
■海軍司令部壕在衝繩本島以及小祿半島的位置
■用來開挖坑道的簡陋工具
司令部壕建在了小祿半島的小山丘上,從這裡可以看到半島的全景以及小祿飛行場的情況,一旦美軍登陸可以及時發現,此外與衝繩其他陸軍挖掘的坑道一樣,內部使用水泥與椿木進行固定,可以抵禦美軍戰列艦的炮擊。
美軍登陸小祿半島是1945年6月初的事情。在這之前,反攻失敗的32軍已經陷入絕境,司令牛島滿決定從首裡城撤至事先劃定的南部戰線。當時軍司令部設定的海軍撤退時間是6月2日後,但是海軍部隊在5月26日便開始撤退,同時為了便於移動將大量輜重破壞。5月28日,牛島得知了海軍先行撤退的消息後相當震驚,要求海軍部隊趕回原駐防地防止美軍佔領小祿半島與機場。於是撤退到一半的海軍部隊又由大田率領原路返回。最後這批海軍部隊被登陸的美軍全數殲滅。預想中的陸海軍合流也沒有發生。
事實上,在登陸作戰之前的海軍部隊就已經編制不全了。在前期的作戰中,裝備尚數優良的幾支大隊都被陸軍抽調至首裡前線並在那裡被摧毀。最後撤離時的海軍部隊只剩下設營隊的工兵以及當地徵召的民兵了(由於他們的武器大多以長矛等冷兵器為主,因此被稱為「長矛部隊」)。
在衝繩戰役中,日方的部隊整建制地覆滅是很常見的事情,一個人數約為500人的大隊最後的倖存者通常只有數十人,在戰況激烈的地方甚至可能全部玉碎。戰前投入的約1萬名海軍陸戰隊士兵中,最終存活的可能不超過數百人。
而為何大田率領的海軍部隊會提前從小祿半島撤退,成了衝繩戰役中日方戰術中最大的一個疑問。當然這不能簡單地用一句陸海軍不和海軍又被陸軍坑了解釋。最大的可能是在戰時混亂的情況下電報交流出現了問題,據說是軍司令部先發了一份同意海軍自行撤退的電報,後來多次發送內容互相矛盾的電報,也不知道最後有沒有被大田收到(不過這麼看來好像還是被陸軍坑了)。總之大田在收到要求返回駐地的電報後大發雷霆。不過軍令如山,而且結合當時戰況,不管移動到哪最後還是死路一條,能夠死在自己構建的地道內也算死得其所了。
小祿半島的作戰從6月2日美軍登陸到6月13日大田在司令部壕自殺,海軍有組織抵抗結束共歷時12天。海上的作戰則只有4月7日的坊之岬衝海戰,伊藤整一中將率領的第二艦隊遇到美軍航母艦載機的空襲,戰艦大和,輕巡洋艦失矧以及驅逐艦朝霜、磯風、濱風、霞戰沉。神風特攻隊在整個衝繩戰役期間出動了1900多架次,海陸空三方面中估計也就神風特攻隊給美軍造成的損失最大。
■戰後由原海軍大將野村吉三郎題字的海軍慰靈碑
目前海軍司令壕作為衝繩戰役的遺蹟已經對外開放,也是現在極少數對外開放的舊日本軍坑道之一(也可能是唯一一個?)。從旭橋巴士中心搭乘55路,88路或98路公交車至宇榮原團地下車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不過需要走上一段上坡路。之前拍攝的參戰部隊列表以及海軍慰靈碑便位於司令部壕附近。司令部壕的入口位於地下,需要通過一個玻璃棚的遊客中心進入。由於玻璃造成的溫室效應,這個玻璃房子裡面特別熱,估計將近30度了。
■海軍壕遊客中心
地下1層是售票處以及展示館,海軍壕公園的門票是440日元(約合人民幣28元)。與其他日本景點一樣,售票處旁邊可以領取小冊子並有紀念章提供。紀念館主要介紹了衝繩戰役的全貌以及當時海軍部隊的生活和作戰情況。建議在參觀地道前先遊覽一遍展示館,因為地道是單向通行的,出口在其他地方。下了地道是回不來的。■海軍壕公園的大和號模型,只要和舊海軍有關的紀念館大和的模型是一定不會缺席的
■大田實將軍的將旗,衝繩戰役後被一位美國士兵收藏,後來歸還給日本
■海軍部隊的生活用品
展示館參觀完之後便可以前往地道參觀。地道需要從地下1層的售票處再往下105級臺階(約30米)。實際上整個海軍司令壕就是在一座小山丘裡面挖了個遍。而之前的遊客中心就是位於山頂的入口。
■地道(地獄)的入口,兩邊掛的是日本各地學生寄來的千紙鶴
■司令壕的平面圖,可以看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種功能性房間一應俱全
地道總長度大約450米左右,其中已經對外開放的約300米,另有150米尚未開放。整個地道可以說與74年前剛結束時相比幾乎沒有區別,唯一消失的就是散落在各處的屍骨。
■幕僚室內參謀們使用手榴彈自殺時留下的彈痕
■在地道走廊內也躺滿了士兵
如果實際參過這個地道的話,很難想像在這個地下空間有大約4000人在此生活了數月。戰爭到了最後關頭,這裡就是活生生的人間地獄。雖然之前在倫敦曾經參觀過邱吉爾的戰時地下室,但感覺絕對沒有這裡這麼壓抑。
■空間狹小到只能在兵員室站著睡覺
最後是大田實少將的司令室,也是他最終自殺的地方。司令室位於坑道的最中央。通常也是最後被攻陷的位置。
■少將在自殺前撰寫發往海軍次官的電報
司令壕的解說詞刻意渲染了大田對衝繩當地民眾的厚愛,即使在玉碎前也不忘向大本營寫電報強調衝繩當地百姓對軍隊的支持以及他們遭受的苦難。懇請大本營對當地百姓多加照顧。諷刺的是,衝繩戰役中殘害衝繩民眾最殘忍的就是日本的軍隊。統計數據顯示最多有三分之一的衝繩縣民死於這場戰爭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日軍強迫自殺或強行徵用死在了前線。
大田背後牆上用玻璃遮蓋的文字是他最後留下的文字——「死於天皇的御旗之下,人生才有意義」
■在地下待了一個多小時,重見天日的感覺真好
在司令壕的出口有一家紀念品商店,主要販賣舊海軍以及海上自衛隊的周邊,有興趣可以進行選購,有趣的是這家店居然還支持銀聯支付。
海軍司令壕的介紹就到此為止。之前提到的小祿飛行場其實目前依然在使用,就是現在衝繩縣最大的機場——那霸機場。機場運營著大量國內航班以及往來東亞與東南亞地區的國際航班,同時作為軍用設施也為自衛隊提供服務。74年前迴蕩在小祿半島的隆隆炮聲,在74年後化為民航飛機引擎的轟鳴聲,好聽多了。
■最後放個彩蛋,八重山群島的手工織物,有沒有看到熟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