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7月13日消息,近日聯合國召開大會,討論是否有必要對敘利亞實施的跨境人道主義援助協議進行延期,德國、比利時提交草案後,中國和俄羅斯都行使了作為常任理事國擁有的否決權。
安理會投票通過關於敘利亞跨境人道援助授權的提議
報導稱,在此次談判中,與會各方經過數天談判和安理會4次投票表決失敗後,終於在美國時間11日下午,以12票支持、3票棄權的結果,通過在敘利亞跨境人道援助授權方面,德國、比利時提出的「妥協」草案。此前德國、比利時在此項議題上與俄羅斯代表的提議出現明顯分歧,但最終通過的草案卻符合俄羅斯提出的要求,雖然提出者換了國家。
8日,俄羅斯代表提議,只保留敘利亞與土耳其邊境的一個提供跨境援助的國境點巴卜哈瓦,授權期延長6個月,提供援助至2021年1月10日,但提案沒有得到足夠支持票。10日,聯合國對俄羅斯第二次遞交的相同提議進行表決,但提案只獲得4票贊成,依舊未通過。而德國、比利時此前被未通過的草案建議,保留巴卜薩拉姆和巴卜哈瓦兩個跨境點,並分別延長1年和6個月。
此次安理會的決定幾乎令所有與會國感到不滿
對於安理會11日通過的草案,德國外長馬斯表示,他們遞交的「妥協」方案被通過意味著敘利亞民眾能夠得到國際援助,這對他們來說真是個好消息。但《華盛頓》發文稱,安理會此次通過的決議幾乎沒有成員國完全贊同。其中德國、比利時在提交議案過程中對議案進行了不得已的修改,以美國為代表的一眾國家則辯解稱,關閉巴卜薩拉姆跨境救援點將使靠近該地區的阿勒頗北部地區和土耳其邊境的民眾得不到應有救援。
俄羅斯對決議提案國在處理閉門辯論時表現出的「笨拙」表示強烈不滿,俄常駐聯合國第一副代表德米特裡·波裡揚斯基稱,此次會議討論問題的本質是政治,根本不是是否向敘利亞運送人道主義物資,也不是保留幾個跨境點這麼簡單,波利揚斯基不無諷刺地評價稱,西方國家的虛偽和雙重標準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實,對敘利亞提供跨境人道主義援助的本意是好的,但實際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西北大學敘利亞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晉曾表示,雖然跨境人道主義援助是在聯合國監督下執行,但有數目龐雜的非政府組織利用與西方國家政府的密切關係參與到了人道主義援助中,而這些組織大多選擇的援助對象是反政府政治軍事團體,這導致敘利亞政府控制下的普通民眾難以獲得救援。援助演變成了西方國家幹涉敘利亞內政的主要手段。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表示,中國一貫對跨境援助持保留態度,但考慮到當下敘利亞境內民生凋敝、急需救助,中國不反對向敘利亞實施跨境人道主義援助,但援助方式應該按照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很明顯,眼下解除單邊強制性措施對敘利亞來講更加重要,安理會應該在這一問題上下手,全面評估單邊強制性措施對敘利亞造成的影響。這也是中國投否決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