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禮儀,折射父母規則意識

2020-12-13 中國經濟網

博物館禮儀,折射父母規則意識

張瑜

近日,一張廣東省博物館觀眾留言本照片在網上引起熱議。有人在留言本上質疑博物館工作人員「管得好多啊」,質問:「不讓孩子解放天性嗎?跑怎麼了跳怎麼了?碰恐龍又怎麼了……」對此,@廣東省博物館 回應:在博物館遵循相關的禮儀規範,也是對他人的尊重。提醒大家:博物館禮儀,從娃娃抓起。

在博物館裡跑動,觸碰陳列中的展品,影響的是公共空間的秩序,幹擾的是他人的遊覽體驗,還可能導致珍貴文物遭遇不可修復的損毀。家長吐槽工作人員管得多,覺得孩子觸碰展品沒問題,顯然錯得太過離譜。正如有網友怒懟的:你以為這裡是遊樂場嗎?

遺憾的是,持有這種荒唐想法的家長,並非鳳毛麟角。截至2018年底,中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達5354家,全年的參觀人數達11.26億人次。與此同時,「熊孩子」在館內亂跑喧譁,甚至破壞展品的現象,時常被媒體聚焦與報導。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頻繁出沒的 「熊孩子」背後站著的,正是一個個拿博物館當遊樂場的「熊家長」。

此番廣東省博物館方面表示,「博物館禮儀,從娃娃抓起」,這話當然沒錯。但顯然,更為切中要害的提醒是,博物館禮儀,當先從娃娃爹媽抓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最親密的榜樣,家長的素質提高了、行為規矩了,孩子自然而然不可能跑得太偏太遠。反之,則為害甚遠。

「先從娃娃爹媽抓起」,光靠友善提醒顯然不夠。拿出剛性的懲戒和約束,讓不文明的家長們有痛感,他們才能深刻地理解並踐行遊館禮儀。當前,黑名單制度在不少領域得到應用,而且展現出了強大的威懾力。旅遊行業也有黑名單制度,如果能夠充分地利用好,必然能夠發揮出巨大作用。

來源:長沙晚報

相關焦點

  • 文明禮儀教育,父母可以做得更好
    一個人行為習慣的黃金培養期就是幼兒園和小學時期,杭州的家長又是否重視孩子的基本禮儀教育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走訪了50位市民及多位專家學者,聽聽他們的看法。    74%的受訪者常教孩子禮儀 其中大部分是媽媽  杭州市人大代表、學軍小學榮譽校長楊一青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實際上是給孩子最直接的榜樣。」
  • 封面評論|觀眾投訴「博物館不讓孩子跑跳」,不守規則還有理了?
    正值暑假,很多家長會選擇帶孩子到博物館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近日,一張@廣東省博物館 觀眾留言本照片在網上引起熱議。有人在留言本上質疑博物館工作人員「管得好多啊」,質問:「不讓孩子解放天性嗎?跑怎麼了跳怎麼了?
  • 家庭教育禮儀系列一:敬愛父母老人禮儀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父母以他們的慈愛和辛勞,養育我們一天天長大。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小懂得孝敬父母,關愛長輩,不僅培養了自己的良好品德,還給我們的家庭生活帶來了幸福和歡樂。家庭禮儀的主要內容包括:敬愛父母老人禮儀、關愛兄弟姐妹禮儀、家庭餐飲禮儀、家庭賓客禮儀、家庭電話禮儀、鄰裡之間禮儀等方面。家庭禮儀體現在家庭生活的一個個細節之中。同學們在家裡要細心體會父母的關愛和辛勞。從小事做起,學會關愛,一邊體驗禮儀一邊體驗感情。
  • 上海玻璃博物館永久館藏被參觀者撞碎:孩子的規則教育不容忽視
    2013年,在上海玻璃博物館,兩位小觀眾翻越圍欄,在他們參觀的時候,用力拉扯和搖晃一件玻璃展品,被拉扯下一大塊,碎落在地。上海玻璃博物館已將這一受損展品依原樣展品在主館核心位置,並配合被破壞時的監控畫面,以示警醒,希望讓更多觀眾能夠意識到如何才是「博物館正確的參觀方式」。
  • 虎媽應採兒與主持人節目互懟,看看餐桌禮儀對寶寶的重要性
    應採兒回復也很乾脆,毫不客氣地回懟:「這不是規矩多,這是基本禮儀,你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外面被人家嫌棄嗎?」光看這一段,其實優寶也覺得應採兒這個「虎媽」對孩子太嚴厲了!這和她的性格不無關係。光靠吼或者講道理往往無法解決問題,這時候就需要用一些「小手段」了~對此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這樣認為:建立規則意識:比如一個1歲多的寶寶吃飯時喜歡扔食物、餐具,ok正常現象~但等再扔的時候把他抱下餐桌。
  • 餐桌禮儀對孩子有多重要?家長們都該重視了,別讓孩子未來埋怨你
    劉先生父子倆的行為在生活中十分常見,許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餐桌禮儀的重要性。放任孩子在餐桌上無禮任性,導致「熊孩子」的惡劣行徑,影響了孩子的個人發展。2、自身素養較差,不拘小節孩子的行為往往來自於父母的折射,有些家長自身素養較差,在生活中不知禮節。這些父母缺乏明確的是非觀念,並不知曉禮儀的重要性。所以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沾染了不好的習慣,模仿父母的用餐行為,成為了讓人厭惡的無禮之人。
  • 孝敬父母禮儀(禮儀漫談(129))
    今年7月1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開始實施。「常回家看看」入法,體現國家對子女孝敬父母問題的關注。「孝敬」或「孝順」有兩層意思:贍養和順從。一般人所謂「孝」,無非是多給父母錢物,保障「豐衣足食」,但有的人甚至連這一點也做不好。至於尊重父母意願,則更是做得遠不如古人。  出必告  《禮記·曲禮》說:「夫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意思是:作為子女,外出去哪裡,必須向父母稟告;返回家時,要和父母見面,報平安。
  • 規則意識短板現象成因
    事實上,近年來有關漠視、違反、扭曲規則的事屢見不鮮,小到闖紅燈、高鐵霸座、公共場所吸菸等,大到違規用權、官員腐敗等,無不凸顯著破壞規則引致的種種危害和風險。而這種規則意識薄弱或缺乏問題的普遍存在,已經成為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和構築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主要挑戰和短板。   社會轉型尚未完成和傳統歷史文化遺存影響,是導致現代規則意識缺乏的文化基礎。規則意識深受傳統文化價值影響。
  • 深度|一餐飯便知你的生活教育背景,孩子的餐桌禮儀培養全攻略
    文 / 魔斯媽媽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工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一個6歲的小男孩,讓我充分意識到餐桌禮儀的重要性。為此我特地去學習了相關禮儀課程。
  • 天主教會的教長服飾:一些實用的禮儀規則
    第八章 一些實用的禮儀規則 1 .「平衡」(Equilibriun) 2.教長出席葬禮 3.教長在葬禮致詞 4.使用披風 5.
  • 「公共場合禮儀·秀麗「秀」禮」博物館參觀禮儀
    今天,秀麗要為大家講「公共場合禮儀——博物館參觀禮儀」在這之前請允許我簡單介紹下肇慶的名勝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士兵宿舍場景幹部宿舍展廳照片肇慶市博物館充分發揮博物館資源,針對不同公眾開展相應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教育活動,如圍繞「博物館與旅遊」主題開展的「我愛博物館」少兒繪畫比賽、專家文物鑑寶、慶祝「5.18國際博物日」文藝匯演。
  • 【公共場合禮儀·秀麗"秀"禮】博物館參觀禮儀
    今天,秀麗要為大家講「公共場合禮儀——博物館參觀禮儀」在這之前請允許我簡單介紹下肇慶的名勝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如通過博物館的參觀、宣講、夏令營、入團入黨宣誓、徵兵儀式、徵文、演講比賽等豐富多彩的共建活動,提高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展示肇慶市歷史文化。
  • 每個女人都應該遵循的20個禮儀規則
    關於生活中的每種情況的適當行為(如聚會、葬禮、家長/教師訪談等)有許多的規範和規則。你可能不知道所有這些,所以最好準備好,並在所有情況下最好地向前邁進。今天沫沫帶來了每個女人都應該遵循的20個禮儀規則,當然有很多男性也應當遵循。
  • 讓你成為優雅紳士的8個禮儀規則
    V哥將向你展示禮儀的主要規則,這將幫助你看起來優雅和迷人的周圍世界。1、問候一個正確的問候非常重要。畢竟,這是造成第一印象的原因。因此,值得了解以下規則:握手應該很快,而不要讓他人牽著你的手或吸引他人。尊重對話者的個人空間。拍拍肩膀,即便是好朋友,都被認為是缺乏機智的。對一位女士的問候,男人可以稍微傾斜一下。
  • 父母做好「領頭羊」,為孩子樹立遵守交通規則的好榜樣,安全第一
    小朋友們本來腦海裡有著老師教導的紅燈停,綠燈行的意識。奈何爸爸媽媽根本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於是他們只能跟著父母的身後一起闖紅燈。長此以往交通規則就會被他們拋在腦後,從而就會導致孩子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現象產生。在本案例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常常許多家長為了趕那些零碎的時間,毫無顧忌地闖紅燈。
  • 孩子「人來瘋」未必是活潑,父母過度放縱,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1、 沒有一個好的規則意識孩子的認知沒有達到一個高度做事情的時候也是遵從自己的心情,孩子並不知道在這個場合不應該做哪些事情,對規則沒有一個很好的認知,孩子做的時候意識不到自己做的不符合常理不和規矩。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會影響孩子性格的發展以及行為,家長沒有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所以孩子會不分場合以及周圍的人事"譁眾取寵",希望自己成為群眾當中的焦點,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博士賽西·高夫說,關教室為了引導與保護孩子,父母若是過分放任會給孩子的成長帶去很多不良隱患,在未來引發更大的反應。家長要重視"人來瘋"對孩子的影響,及時給孩子引導。
  • 彝族習慣法與摔跤規則的關係
    彝族摔跤規則便在這樣的習慣中孕育生成,並與彝族習慣法在處理社會紛爭中扮演著身體對抗紛爭的公平公正角色。但從體育競賽「法」視角進行深入分析,彝族摔跤規則與彝族習慣法規則關聯性大,記憶痕跡濃鬱,是在採借彝族習慣法基礎上,傳承彝族傳統核心價值觀「體育習慣法」「規則意識」「契約意識」的新形式,具有「卡農」引申意義的標尺、標度、標準,典範、榜樣,規則、準則,表格、目錄取向意義[8]。
  • 應採兒帶娃獲眾網友好評,這些基本禮儀你的孩子都學會了嗎?
    呼聲最高的觀點大約就是,這屆父母給到孩子的「寬容」過多了,打的是寬容之名,行的卻是放縱之實。一旦父母給的自由「過了火」,娃就顯得自由有餘,而規則(教養)不足。早前《童言有計》有一期節目中,有嘉賓稱讚應採兒很會選菜,不多不少,剛好夠所有人吃,不浪費。
  • 為什麼日本文化如此重視禮儀?日本網民:因為我們尊重他人
    說起日本,多數人的印象可能會有兩個:首先是這個國家的街道比較乾淨,其次是日本人比較重視禮儀。見面一般會點頭哈腰,特別是日本服務行業,他們太有禮貌反而讓人覺得不太適應。在整個亞洲,日本在諸多儀式上恐怕是最繁瑣的。
  • 美國父母是怎培養寶寶的餐桌禮儀的?
    原來這對兄妹都是隨父母從美國回來的小海歸,爸爸媽媽受身邊美國同事的影響,認為餐桌教育是育兒內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重視「吃飽」以外的其他事。所以兩個孩子從小都是自己坐在餐椅上,從頭到尾,自己吃完飯。等父母把他們抱下餐椅,他們會踮著腳尖把碗放進水池。在進餐時,美國孩子受到的第一課禮儀教育就是要杜絕偏食、挑食。美國家長認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遷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