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出新書,不僅僅有藝術

2020-12-26 廣州日報

日前,

大英博物館最新推出一套新書:

《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及

《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

藝術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

它有很多非常顯著的優點,

值得去細細品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大英博物館最新作品:不只是藝術,而是對人類社會的一次認知升級!該套圖書全彩精裝,雅致裝幀,600餘張高清圖片,還原人與動物細膩神態!

(14-16世紀墨西哥阿茲特克帝國,代表火神的領主面具,由珍貴的綠松石製成)

當人類面對一系列無法解釋和掌控的議題時,認為世界必然存在著一種超自然的秩序和力量,便湧現出了各種神靈和宗教。統治者也樂於宣揚自己代表神靈掌管人間。

藝術品之所以珍貴,並不是因為它的工藝材質或者好看,而是背後深厚的歷史社會背景,以及極富想像與創新的表現手法。科學同樣需要想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愛因斯坦提出空間像床墊一樣會凹陷彎曲,天馬行空;哈勃發現宇宙在持續膨脹,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不可思議。馬雲25年前在美國看見網際網路,斷定以後必將是網際網路的天下,並身體力行,很有想法。人類「無中生有」地發明了文字,以及法律、公司、宗教、國家等。人類世界的今天正是由虛構和想像創造的。

創新的橫向類比結構

首先來看《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的目錄:

可以看到,它不是像傳統歷史書那樣按照時間順序編排,而是按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展開!在每一章的同一主題下,匯集了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來進行講述。

我們再來看《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的目錄:

可以看到,它不是通常的哺乳、魚類、鳥類這樣的動物類別體例,而是按照動物的社會屬性來劃分,由弱到強,從野生,馴養,珍藏,一直到人類自己虛構創造,從自然動物到非自然動物,來展開的。它們也從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人與動物的關係,來展開的。在每一章的同一主題下,跟《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一樣,匯集了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來進行講述。

正如「博物君」張辰亮所推薦的:「展示博物館藏品的書很多,但是這套書用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思路。他把大英博物館裡的海量藏品重新分類。同一個動物題材的文物分到一起,戴帽子的人分在一起,坐著的人分在一起。這樣的話,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就以這種奇妙的形式展現出來。乾隆皇帝的精美坐像旁邊,就是剛果國王的樸素的雕像。古埃及的魚形玻璃瓶兒下一頁就是日本匠人雕刻的精美鐵鯉魚。文明之間的界限一被打破,就很容易發現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共性和傳承。你不會以我們國家怎麼樣、他們國家怎麼樣來看待文明,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欣賞整個人類的文明。」

提升藝術修養與審美

它精選大英博物館600餘件館藏品。藝術形式上,包含了繪畫、雕刻、手工藝品,以及一些珍貴的出土文物;風格上,有自然主義作品,也有諷刺主義的現實題材;時間誇張上,囊括了從遠古的冰河時期到今天。

(自然主義作品:17 世紀早期日本,繪有花草、人物和動物等圖案的箱子)

《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選取了360件以人類面孔為主題的藝術品。全球70多億人中,沒有任何兩個人長得完全一樣。每張面孔都是一種身份的標誌,是人類表達、情感和性格的主要載體。人類的一切經歷都寫在臉上。因此,人類的臉成為藝術史上最強大、最永恆的主題,也是最適合來表現人類的生活。

(現實主義作品:1844年電雕版畫,裝扮成人的猴子)

人類將動物擬人化。插畫家把猴子描繪成優雅地拿著菸斗、穿著毛領大衣,一副紳士模樣,意在諷刺現實,反映的是人類的虛榮和愚蠢。

《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選取了大英博物館260件動物相關的藝術品。人類對動物有著複雜的感情,無論是作為經濟商品、人類夥伴,還是文化符號,動物都已經深刻地融入到人類社會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類各個時期關於動物的文物藝術品,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從側面詮釋了人類歷史與文化。

(極具張力的誇張表現手法與冷靜的寫實風格)

這些藝術品運用多變的形狀、豐富的色盤、不同的質地,以及點、線、面、體等造型手段,在二維平面或三維空間中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形象。在無形中潛移默化,提升藝術修養與審美。在今天,無論對產品的商業價值,還是個人的社交來說,審美都是重要的競爭力。

(約13000年前的冰河時期,帶鉤端的猛獁象形投矛器)

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

大英博物館的最新作品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講述人類社會,《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是從正面,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即人與人的互動,來進行講述;《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是從側面,人類視角下的各類動物,即人與動物的互動,來進行講述。它們綜合起來,涵蓋古今,使人類社會更加立體化、具象化,全景式描述了人類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是一部藝術化的人類社會百科全書。

(約1850年的伊朗,銅匠)

無論是遠古的狩獵,馴化家畜,還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高度專注的手工勞工,經濟活動都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和必需。人類社會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秩序,統治與戰爭不可避免,它們構成了人類的政治。人類的認知能力是逐漸發展的,越往前,自然與超自然的界限就越模糊,人類相信有尚不能理解的超自然力量,於是用虛構和想像,誕生了各種神獸、神話、宗教,人類還對一無所知的死亡,以及善惡等這些問題的思考,所形成的看法,它們一起就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文化。

(約1890年的北美,狩獵野牛)

同時,經濟、政治和文化又是相互交融的。比如狩獵,它從人類一開始的為生存而戰的職業,逐漸演變為社會精英階層的休閒娛樂活動,而成為一種文化。甚至在都鐸王朝時期,追逐獵物是君王和貴族專屬的活動,是權力的象徵,如果平民狩獵,則會受到死刑處罰,它又具有了政治屬性。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

相關焦點

  • 國博發布新書,帶讀者「參觀」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
    《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大英博物館卷》今日在國家博物館首發。該書是目前刊布大英博物館中國古代文物藏品最多的一本書。資料圖 白繼開 攝《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劃出版的一套大型圖說叢書。
  • 一生必去的「十大國外博物館」之羅浮宮和大英博物館
    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並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築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目前我國的博物館數量就有超過4000多座,在世界範圍內,博物館的數量將數以萬計,這些博物館集中收藏了人類文明的精華。
  • 大英博物館兩萬多中國文物中,如何挑選出260件文物
    「閉關」一段時間後,4月1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恢復開館,並舉辦了三場活動——《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新書首發式、「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的功能與使命」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
  • 那些來自大英博物館的禮物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從去年開始,居然在中國的網店火爆了。2018年7月1日,大英博物館網上旗艦店正式上線了!它的上線引來了眾多歷史愛好者、藝術愛好者的關注,甚至眾多文藝小青年也都紛至沓來,如果是個實體店,估計早已擠得水洩不通了。打開大英博物館旗艦店首頁,博物館古老莊嚴的建築映入眼帘,立馬給你增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感,而當你點擊店中產品就又是另一畫風了。
  •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的博物館
    訪英國大英博物館館長麥·葛瑞格  英國大英博物館館長麥·葛瑞格先生是牛津大學新學院院士、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院士,還是英國科學院榮譽院士,曾長期擔任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英國國家博物館館長會議主席,並從2002年起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至今,在藝術史上、哲學和法律領域均有造詣,在博物館管理方面也擁有豐富的經驗。
  • 大英博物館攜手三大品牌邂逅女神節 將藝術匯入美麗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分為十六個分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擁有涵蓋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遠古世界的多達800萬件藏品。
  • 小茗同學&大英博物館,「藝術跨界」也能如此接地氣
    ,藝術聯手商業進行跨界的浪潮逐漸興起,關鍵詞總帶有「藝術」「文化」的博物館們也紛紛參與進這場盛宴,其中也不乏知名博物館的加入。近年來,包括大英博物館在內的博物館做聯名跨界活動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基本集中在一些飾品、日用品上。 那麼當博物館與飲料相遇,又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呢?
  • 大英博物館開網店出授權,有 IP 誰都了不起
    大英博物館旗艦店的商品品類與故宮淘寶類似,主要都是文具、服飾、簡單家居等產品,共同特點是製作工藝要求不高,能夠展示花紋設計。有了「古文物」館藏經典 IP 的加成,商品的確會更加吸睛,不過設計風格還是和故宮淘寶有所差別,更偏異域風情。
  • 物兮物在大英博物館發布博物館IP趨勢與主題
    品源文華旗下生活方式品牌物兮物創意總監Cecilia Bursell在籤約儀式上發布了博物館IP趨勢與主題,並展示了相關產品設計。由物兮物團隊經過流行趨勢研究和大量市場調研開發出的博物館IP趨勢與主題包括「玩轉航海」,「古希臘傳奇」,「光戀埃及」以及「東方故事」四大板塊,用現代語言演繹了博物館經典館藏的藝術與文化。
  • 大英博物館: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來的
    今年初,藝術史學者普羅克特舉辦了名為「令人不安的藝術」巡遊,力圖揭露英國收藏的許多世界文化珍寶的殖民主義淵源,其中,就包括大英博物館。這位負責人說,很多人以為大英博物館不關心藏品的來源,但其實是誤解,有很多人在從事研究,「收藏過程是有各種複雜情況的。」她舉了個例子,有件藏品是一位東印度公司的將軍的,肯定有人會說「那肯定是搶來的」,但實際上那個人皈依了印度教,反對歐洲對印度實行基督教化。
  • 大英博物館官方文創 | 讓歷史和藝術成為生活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  如果將世界上的博物館比喻成偶像團體,大英博物館當之無愧的 C 位出道。    想不想把大英博物館的明星藏品帶回家?  想不想知道古代文物能多萌多可愛?  想不想讓高雅的藝術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
  • 博物館日 —— 大英博物館賞析
    每年的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提到博物館,可能普通人首先聯想到首都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對於參加劍橋英語考試的考生們來講,除了故宮,排在第二位的可能就是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了。
  • 坐兩小時火車,去看大英博物館藏品展
    不僅僅一個IP LOGO                   好多人是從很多商家聯名產品熱潮中了解大英博物館,包括一些藏品。大英博物館的這個藏品展特別值得也適合帶孩子來觀看,為什麼?——▲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能在家門口看到世界級的文物珍品,可遇不可求!
  • 恆天然安佳成為大英博物館合作液態奶品牌
    2019年4月,全球領先的乳品加工及出口企業——恆天然集團旗下安佳品牌與大英博物館正式籤訂了合作協議,安佳,成為取得大英博物館IP授權的液態奶品牌,大英博物館和安佳也將在安佳產品方面進行密切合作,過程中將會使用大英博物館豐富館藏元素IP素材。
  • 大英博物館自辯稱「很多藏品不是搶來的」,那大部分都是咯?
    還有大英博物館的相關負責人「詭辯」到:很多人以為大英博物館不關心藏品的來源,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很多人在從事研究,「收藏過程是有各自的複雜情況的。」原來就在今年,藝術史學者艾莉斯·普羅克特舉辦了名為」不舒服的藝術(Uncomfortable Art)巡迴展覽,力圖揭露英國收藏的許多世界文化珍寶的殖民主義淵源,其中,就包括大英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最新作品:不只是藝術,而是對人類社會的一次認知升級!
    大英博物館的地位得益於其背後的大英帝國。 那麼,有了這些藝術珍寶,大英博物館還聯合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出版社之一泰晤士&赫德遜(Thames & Hudson),來共同打造這兩本書。
  • 大英博物館試水虛擬遊覽 4500件藏品纖毫畢現(圖)
    如今,大英博物館離實現這一目標又近了一步:與谷歌文化學院合作推出虛擬遊覽項目。從11月12日起,全世界的博物館愛好者們不用親臨倫敦,只要有一臺電腦或行動裝置,在網上就能欣賞4500多件藏品,甚至能湊近至玻璃櫃裡,近距離觀摩。
  • 這一次,大英博物館有哪些好東西沒來
    大英博物館繞不開的,還有古代東方文物的收藏。早在1866年,博物館就成立了東方古物部,有計劃地接受中國和日本的藏品,這是歐洲第一個承認東方考古和歷史研究地位的機構。僅來自中國的歷代稀世珍寶就多達2萬餘件,囊括繪畫、書法、雕塑、陶瓷工藝、金工、漆器、玉器、古代樂器等中國造型藝術各個門類。
  • 大英博物館又刷屏了 這次是為什麼?
    英國《衛報》的相關報導,《大英博物館自辯: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來的》今年初,藝術史學者愛麗絲·普羅克特(Alice Procter) 舉辦了名為「令人不安的藝術」 (Uncomfortable Art ) 的巡迴展,揭露英國收藏的許多世界文化珍寶的殖民主義淵源,其中就包括大英博物館。而大英博物館本周開始的講座活動,正是要回應普羅克特的批評。
  • 大英博物館衍生品設計應用研究
    通過對大英博物館衍生品設計的分析,分別從設計方式、開發模式、應用領域方面,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深入探討博物館衍生品設計的理念與意義。關鍵詞:衍生品設計 設計模式 藝術授權 設計元素藝術商店作為博物館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設計藝術衍生產品是宣傳推廣博物館的重要機會,博物館的衍生品設計可以凸顯一個博物館的創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