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鎌倉,一座很美麗的海邊城市,有著網紅心中最著名的打卡車站,還有那部造成它如此出名的動漫巨作《灌籃高手》。
作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東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鎌倉在日本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中世紀初期的政治中心,有著大量幕府時期的建築和武士們的宅邸,曾繁榮一時。
14世紀,隨著幕府滅亡,鎌倉便衰落了。
不過,當那列將遊客們擠成沙丁魚的小火車穿過如今已顯得狹窄的軌道時,兩邊充滿歷史氣息的宅院依舊隱約提醒著所有人,它曾經有過的輝煌。
香田三姐妹就住在這樣的老宅裡,在外祖母留下的祖業裡相依為命,日子平淡安寧,直到某天接到從15年前便音信杳無的父親的死訊。
一顆陳舊的石子激起千層浪。
妹妹佳乃與千佳早已記不清父親的長相,因此也並不感到難過。大姐幸則勾起幼年時被拋棄的回憶,心中五味陳雜。
無論如何,最後一次盡義務的三位女兒去為父親上香,在葬禮上意外遇見了同父異母的小妹淺野鈴。
該撕了是不是?
並沒有。
劇情到此出現不落俗套的轉折。
小妹的母親,也就當初的小三搶走三姐妹父親的那位也已經過世,小妹的繼母(這位父親是結了幾次婚啊!)對她不好,小姑娘基本處於無依無靠的狀態。
三姐妹做出讓人意外的決定,她們對小妹伸出同情之後,解救她於窘迫之中。
此舉幾乎有師太書中女主的姿態。
總之,在導演雋永淡然溫柔的手法和鏡頭中,四個姑娘從此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如片名《海街日記》,影片細水長流地記錄下四位姑娘的日常生活。
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都是些茶杯裡的風波,和日式細膩的美。
梅雨季中,繡球花大簇大簇地開,被綠得讓人心顫的大葉子溫柔地捧在手心,採一支插進瓶裡就這麼放在祖屋門口,有閒靜的味道。
所以老屋才讓人捨不得離開,不用說不動手也知道自己的根在那裡,自小便習慣的一切從那裡開始,都扎進血管裡,每日每夜流遍全身。
如我們熟悉的清明的青團、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冬至的麻餈、春節的年糕和餃子、元宵的湯圓,或者四姐妹採梅子泡出的梅子酒、淡淡的醃菜、萩餅、沙丁魚刺身、炸竹莢魚,無一不是胃腸對童年的回憶和致敬。
當然電影裡還有更具體的食物:當季新鮮魚生吐司,父親生前愛做的;大姐拿手且容易做得的海鮮咖喱飯,來自母親真傳;三姐熟悉的魚排海鮮飯則是外婆私房菜;二姐的最愛卻是海鮮食堂的阿媽叮囑轉贈的定食。
聽起來很簡單的故事,由食物傳遞出風輕雲淡的情節,但就是讓人看起來丟不下,甚至每年到了青梅季節都想翻出來回味,吃不到也能品出味兒。
也許因為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太快,近乎理想的《海街日記》才會如此打動人心。畢竟原作漫畫作者吉田秋生提出的口號便是:家人就是溫暖存在的理由。
電影導演是枝也作過如是評價:《海街日記》打破了少女漫畫的局限,它描寫了一些深刻的東西。它非關人,而是關於街道和時間,所以這不是「鎌倉四姐妹物語」,而是「海街日記」。
所以在影像化時,四季變遷的轉換便尤其被導演重視起來。
櫻花、梅雨、繡球,梅子酒,蟬鳴,直到紫薇花開,一輪一輪,似展開的人生畫卷慢慢接自然節奏出現在觀眾面前,不急不緩,該來的總會來。
再說演員。
飾演大姐的是綾瀨遙,她有著被日本觀眾稱為「高級臉」的標準五官,片中的她淡妝隨性還有些顯老,但自然真實地讓人情不自禁同情她,雖然她根本不需要。
二姐則是「東寶甜心」長澤雅美,身材好得讓導演也不捨得藏著掖著,隨意地露出大長腿,讓人遐想之餘更添一絲夏天的清涼與隨意。
夏帆飾演的老三,跟兩位姐姐相比有點非主流,她的形象也貼近人設,同樣的短髮,長患難長澤雅美是美而靈動,她就是小男孩般的調皮,眼裡閃著若隱若現的冒險精神。
最小的妹妹善良熱情又懂事,畢竟父親和她相處了十五年,沒給她留下如姐姐們的缺憾。模特出身的廣瀨鈴從形象到演技都跟人物貼得很近。
四位演員的年齡差也正合原著中的姐妹身份,甚至五月時大姐泡出的梅子酒,五味陳雜,也正蘊合著姐妹們各自的性格差異。
縱然有差異,合在一起也是美味。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了,其實如果可以的,不妨慢一點再慢一點,欣賞到更多一點更動人一點更觸及靈魂的風景,讓自己的身心略微休息,好迎接下一次風起雲湧。
比如看這麼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