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臺灣多次 寫了不少遊記 卻沒有一篇談到過感受
最近在想 臺灣吸引我的是什麼
好像並不是他們的溫良恭儉讓
不是他們的小確幸 手工藝 原住民
甚至也不是他們滿街的美食
它吸引我的地方 好像是一種很奇特相似性和差異性 遙遠疏離又唇齒相依
第一次去臺灣是15年的6月
那時很熱 汽車穿過城市 跟司機聊著天兒順便看了看城市的面貌
大部分的建築都老舊 像是90年代初的內地城鎮
路上很多樓房都讓我想起小時候 我也常常和夥伴們在這樣的建築間奔跑
第一頓飯沒吃滷肉飯也不是牛肉麵 而是去了上引水產吃日料
那是我第一次看見「立吞區」
沒有座位 大家都排隊站著吃
裡裡外外都是來吃飯的人 擁擠卻不吵鬧
食材也很新鮮便宜
買了幾份刺身算下的價格來不過內地的四分之一
於是吃得開心
臺灣的生活成本其實很低
在臺北幾乎沒有捷運到不了的地方 而捷運票最貴不超過四十臺幣
七八十臺幣就能吃一頓還不錯的餐食
看一場演唱會最貴也不過兩千多臺幣
這讓我很驚喜
比物價更讓我驚喜的是2015年的臺灣居然還隨處可見租書店和老式的理髮廳
好多租書店都跟我記憶中那些店鋪的布局一樣 圖書的類目也大多是言情武俠和大批限制級漫畫
書架間的沙發上有很多人坐著認真閱讀 頭頂的大吊扇也很懶散地轉
理髮廳更有趣
叫「理髮廳」的就是男士專屬 只剃頭和刮鬍子 甚至沒有燙頭的服務
叫「理容院」的就是女士專屬 好些內地已經看不到的燙頭機在這裡都能看到
洗一次頭100多臺幣 阿姨還會問你「要涼涼嗎」
問過才知道「涼涼」就是抹上清涼油按摩肩膀的意思
洗頭的阿姨和隔壁座的客人都會跟你聊天兒
問你是從哪裡來的 然後告訴你 她的祖籍也是內地的某個省市或是這條路上有哪家人家的媳婦是從內地嫁過來的 店裡的電視機播放的都是些鄉土劇 遇上特別熱情的阿姨 她們還會跟你分享劇情
這些復古的生活方式讓我著迷
有些特別模糊的記憶 在這裡重現了
臺灣人其實很愛談論歷史和政治
我遇到的幾乎每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對眷村的記憶
第一代的老榮民大多不在了 但他們的子女兒孫會跟你談論他們眼中的眷村
他們會跟你聊牛肉麵的故事 溫州大餛飩的來歷
他們對內地的認知大多是浙江人很有錢 上海是跟臺北一樣的國際大都市 北京人說話都帶捲舌音
更年輕一些的就會告訴你 他們去過哪些內地城市
翻著白眼嫌棄內地的物價 誇張得說一句「在內地去個酒吧也太貴了吧」
臺灣的年輕人比我們幸福
他們的社會比我們開放 年輕人們比我們活的自在也有更多自己的觀點
所以他們的青年藝術家很多 很多年輕人都有機會開大型個展
他們也不執著於買房 不愛生孩子
所以很多人可以開一間小店 或是經營個民宿
喝酒 出行 玩樂 交朋友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他們會帶你去看他們眼中的好風景
很得意得告訴你這些地方幾乎沒有遊客來過
藝術的發展需要土壤
臺灣的經濟雖然停滯不前 卻有很好的藝術環境
所以臺灣的街頭藝術比我們發達 內地很多人玩cospaly 模仿的是那些故事裡的人物造型 他們卻發展出更多戲劇和內容
文創產品層出不窮 很多工藝的源頭都在內地 卻在臺灣被改良和創新
也有很多老手藝人 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手藝 一輩子就只做一件事
這幾年我們談論的「匠心」 在臺灣處處可見
永康街有一間燈具店
老闆是個頭髮花白的老人 扎了馬尾辮 每天制燈 修燈 改造燈
客人來了 他就把屋裡的燈都打開 滿屋閃爍著燈光
客人走了 他就回到工作檯繼續敲打
這是我眼中的臺灣相
美好不在於食物風景甚至也不是某一群人
在於衝突和融合 傳承和創新 有懷舊的情愫和新銳的思想
可能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啊 想起一件事
在臺灣 到了中秋節每家都會吃烤肉
我曾問過路邊的老伯這個習俗是從哪來的 為什麼內地吃月餅臺灣吃烤肉呢
老伯說 那是因為在我們小時候 臺灣產了一種烤肉醬 賣不掉 就拍了一隻廣告片 告訴人們中秋就該吃烤肉啊
那隻廣告片 我一直都沒找到 要是有人看過
一定要分享出來呀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