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世間萬物時我們在談什麼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女兒7個月大的時候,我開始給她讀艾米·裡奇的《世間萬物》。與其說是為她讀,倒不如說是為了我自己。畢竟她只有7個月大,只要在我讀書的時候,不哇哇大叫,不噗噗吐口水,不執拗地伸長小手和我爭搶手中的書,更別一個猛子翻過身來、劈手奪下我的眼鏡……只要她肯安靜地待一會兒,我就感激涕零了。

偶爾,她也會靜默下來,瞪著雙大眼直直望著我,仿佛真的在認真聆聽。大部分時間裡,她只是在我身邊自在地翻滾,興致勃勃地四處打量,隨意抓起個玩具塞進嘴裡大肆啃咬一番。即便如此,在她身邊讀這本關於「與植物、星辰、動物的相遇」的小書依然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因為正如該書簡介所說,它「喚醒我們與所愛之人交流世界的渴望」。

揮動雙鰭對隨波逐流說「不」的鮭魚,用咀嚼調查研究世界的山羊,對巴西抱有執念的林鶯,始終保持特殊飢餓感的熊貓,外表自律、內心卻狂熱渴望攀爬的豌豆,如受傷之愛般無法癒合卻又永不乾涸的千穗谷……還有太陽、月亮、地球,以及天上的星辰。對著一個你永遠猜不透她在想什麼的嬰兒,跟著一個你永遠猜不出她下筆會引你去何方的作家,談一談這世間萬物,做一段「對自然界詩意、無法歸類的冥想」,實在是一件奇妙而又令人愉悅的事。

小到緩緩爬過停車場的毛毛蟲,大到宇宙中爆炸的恆星,艾米·裡奇看世界的視角廣闊深遠,似乎無不能談,又無不有趣。然而我想讀給女兒聽的,不只是諸如「豉豆蟲會散發出蘋果般的氣味令魚類作嘔」「熊貓一生99%的時間都花在了吃上」「光從地球出發用一首歌的時間即可抵達月球」之類的博物趣聞。我真正想與這個我深愛的7個月大的嬰兒談論的是什麼呢?

我想和她談談僧帽水母。它擁有24隻眼卻沒有大腦,那是因為「沒有造物能承受如此全面的視覺」。敏銳讓我們對這世界體察更多,但過度的敏銳和敏感,「會讓你的大腦融化,讓透明的你一動不動懸於這世間」。

我想和她談談豌豆。它總是渴望攀爬卻時常因目標不可感知而攀錯方向,最終只能失望地收起卷鬚。當苦於「求不得」時,也要安慰自己,「也許你能夠得著的地方就是沒有格子架。不是每株植物都能分到一個格子架,就像不是每個星球都能分到人類,不是每個人都能分到布丁,不是每塊布丁都能分到李子。」

我想和她談談葡萄葉鐵線蓮。它蔓延纏繞、愛意洶湧,把一切包裹成綠色雕像。然而萬物「被愛束縛後就不再整潔漂亮,不再鑿有花紋,不再引人注意」。「因為愛,猛烈的愛,會讓一切事物化為葉片」。

我想和她談談毛毛蟲。每個人都興奮而期待地盼望它變身化蝶、振翅而飛。而它卻總是那麼鎮定,並不為人們急於見證變身的欲望所影響。即便在不慎失去平衡,掛在溪邊植物的莖稈上,被風吹得搖來晃去即將落水時,毛毛蟲也不會為眼下的生活和燦爛的未來即將覆滅而悲鳴。它滿腦子只專注於一件事:「我在搖晃,我在搖晃,我在搖晃。」

啊不,毛毛蟲不是我想和眼前這個嬰兒談論的。她也很專注,時常趴在爬行墊上,用雙臂把自己高高撐起,不停地搖晃、搖晃、搖晃。毫不理會身邊為她讀書的我,更不回應老母親急著與她交流世界的渴望。毛毛蟲該是我和內心深處的自己談論的。我該提醒自己,在整個生命歷程中,「蝴蝶分配到的時間那麼少,毛毛蟲分配到的時間那麼長」。如果我願意「奉獻胸腔作為蝴蝶的花園」,就必須足夠耐心。要時時提醒自己記得,我不只為蝴蝶而生,不只為蝴蝶帶來的顫動感覺而生。我「也為它們的卵而生,為毛毛蟲而生,為蛹而生。」

是的,艾米·裡奇筆下的世間萬物以及那背後的隱喻性與哲學性讓我有一種衝動,想和女兒談談,談談這本書,談談我認知的世界,談談我這些年人生的感悟。然而艾米·裡奇也提醒了我:雖然她現在還是個如毛蟲般四處拱來拱去的嬰兒,但對這本書、這個世界,以及屬於她的人生,她註定要靠自己的觸角去體驗、去感知。有朝一日,化蛹成蝶,也註定會有不同於我的體悟。

那麼,我該和她談什麼呢?我想,還是談談普羅達格拉斯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吧。「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我的小嬰兒,就請你按照自己的節奏好好生長,用你的尺度去丈量。而我,我就等著,等著你回來跟我談談這世間萬物。

《世間萬物》

(美)艾米·裡奇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談論自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自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圖源網絡最近讀到連嶽的兩篇好文章,討論的是個人自由的問題,或者說,什麼是自由主義。連嶽用了十年時間才知道什麼是自由主義。在這十年間,他從一個談論時事和政治的公知變成了他自己心目中真正的自由主義者。這種真正的自由主義者用他第二篇文章的標題來刻畫最為恰切,就是「個人之上,再無其他價值」。連嶽用了談時事和政治的十年時間最終體認了個人自由這一終極價值,而我呢?我用不談政治的二十年時間也體認到了。道路不同,不妨礙我們走向同一個終點。
  • 霞姐專欄 | 當我們談論死亡時,我們在談什麼?
    死亡伴隨著恐懼,我們所有人似乎都沒有學會直面死亡,我們沒有勇氣談論死亡,甚至沒有勇氣去思考死亡。So! What is death? 死亡是什麼?Most of people have fear over death. But nobody knows what is death?
  • 當我們用一本書談論烹飪時,要談些什麼?
    那麼,朱彝尊究竟在這本《食憲鴻秘》中寫了什麼?本期書目《食憲鴻秘》,作者:[清]朱彝尊,版本:中國商業出版社,2020年1月當我們在一本書裡談論烹飪時,首先要談些什麼?大火、中火和小火究竟有什麼區別?燉煮和水煮的不同是什麼?木鍋蓋、紙鍋蓋、金屬鍋蓋、玻璃鍋蓋、萬能鍋蓋的使用有什麼不同?煎焙、攪拌、研磨的要訣是什麼……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但我們現在翻開的不是《料理圖鑑》,而是一位清朝文學大家所作的烹飪書。所以,大概率會出乎閱讀者的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朱彝尊首先和我們談論的是——水,也就是「飲之屬」。
  • 當我們談論馬術時,我們在談什麼?
    現在提到馬術,我們會想到瑞士名表品牌勞力士,因為幾乎所有國際頂級馬術賽事均與勞力士有關,數十年來,勞力士不遺餘力地參與並支持這項運動,其代言人家族亦囊括了一眾世界一流騎師。現代馬術則起源於英國,16世紀傳入歐洲。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馬術運動直到18世紀末オ成為一個獨立的體育項目。在這項運動的宣傳推廣上,勞力士可謂功不可沒。
  • 信仰:當我們談論自由時,到底在談什麼?
    從小我們就知道那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當然,這僅僅代表偉大詩人裴多菲對於自由的崇高敬意。因為我們是自由的,你可以自己做主,你可以覺得生命最高,好死不如賴活著,你也可以鍾情於玫瑰,勇敢地吐露愛的芬芳。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對這三個詞語在自己的價值觀裡做任意的排序。
  • 世上最美的情話2:願世間萬物與我們環環相扣
    柏松的一首《世間美好你環環相扣》多少人循環播放,聽力一遍又一遍。其中有一條評論說得真好「願世間萬物與我們環環相扣」,這句話可以看出她對她的那位有多愛,我們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一起希望她們倆可以一直在一起。多好的一句情話!其實愛情真的很簡單,可以在平庸的生活裡擁抱你,愛你!
  • 當我們談論臺灣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去過臺灣多次 寫了不少遊記 卻沒有一篇談到過感受 最近在想 臺灣吸引我的是什麼好像並不是他們的溫良恭儉讓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有一次,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論起死亡,大家的想法慢慢改變了羅點點對死亡的看法,死亡不應該「不依不饒」,「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那樣死去,太較勁,也很難堪,自然規律不可違背,死亡真的來臨,插再多的管子,做最倔強的救治,其實都是徒勞的。
  •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m4a10:25來自混沌研究所POPMART泡泡瑪特,這家以「盲盒」為核心產品玩法的內地潮玩公司,即將於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份裡實現在港股聯交所發行上市。當時,POPMART的一些設計師與市場人員做了專場的演講,帶領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潮玩消費領域的崛起。正如很多的中國製造一樣,早期的泡泡瑪特也是以渠道商為主,後逐步滲透到供應鏈上遊,待到時機成熟之時,最終走上品牌之路。泡泡瑪特的創始人曾表示,當時店裡銷售飛漲的產品正是名叫Sonny Angel的日本潮玩IP。
  • 萬物皆有靈性,我們也只是世間萬物中的一種而已,沒什麼特別的
    我們要小心不能只有了膚淺的認識,就斷然將其妖魔化或理想化。亞契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不過就是人類。同樣,遠古的狩獵採集者,就是和我們一樣的人。筆記:這段是作者在敘述20世紀60年代生活在巴拉圭叢林中的狩獵採集部落亞契人的習俗後,所提出的客觀見解。亞契人的習俗是大自然優勝劣汰的體現。
  • 23區|當我們談論奢侈品我們在談論什麼
    什麼是Luxury?縱觀牛津高階辭典、劍橋高階辭典、韋伯斯特辭典這三本辭典,luxury的含義大致有三個重點:好的、貴的、非必需的。現代西方人一般認為,奢侈品品牌的起源,奢侈品品牌創造和製造的中心是古老的歐洲王室,特別是以鋪張揮霍方式生活的法國宮廷。
  • Illusion公司小議 說到H-Game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Illusion公司小議 說到H-Game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我們也看到了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評測:有人高呼神作,有人覺得是垃圾……其實兩者都沒錯。當談論H-Game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要麼是H,要麼是Game,就看你談論其中哪一部分。很顯然,覺得是神作的,針對的是H的部分(雖然這部分做得其實也並不好);覺得是垃圾的,針對是Game的部分,那確實稱不上是個成功的3D遊戲。
  • 當我們談論話劇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丨視野
    三年過去了,我從剛入團時一心想要證明自己,轉變為只想真情實感地把戲演好。這也是一種成長吧。一直以來,我熱愛表演,熱愛戲劇影視,不滿足於把它作為我的業餘愛好。我想要更好的資源,跟更多人合作,這些都不是愛好能給予我的。所以準備讀研時我調整了專業。我本科學的是廣播電視,保研的時候選擇了北大的電影導演專業。
  • 當我們在談論肖戰的《人物》封面故事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自2014年改版之後又將「人是萬物的尺度」改為如今我們見到的「Nothing but storytelling」,意味著記錄這個時代值得記錄的人。《人物》希望向讀者提供能被記住,能與自己發生共鳴,甚至能夠值得反覆回想的故事。
  • 當我們在談論遊戲社區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一.遊戲社區是什麼 遊戲社區是什麼?拋開百度百科和GOOGLE,我們先來看下前段時間周杰倫vs 蔡徐坤的超話大戰。事件的過程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了解過,最終這個事件的結果是連微博帳號都沒有的周杰倫,一舉打破了微博影響力記錄。
  • 當我們在談論「山貓精神」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在看到這個詞被一次又一次地濫用、過度解讀之時,我不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情懷,究竟是什麼?  是用LOGO甩你一臉的「豪奢」?是用車鑰匙標榜一個人的身份與階級?還是「面子」大於「裡子」的表面風光?當然不是,我只希望這些嘈雜的聲音不要淹沒真正的情懷之作,在這個拼刀法、博眼球的時代,我們太需要經過時間沉澱的真正情懷之作了。
  • 當我們談論周杰倫時,我們在懷念什麼
    有人留言:這是什麼曲子?她回答:不知道,只是覺得好聽,所以就忍不住跳了一段舞。看到這個視頻,頓時百感交集。雖然我不是周董的粉絲,但是作為一個80後,不可能繞過他的名字、他的歌。我上小學的時候,流行音樂市場不像現在劃分得這麼細,所以不同年齡的人常常哼著一樣的歌。
  • 當我們在談論「浸媒體」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新網10月18日電 新聞事件發生時,人們不再萬人空巷地集中在電視屏幕前,而是迅速掏出手機打開社交網絡,一秒鐘評論、轉發、擴散,甚至人人都能夠手持麥克風面對手機攝像頭來上一段現場直播……這是一個信息網絡和數位技術裂變式發展的時代,並且這「裂變」的速度,已然超出想像。傳統媒體正在被顛覆,新的媒體格局卻尚未形成。
  • 行業洞察|當我們在談論中臺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然而,說起來好聽做起來難,部署中臺卻也不是一件易事,阿里巴巴董事長兼CEO張勇在湖畔大學分享時卻也曾說:「如果一個企業奔著中臺做中臺,就是死」。1神秘的「中臺」到底是什麼?當大型企業的業務開始涉及到十數個後臺的管理,而同一個東西的執行層需要反反覆覆在多個後臺配置時,策劃層需要考慮多個後臺組合起來的實現能力,管理層需要查看多個後臺來了解活動實施效果。而將這些後臺都打包起來,分給不同業務後臺進行復用,大幅度節省勞力、提高效率,便是中臺概念的由來。
  • 當我們談論網紅建築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我們的生活逐漸被類似的「網紅文化」吞噬,連建築也不例外。越來越多的爆款建築成為社交網絡上人們爭相拍照的熱點,打卡過網紅建築的你覺得網紅魔咒是好是壞?別致的形狀與精心打磨、光滑可反射天空的材質,使它在剛剛建成時便聲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