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周杰倫時,我們在懷念什麼

2020-12-14 人民日報

有一天,在抖音上刷到個視頻,一個女孩子在跳芭蕾,黃昏的落日照進透明的玻璃幕牆,因為是逆光,所以只能看到她的身影而不見臉,配樂是鋼琴版的《七裡香》。有人留言:這是什麼曲子?她回答:不知道,只是覺得好聽,所以就忍不住跳了一段舞。看到這個視頻,頓時百感交集。雖然我不是周董的粉絲,但是作為一個80後,不可能繞過他的名字、他的歌。

我上小學的時候,流行音樂市場不像現在劃分得這麼細,所以不同年齡的人常常哼著一樣的歌。現在能夠回憶起來的,都是些成人化的歌詞,諸如「你相信嗎/這一生遇見你/是上輩子我欠你的」;「我和你吻別/在無人的街/讓風痴笑我不能拒絕」。哪怕是最符合學生形象的孟庭葦,由小學生唱出她的歌,也頗為可笑:「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為何每個妹妹都那麼憔悴……我的哥哥你心裏面到底愛誰,猜不透摸不著哎,我也只是妹妹。」其實這樣的歌詞在當時已經算是比較文雅了。我記得有位好友學唱了《桃花運》,大意是講一個小夥子很會種樹,果園裡大豐收,於是姐妹三人都愛上他。當然,比起《縴夫的愛》,種樹的歌也算是小清新了。我們小學附近有個音像店,有一陣子成天循環播放「只盼那日頭它落西山溝哇,讓你親個夠,噢……」

上初中後,校園民謠開始出現。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其實也並不適合我那個年齡,因為那是中年人對往昔的回憶。而我當時尚未體驗過住校生活,所以也談不上有什麼共鳴。只是因為大家都唱,所以也聽一耳朵。

成人化情歌依然是主流。記得我去一位好朋友家玩,我們拿著麥克風假裝開演唱會,她唱的第一首歌就是《我願意》,「恨不得立即朝你狂奔去」。高中校廣播臺經常放《心太軟》《你是我的女人》……我想,那個時候我會迷上《科幻世界》,很可能是因為流行歌曲實在太乏味了。

記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周杰倫的歌開始流行,也許是「哼哼哈嘿雙截棍」吧。但是真正讓我留下印象的,是《東風破》。第一次聽,簡直呆住,流行歌曲居然可以寫得這麼哀婉和耐聽。這首歌首發於2003年夏天,而我是2004年大學畢業。當時與初戀男友選擇了不同的前路,大四那年,我們都知道分別已無法避免,一起聽《東風破》,那時流行Flash,把歌曲用動畫短片的形式來呈現。辦完離校手續,各自去了不同的城市。當時網絡並沒有普及,要上網只能去網吧。我們後來是在郵件裡道別,我在網吧裡反覆聽,「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人在精神生活上,其實也是「由奢入儉難」的。從小一直聽油膩情歌長大,倒覺得沒什麼,然而你一旦聽過「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就很難再接受那種過於直白、詞彙貧乏的歌曲。或許是大家的品位被集體提升了吧,周杰倫之後,大量的「中國風」歌曲開始出現。不過,從影響力和傳唱度來看,很少有人超越他。諸如《青花瓷》《菊花臺》《千裡之外》等等,被無數歌手翻唱。連我的「50後」父母,也認真地把這些歌的歌詞抄在本子上,反覆練習,以便在KTV老朋友們聚會時能一展身手。

等到年齡再大一點,我才慢慢意識到,周董的音樂裡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元素:自然美學,以及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現在,對中文似乎有一種誤解:越直白,越流行。但是稍稍回溯一下流行歌曲的發展史,就會發現並非如此。「曉露溼中院,沉香飄戶外。寒鴉依樹棲,明月照高臺。……停唱陽關疊,重擎白玉杯。殷勤頻致語,牢牢撫君懷。」這是《何日君再來》裡的兩段。據說唱片公司擔心歌詞太繁難,所以在很多版本裡刪掉了這些段落,只保留了最通俗的部分。然而有一次我和朋友們唱起這兩段時,大家都很喜歡這樣的歌詞。不得不說,文化的基因真的很強大,從千年前白居易在潯陽江頭寫下「琵琶聲停欲語遲」,到今天方文山寫下「等你彈一曲古箏」,我們一直都把山川湖海、孤煙落日、月下松林、故裡草木視為精神慰藉之所。周杰倫的歌詞裡,大量出現這類元素。這種對大自然的痴迷與敬畏,讓人很容易產生超越年齡界限的強烈的認同感。

在我們的民間文化裡,宗教氛圍很清淡,似有若無。惟有對家族、對親情,有一種不容置疑的信仰。周杰倫大概是流行歌手中最熱衷於歌唱親情的歌手。對外婆、對母親、對家暴的父親,他都分別寫了歌。這種家族情結進一步延伸,便是對後輩的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對這個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繼續往前走/為什麼/人要這麼的/脆弱 墮落?」《稻香》這首歌,就像是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鼓氣,而「赤腳在田裡追蜻蜓」「偷摘水果被蜜蜂叮」的回憶,又像是藥裡面的一點糖,讓人覺得甜而暖。

當然,中國風並不是周杰倫的全部。無論從外形還是唱腔,還是整體的創作偏好而言,他其實更像一個嘻哈歌手。但是中國風的作品有一種很奇妙的特點——你如果是過於完整地、圓滿地呈現出來,稍有不慎就會顯得土和呆;而如果是混搭,反而很容易出彩。以穿搭為例,如果是一整套旗袍、繡花鞋,盤頭髮、再配上中式園林的背景,就難免給人留下「飯店迎賓員」的效果。而如果是中式上衣配上一條破洞牛仔褲,或者穿上漢服在異鄉街拍,就會讓人眼前一亮。所以方文山的詞、「宮商角徵羽」的編曲,再加上周董玩世不恭的造型,吐字不清的唱腔,這一切混合在一起,反而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使他出道20年仍風頭不減。

這種風格也讓他非常「百搭」:和宋祖英一起上春晚,在《黃金甲》裡扮演鞏俐的兒子,與費玉清一起拍MTV,做《中國好聲音》的導師,和那英、庾澄慶或者李健、謝霆鋒並肩。某場演唱會上,鄧麗君的全息影像被復原,他與她「合唱」了一首《紅塵客棧》,周杰倫一臉虔敬……

最近一次關於周董的新聞,是與某位流量小生競爭某個網絡排行榜的第一。我總是對娛樂新聞慢半拍,如果不是朋友圈裡有人轉發了投票結果,我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有人說,「周杰倫獲得第一名,說明我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雖然只是一句調侃之語,但是我無法認同。

我並不反感年輕的明星。只是希望進入大眾視野的新人,是依靠作品而不是營銷事件。有許多年輕音樂人,都有很多不錯的作品,他們值得更多的關注。

另外,新與舊,從來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傳承與融合,是「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夕陽紅」們投周杰倫的票,其實是在懷念一個傳統與現代可以彼此交融的時代,懷念一個真正靠作品來贏得人心的時代。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談論自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自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圖源網絡最近讀到連嶽的兩篇好文章,討論的是個人自由的問題,或者說,什麼是自由主義。連嶽用了十年時間才知道什麼是自由主義。在這十年間,他從一個談論時事和政治的公知變成了他自己心目中真正的自由主義者。這種真正的自由主義者用他第二篇文章的標題來刻畫最為恰切,就是「個人之上,再無其他價值」。連嶽用了談時事和政治的十年時間最終體認了個人自由這一終極價值,而我呢?我用不談政治的二十年時間也體認到了。道路不同,不妨礙我們走向同一個終點。
  • 當我們在談論遊戲社區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一.遊戲社區是什麼 遊戲社區是什麼?拋開百度百科和GOOGLE,我們先來看下前段時間周杰倫vs 蔡徐坤的超話大戰。事件的過程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了解過,最終這個事件的結果是連微博帳號都沒有的周杰倫,一舉打破了微博影響力記錄。
  • 當我們談論周杰倫的音樂時,不應該只有情歌
    但因為「周杰倫」三個字,這一切似乎又非常合情合理,畢竟他是整個80、90後青春的縮影。 周杰倫是每個人都有的「記憶碎片」 我第一次知道周杰倫,是在爸爸的桑塔納上。
  • 當我們懷念馬拉度納,我們在懷念什麼?
    當我們懷念馬拉度納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麼?這些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但同樣懷念馬拉度納的球迷們寫下了他們的故事。 不記得什麼時候家裡買了電視,黑白的,興奮啊!不過,那時候很少播足球比賽,更少直播比賽。 真正看老馬的比賽是央視轉播意甲,那不勒斯隊的比賽豈能不看?球王就這樣伴隨我們這代人長大。 足球是足球,也不是足球。我喜歡足球肯定是因為足球本身,喜歡上了,發現足球還有不是足球的部分,這部分也許更吸引人。
  • 當我們懷念電影院時,我們在懷念什麼?
    《在電影院,睜著眼睛做一場夢》本文作者是撰稿人@駱白蔻電影取代了一個與我們願望更融洽的世界還記得,上一次去電影院是什麼時候嗎?拉斯·馮·提爾的《職業》則用戲謔的筆觸描繪了電影院內的煩心事:當一個人專心看電影時,旁邊的人不停講話怎麼辦?當這個專心觀眾恰好是殺手時,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以上電影以電影院為重要敘事元素,還有一些電影僅僅是出現了影院內的場景。
  • 當我們談論世間萬物時我們在談什麼
    因為正如該書簡介所說,它「喚醒我們與所愛之人交流世界的渴望」。揮動雙鰭對隨波逐流說「不」的鮭魚,用咀嚼調查研究世界的山羊,對巴西抱有執念的林鶯,始終保持特殊飢餓感的熊貓,外表自律、內心卻狂熱渴望攀爬的豌豆,如受傷之愛般無法癒合卻又永不乾涸的千穗谷……還有太陽、月亮、地球,以及天上的星辰。
  • 霞姐專欄 | 當我們談論死亡時,我們在談什麼?
    死亡伴隨著恐懼,我們所有人似乎都沒有學會直面死亡,我們沒有勇氣談論死亡,甚至沒有勇氣去思考死亡。So! What is death? 死亡是什麼?Most of people have fear over death. But nobody knows what is death?
  • 當我們談論臺灣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去過臺灣多次 寫了不少遊記 卻沒有一篇談到過感受 最近在想 臺灣吸引我的是什麼好像並不是他們的溫良恭儉讓
  • 周杰倫七裡的稻香,跨過世紀,穿越到我們耳邊
    九零後的我們有這樣一種童年,就叫做與周杰倫相伴的童年。這與周杰倫一起長大的歲月裡,我們暗暗竊喜,剛巧自己喜歡的男生恰好在路過的時候,哼唱著周杰倫的《星晴》,我們默默流淚,那個給我們羞澀遞來紙巾的男孩手心裡,還在悄悄藏捏著周杰倫的最新款海報。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有一次,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論起死亡,大家的想法慢慢改變了羅點點對死亡的看法,死亡不應該「不依不饒」,「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那樣死去,太較勁,也很難堪,自然規律不可違背,死亡真的來臨,插再多的管子,做最倔強的救治,其實都是徒勞的。
  •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m4a10:25來自混沌研究所POPMART泡泡瑪特,這家以「盲盒」為核心產品玩法的內地潮玩公司,即將於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份裡實現在港股聯交所發行上市。當時,POPMART的一些設計師與市場人員做了專場的演講,帶領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潮玩消費領域的崛起。正如很多的中國製造一樣,早期的泡泡瑪特也是以渠道商為主,後逐步滲透到供應鏈上遊,待到時機成熟之時,最終走上品牌之路。泡泡瑪特的創始人曾表示,當時店裡銷售飛漲的產品正是名叫Sonny Angel的日本潮玩IP。
  • 23區|當我們談論奢侈品我們在談論什麼
    什麼是Luxury?縱觀牛津高階辭典、劍橋高階辭典、韋伯斯特辭典這三本辭典,luxury的含義大致有三個重點:好的、貴的、非必需的。現代西方人一般認為,奢侈品品牌的起源,奢侈品品牌創造和製造的中心是古老的歐洲王室,特別是以鋪張揮霍方式生活的法國宮廷。
  • 再聽周杰倫,土的不是「胸肌」,變的是「我們」
    歌曲發出後,周杰倫接受媒體採訪,表示,之前的歌也是這樣子寫的。相信自己的粉絲可以接受。其實我們應該冷靜下來心來想一想。那些陪伴我們的經典歌曲:半島鐵盒,黑色幽默,安靜,世界末日,晴天,藉口,彩虹,屋頂,黑色毛衣等,不都是周杰倫寫的,也是我們可以脫口而出的。
  • Illusion公司小議 說到H-Game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Illusion公司小議 說到H-Game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我們也看到了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評測:有人高呼神作,有人覺得是垃圾……其實兩者都沒錯。當談論H-Game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要麼是H,要麼是Game,就看你談論其中哪一部分。很顯然,覺得是神作的,針對的是H的部分(雖然這部分做得其實也並不好);覺得是垃圾的,針對是Game的部分,那確實稱不上是個成功的3D遊戲。
  • 當我們談論話劇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丨視野
    三年過去了,我從剛入團時一心想要證明自己,轉變為只想真情實感地把戲演好。這也是一種成長吧。一直以來,我熱愛表演,熱愛戲劇影視,不滿足於把它作為我的業餘愛好。我想要更好的資源,跟更多人合作,這些都不是愛好能給予我的。所以準備讀研時我調整了專業。我本科學的是廣播電視,保研的時候選擇了北大的電影導演專業。
  • 當我們在談論「山貓精神」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在看到這個詞被一次又一次地濫用、過度解讀之時,我不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情懷,究竟是什麼?  是用LOGO甩你一臉的「豪奢」?是用車鑰匙標榜一個人的身份與階級?還是「面子」大於「裡子」的表面風光?當然不是,我只希望這些嘈雜的聲音不要淹沒真正的情懷之作,在這個拼刀法、博眼球的時代,我們太需要經過時間沉澱的真正情懷之作了。
  • 當我們在談論「浸媒體」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新網10月18日電 新聞事件發生時,人們不再萬人空巷地集中在電視屏幕前,而是迅速掏出手機打開社交網絡,一秒鐘評論、轉發、擴散,甚至人人都能夠手持麥克風面對手機攝像頭來上一段現場直播……這是一個信息網絡和數位技術裂變式發展的時代,並且這「裂變」的速度,已然超出想像。傳統媒體正在被顛覆,新的媒體格局卻尚未形成。
  • 行業洞察|當我們在談論中臺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然而,說起來好聽做起來難,部署中臺卻也不是一件易事,阿里巴巴董事長兼CEO張勇在湖畔大學分享時卻也曾說:「如果一個企業奔著中臺做中臺,就是死」。1神秘的「中臺」到底是什麼?當大型企業的業務開始涉及到十數個後臺的管理,而同一個東西的執行層需要反反覆覆在多個後臺配置時,策劃層需要考慮多個後臺組合起來的實現能力,管理層需要查看多個後臺來了解活動實施效果。而將這些後臺都打包起來,分給不同業務後臺進行復用,大幅度節省勞力、提高效率,便是中臺概念的由來。
  • 當我們談論網紅建築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我們的生活逐漸被類似的「網紅文化」吞噬,連建築也不例外。越來越多的爆款建築成為社交網絡上人們爭相拍照的熱點,打卡過網紅建築的你覺得網紅魔咒是好是壞?別致的形狀與精心打磨、光滑可反射天空的材質,使它在剛剛建成時便聲名遠揚。
  • 當我們在談論肖戰的《人物》封面故事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所以,每到北京霧霾嚴重時《霾困北京時》老是會不合時宜地出現在朋友圈裡。2013年,時任雜誌主編張捷在第四期新浪傳媒論壇表達了以下觀點:「這個人物必須是和社會大環境以及時代是有緊密關聯以及互動的;第二條,我們特別重視這個人物的內心驅動力,進而講這個人物的性格對這個人物故事的推動,就是說我們要判斷這個人物是有性格的。一個是時代,第二是內心驅動力。」 傳統媒體日漸衰微,改革轉型更趨向年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