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浸媒體」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17 參考消息

中新網10月18日電 新聞事件發生時,人們不再萬人空巷地集中在電視屏幕前,而是迅速掏出手機打開社交網絡,一秒鐘評論、轉發、擴散,甚至人人都能夠手持麥克風面對手機攝像頭來上一段現場直播……這是一個信息網絡和數位技術裂變式發展的時代,並且這「裂變」的速度,已然超出想像。

傳統媒體正在被顛覆,新的媒體格局卻尚未形成。變革的時代,對媒體行業來說,是最壞的時代,還是最好的時代?

在這樣風捲雲湧的變革之下,多樣的趨勢迅疾的變化越來越匯聚出一個共同的特點:智能終端的發展普及和碎片化信息的海量鋪展讓低頭族群體越來越龐大——360度包裹式的信息,讓「浸媒體」這個新詞彙呼之欲出。沒錯,浸媒體,這也是今年新浪未來媒體峰會鎖定的2016主題詞。

浸媒體,與「黑科技」相伴而生?

如何真實、生動、全面地傳遞信息,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而VR技術在遊戲和電影領域的普及,讓用戶隨時隨地的得到浸入式體驗——讓觀看者得到更加真實的親臨現場感,使其迅速成為新聞行業的新寵。

去年年底,紐約時報率先發布了全景新聞APP,這種通過VR技術支撐的、沉浸式的新聞報導模式,隨後越來越多的被其他媒體開始嘗試——當然,這種趨勢也表明,未來的媒體,只有傍上科技才能活下來,在可預見的未來,新聞、電影,與遊戲的邊界終究會模糊。

誠然,VR僅僅是冰山一角。即便讀者手頭沒有一個VR頭盔,也並不妨礙他們掏出手機,通過移動視頻直播觀看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這種與新聞事件同在的「在場性」,才是「浸入」真正的意義所在。

故而,無論是可以提供更加逼真、沉浸感的VR、AR,還是可以隨時參與進來的直播APP,還是即可互動的社交網絡,這些強大的「黑科技」成為支撐用戶沉浸其中不可或缺的保證。而在技術背後,用戶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才真正讓人們接受,「浸媒體」和「浸新聞」時代,真的到來了。

媒體經過幾次變遷,從傳統媒體過渡到新媒體,一直到現在AR、VR進入公眾視野並逐漸普及,用戶漸漸習慣了使用手機閱讀新聞,而這些嶄新媒體的一個主要體驗方式就是通過手機,以及通過終端視覺的結合,讓大家在體驗上得到一種沉浸式的感受,在時空上得到碎片化時間與空間都被信息環抱式「填滿」的感覺——這可以算作「浸媒體」時代說法的由來,也成為媒體行業正在追逐的方向。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聞網站,新媒體們,國內媒體也都在「浸新聞」的報導中紛紛探路試水。比如新浪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接連推出的360度全景新聞報導,航拍系列等等,這些大膽的嘗試和應用,都在默默影響著新媒體格局的重塑。

浸媒體時代,未來媒體向何處去?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在未來的幾年內,包括VR在內的新技術一定可以像網際網路一樣,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甚至思維習慣與邏輯方式——無論你是否願意,科技的力量可能橫衝直撞,可能細雨無聲,但結果都是,我們終將被這些黑科技裹挾而來的信息海洋所包圍,被「浸沒」。

一個全新的浸媒體時代,終將到來。

而顯然,在浸新聞、浸媒體「時代」這個宏大概念的背後,只有這些媒體網格化的試水探路、掙扎轉型是遠遠不夠的。

在這場瞬息萬變波譎雲詭的大潮下,一個時代的轉軌,需要媒體本身、資本、以及產業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進階。無論是科技成本的攤薄,還是技術開發難題的瓶頸,亦或是資本最終流動的方向,「浸媒體」時代還有諸多難題懸而待決:

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才最適合浸媒體?沉浸式新聞的製作、報導還有哪些方式亟待挖掘?甚至,未來的媒體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這些問題都成為目前備受關注並值得思考的問題。

「媒體邊界正在消融,所有的媒體都在觸網,都在網際網路化」,是否真如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所說,未來媒體的競爭環境下,誰佔據對於未來信息和內容定義的制高點,誰就佔領了未來媒體的制高點?

關於浸媒體時代的所有這些問題,都將成為新浪2016未來媒體峰會的討論聚焦點。

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當一整個行業面對席捲而來的洶湧變革時,是隨波逐流還是決定風的風向?10月25日,新浪未來媒體峰會——迎接浸媒體時代,等你來尋找答案。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談論自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自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圖源網絡最近讀到連嶽的兩篇好文章,討論的是個人自由的問題,或者說,什麼是自由主義。連嶽用了十年時間才知道什麼是自由主義。在這十年間,他從一個談論時事和政治的公知變成了他自己心目中真正的自由主義者。這種真正的自由主義者用他第二篇文章的標題來刻畫最為恰切,就是「個人之上,再無其他價值」。連嶽用了談時事和政治的十年時間最終體認了個人自由這一終極價值,而我呢?我用不談政治的二十年時間也體認到了。道路不同,不妨礙我們走向同一個終點。
  •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m4a10:25來自混沌研究所POPMART泡泡瑪特,這家以「盲盒」為核心產品玩法的內地潮玩公司,即將於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份裡實現在港股聯交所發行上市。媒體關於泡泡瑪特的分析文章不少,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議議從走紅的盲盒消費背後所看到的一些趨勢。
  • 當我們談論臺灣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去過臺灣多次 寫了不少遊記 卻沒有一篇談到過感受 最近在想 臺灣吸引我的是什麼好像並不是他們的溫良恭儉讓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有一次,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論起死亡,大家的想法慢慢改變了羅點點對死亡的看法,死亡不應該「不依不饒」,「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那樣死去,太較勁,也很難堪,自然規律不可違背,死亡真的來臨,插再多的管子,做最倔強的救治,其實都是徒勞的。
  • 23區|當我們談論奢侈品我們在談論什麼
    什麼是Luxury?縱觀牛津高階辭典、劍橋高階辭典、韋伯斯特辭典這三本辭典,luxury的含義大致有三個重點:好的、貴的、非必需的。現代西方人一般認為,奢侈品品牌的起源,奢侈品品牌創造和製造的中心是古老的歐洲王室,特別是以鋪張揮霍方式生活的法國宮廷。
  • 當我們談論世間萬物時我們在談什麼
    因為正如該書簡介所說,它「喚醒我們與所愛之人交流世界的渴望」。揮動雙鰭對隨波逐流說「不」的鮭魚,用咀嚼調查研究世界的山羊,對巴西抱有執念的林鶯,始終保持特殊飢餓感的熊貓,外表自律、內心卻狂熱渴望攀爬的豌豆,如受傷之愛般無法癒合卻又永不乾涸的千穗谷……還有太陽、月亮、地球,以及天上的星辰。
  • 霞姐專欄 | 當我們談論死亡時,我們在談什麼?
    死亡伴隨著恐懼,我們所有人似乎都沒有學會直面死亡,我們沒有勇氣談論死亡,甚至沒有勇氣去思考死亡。So! What is death? 死亡是什麼?Most of people have fear over death. But nobody knows what is death?
  • 當我們在談論遊戲社區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一.遊戲社區是什麼 遊戲社區是什麼?拋開百度百科和GOOGLE,我們先來看下前段時間周杰倫vs 蔡徐坤的超話大戰。事件的過程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了解過,最終這個事件的結果是連微博帳號都沒有的周杰倫,一舉打破了微博影響力記錄。
  • Illusion公司小議 說到H-Game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Illusion公司小議 說到H-Game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我們也看到了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評測:有人高呼神作,有人覺得是垃圾……其實兩者都沒錯。當談論H-Game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要麼是H,要麼是Game,就看你談論其中哪一部分。很顯然,覺得是神作的,針對的是H的部分(雖然這部分做得其實也並不好);覺得是垃圾的,針對是Game的部分,那確實稱不上是個成功的3D遊戲。
  • 當談論自由時,你能談論什麼?
    本書主題是探討自由對現代人的雙重意義以及逃避自由,首先拋出對於人,自由是什麼的疑問。在討論自由問題的人的因素,人渴望臣服以及貪求權力時,引人注目的問題便是:作為人類經驗的自由是什麼?渴望自由是人性中某種與生俱來的東西嗎?自由是什麼?
  • 當我們談論網紅建築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別致的形狀與精心打磨、光滑可反射天空的材質,使它在剛剛建成時便聲名遠揚。於是,越來越多擁有大膽幾何形狀、令人著迷色彩的建築出現在我們身邊,並一躍成為分享量奇高、適合自拍的網紅建築。Tehran Eye的設計師Farshad Mehdizadeh曾公開表示,因作品在社交媒體上被瘋狂轉發,他獲得了更多、更珍貴的工作機會。甚至很多知名甲方也排隊多時,只求得到這位新興建築師的設計方案。
  • 當我們談論話劇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丨視野
    三年過去了,我從剛入團時一心想要證明自己,轉變為只想真情實感地把戲演好。這也是一種成長吧。一直以來,我熱愛表演,熱愛戲劇影視,不滿足於把它作為我的業餘愛好。我想要更好的資源,跟更多人合作,這些都不是愛好能給予我的。所以準備讀研時我調整了專業。我本科學的是廣播電視,保研的時候選擇了北大的電影導演專業。
  • 當我們用一本書談論烹飪時,要談些什麼?
    那麼,朱彝尊究竟在這本《食憲鴻秘》中寫了什麼?本期書目《食憲鴻秘》,作者:[清]朱彝尊,版本:中國商業出版社,2020年1月當我們在一本書裡談論烹飪時,首先要談些什麼?大火、中火和小火究竟有什麼區別?燉煮和水煮的不同是什麼?木鍋蓋、紙鍋蓋、金屬鍋蓋、玻璃鍋蓋、萬能鍋蓋的使用有什麼不同?煎焙、攪拌、研磨的要訣是什麼……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但我們現在翻開的不是《料理圖鑑》,而是一位清朝文學大家所作的烹飪書。所以,大概率會出乎閱讀者的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朱彝尊首先和我們談論的是——水,也就是「飲之屬」。
  • 當我們在談論肖戰的《人物》封面故事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所以,每到北京霧霾嚴重時《霾困北京時》老是會不合時宜地出現在朋友圈裡。2013年,時任雜誌主編張捷在第四期新浪傳媒論壇表達了以下觀點:「這個人物必須是和社會大環境以及時代是有緊密關聯以及互動的;第二條,我們特別重視這個人物的內心驅動力,進而講這個人物的性格對這個人物故事的推動,就是說我們要判斷這個人物是有性格的。一個是時代,第二是內心驅動力。」 傳統媒體日漸衰微,改革轉型更趨向年輕化。
  • 當我們在談論「山貓精神」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在看到這個詞被一次又一次地濫用、過度解讀之時,我不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情懷,究竟是什麼?  是用LOGO甩你一臉的「豪奢」?是用車鑰匙標榜一個人的身份與階級?還是「面子」大於「裡子」的表面風光?當然不是,我只希望這些嘈雜的聲音不要淹沒真正的情懷之作,在這個拼刀法、博眼球的時代,我們太需要經過時間沉澱的真正情懷之作了。
  • 咪咕音樂:當我們說到藍調 我們該談論什麼?
    原標題:咪咕音樂:當我們說到藍調 我們該談論什麼?    你知道的,世上的音樂喧譁的太多,安靜的太少:騷動的太多,平和的太少。聽夠了太多人聲鼎沸,就想聽聽一些小橋流水。躺在草地上,望著天上的雲,陽光睡在你的身上,是時候了,是時候來一點令人心癢的藍調。來聽聽丘舒怡的爵士藍調和謝雨芯的節奏藍調吧,我想會給你帶去一個平和的下午。
  • 印度青年:中國幾乎沒人天天在談論印度,而我們卻每天都在談論中國
    而在我國和我們鄰國印度之間卻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印度的青年表示,在中國從來沒有人談論印度,而印度卻在天天談論中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球人民都在一步步見證著,也不難理解,為何我們的鄰國印度青年們會關注著中國的發展,會天天討論中國,那作為鄰國的印度,其現狀是怎樣的呢?
  • 信仰:當我們談論自由時,到底在談什麼?
    從小我們就知道那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當然,這僅僅代表偉大詩人裴多菲對於自由的崇高敬意。因為我們是自由的,你可以自己做主,你可以覺得生命最高,好死不如賴活著,你也可以鍾情於玫瑰,勇敢地吐露愛的芬芳。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對這三個詞語在自己的價值觀裡做任意的排序。
  • 行業洞察|當我們在談論中臺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然而,說起來好聽做起來難,部署中臺卻也不是一件易事,阿里巴巴董事長兼CEO張勇在湖畔大學分享時卻也曾說:「如果一個企業奔著中臺做中臺,就是死」。1神秘的「中臺」到底是什麼?當大型企業的業務開始涉及到十數個後臺的管理,而同一個東西的執行層需要反反覆覆在多個後臺配置時,策劃層需要考慮多個後臺組合起來的實現能力,管理層需要查看多個後臺來了解活動實施效果。而將這些後臺都打包起來,分給不同業務後臺進行復用,大幅度節省勞力、提高效率,便是中臺概念的由來。
  • 當我們在談論民宿時,不過是在談論這六個字
    每個人心裡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黑洞,其實在今天,我們在談論,每個人心裡的空洞如何填滿。當人們選擇鄉村和民宿時,其實背後是大家為想要的理想生活,或者進一步想我們在為我們想要的世界投上寶貴的一票。我從小在國外長大,回國來一直是一個尋根的過程,我回國後一直在思考,什麼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現在每一天的大城市都在建造高樓,我們的生活一直都在改變,但是同時我們有需要思考如何保護傳統文化。對於我來說,建築是我去認識重新,尋根的手段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