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8日電 新聞事件發生時,人們不再萬人空巷地集中在電視屏幕前,而是迅速掏出手機打開社交網絡,一秒鐘評論、轉發、擴散,甚至人人都能夠手持麥克風面對手機攝像頭來上一段現場直播……這是一個信息網絡和數位技術裂變式發展的時代,並且這「裂變」的速度,已然超出想像。
傳統媒體正在被顛覆,新的媒體格局卻尚未形成。變革的時代,對媒體行業來說,是最壞的時代,還是最好的時代?
在這樣風捲雲湧的變革之下,多樣的趨勢迅疾的變化越來越匯聚出一個共同的特點:智能終端的發展普及和碎片化信息的海量鋪展讓低頭族群體越來越龐大——360度包裹式的信息,讓「浸媒體」這個新詞彙呼之欲出。沒錯,浸媒體,這也是今年新浪未來媒體峰會鎖定的2016主題詞。
浸媒體,與「黑科技」相伴而生?
如何真實、生動、全面地傳遞信息,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而VR技術在遊戲和電影領域的普及,讓用戶隨時隨地的得到浸入式體驗——讓觀看者得到更加真實的親臨現場感,使其迅速成為新聞行業的新寵。
去年年底,紐約時報率先發布了全景新聞APP,這種通過VR技術支撐的、沉浸式的新聞報導模式,隨後越來越多的被其他媒體開始嘗試——當然,這種趨勢也表明,未來的媒體,只有傍上科技才能活下來,在可預見的未來,新聞、電影,與遊戲的邊界終究會模糊。
誠然,VR僅僅是冰山一角。即便讀者手頭沒有一個VR頭盔,也並不妨礙他們掏出手機,通過移動視頻直播觀看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這種與新聞事件同在的「在場性」,才是「浸入」真正的意義所在。
故而,無論是可以提供更加逼真、沉浸感的VR、AR,還是可以隨時參與進來的直播APP,還是即可互動的社交網絡,這些強大的「黑科技」成為支撐用戶沉浸其中不可或缺的保證。而在技術背後,用戶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才真正讓人們接受,「浸媒體」和「浸新聞」時代,真的到來了。
媒體經過幾次變遷,從傳統媒體過渡到新媒體,一直到現在AR、VR進入公眾視野並逐漸普及,用戶漸漸習慣了使用手機閱讀新聞,而這些嶄新媒體的一個主要體驗方式就是通過手機,以及通過終端視覺的結合,讓大家在體驗上得到一種沉浸式的感受,在時空上得到碎片化時間與空間都被信息環抱式「填滿」的感覺——這可以算作「浸媒體」時代說法的由來,也成為媒體行業正在追逐的方向。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聞網站,新媒體們,國內媒體也都在「浸新聞」的報導中紛紛探路試水。比如新浪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接連推出的360度全景新聞報導,航拍系列等等,這些大膽的嘗試和應用,都在默默影響著新媒體格局的重塑。
浸媒體時代,未來媒體向何處去?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在未來的幾年內,包括VR在內的新技術一定可以像網際網路一樣,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甚至思維習慣與邏輯方式——無論你是否願意,科技的力量可能橫衝直撞,可能細雨無聲,但結果都是,我們終將被這些黑科技裹挾而來的信息海洋所包圍,被「浸沒」。
一個全新的浸媒體時代,終將到來。
而顯然,在浸新聞、浸媒體「時代」這個宏大概念的背後,只有這些媒體網格化的試水探路、掙扎轉型是遠遠不夠的。
在這場瞬息萬變波譎雲詭的大潮下,一個時代的轉軌,需要媒體本身、資本、以及產業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進階。無論是科技成本的攤薄,還是技術開發難題的瓶頸,亦或是資本最終流動的方向,「浸媒體」時代還有諸多難題懸而待決:
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才最適合浸媒體?沉浸式新聞的製作、報導還有哪些方式亟待挖掘?甚至,未來的媒體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這些問題都成為目前備受關注並值得思考的問題。
「媒體邊界正在消融,所有的媒體都在觸網,都在網際網路化」,是否真如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所說,未來媒體的競爭環境下,誰佔據對於未來信息和內容定義的制高點,誰就佔領了未來媒體的制高點?
關於浸媒體時代的所有這些問題,都將成為新浪2016未來媒體峰會的討論聚焦點。
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當一整個行業面對席捲而來的洶湧變革時,是隨波逐流還是決定風的風向?10月25日,新浪未來媒體峰會——迎接浸媒體時代,等你來尋找答案。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