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第一本書,讀《逃避自由》有感。這本書是1941年出版,作者弗洛姆探討的問題,放到今日現代,尤其是對生活在這個信息化時代的普通人來說,多少都有所經歷和有所感受的問題。
本書主題是探討自由對現代人的雙重意義以及逃避自由,首先拋出對於人,自由是什麼的疑問。在討論自由問題的人的因素,人渴望臣服以及貪求權力時,引人注目的問題便是:作為人類經驗的自由是什麼?渴望自由是人性中某種與生俱來的東西嗎?自由是什麼?自由僅僅指沒有外在壓力,還是存在著某種東西---如果是,是什麼?自由會不會成為沉重負擔,使人無承受,進而竭力逃避它?那麼自由對於作為你個人一個生活在21世紀中的現代的普通人來說,自由是什麼?談論自由,你能夠談論什麼?
弗洛姆在梳理描述這樣一個事實:任何一個社會的整個文化精神都是受社會中最強大的那些集團的精神所決定的,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於這些集團握有權力,能控制教育制度,學校,教會,新聞出版,劇院,並能將自己的觀念灌輸給所有人,不僅如此,這些權勢集團聲望如此之大,以至於低層階級急於接受模仿他們的價值觀,並在心理上向他們看齊。
你觀大到現在的國際社會,國家層次,以及城市與鄉村,小到一個家族一個家庭,無疑不潛移默化遵循這樣的事實。弱者臣服於強者,強者依附另一個更大的強者。
人類是在自由中掙扎,擺脫束縛,獲得自由,一個人陷於孤立。越自由越孤獨。個人更加孤獨,孤立,無安全感,導致人們想要去克服它,就需要自我擁有的財產為支撐。他越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他就越需要擁有財產,追求聲望和權力。
現代人很大程度上卻喪失了信仰的內在能力,他們只相信由自然科學方法證實的東西。再如,我們覺得言論自由是自由徵途中的最後一步,我們卻忘了,雖然言論自由是反對束縛鬥爭中的重要勝利環節,但現代人卻處於一種「他」所想所說的東西都是任何一個人所想所說的境地,他並未獲得不受他人幹擾,獨立思考並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個人的孤獨和微不足道感,個人的渺小和恐懼感,種種細節表明人只不過廣袤空間裡的一粒塵埃,他所能做的一切就像一個長途跋涉的士兵或流水線上的工人那樣隨波逐流,他能活動,但獨立感,意義感已不復存在。
為了活下去,人類選擇逃避自由去適應,歸為三類逃避機制,即施虐-受虐衝動、破壞欲、機械趨同。
作者解釋把常人而非神經症患者身上的施虐-受虐性格稱為權威主義性格。是一種在自由假象-蔑視權威-無能為力-臣服於權威之間的循環。
破壞欲,為了避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我就要摧毀掉自己得不到的東西,除掉一切外在使我感到渺小的東西,得不到的就要將其破壞,這樣我就得到安全感。
機械趨同,人類放棄自我成為一個機器人,與周圍數百萬取得機器人絕無二致,再不必覺得孤獨,也不用焦慮。但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即便是失去了自我。
何謂自我,何謂自發性,何謂原始心理活動。外部世界如何趨勢人的感情與思想,而人在主觀上卻覺得是自己自發的。人的思想和感覺是別人(外在事物和環境)灌輸給他的。同樣焦慮,同樣需要得到承認,這是現代人的通病,人並未意識到他的快樂並不是「他自己的」,外面強加的思想聲音,你以為是你自己的,你失去自我卻不自知。
不知你有麼有想過是什麼塑造了現在的你,你的消費觀如何形成?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沒有存款花錢也是一把好手?是什麼投資論要你學會使用未來的錢?你的性格裡面有的東西是什麼影響的?為什麼人們推崇無私和善良?為什麼你這樣做是對的,你不可以做那個?你會不會在大部分人都選A的時候也選擇A?為什麼我們的巨大壓力來自女性的三十歲未婚,為什麼婚姻的門檻是是否有車有房?你在被什麼綁架?每日的手機推送,充斥著頭條熱點是否就是你想看的東西,你有沒有意識到你的閒暇時間是消耗在與你無關的新聞裡?你有沒有發現你去景區旅遊的時候選擇小吃,也會選擇在人多的地方排隊,你確定那裡的味道更地道嗎?你有沒有受一則廣告的影響去購買一種產品?
你以為你是自由,但其實你真的自由嗎?
人類往往無形中給自己找一種依賴,一種外在的支撐,類如信仰,上帝,宗教,英雄,模範榜樣;但他沒認識到的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沒有選對依賴對象,而直接在於他欲通過操縱一種神秘力量,以獲得只有個人通過付出行動才能獲得的東西。沉迷與幻境,幻想,卻不行動,到頭來還歸咎於周邊環境,他人,時運或世道。
我們所受的教育理念是在自我感到壓力以及不自由時,學會忍受,卻不能反抗。現代的人們渴求權力,又渴望臣服。人的微不足道感和無能為力感,迫使我們在自由長河裡趨於同化,擺脫獨一無二,掙脫孤獨,失去自我。從一個權威中擺脫走向另一個更大的權威。
人類最區別於其他物種的原因便是因為思想,當你的思想是一種同化的思想時,你是否有警覺你以為的思想自由,不過是你腦海裡的臆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