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煮火燒是北京傳統特色小吃,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製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北京的滷煮火燒就是平民小吃,豬下貨煮湯就著死麵餅,又飽肚子又解饞,滷煮火燒實際上就是豬腸和豬肺,並不含其他下水。腸子、肺頭、豆腐、火燒外加一勺滷湯,就是滷煮火燒。
今天介紹的是具有百年歷史的門框胡同滷煮老店,京城最正宗的老北京小吃。一進門就能看見收銀臺,然後就是兩個比洗澡盆還大的滷煮鍋。每個人要在收銀臺處點餐,滷煮出的是票,爆肚灌腸一類的給一個號牌,自取餐。大家都在排隊等著師傅切滷煮,手法非常的快導致我根本不能抓拍到一張清楚的照片。
1、滷煮火燒
20元一碗,加腸一份10塊,加肺一份5塊。飯量大的一定要既加腸又加肺才夠爽。大腸已經燉得軟爛,都不用嚼幾下就爛糊了,豬肺也是一樣。湯頭的味道非常重,濃重的滷煮味兒。北京人就好兒這口不是嗎。吃滷煮蒜汁是必須的,豬腸跟蒜是非常搭的,北京菜裡的幾道肥腸菜比如炒肝、滷煮、爛蒜肥腸、砂鍋吊子都離不開大蒜。除了蒜汁還可以調入醬豆腐汁、辣椒油和醋,不過我更喜歡過原味的。
在北京隨處可見的具有老北京特色的風味小吃,北京人對滷煮有一種特殊的情懷,他們對滷煮的熱愛絕對是發自內心的,雖然逐漸食物的多樣化致使不是每天每頓都要吃上一碗滷煮,但一定會時不時的想起那熟悉的味道,出門在外的遊子一定會在餓肚子的深夜第一時間想起滷煮那濃濃的家鄉味。
2、炸灌腸
12元一份,灌腸是一種北京特有的風味小吃,早在明劉若愚所著《明宮史》中就有記載。清光緒年間福興居的灌腸在京城小有名氣,福興居的掌柜被稱為為"灌腸普",傳說其製作的灌腸為慈禧所喜。這家的炸灌腸口感味道極為出色,蘸著蒜泥,又香又脆,非常好吃,端上桌來熱氣騰騰,一下勾起你的食慾。
就是這樣一份普通卻又考驗食材和手藝的老北京炸灌腸,講究用牙籤趁熱扎著吃,集香脆酥嫩為一體,每一口都必須帶有解膩又提味兒的蒜汁兒,吃起來回味無窮。有時我會打包一份,一邊壓馬路一邊吃炸灌腸,像吃零食一般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響,這時候沒人在乎滿口的蒜味兒,覺得吃著香,就足夠了。
3、老北京炸醬麵
20元一碗,這家的炸醬麵非常正宗,不僅菜碼講究,肉丁肥瘦恰到好處,而且「炸醬」是小碗幹炸,醬和油是上下分離的,味道頗具特色。北京人對於炸醬麵的記憶往往是,炎夏的天氣,驕陽似火的晌午時分,正是屬於炸醬麵的時刻。伴著四起的蟬鳴,在院子裡尋一處陰涼,或蹲或坐,抄起筷子、捧著大海碗,北京人的盛宴開幕了:「呼嚕」一口面,「咔嚓」一口黃瓜,捎帶著咬一口蒜,一碗麵下肚,暢快飽足。在這家百年老年讓我能吃到小時候的記憶。
北京人吃炸醬麵是有講究的,尤其是滿族在旗的,早年間老百姓吃不起好菜,在家拿點麵條拌醬,對付著吧——飯菜兼備,醬香十足,倒也解饞;可過慣了好日子的旗人,還是改不了講究的習慣。老舍先生《正紅旗下》裡的老太太,寧願以子爵女兒、佐領太太的名義賒帳,也要買些零嘴特產,「只是為了顯示她的氣派與排場」,這樣的人肯吃醬拌涼麵條子?這要是請客,丟不丟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算炸醬麵也得講究,不能栽面兒、跌份兒!
結束語
關於百年老店,期待值太高反而讓人有些失望。但卻有很多食客在歲月的流逝中一直追隨,也許這就是食物最原始的力量,也許它不完美,但卻一直是記憶中最想念的味道。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下,2020年好運連連必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