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我是小吧今天將大家走近團山古村,我們從建水古城東站坐小火車出發,全長13公裡,設臨安、雙龍橋、相會橋和團山四個站點,車程大約一個多小時,坐上旅遊小火車,線路兩側的景色隨四季而異。
坐上小火車上你會發現這輛小火車真的是太別致了,裡裡外外全是木製的,而且跟咱們平常乘坐的高鐵還有那種綠皮車完全都是不一樣的,有一種特別小資特別浪漫的感覺,真的是別有一番風情。
上了這趟列車可謂是多處美景,看到一路的風景,不知橋風光怡人。建水團山村歷史上曾是彝族人的居住地,至今完整地保存了19世紀滇南鄉村的特色風貌與社會人文環境。
村中現存的古建築有12個世紀的建設,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傳統的漢族青磚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漢彝結合的瓦簷土掌房三類建築組成,被稱為「擁有雲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而被入選2006年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名錄。
明朝洪武年間,張氏族人自江西移居至此,與當地彝族和睦相處,隨後形成了以張姓為主的漢族移民,土著彝族結合而成的傳統村落。
走近團水村我們看到身後的一片土色古香的建築,那就是團山居民了。在100年前的時候,這個村莊附近曾經有那有很多個的錫礦和礦山。
經過多年以後它不斷的發展,然後不斷壯大慢慢的越來越多的村民就跟著一起去打工,在最繁榮的時候,村子裡有很多商號包括馬來西亞香港都有,從中可以想到團山村的曾經的輝煌。
當時在村子裡面是他們從鄱陽湖來的是弟兄倆,後來的時候他是弟兄兩人過來,然後有一人就在當地落腳,然後在這它是修建了很多這種古宅子是。
這種宅子大家可以看到還挺有講究的,你來的時候可以看那些那種雕花,雕花有磚雕、木雕、石雕從整個基本上所有的門,在裡面都有自己的雕花。感覺很像哪種書香門第的感覺。
進去然後你會發現這個這樓的格局,和我們平常看到的有一些不一樣,原來這在當地叫跑馬轉角樓。跑馬轉角樓和吊腳樓類似,轉角樓也是土家族的建築中最有藝術特點的建築之一,建在室內的叫轉角樓,建在室外即如今日這轉角陽臺,而且它上是互通的。
聽說當年聘請了雲南最好的工匠來修,所以來這裡看到每一處都是精雕細琢,建房子一半時間都是在花在雕刻面去了。因為當時的主人追求就就要最好的,因為他想著這房子可能是要傳幾代的,所以一定要做到最好才能傳承下去。
因為為了保護,每年它是根據那房子的破壞的程度,他畢竟時間長了需要修上,所以你看到會有一些新的彩繪應該就是新修復的,但這決不影響你去瀏覽它。
粉牆黛卡瓦,簷角飛翹的傳統民居建築形制規整,布局靈活空間外雅內秀。村中的建築滇南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馬轉角樓」的組合體。
院內精美絕倫的詩詞書畫,流鎏金描彩的木雕,以及工藝奇巧的石雕、磚雕琳琅滿目,如同一部豐厚凝重的書卷,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