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旅遊有太多的代表,比如熱情的版納,和煦的麗江,風花雪月的大理,多情的香格裡拉,在如此出眾的兄弟姐妹中,建水就顯得並沒有那麼突出了,但是你知道嗎?這座在昆明的南邊的古城,有著1200年歷史,號稱古建築博物館。
建水又稱臨安,始建於唐代,除了比較出名的建水文廟和朱家花園,城內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50餘座,在街道上隨便走走,都能碰到動輒一百多,更甚幾百多歲的老房子。哪怕就是個門頭,都那麼的古樸透著歷史的痕跡。
作為古城城樓是必不可少的,建水古城同樣,東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門,唯東門朝陽樓最為悠久。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期所建,明代擴建為磚城,南明李定國攻佔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城樓毀於戰火。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巍然屹立近六百年,據說比天安門還早。
朝陽樓最美好的時光要數每天早晨。一早開始城樓周圍就開始很熱鬧,有很多老頭聚在一起下棋打牌遛鳥曬太陽,老太太跳舞跳操聊著家長裡短……離城樓近一些還能聽到城樓屋簷上掛著的鈴鐺被風吹動的鐺鐺聲,這應該就是建水早晨的打開方式吧。
晚上的朝陽樓也不會寂寞,這裡永遠是建水最繁忙的一條街道,城樓前的廣場跳起了廣場舞,夜間又變成了大家乘涼的場所。
建水歷來都是滇南的交通樞紐,古代時期以水路為重,於是建水周邊便建起了眾多的橋梁。其中一些橋,歷經重建、修葺,鄉民把藝術與實用融為一體,巧妙地將亭臺樓閣和橋梁結合在一起,有些類似廣西的風雨橋,但卻是更結實的磚結構,雙龍橋便是其中代表。
雙龍橋座落於建水古城西5公裡處,一開始僅是一座三孔石橋。後來河流改道,水面加寬,三孔石橋一端被河水淹沒。後來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建了十四孔石橋,與原來三孔巧妙相連,渾然一體,形成總長148米的十七孔大石橋,故雙龍橋又稱「十七孔橋」。後又在橋梁段建橋亭,正中建樓閣。
雙龍橋是雲南古橋梁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它承襲了我國橋梁建築風格的特點,融橋梁建築科學和造型藝術為一體,凝聚著滇南人民高超的技術和聰明智慧,其建築規模和藝術價值在國內屈指可數,在我國古橋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團山民居是建水又一處值得推薦的古建築集聚區,在建水古城門口的老臨安火車站就有小火車去往團山。小火車全程約12.82公裡,是至今還在運營的米軌鐵路。先期將開通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4站點。
當年的臨安車站雖今已改為工務領工區,但其中西合璧式的樓房依然極具特色。期間臨安站、雙龍橋、鄉會橋、團山站的站點也都是清一色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築風格,這要追溯到滇越鐵路的那段歷史了。
建水文廟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年間又建建水洲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當時,有&34;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佔了半數左右,所以建水從來就有&34;、&34;的稱譽。
建水除了是一座古建築博物館,因為雲南籍著名藝術家羅旭的一個大手筆,建水還收穫了一個超級特色的蟻工坊。如果說昆明「土著巢」、彌勒東風韻「萬花筒」,大家應該都會聽說過吧,他們都是羅旭的作品。
蟻工坊是一個變廢為寶的地方,它的前身是一個廢棄的燒磚廠,也因為羅旭年少時在燒磚廠工作過,於是機緣巧合下找到這樣一個廢棄的磚廠進行變廢為寶的大改造吧。工廠留下了很多的燒磚的窯爐,所以在工坊中,或多或少都留著燒磚廠的痕跡,比如蟻工塔,比如用廢磚垃圾在幾百米遠的湖裡填了一座小島。
【蟻工坊小貼士】
營業時間:8:00-17:00
門票:10元,可當作園內的消費券使用
汽鍋雞
為啥建水的汽鍋雞那麼有名,汽鍋雞要用建水的紫陶來做啊。相傳汽鍋雞就是臨安一位孝子的創意而出名的名菜:綜合了當地吃火鍋和蒸饅頭的方法,創造了汽鍋。
燒豆腐
第一次聽說建水的名字就是在《舌尖》上,建水的燒豆腐也一炮而紅,還記得第一次到建水的時候行李一放就去找豆腐吃了。那個豆腐的味道,除了建水再也吃不到了。
是不是已經種草這個千年古城了?走在建水的街道上,每一步都像在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