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清是在哪裡看到這麼一句話,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一座橋,來到曼德勒,據說,在緬甸曼德勒,我們不是在烏本橋上,就是在去往烏本橋的路上。
陽光明媚下的東塔漫湖,烏本橋橫跨其上,其修建於貢榜王朝的敏東王時期,目的地是為緩解雨季湖水上漲帶來的不便。因為選擇了珍貴的柚木作為橋梁主材,使得烏本橋至今不朽。
LP緬甸英文版封面多少有些令人意外,不是蒲甘的萬千佛塔,而是阿馬拉布拉(Amarapura)古城裡的烏本橋。烏本橋也被緬甸本地人稱為「愛情橋」。
所有去過曼德勒的人,大多都願意用更多的時間以及激情去演繹烏本橋。而當我翻看他人關於烏本橋的攝影作品時,經常感覺到自己的相形見絀,遺憾並沒有利用好瞬間變化的光線,也沒有去挖掘更佳的角度。
原本帶了兩個鏡頭,18-135和小小白,開始用了小小白,捕捉我眼裡的一個又一個風景,竟忘了換上廣角就記錄下烏本橋的長度,以致他到底有多長我無從印象,我只知道整個下午我都在橋上走著、坐著、望著、拍著、呆著。可能,比起烏本橋的長度,我更關心走在烏本橋上的人,把烏本橋當中他們生活一部分的生活在那裡的人。
烏本橋建於1856年,橋全長1600米,寬約2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木橋之一。橋柱與橋柱之間相距3米遠,橋柱有1000多根。整座橋相接處沒有使用一顆鐵釘,全靠鬥榫。這座橋已經歷經150年的風風雨雨,但是依然結實。在當地,這座橋有個好聽的別名——「情人橋」。橋是有長度,但是愛情是沒有長度。
。 橋上坐滿了釣魚的當地人,對於這個難以理解的國度,這些人不是只花一天的世界在這裡,而是每天都在這裡。
很難想像這樣的柚木到底經歷了多少寒暑的風吹雨打,而至今,他們依舊堅守著自己的歷史使命,不肯退場
恣意的按著自己的理解表達我眼睛裡的烏本橋,生活化的烏本橋,風情的烏本橋。
踩著柚木橋,沐浴著下午接近黃昏的陽光。感覺烏木橋曲線優美流暢。這蜿蜒曲線的盡頭,是一座寺院,隱藏於熱帶叢林之中,似乎有著一種神秘。而在烏木橋上,來來往往的人居然如此之多。遊人自然不少,本地百姓也很多,而且還有很多僧人,或行或坐。
在橋上,與很多人就是這樣迎面而過。突然覺得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有多少人,都是迎面而來,迎面而來卻總是擦身而過,似乎迅速流逝於身後。而又有多少的似曾相識,是已經註定在未來生命一刻埋下玄機
行走在烏本橋上,感覺到一種特殊的愜意,覺得行走在古老的傳說中,似乎找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
站在烏本橋上,望一個方向。遠處有平靜如鏡的湖面,而更遠處,叢林處白塔掩映,在夕陽的照耀下,塔頂金光熠熠,構成特別寧靜。而在另一個方位,接近黃昏的陽光照耀下,一副純粹的田園牧歌生存狀態,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