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很好理解呀!就象交通規則,大家越自律,越守交規,通行就越順暢,越自由。反之,大家都不自律,交通就會一片混亂,每個人的自由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自由從來就不是絕對的,有保障的自由都是建立在大家自律的基礎之上的。只追求自己的絕對自由而放棄自律的人,得到的只是暫時的自由,卻可能由此付出慘痛的代價,損人害己。
思想領域也是這樣。思想越自律,就會形成習慣,形成習慣後思想就會感到很自由。子曰:「吾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就是自律,守規矩。聖人平常遵禮守制、嚴以律自,形成了習慣,從而從心所欲地作為都不會逾矩。孔子的自覺自律最終成為無意識地守矩,這樣思想境界就達到一個自由的程度,由必然王國進入到了自由王國,最終成為聖人。
習慣了不講自律的自由,當這種自由受阻後,當然感到很痛苦,這就是思想境界還未達到自由狀態的表現。人大多都是凡人,都是追求行動上的自由多一點,想方設法讓自律少一點,而聖賢之人則強調自律多一點,追求行為上的自由少一點,從而達到思想上的自由,從而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當達到這種境界後,自由就不會受阻,當然就不會痛苦了。
白巖松說「越自律,越自由」是很有哲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