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和接觸過普洱茶的人,肯定都聽說過普洱茶第一縣-勐海
勐海縣,隸屬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西雙版納西部,從機場(景洪市,州政府所在地)出來後一路向西,約40多公裡就到勐海縣了。
勐海縣主要少數民族有傣族、 哈尼族、 拉祜族和布朗族。
西雙版納州府所在地景洪市海拔500多米,所以常年氣溫非常高,而勐海縣海拔1100米,氣候宜人。
勐海,中國普洱茶第一縣,所有從事普洱茶行業的,以及喜歡普洱茶的茶友,都嚮往和朝聖之地。
雖然現在勐海縣的名氣很大,但是在民國期間,做普洱茶的生意人,特別是著名大茶莊,大部分還在易武,只有一部分在勐海縣。新中國成立後,勐海茶廠重新復工後,勐海縣才真正走向普洱茶第一縣的目標。
記得第一次來勐海是2012年。那時的勐海,只有一個像樣點的酒店,只有一條主街。雖然是普洱茶主產地,但街上幾乎沒有茶葉店。但數年後,隨著大量普洱茶商的湧入,勐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多了,車子多了,外地口音多了,房價也快速上漲,大酒店多了,餐館多了。當然,普洱茶店遍布大街小巷。成片的茶城也有好幾家。普洱茶工業園區也有了。
一提起勐海茶,大概你會說「勐海味」。
「勐海味」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現任雲南茶科所所長何青元在2014年首次提出的,打造勐海縣的名片。從此,勐海味開始逐漸被茶人熟知。
關於勐海味,我覺得只能指熟茶,即勐海原料、勐海發酵、勐海倉儲,而不能指生茶。生茶的特點,往往和其所在的茶山有關,雖然勐海茶區的茶相對而言,茶氣比其它茶區都要足一些。
勐海縣主要有南糯山、布朗山、勐宋山等三家著名茶山。其中布朗山有大名鼎鼎的老班章,南糯山有半坡老寨,勐宋有那卡。
南糯山是從景洪(機場)市往勐海縣走的路上遇到的第一座山,也是最方便到達的一個茶山,因此很多旅遊團隊會走這條線路,在南糯山腳底下,看哈尼族的表演,以及購買普洱茶。南糯山曾經因一棵800年的古茶樹而聞名,但不幸的是,這棵茶樹早已死。你去的時候,只能看到它的孫子輩茶樹。
以前,很多普洱茶品牌都出過南糯山茶的產品,但現在,大部分茶廠都不再出了。
南糯山茶的特點,特殊的馬尿味。我好久都沒有聞了。哈哈
勐宋茶山,最出名的是那卡,還有一個是滑竹梁子。滑竹梁子是勐宋茶山海拔最高的地方,所以也被許多茶人所追捧。勐宋最有特點的還是那卡。那卡是一個自然村。那卡茶樹的葉子相較一般的大葉種要稍小一點,口感是香、甜、柔。是不是感覺和易武茶的描述一樣的?
實際上,那卡茶性折中,香氣低於易武,茶氣和苦澀度低於布朗山。但是它回甘持久、入口潤甜,比較適合大眾口味。
勐海縣所有茶山中最出名的就屬布朗山了。
布朗山在勐海縣有兩層意思。一是布朗鄉,二是布朗山。
布朗山是一個山脈,從離縣城最近的地方-勐混鎮,從東(偏南)往西,依次經過賀開村(村委會,也是自然村,半山腰),到達山頂後的第一個村子-班盆(自然村),再到老班章(自然村),再到新班章、老曼峨等(自然村),然後經過萬畝茶園,就開始下山了。
從行政劃分角度,布朗山被分為兩個鄉,一是賀開、班盆所在的格朗和哈呢族鄉,佔小部分山,二是班章所在的布朗鄉,佔大部分山。所以有些人,把賀開單獨拿出來賀開山,其實是不嚴謹的,容易混淆視聽。
重點說說班章。「班章」二字源自傣語:「巴渣」,意為:「一條魚」。漢語音譯為:「班章」。
班章是一個村委會,管轄5個自然村,包括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壩卡囡、壩卡龍。比較出名的是老班章、新班章和老曼峨。所以說,如果茶葉原料來自這5個自然村的,產品都可以說是班章茶了。
老班章佔地面積非常大,達到80平方公裡。由於遠離人煙,交通極為不便(幾年前都是如此,現在路已經修好了),所以老班章古茶樹保護的非常好,數量也非常豐富。老班章大概有120多戶人家,目前,古樹茶春季產量約為20噸。古茶樹基本位於村子周圍。因為,產量相對較大,與其它知名村寨茶的2-3噸,甚至幾百公斤而言,老班章的價格真正是雲南古樹茶的風向標。
老班章品質特點?2014年一個知名大廠出過一款老班章古樹茶,售價也驚人。喝了以後感覺真霸氣,真衝腦門。所以老班章給我的印象是霸氣。但等你喝了真正的老班章,你才會明白,沒有你相像中的那麼苦。還挺好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