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說旅行,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在馬且停的旅途中,看過的石窟不少於10個,其中最讓我驚喜的或許就是甘肅永靖縣的炳靈寺石窟。這可是和莫高窟一樣,在1961年的時候一同入選為中國首批重點文保單位的古蹟。
或許相比莫高窟和龍門石窟而言,炳靈寺石窟並不算是規模最大且名氣最大的一個石窟,但是憑藉著悠久的歷史和重要遺存成為甘肅省第三大石窟。
如果翻開炳靈寺石窟的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石窟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往後的十六國時代起,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在此開鑿和塑像,也就是說這裡有著長達1000多年的建造歷史。
其實按照炳靈寺石窟建造年代來說,開鑿年代可是要比敦煌莫高窟早上100年,僅僅比新疆克孜爾石窟稍遲。從這個 歷史來看,我們可以稱炳靈寺石窟為華夏第一窟。
因為跨越的時期廣,所以炳靈寺石窟內的造像和壁畫可謂是藏著多種風格的遺存。因此當你來到這裡一定要去對比下各個時期的造像風格和壁畫模式。
如今在炳靈寺石窟中我們可以看到196個窟龕,造像達到694個。壁畫面積達到900多平方米。其中西秦時期的有2窟1龕,北魏開鑿的有8窟25龕,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龕。
從保存下來的石窟數量可見看得出來唐代炳靈寺石窟算是開鑿年代最輝煌時期,翻開炳靈寺的歷史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得出來當時炳靈寺的規模可謂是空前,僧人幾乎達到了3000多人。
因此在我看來,炳靈寺石窟中最精華的部分一定是唐代的石窟群,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炳靈寺最大的唐代彌勒坐佛,這尊坐佛高達27米,成為唐代作品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尊之一。
除了唐卡的造像之外,炳靈寺石窟內的歷朝歷代的造像都各有特色,西秦時期的壁畫和彩塑就帶著濃濃的西域風情;北周時期的彩塑肉髻低平,面如滿月,口眼俱小;隋代的彩塑則呈現出眉毛彎細,眼低垂,嘴小唇薄的清秀之風等。這些和初唐或盛唐時期,面部圓潤大耳垂肩的風格可謂是截然不同。
很慶幸在一個石窟群裡面可以看到如此多時期的造像風格,讓我覺得這裡完全就是一個石窟博物館。當然除了看石窟文化之外,其實炳靈寺石窟所在的劉家峽水庫,也是一個非常特色的自然景觀。劉家峽水庫炳靈湖是我國最大的高原人造湖之一,水面廣闊。
除了看水之外,整個炳靈寺景區內還可以看到不少特色的山,有的像是佛像,有的像是傳說故事,有的像是動物,因此可以說炳靈寺石窟是一個看點豐富的景點,即便交通不是很方便但是同樣值得前來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