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介紹我國反導試驗專家陳德明事跡。報導中首次出現我國首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中攔截彈發射升空畫面。
這引起了對中國反導技術能力的又一輪新的熱議。尤其是最近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讓大家談論反導系統的熱情更加高漲。
但是由於反導系統高度保密的特性,大部分讀者對於「反導」這個話題,包括陳德明大校究竟做出了什麼貢獻這些問題都是處於「不明覺厲」狀態。
誇賈林靶場的日常——多彈頭飛彈彈著景象
筆者下面根據美國反導試驗和我國反導試驗的一些情況,試圖稍稍回答這個問題。以下內容皆根據公開資料進行分析。
美國反導系統的搖籃:誇賈林靶場
目前美國陸基中段反導系統主要有兩種,一是飛彈防禦局主持研製的GMD國土反導系統,另一種則是海軍主導的「陸基宙斯盾」。但其試驗都是在美國陸軍誇賈林環礁飛彈試驗靶場進行,該基地一方面進行反導試驗,另一方面也是美國空軍的洲際彈道飛彈試驗的彈著區之一。這是西方國家唯一能適應洲際彈道飛彈按照戰術配置方式進行發射的靶場。其任務是對進攻性飛彈和防禦性反導武器進行測試和鑑定。
誇賈林靶場很早就已經成為早期反導試驗的主要基地,圖為測試「衝刺」反導飛彈景象
誇賈林環礁飛彈試驗靶場位於太平洋中部,距離美國西海岸的西靶場(范登堡空軍基地)約8000公裡,是該靶場洲際彈道飛彈和潛射飛彈試驗的主要彈著區。
該基地是馬紹爾群島的一部分,整個環礁由100多個小島組成,陸地面積14.5平方公裡。誇賈林島是其中主島,長約4公裡,寬不到1公裡,面積2.5平方公裡。整個靶場佔用環礁中的15個島嶼,其中11個島嶼上設有重要設備。
STARTS靶彈試射,這是美國GMD系統經常用來進行測試用的靶彈,該彈可以模擬東風-3、東風-21之類的中程飛彈
誇賈林環礁基地為美國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洲際飛彈試驗和反導攔截試驗的環境,這裡距離美國西海岸的發射場距離夠遠,可以模擬洲際飛彈全程飛行,沿途也沒有密集居民區,基本沒有風險。進行試驗的時候都不必發出NOTAM禁航通告,可以秘密地密集進行試驗。
美國反導試驗現狀
1984年,美國首次使用紅外自主尋的飛彈(HOE)在大氣層外擊落了「民兵」靶彈,驗證了以動能碰撞方式攔截來襲飛彈的可能。此後,他們就開始研製真正具備實戰能力的,可在大氣層外攔截來襲飛彈的外大氣層動能殺傷器,即EKV,今天它也被叫做KKV。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NMD反導系統,後來改名GMD系統的研製,美國開始使用PLV運載火箭作為將EKV送到大氣層外,攔截來襲靶彈的一系列實驗。
美國1984年首次攔截洲際飛彈試驗成功使用的HOE攔截器,可見其相當龐大臃腫,並不具備實戰能力
HOE被裝在「民兵」飛彈上發射升空
HOE攔截器,其彈體的大部分空間用來容納冷卻紅外探測器的氦氣
實際上美國GMD系統和GBI攔截彈是冷戰時期「星球大戰」計劃中「智能卵石」方案的衍生品。「星球大戰」計劃時原計劃在太空軌道上部署攜帶EKV的衛星,在戰時直接實施太空攔截,而現在則改成由飛彈攜帶EKV升空。因此GBI攔截飛彈不像早先那些攔截彈那樣十分重視加速性,而是用了相對廉價,加速性能較慢的的商業運載火箭來將殺傷器送入軌道。
不論如何,GMD系統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密集的測試。
美國「星球大戰」計劃中打算在近地軌道上部署「智能卵石」反導衛星,可以隨時迎擊來襲的飛彈,這比太空雷射衛星計劃看起來就合理的多——1994年該計劃被叫停,改為從地面上發射的攔截飛彈,但攔截器本身的研究仍然繼續了下去